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08313
Current Downloads: 361223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aking Dabu, Meizhou as an Example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4,6(4): 900-907 / 2024-08-15 look327 look380
  • Authors: 李俊¹ 王佳婕¹ 肖未雨²
  • Information:
    1.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新媒体学院,广州;2.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州
  •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Dabu
    农文旅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 革命老区; 大埔县
  • Abstract: Dabu is the first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the old site of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the monuments of revolutionary heroes and the former residences, which has the great characteristics and wid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rich red resources but lac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rdination in Dabu, and proposes to open up the tourism channel between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conjunction with southern Jiangxi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 as to make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really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梅州市大埔县是广东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其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活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及名人故居,具有历史事件确切、意义重大,地域分布广泛的特点。文章基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视野,分析了大埔县红色资源丰富但缺乏内外统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赣南、珠三角联动打通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旅游通道,在“引得来、留得住”游客上下工夫,从而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助力革命老区振兴。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604087
  • Cite: 李俊,王佳婕,肖未雨.“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例[J].社会科学进展,2024,6(4):900-907.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开发乡村经济新产品、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文旅”是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乡村休闲旅游业态,这种业态包含了与一般旅游业态一致的“吃、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但“农”所泛指的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是“农文旅”业态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城镇游客流量的根本资源。

梅州市大埔县地处闽粤边陲,是梅州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的地方,也是广东省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全县有196个行政村和1291个自然村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址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背景下,探索大埔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可以为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埔乃至梅州市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助力梅州等原中央苏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实施路径。

1 大埔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紧靠福建省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接潮州市饶平县。全县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同时大埔有“三区六乡”之称,其中的“三区”即指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全县辖湖寮(县城)、茶阳、西河、三河、大东、英雅、大麻、百侯、枫朗、银江、洲瑞、高陂、光德和桃源共14个镇、4155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54.41万,主要讲客家方言。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8个。

根据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的统计,全县革命遗址共有98处,整理出来可供开放遗址则有84处,另有可考的大埔籍革命人物(含早期党的活动组织者、中共大埔县委或边县委书记、革命烈士、参加过长征的革命者)共59人。综观这些革命遗址遗迹,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遗址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革命活动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公墓、名人故居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革命活动旧址。

表1 大埔县革命遗址一览表(据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内部资料《红色丰碑—大埔县革命遗址通览》)

Table 1 The List of revolutionary sites in Dabu

类型

位置

革命遗址

革命活动旧址

湖寮镇

五虎山——闽粤赣边区纵队攻克湖寮战斗遗址

百侯镇

步梯小学——岭东缝业总工会百侯分会旧址

百侯中学——陶行知生活教育基地

枫朗镇

西竺寺——工农革命军饶和埔独立支队成立旧址

埔东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1941.9—1942.6)旧址

大围屋——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旧址

德庆堂——中共韩江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大东镇

大东温家祠——埔东第一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丘氏宗祠——饶和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遗址

高陂镇

仰文中学——中共仰文学校党支部遗址

老街——高陂年关暴动旧址

陈大畲——埔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青碗窑——大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古大存游击队活动遗址

大王坑——中共韩东(韩江)地委旧址

桃源镇

郭氏学校——大埔县部委扩大会议旧址

古大存游击队活动遗址

革命活动旧址

光德镇

澄坑中央坑——李井泉隐蔽活动遗址

启明寺——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成立旧址

鹞婆屋——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旧址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军民大会旧址

大麻镇

宜慎山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

怡怡草庐——中共莲塘联络支部旧址

三河镇

四氏宗祠——三河坝战役指挥部旧址

笔枝尾山——三河坝战役遗址

三河坝战役烈士陵园

大埔中山纪念堂

银江镇

龙市——银江暴动旧址

坪上葛里——埔西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明德豆甲坑——韩江纵队3、4支队成立旧址

胜坑沙窝里——闽粤赣中心县委成立旧址

马头山战役遗址

胜坑军营村——粤东地委旧址

银江昆仑——刘永生率部与胡琏兵团周旋旧址

洲瑞镇

赤水下坝——中共大埔县委改组会议旧址

麻子坜村——中共粤东地委执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

灵岩寺激战旧址

茶阳镇

福兴寺——太宁农会旧址

中共大埔县部委会遗址

大埔县第一次农民暴动旧址

严背畲——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高乾——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中共大埔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

中共闽粤赣边工委扩大会议旧址

西河镇

竞业楼——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旧址

培才学校——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旧址

庆云楼——中共闽西地委成立旧址

大埔县北塘红军小学

青溪镇

红四军虎市之战遗址

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遗址

解放军粤东支队成立遗址

晋寿楼——中共华南分局旧址

丰溪林场

七里溪——闽粤赣边工委扩大会议旧址

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

湖寮镇

大埔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百侯镇

百侯革命烈士纪念碑

高陂镇

古野革命烈士纪念碑

李明光烈士纪念碑

光德镇

光德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麻镇

大麻革命烈士纪念碑

英雅镇

英雅革命烈士纪念碑

洲瑞镇

洲瑞革命烈士纪念碑

茶阳镇

茶阳革命烈士纪念碑

饶彰风纪念亭

西河镇

汪光聪烈士墓

西河革命烈士纪念碑

青溪镇

青溪革命烈士公墓

青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名人故居

湖寮镇

吴奇伟故居

罗卓英故居

百侯镇

杨兰史故居

萧月华故居

永庆堂——杨应彬革命生涯陈列室

枫朗镇

罗明故居

连贯故居

大东镇

杨辉图故居

西河镇

张善铭故居

高陂镇

赵公武故居

三河镇

范汉杰故居

2 大埔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优势

2.1 革命活动遗址承载的历史事件确切,意义重大,地域分布广泛

大埔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从最早成立的党小组和党支部,到组建农民自卫军支援北伐战争,掩护南昌起义撤退下来的起义军上井冈山,再到协助中央建立上海至瑞金的红色交通线,这里留下了朱德、彭湃、李立三、恽代英、李坚真等革命先辈战斗的足迹,也留下了中共南方工委、闽粤赣边纵队等工作和隐蔽活动的旧址,遍布全县14个镇,不乏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其历史事件确切,于党史尤其是军史研究意义重大,分布于县境全域。

2.2 烈士纪念碑众多,铭刻的革命人物有史籍可考

据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统计,全县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含革命公墓)共14座,分布在湖寮(县城)的百侯、高陂、光德、大麻、英雅、洲瑞、茶阳、西河、青溪等9个镇。这些革命烈士纪念碑,既有记录三河坝战役这样烈士群体的纪念碑,也是李明光烈士这样被单独铭刻的纪念碑。这些镌刻在碑上的名字,既有大埔籍的革命者,也有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革命先驱,记录着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活动做出的巨大牺牲。

2.3 革命人物众多,人物事迹可考、贡献清晰

根据《中共大埔历史简明读本》的统计,全县确切可考的大埔籍革命人物59人,人物事迹可考,家乡亲属明确,为革命牺牲或做出的贡献清晰。这些革命人物包括早期党的活动创建者和组织者张善铭、郭瘦真、赖玉润、蓝裕业、赖释然、罗欣然、温仰春等,大埔籍县委(边县委)书记郭栋材、饶龙光、贺遵道、黄炎、邓凤翱、李明光、张土生、丘宗海、谢卓元、饶乃跃、肖力克、张光、陈明、黄维礼、何勇为、张克昌、黎广可、刘健、钟盈、罗克群等,革命烈士张恨秋、刘端生、罗扬才、张华云、杨兰史、孙世阶等,其他革命人物罗明、杨永松、肖月华、杨辉图、连贯、谢小梅、饶彰风、邹健东、钟嘉华、杨杰、周伯明、何渠若、蓝天民、江田、杨应彬、吴星峰、丘回春、邓乃举、萧光、罗松山、黄天蟾、廖习仗、刘兆伦、杨远、邬梦兆、杨英耀等。

2.4 政府重视保护整理,已立档建好资源名录

大埔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统计主要由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完成,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有《广东中央苏区大埔革命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已编辑整理内部印刷但未公开出版的有《中共大埔历史简明读本》《红色丰碑——大埔县革命遗址通览》。尤其是《红色丰碑——大埔县革命遗址通览》一书采用彩色印刷,分镇域将大埔县84处已整理挖掘可供利用的红色资源拍摄照片并做了简略文字解说,图片清晰,史实明确,为研究大埔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资源内涵、开发利用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在“农文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缺乏统筹,配套设施落后,未形成红色旅游文化片区

与同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瑞金及井冈山相比,大埔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大多分散,符合当年游击队行踪不定的特点,难以集中连片开发,加上交通不便,配套设施落后,无法形成红色文化片区。由于布局分散,各红色资源点与点之间完全未能实现有效联动,点与点之间的行车距离超过20公里,缺乏区域内的有效统筹与沟通。以大埔最有影响力且接待能力最完善的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例,该园未为其他红色景点引流做出任何部署与引导,导致游客参观后只能了解三河坝战役这一历史事件的片段,无法围绕该事件对大埔县的革命形势与历史贡献做强资源优势,而其他红色资源点则配套设施落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3.2 外部未与国家文化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品牌联动,未形成独特吸引力

2015年,大埔入选由原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23年,以大埔、梅县等为核心保护区域的客家文化(梅州)生态区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区,且为广东首个。除此之外,大埔还入选了“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最美旅游县”等,但总体而言,大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未能与休闲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形成有效联动,未能借助“国字号”品牌打造好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独特吸引力尚未挖掘出来。以非遗为例,大埔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的核心区域,在被批准成为实验区到创建成功的13年间,大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联动不够,红色故事宣传与推广中未成功带货大埔非遗文化品牌或产品,未形成具有地域标志性印象的独特吸引力。

3.3 交通是“卡脖子”问题,无法吸引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短途游客

交通不便是大埔红色文化资源“深藏不露”的最主要原因。根据调研走访与体验,大埔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是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旅行。以位于珠三角的广州为例,从广州出发,研学旅行团队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包括汽车、高铁和飞机三种方式,汽车行程需要5小时,高铁需要绕道潮汕地区,广州到梅州西站需要3小时35分钟,从梅州西到大埔县城至少需要1个小时且班次不多。飞机虽然航程只需1个小时,但班次不多且候机及从梅州机场到大埔的时间均过长,完成无法满足珠三角研学旅行1天往返的需求。因此大埔县的红色资源研学旅行利用仅针对梅州市内客源,最多能吸引潮州和汕头两市前来,客源规模小且回头客稀,无法吸引珠三角地区的大量客源,就无法真正将大埔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到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

3.4 大埔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不够,红色品牌传播力不强

尽管大埔县的红色文化资源整理挖掘比较深入,但主要限于党史研究领域,大部分当地人都不太了解本地的红色历史事件,也不清楚完整的红色文化历史。以光德镇的乾泰楼、启明寺等闽粤赣边纵队活动遗址为例,当地几乎无一群众能绘声绘色讲出当年的革命故事。而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方式中,除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名声在外以外,其他点只能搜索到极其稀少的个别自媒体的自发介绍,极少有官方权威的红色故事讲述,更没有符合当代旅游者习惯的短视频等融媒体介绍。因此,大埔尽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对这些的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也非常重视。但革命遗址所在地村民对红色文化遗存遗迹缺乏价值意识,对相关的历史文化符号以及文字、图片等重要文化资源的保存与故事挖掘缺失、不齐全。未能打造具有辨识度和独特吸引力的红色景点和红色品牌,红色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

4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大埔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4.1 用好国家政策,引入省内高校资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打造红色品牌,提升利用实效

借助国家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的政策契机,用好支援大埔发展尤其是共青团广东省委会实施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高校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成体系地委托高校师生团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品牌,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实效。

4.2 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好云上旅游数字展览馆,突破交通瓶颈制约,扩大品牌影响力

大埔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推广不够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埔能够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等,说明资源禀赋好,文化底蕴深厚,但这些资源禀赋停留在申报材料和总结文件里,未能转化为具有广泛传播力的信息化数字资源。由于交通瓶颈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建议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互联网传播手段,引入技术团队建设云上旅游数字展览馆,通过网络媒体扩大红色资源品牌影响力,降低因交通不便带来的制约影响。

4.3 与赣南、珠三角联动,以重走交通线、寻味客家非遗等主题打通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旅游通道

大埔是广东首个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的革命老区,要实现革命老区的振兴,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其中最具吸引力和故事性的坚实底蕴。从上海起点绕道香港最终前往瑞金的原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是转移革命干部和运送革命物资最重要的生命线,其中大埔是极其重要的中转站。因此,大埔应与原中央苏区保持深度合作与紧密联动,以重走交通线等红色旅游策划,完善体验游和深度游,在“留住游客”上下好细功夫。同时,大埔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也应润物无声地融入红色资源的联动与推广中,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旅游者的体验方式,打通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旅游通道,只有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民将其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才能真正带动大埔由红色资源县向“农文旅”融合县转型,才能真正利用好大埔的红色文化资源。

致谢

本文感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赋美于瓷”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邓弘彬、程思怡、邢琳、洪维洁等同学提供的调研支持。

参考文献

[1]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埔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林天乙.中共闽粤赣边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广东中央苏区大埔革命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4]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红色丰碑——大埔县革命遗址通览[M].内部资料.

[5]袁光明.大埔客家人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