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07560
Current Downloads: 361094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探索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To Explore Ways to Devel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4,6(4): 933-938 / 2024-08-22 look298 look154
  • Authors: 杨硕
  • Information: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北京
  •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外合作办学; 思政工作
  •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ts goal is to train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patriotic feelings and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ho are familiar with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practices and can become powerful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hall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cause and devote itself to training various types of talents who serve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which provide the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学生,这些学生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外合作办学应当满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本文探讨了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考和发展方向。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604091
  • Cite: 杨硕.探索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J].社会科学进展,2024,6(4):933-938.


1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关键性

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汇集了合作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理念。不但满足学生本土化留学需求,而且引入了西方的教学案例、理念和文化。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信息接收和辨别能力,是极其必要且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党委应确保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政工作主导权,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

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是“00后”,这一代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和艰苦奋斗的时期较远。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较高,学生通常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娇惯宠溺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未吃过苦、没有机会真正意义上接受过社会的磨难和考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在四年接受西方教育的过程中,思政引领和教育工作尤显重要,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基本保障。这里值得提及的是中外合作外学的示范单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TOP20之一的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办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政工作的挑战

2.1 引入外方优势资源带来的客观影响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相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配置上必须满足“4个1/3”的要求[3]。为达标准和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定量引进外方的师资力量、网络平台、课程教材等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这可能对部分学生产生影响。如前面所提及的,由于学生政治敏感性较低,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难免会受到西方与我国文化、政策等有冲突的部分的影响,再加之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会削弱部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1)社会因素方面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且范围广泛,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很容易接触到各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信息覆盖面广,涵盖但不限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识产生影响。社会上一些流行文化和时尚潮流也蕴含了西方文化元素,这也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年轻的学生长时间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可能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和隔阂,甚至对自己民族身份产生怀疑,从而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往西方却又非西方人,这导致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4]。

(2)家庭因素方面

一些学生的家庭具有国际化背景,或者家长本身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部分家庭比较开放和包容、更注重西方教育理念,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容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家庭成员的海外经历和社交圈子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有些家长为学生设置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留学深造,甚至在海外工作定居,提供给学生享受的物质生活质量远远超过了对其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淡薄。

(3)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方面

不同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师生在一起学习、交流、互动,难免会产生文化碰撞[5]。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带来的西方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外籍教师的身份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在对老师崇拜和对课程喜爱的同时,容易偏移情感,误认为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然而,这些学生大多年轻,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三观尚未成熟且缺乏政治敏感性和理论素养,容易受到影响和误导,如学生在面对西方思想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同时,对我国的政治体制、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产生偏差。

思政工作需引导受教育方理解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更应该感恩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中给莘莘学子提供的本土化留学的宝贵机会,厚植爱国情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待学成之时将青春和汗水洒在祖国大好河山之上。

2.2 维护网络和谐环境的困难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接触的外部网络渠道更多。外方不良媒体操控网络平台,通过渗透等手段企图掌控网络舆论,带领网络风向。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但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易被误导浏览非正规网站,导致电脑被病毒入侵,或者被不正当言论和事实诱导,发表错误言论从而产生不良影响。有效监管网络平台的使用,确保学生避免被不利网络环境影响,确保学生不在网络上产生不理性的言行,维护和谐的网络环境非常重要。网络非法外之地,登陆、使用、点击、转载、评论等都会留有记忆,一旦出现错误效仿、参与、热议和舆情将难以控制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2.3 长期且繁重的课业压力导致思政工作抓手受限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若满足两所学校的毕业标准,将同时获得两所学校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根据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四年里学生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首先是课业压力,大量的课程、繁重的作业、高要求的学习任务,想要达到毕业标准和拟深造学校的无限制条件的录取通知书,学生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高效学习。其次是考试压力,课程多、考试频率高(与传统院校相比,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即加考期中考试,这也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考试量加倍)、评分标准严格(与传统院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成绩审核是由合作双方学委会共同审核的,这也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考试评分标准非常严格)、提高成绩和排名的迫切性高等,都让学生们感到紧张和焦虑。

传统院校的学生,到了大三和大四年级课程量逐渐减小,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大三和大四年级正是大量专业课席卷而来的阶段,从大一、大二的适应全英文教学到大三、大四的用英文学习专业课,学生们的身心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中,他们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四年始终处于快节奏的学习和紧张的氛围中,容易导致其身心疲惫,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学生本身再不善于人际关系处理,没有能力维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对学生身心产生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同时,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学生们很难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挤出足够的时间放松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政教育面临很大挑战,抓手非常有限。繁重的课业任务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们还需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和毕业设计等工作,学生们只能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学业上,导致他们无法充分接收思政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兴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可是如果学生不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又如何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又何谈国家荣誉感、民族荣誉感[6]。

2.4 建立并稳定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的困境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高,但不与辅导员在内的工作人员薪酬挂钩,换言之,中外合作办学的辅导员提供的服务要比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多且好,辅导员身心压力较大,但其工资、待遇等都与传统院校辅导员的一样,这样会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辅导员岗流动性强。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家长缴纳了高昂的学费,各方面的期望值都拉满,认为学院、辅导员及教师等理应提供其预期的各项服务,学院稍有未达到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地方,即使在正常合理范围内也会或者遭到投诉,或者遭到不公的对待,这也会让身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时常处于被动的困境中。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重视组建高素质、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严把思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制度和流程,从根本上保障思政工作队伍的质量[7]。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待遇,提升辅导员晋升空间,大力度维护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工作团队。同时,通过宣传和活动,有效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行政管理与服务方面是有其特定性的,不可能按照家长和学生的意志执行和转移。

3 探究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对策和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工作的难题客观存在,如何有效破解困境,是中外合作办学思政人始终努力攻克的方向和重点,因为思政工作是教育战线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关键性更为突出。

3.1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大思政”育人的体系

在引入外方优势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为防止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偏离,需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思想引导,筑牢思政体系各个维度。深入挖掘合作双方的课程特色,将其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结合,通过学科融合助力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开展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 维护高质量辅导员团队,增加导师和研究生群体的榜样引领力量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急需在政策上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巩固专业的、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拓展辅导员晋升空间,提高晋升力度,提供更优厚的待遇,尽可能留住辅导员人才、减少队伍流动性,为有效维护高质量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专业团队提供有竞争力的保障。

此外,导师和研究生群体也是重要的榜样引导力量。目前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还是本科教育阶段,少量机构逐渐开始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群体。导师在学生的学术和思想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还能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加导师群体的力量,可以帮助引领学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在学术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经验和示范对学弟学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成长,为学弟学妹树立榜样,传授在国际化环境中如何践行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学习的经验。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力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3 创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新网络时代赋予互联网为学生思政工作提供新路径和新理念。中外合作办学思政人可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合理、合法、规范使用网络提供保障。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相融合,将网络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科学使用大数据关注并分析学生热议话题,为高效开展工作占据主动权;科学规范和明确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建立奖惩制度,维护和谐网络环境;通过持续创新和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4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

学生党团和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强化这些组织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党员和骨干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通过加强党团和组织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发挥“领头羊”效应,引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思政工作可以作为示范推广,学院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初心落地,并成为国际教育合作中的优秀典范,示范引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24-08-02].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9/moe_35/tnull_96.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Z2).

[4]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J].思政教育研究,2007(4):113-114.

[5]张存钊.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以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为例[J].求贤,2021(1):56-57.

[6]郭传真,王文硕,霍春艳,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爱国情怀培育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487-492.

[7]赵毅.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加强思政工作的新途径[J].研讨·实践·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3):8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