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树立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媒介与载体。其中动漫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力量,对传播生态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全球动漫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日本动漫产业市场规模达到约2.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57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规模为12 394亿日元,同比增长3.2%,首次超过了本土市场。此外,日本动漫在商品化和配信方面的海外合作数量显著增长,进一步印证了其受欢迎程度之高以及全球影响力之大。
而在日本动漫市场中妖怪题材的作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多源于日本妖怪文化,例如《百变狸猫》和《夏目友人帐》等。日本的妖怪文化在本质上蕴含着对自然界的原始认知和生态思考,动漫作品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这些传统概念,强化了妖怪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使其成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关于人文与生态的新视角。通过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妖怪角色和故事,传递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认识和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特别是在妖怪题材的创作与推广上,为中国动漫产业在有效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中国作为妖怪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传统妖怪形象和神话传说更为丰富,并同样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观和生态智慧。通过动漫这一媒介,结合现代生态文明思想,让传统元素重新焕发活力,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然而,在现代动漫创作中,中国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与日本妖怪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相比,中国的本土妖怪文化在动漫领域的体现与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日本的妖怪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论述日本自然观的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中日动漫作品中妖怪形象对于生态思想的体现,探索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新途径,进而为中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提供有益的方向。
日本地理条件独特,身为四面环海的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国土由四大岛屿和众多小岛构成,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此外,日本四季分明,气候类型多样,这些自然条件为日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馈赠,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爱之情。但同时,日本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了挑战,也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畏惧。
在这种环境因素和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日本也产生了独特的自然观。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的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因此,在日本的诗歌、绘画、园艺和建筑等领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自然有着亲切、恬静、细微的倾向,并且注重留白和神韵; 他们不喜欢人工装饰出来的美,更喜欢大自然本真的状态”[1]。
在此基础上,日本的妖怪文化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也蕴含并传达了这种自然观。妖怪们虽然是超自然的存在,但在日本文化中,它们常常被描绘为自然的化身,具有与自然相通、与人类共存的特质。这种设定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具象化体现,也是一种寓言式的表达,通过妖怪的形象,传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日本早期的妖怪形象更多的是被尊崇为神灵,而非现代所普遍理解的邪恶或奇异之物。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也曾提出“神丢失了信仰才成为妖怪”这样的论点,强调了妖怪与神之间的联系和转变。随着佛教的传入,日本妖怪文化开始融入了更多外来元素。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海经》在奈良时代甚至更早被传入日本,对其妖怪文化的发展与丰富起到重要作用。
平安时代被认为是日本妖魔鬼怪频出的时代,各种自然灾害和奇异天象频发。而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将恐惧与敬畏寄托在鬼神之说上,进而产生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妖怪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了最早的关于“百鬼夜行”的传说。平安末期的《今昔物语集》、镰仓初期的《宇治拾遗物语》中也记录了许多妖怪故事。
在江户时代,妖怪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不仅是文学作品,在绘画中也更多地出现了妖怪形象。这些作品对日后的妖怪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浮世绘艺术家鸟山石燕创作的《画图百鬼夜行全画集》。该书对当时的妖怪文化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描绘了207种形态各异的妖怪形象,为日本妖怪谱系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妖怪文化已逐渐超越了口头传说等传统艺术形式的范畴,融入于现代媒体之中,呈现出电影、动漫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妖怪文化也得以广泛传播。如今,“妖怪”已成为日本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妖怪是指由于认知水平限制而暂不可知的超自然生命体,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原始认知与敬畏。日本妖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的自然观,深刻反映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日本在妖怪形象中,融入了山川、风雨、动植物等自然元素,视其为自然的象征或化身。例如,河童与河水,山姥与山林等,它们既是恐惧的具象化,也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通过描述此类妖怪形象,讲述有关的妖怪故事,以“人与妖怪的相处”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为生态文明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视角。而在日本动漫作品中,通过挖掘妖怪文化,塑造妖怪形象体现生态自然的题材也非常多见。
在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各个细节都渗透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影片设置了一个重要的情节——千寻帮助清洁被污染的河神。在清洁过程中,从河神满是油污的身体之下,拉出了自行车、油桶、冰箱等各种工业废物及垃圾。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业污染而使河流和水域受到的破坏与不良影响。这一情节也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科技工业与环境保护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宫崎骏的另一部作品《幽灵公主》中,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动漫中麒麟神主宰天地万物,它宽容、伟大,是大自然的象征。面对恶意,麒麟神依然博爱包容,从不加害人类,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耐心与慷慨。然而,当它的头颅被火枪射下并被夺走,麒麟神终于发怒,流出汁液要摧毁一切。这象征着大自然对于人类贪婪索取的底线。当生态系统被破坏,自然循环的链条被打断,麒麟神的愤怒便是大自然的反噬,是自然对人类无度行为的严厉警告。
《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题材的日本动漫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妖怪文化中的自然观。在动漫作品中,妖怪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对自然和一些非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自然的化身,更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承载着对生态平衡和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日本动漫凭着其剧情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在全球占据着重要位置,处于世界动漫文化的领军地位。纵观日本动漫史可知,日本动漫的成功不只是成熟产业链与先进制作工艺的成功,更是艺术与文化碰撞、融合的成功。日本动漫产业始终以本国文化为核心原点,并在此基础上向四周扩散辐射,将其独特的文化、观念等融入动漫作品的细处、末处。《夏目友人帐》这一动漫作品中,就蕴含着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与妖怪文化,每一章回都讲述了一个妖怪的故事,每一帧都营造出强烈的和风风情,传达出独特的自然观与生态思考。
同时,《夏目友人帐》在中日两国均好评如潮。在日本被评为“最想向海外介绍的日本流行文化”动漫作品之一。而就中国国内而言,自2008年上映后,B站评分每一季都维持在9.8分左右。截至2024年3月,哔哩哔哩平台的总播放量超过3114.7万,系列追番人数也上升至677.2万,其主题曲也多次登上人气排行榜榜首。因此,以《夏目友人帐》为例,进行相关的生态文明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其次,从学术实践的角度来看,《夏目友人帐》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妖怪形象,不仅深入挖掘并展现了日本妖怪文化的精髓,还结合现实生态问题,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妖怪形象。其中,树精、山童、水虎、风妖、雨女、雪姬、枫、红叶等各色妖怪形象紧贴自然,并以其为桥梁传达自然之所思所想,引导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作品通过以“人与妖怪的相处”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日本的自然观与生态智慧。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妖怪文化的新理解,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河童经常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如《河童之夏》等。它通常被描述为居住在河流或水域附近的妖怪,它们有着乌龟的身体、浅绿色的皮肤、圆滚滚的肚子和鸭子嘴,有时还被描绘为秃顶。虽然河童常常以比较可怕的形象出现,但在《夏目友人帐》中,河童被赋予了温柔、怕太阳的特性。生于水、长于水的河童,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河童的形象不仅反映了水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水域环境,保持水资源的清洁与生态平衡。
在《夏目友人帐》中,河童因为上岸缺水而倒在路边,但只要给它头顶的秃顶区域浇水,就又能恢复活力。河童还会为了报答主人公夏目的恩情而去抓鱼,这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动漫也通过妖怪河童与人类夏目的相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们转递出一个信息——即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才会相应地善待人类、给人类长期的安宁。
动漫中雨女的形象也被塑造得恰如其分。雨女是与雨水、水文循环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妖怪。通常被描绘为美丽的女性形象,掌控着降雨的力量,能够为干旱的地区带来滋润与生机。
在动漫《夏目友人帐》中,雨女的出现常常伴随着绵绵细雨,为干涸的土地带来希望。雨女的形象不仅展示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也向观众传达了珍惜和保护水域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信息,更提醒人们要珍惜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放眼中国动漫市场,《叶罗丽精灵梦》是一部以绿色、和谐、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观,明确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动漫。通过讲述人类孩子与叶罗丽仙子缔结契约,获得魔法,一起保护自然,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处处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在动漫设定中,仙子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自然。例如,火领主火燎耶的力量来自大自然中的火焰,冰公主的力量来自冰川,雷电尊者庞尊的力量来自雷电等。而仙子力量的强弱与现实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比如动漫中与自然冰川相关的冰公主,也因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等因素,力量正在逐渐衰弱,甚至产生了消失的风险。当然,也有因人类活动而力量提升的形象设定,但这种力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副作用。如仙境里的毒娘娘,她的力量来源于自然界中原有的植物毒素,但却因为人类滥用有毒物质,力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被人类行为所反噬,毒纹爬满全身,逐渐失去原来的美貌,甚至仙境的其他仙子都对其避之不及。该情节尽管看似源于自然界原有的植物毒素,实则是人类活动加剧后,毒素累积至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反映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其中生物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以复杂且微妙的方式反馈至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落。冰公主、毒娘娘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缩影。这种力量的代价是巨大的,既是对生物个体生存的威胁,也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挑战。
虽然动漫《叶罗丽精灵梦》将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贯穿剧情与角色之中,但其在角色设定上过于借鉴西方“精灵”文化。“精灵”这个词汇更多的是源于西方的神话传说,而非中国传统词汇。虽然在中国文化中,存在一些与精灵类似的存在,如仙女、仙灵、神仙等,但这些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精灵”并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有关于精灵的传说,但其含义更接近于“精魂”。这部作品虽然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但其核心创意和形象设定更倾向于创新和现代化表达。在《叶罗丽精灵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精灵形象,它们并非基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或妖怪形象进行继承和发展,而是具有全新的设定和创意。
同样,除了《叶罗丽精灵梦》,中国生态题材的动漫作品中,有关本土妖怪文化或神话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反而,日本的妖怪文化相关的生态动漫作品享誉全球。其实,“日本约有四百到六百种不同类型的妖怪,其中有一成为本土妖怪,二成的妖怪形象来源于印度,剩下的七成均可追溯至中国,而这些原型来自中国的妖怪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山海经》中寻得”。[2]但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儒家思想等的影响,中国的本土妖怪文化受到冷落。
实际上,妖怪文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也蕴含着对自然观的反映。“一、崇尚自然;二、远古时期人们幻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于使自然屈服于人类的幼稚朴素的愿望;三、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达到‘天人合一’”[3]。我们应对其进行扬弃,并不断探索挖掘、继承发展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智慧。“而今,妖怪造型的技术水平愈发成熟,文化审美呈多元化趋势”[4],也为中国传统妖怪形象在中国影视动画中重焕光彩提供了较大的可能。
总之,《叶罗丽精灵梦》在推广生态保护理念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仍有提升空间。中国动漫产业应更深入地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妖怪文化和神话传说,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题材动漫作品,让传统元素重新焕发活力,并在全球动漫市场中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传递生态文明智慧。此外,动漫创作的过程也需要注重创新性转化和现代化表达,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赋予中国妖怪文化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日本动漫中的妖怪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叙事手法,已经成为日本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认可和赞誉,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桥梁。通过动漫这一媒介,日本不仅在原有的妖怪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发展,同时也结合现实问题,对“妖怪世界”进行添补和重构。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通过形态各异的妖怪形象潜移默化地推动其生态思想的传播,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5]。在此背景之下,“新国潮”“国漫风”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众多领域的潮流之一,这其中不乏对传统神话故事及志怪小说、妖怪形象的发展与创新,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传》等,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独特的国漫风格,更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赢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神话及妖怪为核心进行创作的动漫作品,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化娱乐领域,更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知与尊重。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亦可借鉴这种以神话及妖怪为创作对象,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创新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本土妖怪文化背后的生态智慧,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以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视觉动漫形式,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