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化学院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怀化;2.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怀化
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个人的留职意向和职业发展,也关乎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和作用发挥,因而一直是教育心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虽然繁多,但是对于何为教师职业认同仍没有形成共识;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探究比较零散不系统。因此,我国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被认为还处在起步阶段[1]。本文旨在对当前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结构解析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由此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及其内部结构划分的做法,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拨开迷雾,打开思路,统一方向。
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是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逻辑起点。盘点当下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种种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理解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其而异,没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公认定义。
(1)不同阶段的教师职业认同
在教师职业认同领域,目前引用最多的是魏淑华的研究,她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它是教师个体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的态度[2]。此后,有不少学者持有相似观点,即把教师职业认同看成教师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一种内在的综合态度。也有学者主张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基于职业的价值、发展与环境等多方面的认知而产生的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肯定[3],是教师积极感知和正面评价教师职业并愿意长期从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4]。他们强调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正面认知评价和积极的感受。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分为教师职前阶段、入职阶段和成熟阶段[5]。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处于职前阶段。他们是从学生的视角又带着明确的职业定向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的,对于教师职业有一个“依从-认同-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有人认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就是师范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可、接纳和承诺[6]。也有人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界定为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7]。
(2)不同类型的教师职业认同
我国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此外还有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形式。基础教育又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教师职业认同,简单的理解就是教师个体对其从事职业的认同,包括对职业行为与职业本身的认同[8]。谈到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涵盖所有的教师群体,又最经常指的是基础教育教师。其他种类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界定方式往往是在教师职业认同前面加上特定的类型或学段,其做法基本遵循的逻辑路径是:认同→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例如,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就被定义为其主观上接纳认同自己的幼儿教师职业,进而主动投身于所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的一种精神状态[9];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就是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及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10]。尽管,当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解,没有因教育的种类和学段不同呈现太大区别,但是,因为各类教育的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职业的目标内容等的差异性导致在确定教师职业认同的具体结构维度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
(3)其他差异的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的水平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不同科目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尽相同,且边缘学科教师的职业认同明显不同于主要学科的教师[11]。就教授科目而言,关于体育教师、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相对较多。不同环境和地域的教师职业认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城市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也不少。此外,在初等教育中教师男女性别比失衡,有少数研究调查和分析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对于这些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基本都是调查实证研究,其中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基本都是沿用教师职业认同的一般界定。只是因为使用的研究量表或编制的调查问卷结构和维度差异较大,以致于研究的结果相去甚远。
通过对我国已有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分析,发现当前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主要呈现两个比较共性的方面:一是倾向于把教师职业认同看成是由认知、体验或者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构成的综合体;二是倾向于把教师职业认同视为对教师职业的接纳、认可甚至承诺,即是一种正向积极的评价和感受。通过理论思辨不难看出,这两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前者用心理学中界定人格这一概念的方式来给教师职业认同下定义,是描述性定义而不是本质性定义[12],没能很好地揭示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后者将教师职业认同这一概念直接定义为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的状态或较高程度的职业认同感,是从职业认同的结果角度下定义,凸显了研究者的主观意愿,不利于对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
认同是理解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内在同一性或一致性的意识或界定[13]。认同必有作为对象的客体,也离不开主体自身[14]。作为一个名词,认同表征着认同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与一致性关系。作为一个动词,它是主体维持自我同一性或一致性的过程。自我在职业认同中是基本的要素[13],它是认识的自我,即职业自我,也是被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我,即职业之我。自我作为职业认同主体,会基于职业实践和生活体认会形成职业自我,它是由一系列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自我图式所组成的[15],并据此对所从事的职业及职业之我做出认知评价。作为职业认同客体的自我,身处之职业之中成为职业之我,是自我与职业关系的具体反映,包括与环境条件、角色要求、价值规范等职业要素相关联的物质我、社会我和精神我,它们共同成为主体职业自我感知与思维的对象。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建立职业自我与职业之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的,会通过人、事和经验而发生改变。教师职业自我是外部环境、先前经验、心理需要等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会随着教师个体经历和环境改变不断地演化。教师职业之我,作为教师自我与职业关系的交织产物,也会在职业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在某一时段,教师职业认同又呈现为一种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认同的静态结果,即职业认同感,体现了教师职业自我与教师职业之我、职业期待与职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教师个体形成的职业认同感越强。因此,教师职业认同不一定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和感受,可以表现为低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具有多维度的结构,这一点研究者普遍认同。但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不同理解和定义会形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维度和结构的不同确认。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即便相同也有可能产生对教师职业认同内部结构的不同认识。
(1)不同阶段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
魏淑华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由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16]。有学者把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特征整合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三个维度[17]。还有人得出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由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效能感构成的二阶一因子,一阶三因子结构[18]。
师范生与在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大致相同,但师范生是对职业的感知与体验是基于未来。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结构差异也很大。有学者认为师范生职业认同为由职业价值观 (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职业归属感(角色接纳、从教承诺)构成的二阶二因子一阶四因子模型[19]。也有得出师范生职业认同包含职业价值认同、职业发展意愿、职业准备行为三个因子[20]和职业情感、职业动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行为倾向、职业认知六个维度[21]。
(2)不同学段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
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学段差异也很明显。例如,有人得出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由目标确信、情感归属、投入意愿、胜任效能、持续承诺和人际支持等六个维度构成[22],也有得出由职业目标、职业情感、职业能力、职业投入这四个因子构成的[23]。有人把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构建为职业价值、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共三个维度[24]。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被认为由职业认知、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个因子[25]组成。
(3)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
有少数研究对具体某个学科教师的职业认同结构进行了分析,例如,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包含能力认同、投入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五个维度[26];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和投入认同五个因子构成[27];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包含职业行为倾向、职业环境认同、教育改革认同和科研投入认同四个因子[28]。
总之,现有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结论相差甚远。首先,就其构成的维度数量而言,有二维说、三维说、四维说、五维说、六维说、七维说和九维说等诸多说法;其次,具体的维度名称也差别各异。这主要对与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不同理解有关,还有就是对教师职业认同内部结构的划分方式不同有关。通过比对分析,当前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厘定无非是两种取向:一种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心理建构,即根据教师职业认同所包含的心理成分进行建构;另一种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容建构,即根据教师职业认同所包含的内容维度进行建构。两者不在同一层面或频道,自然也无法兼容或合并。
解决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划分问题的关键自然是对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理解与界定。本文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建立职业自我与职业之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过程,理论上它应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即各构成因素之间既分立、有特质又相互联系,既分层、有梯次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
作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就像其他所有心理现象由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一样,教师职业认同的内部结构也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过程加以考量,即教师职业认同包括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情感与教师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教师职业认同的初级建构实际上就是根据教师职业认同所包含的心理成分进行的建构即心理建构。具体而言,教师职业认知是指教师职业自我对职业之我的认知,包含职业-物质之我、职业-社会之我和职业-精神之我;教师职业情感是指教师职业之我是否满足职业自我主观需要的态度体验,与教师职业认知相对应,主要包含职业获得感、职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教师职业行为倾向指的是教师个体主动建构职业之我使之与职业自我趋同并见之于行动的倾向,与教师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相对应,主要表现为职业-生存行为倾向、职业-生活行为倾向与职业-生命行为倾向。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情感与教师职业意志的内部结构划分实际上就是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次级建构。通过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初级和次级结构的建构,呈现出来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内部结构就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分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不仅合乎逻辑推演,还解决了当前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内部结构解析的纷争。
[1]李笑樱,闫寒冰.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模型建构及量表编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2):72-81.
[2]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谢熠.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偏离与重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4(3):108-113,143.
[4]蒲阳.教师职业认同的意义与现状[J].人民教育,2018(8):13-16.
[5]杨玲.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阶段发展论[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2):56-64.
[6]吴晓玮,张华玲,姚琼,等.师范生职业认同多维结构的初步效验——基于现代效度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4):60-67.
[7]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52-157.
[8]庞红卫.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卷入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03-106.
[9]谭日辉.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49-51.
[10]方明军,毛晋平.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7):56-61.
[11]周珂,王崇喜,周艳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93-98.
[12]张丽萍,陈京军,刘艳辉.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3):104-107.
[13]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14]蒋晓虹.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和教师职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1-233.
[15]徐富明,刘立国,李斌,等.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自我概念及其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97-99.
[16]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55-60, 75.
[17]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80-84.
[18]李笑樱,闫寒冰.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模型建构及量表编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2):72-81.
[19]吴晓玮,张华玲,姚琼,等.师范生职业认同多维结构的初步效验——基于现代效度理论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4):60-67.
[20]马红宇,蔡宇轩,唐汉瑛,等.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结构与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49-54.
[21]刘文,陈玲丽,汪招霞.农村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特点[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4):33-36.
[22]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3]张莉,叶平枝.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特点——以广东省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1(9):31-37.
[24]陈文玉,方平,姜媛.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22:2.
[25]严玉梅,陈虎强,段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3):43-48.
[26]兰杰.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6.
[27]周珂,王崇喜,周艳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编制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93-98.
[28]唐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J].外语界,2013(4):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