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307415
Current Downloads: 361080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与未来趋势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4,6(4): 1088-1101 / 2024-09-19 look173 look133
  • Authors: 马浩翔 张子曦 李可成 王治敏
  •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 Keyword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NKI;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ze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CNKI;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displa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from CSSCI journal articles indexed in CNKI and employ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reate a knowledge map. By analyzing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s, themes, disciplines, journal distribution, and highly cited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uncovers the forefront of the field, including discussions on the intrinsic logic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pathways, and considerations of its epochal value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Totally,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global governance, with research dimensions still appearing somewhat limited. There are many new areas awaiting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为了全面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CNKI中CSSCI期刊论文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对文献的年度发表量、主题、学科及期刊分布、高被引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研究前沿包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的探讨、构建路径的探索,以及对其时代价值和全球意义的思考。总体来看,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领域,研究维度尚显单一,未来仍有许多新领域等待深入探索和研究。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604110
  • Cite: 马浩翔,张子曦,李可成,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社会科学进展,2024,6(4):1088-1101.


党的十八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此倡议反映了中国对于未来全球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邃思考,彰显了中国对国际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承诺。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元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篇章,不仅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理解这一理念的思想深度和丰富内涵,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基于CNKI 数据平台,选择采用CiteSpace这一有助于直观、快速、准确了解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工具,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趋向进行系统性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文献年度发表趋势

1.1 数据来源详述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并遵循以下筛选标准:(1)在中国知网平台内选取学术期刊作为检索对象;(2)利用高级检索功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设为篇名主题关键词,时间范围限定为2016年至2023年,文献类型选定为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了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了401篇符合条件的期刊文章。此筛选流程旨在聚焦高质量的学术文献,以便准确把握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高水平学术成果。

1.2 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采用了CiteSpace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构建了一系列的可视化图谱。这些图谱有助于分析学科的演化动力机制并探测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在CiteSpace中,将关键词(Keyword)、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设置为节点,时间跨度(Time Span)定为2016—2023年,每年数据作为一个切片(Slice Length)。通过设定筛选标准的阈值为每个时间段的Top 50关键词,进而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Time Zone Map)。此外,图谱修剪(Pruning)设置为Pathfinder,涵盖了对切片网络及合并网络的修剪。

2 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趋势分析

2.1 文献年度发表量统计趋势分析

图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如图1所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 CSSCI 为统计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16—201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峰值,年度发文量首次超过100篇,显示出学术界对此主题的高度关注。进入第二阶段(2018—2022年),该研究领域的活跃度逐渐减弱,发文量明显减少,反映出该议题的研究热度有所回落。在第三阶段(2022—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热度趋于稳定,年度发文量保持在约30篇,表明该领域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探索阶段。

2.2 主题和学科分析

图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主题统计

Figure 2 Theme statistics for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图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学科统计

Figure 3 Disciplinary statistics for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根据图2可知,在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主题的研究发文量分别位列第1至第4位。此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2016年到2023年间,重点关注人类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学科是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而其他的学科排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闻与传媒、文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2.3 发文期刊分布

图4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文期刊

Figure 4 Journals publishing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从期刊类型来看,思想政治类期刊和高校学报类期刊非常重视文化共同体这一主题的研究。

2.4 论文被引量分析

图1中列出了2016—2023年间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被引量最高的十篇论文,其中邵发军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研究》一文,发表于2017年8月,被引用达303次,显示出其高度的学术影响力和理论价值。另外,纵观前 10 篇高引用率论文可以发现,这些高引用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表1 2016—2023 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的引用量排序

Table 1 2016—2023 Ranking of citation counts for articles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序号

被引次数

论文名称

刊名(年/期)

1

30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2017/08)

2

18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03)

3

146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2020/04)

4

143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方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

5

1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理论与改革(2017/07)

6

130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4)

7

12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重构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09)

8

1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纬度探析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05)

9

113

全球治理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与构建

中国法学(2018/10)

10

95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发展逻辑和理论贡献

国际观察(2019/03)

可以观察到,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这一点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解读现代国际政治与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高被引论文展现了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可应用的理论体系。

在高被引用论文中,可以划分为显著的两大类研究方向。首先,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理论阐释与深化的研究颇为突出。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研究》《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发展逻辑和理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纬度探析》等高引用论文均深入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本质及其理论框架[1]。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重构》则探讨了该思想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新发展[2]。其次,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国际政治及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也十分显著。论文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聚焦于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用于全球治理和国际政治,特别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3][4]。

高被引用论文,不仅在理论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也关注实际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的应用,显示了理论研究与实际政治行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可视化分析

3.1 核心作者分析

图5 2016—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作者

Figure 5 Core authors of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from 2016 to 2023

核心作者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前沿,深入研究了该思想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以及其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中的实际效用。袁祖社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探讨了其理论与实践、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性意义。他的研究涉及了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实践合理性、价值共创性,以及团结合作与互利共赢的道路。他指出了可以通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改变世界”的集体行动逻辑来解决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提出了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本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文明的共同努力达成全球公共治理和全球正义的目标[5-8]。王公龙从政治哲学、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经济全球化、历史理论及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探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政策主张、实践方式和国际关系的新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一理念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王公龙的工作强调了在全球化、多极化和信息化的当代世界中,中国如何通过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文明的互鉴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出新的公共治理方案[9-12]。

3.2 合作作者网络分析

图6 2016—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者合作网络

Figure 6 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2016—2023

图6展示了作者合作的共现分析,其中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其中心性,节点形似年轮,轮环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合作次数越多,本次分析共包含 28个网络节点,17条连线,合作网络呈现出较低的密度(0.045),表明作者间的合作相对分散。通过轮环的大小可以看出,袁祖社、王公龙、何志鹏、周方银等学者的发文量较多。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有王公龙、周方银团队,柴艳萍、张函慈团队 ,贾文山 、王琼团队,程呈、张昊雷团队。节点和连线结果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以个人发表为主,但是合著的发表量与作者共现网络关系成正比,并且学术影响力也比较大。

从核心作者来看,合作关系较弱。尽管存在一些紧密的合作小组,但整体上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尚未形成一个紧密的、广泛的协作网络。

从合作主题来看,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入解读以及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政治、全球治理等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这些主题也显示了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及探索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潜力和局限。

3.3 研究机构分析

图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研究机构

Figure 7 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图7展示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机构是上海财经大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合作强度和频率较低,显示出研究机构合作的潜在增长空间。

3.4 关键词词频统计

表2 关键词首现时间和词频统计

Table 2 First appearance time and frequency statistics for keywords

序号

关键词(首现年份)

频次

1

全球治理(2017)

33

2

习近平(2017)

25

3

新时代(2018)、中国方案(2017)、世界历史(2017)

16

4

全球化(2017)、共同体(2017)

13

5

马克思(2018)

11

6

中国智慧(2018)

7

7

中国外交(2018)、传统文化(2017)

5

8

世界意义(2018)、中国梦(2016)、共同价值(2018)、实践路径(2018)

4

基于表2中关键词的首现年份及其使用频率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的主要热点聚焦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全球治理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2)从首现年份看,关键词“中国梦”的首现年份为2016年,表明该概念较早被纳入学术讨论,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相融合。这一现象反映出学术界对于将中国的国家愿景与全球发展目标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深远的理论意图。首现年份为2017年的关键词包括全球治理、习近平、中国方案、世界历史、全球化、共同体、传统文化,这些关键词涵盖了政治领导、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文化因素,以及理论概念的广泛方面,显示出该年度研究的多样性和深度。首现年份为2018年的关键词包括:新时代、马克思、中国智慧、中国外交、世界意义、共同价值、实践路径,这些关键词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理论发展、外交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的多个方面,体现出对当时全球及国内政治经济情境下中国角色和战略的深入剖析。具体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四个主要方向:(1)理论与现实的结合。2017年的关键词反映了学术界努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与全球治理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中国的理论创新解决全球问题。(2)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关键词如“世界历史”与“中国方案”的并列使用,显示研究者试图从历史视角出发,对全球化进程进行深度解读,寻找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理论基础。(3)文化与政策的融合。2018年的关键词如“中国外交”与“传统文化”表明,研究者在考虑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时,注重文化因素的整合,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实践与策略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实践路径”的提出,反映了学术界不仅重视理论的构建,更关注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尤其是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框架下。

3.5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Figure 8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of keywords in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图8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以及强度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向“中国方案”“全球化”“全球治理”“实践路径”“世界历史”“新时代”“马克思”“习近平”等多个方向发散。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探讨与思想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是研究的基石。[13]学者们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维度进行阐释,力图揭示其作为一种国际关系新理论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2)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方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一部分,其在全球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践和贡献受到广泛关注。[14]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不仅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研究重点不仅在于分析“中国方案”的内容和特点,更在于探讨其如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结合,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3)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成效,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包括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该理念在国际合作中如何促进了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通过对这些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总结经验,也能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4)影响评估与前景展望

评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对于理解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文化交流等,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如何影响和改变了国际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此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未来,研究不仅关注其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也探讨如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实施这一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5)跨学科研究与方法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的问题广泛,其研究不仅需要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支撑,也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学者们探索和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趋势。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实践路径及其全球影响。同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3.6 关键词热点演变分析

如图9所示,从关键词热点演变表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研究的热点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是2016—2020年,相关研究的热点词基本为外交、习近平、价值意蕴、共生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2年首次被提出,而以上的热点词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初期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的表现。其次是2020—2021年,这时的热点词主要是中美关系、俄罗斯和传统文化。这些热点词都体现了其所处时代下的背景和政策导向,如中美贸易争端和文化自信政策方针。同时这也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朝着实践方面迈进,积极投用于现实事例中。这意味着学者们发掘了新的重点,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运用。最后一个阶段则是2021—2023年,对应的热点词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共同价值、共同利益,这说明学者积极研究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走出国门、走远国门、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在思想基础上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之路。

关于突变词的热度变化趋势,从图9中可以看出,11个突变词中已有7个,即“外交”“习近平”“价值意蕴”“共生共在”“中美关系”“俄罗斯”“传统文化”停止突变,说明它们已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他4个突变词,即“世界历史”“马克思”“共同价值”“共同利益”的出现时间比较接近,还没有终止突变。这表明了它们在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依然是文化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主题。

图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热点词变化表[1]

Figure 9 Trends in hotspot keywords in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3.7 热点词时线图分析

与前文研究热点词的分析相结合,图10以时间顺序展现出热点词的变化,并综合排列展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自2016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并在2020—2023年期间成果显著,热点词的发散度也不断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由理论延伸至实践,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图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热点词时线图

Figure 10 Timeline of hotspot keywords in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3.8 热点词时区图分析

从图11中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研究起于2016年,并在2017—2020年得到巨大发展。2017年的研究热点是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和全球化三个方面进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研究;2018年的研究热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外交、世界意义和共同价值;2019年的研究热点是以国际法、国际法治的视角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2020年的研究热点是“全球传播”“中国战略”“价值共识。

图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热点词时区图

Figure 11 Time zone map of hotspot keywords in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论文年份、研究作者主体、论文被引、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关键词时线图、关键词时区图等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开展未来研究展望的分析,以期预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前沿与重点,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4.1 研究结论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自2013年起呈增长态势,2018年研究数量达到峰值,此后逐渐稳定;研究主题集中于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研究主体是各高校和研究所,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各类高校学报类期刊。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全球治理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着重研究全球治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方案、世界历史、全球化等主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向“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等多个方向发散。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目前研究维度相对单一,仍存在较多可供探索和研究的新领域。

4.2 研究展望

(1)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意义和践行途径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官方层面尚未形成明确具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仅仅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讲话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此后逐渐对“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阐释和完善[15],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两岸“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外延概念。

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演进历程,既是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研究,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基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付诸实践,不断践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中国传统政治和哲学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交融

中国古代的先贤曾经提出过“和合”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千百年来,这一哲学概念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被广泛运用到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6]。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代“和合文化”与“大同世界”的社会构想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中的“和合”“大同”等哲学和政治理念,并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的文化渊源和内涵底蕴,并以此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政治文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言研究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其话语体系基本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会议和外交场合的发言稿的基础之上。

综合来看,习近平的讲话稿极具语言特色。具体来看,习近平善于在讲话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典籍的元素,并较多使用隐喻来论证观点。考虑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受众和传播广度,其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同时极具政治语言和话语体系的特点。所以,以习近平历次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稿着手,开展基于政治文本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研究,既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的相关思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又可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语言特色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4)其他

历经十余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显著的丰富和发展,思想体系不断完善,传播范围和影响幅度遍及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至今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未来展望,对于我国外宣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此外,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研究也将为新时代人民民主的健全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18-24.
  2. 田鹏颖,张晋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7(4):28-39.
  3. 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4):1-8.
  4. 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20(4):4-26,204.
  5. 袁祖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及其世界性意义——“公共性时代”的哲学自觉及话语建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21(5):21-29.
  6. 马瑞科,袁祖社.优良制度理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型全球化”的制度性证成逻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4):55-62.
  7. 袁祖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原创性意义的理据及其当代性诠释[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54-168.
  8. 袁祖社.“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理性期许及其世界性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3):44-53.
  9. 王公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5):4-10.
  10. 王公龙,韩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7(3):96-104.
  11. 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5):4-13.
  12. 王公龙,韩旭男.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的形成路径[J].福建理论学习,2016(9):48.
  13. 廖凡.全球治理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与构建[J].中国法学,2018(5):41-60.
  14. 熊杰,石云霞.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发展逻辑和理论贡献[J].国际观察,2019(2):1-28.
  15. 陈黎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6. 陆彦岑.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3.

[1] Keywords:热点词,Year:初次出现时间,Strength:突变强度,Begin、End:成为热点时间与不再成为热点的时间。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