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66692
Current Downloads: 381486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Develop Tre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5,7(6): 506-510 / 2025-07-04 look115 look80
  • Authors: 王新心
  • Information:
    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 Key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velop trends; Comprehensive develop of human; Social develop; Systemization; Theoristicazation
    思想政治教育学; 发展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 系统化; 理论化
  • Abstract: Develop tre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velop trend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mainly concluded as ideological education express its characteristic of multidiscipline’s melt, focusing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 of human, reflecting on social security and stableness and further systemization and theoristicazation.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发展趋势主要可以被概括为:第一,在发展中越发体现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特点;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关注的特点;第三,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做出反映;第四,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更加系统化与理论化的特点。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706086
  • Cite: 王新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进展,2025,7(6):506-510.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越发体现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学科的优质内容与方法,以此补充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与方法更科学,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之初吸收与借鉴了哲学、教育学与社会学当中的一些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还继续吸收与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哲学等学科当中的合理内容与成分,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它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研究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社会现象,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学科基本问题。在世界物质本原的前提下,对社会中不同事物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的交往问题,人的发展的动力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与利用教育学当中的基本原理对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地位、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状态的转变,为受教育者的政治品质、思想修养与道德品格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理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吸收借鉴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和其他关系,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政治经济学对人们的生产劳动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以及劳动者在生产当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回答,生产关系的形成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生产者、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工具进行统一的调配,能够将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以及由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形成一定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形成催生了经济关系的形成,而经济关系的形成又为其他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为社会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关系都是具有生产性特征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而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上层建筑得以建立,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则意味着全部上层建筑也会随之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1]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政治经济学当中的这些内容进行了吸收与借鉴,重点对人的能力与修养的提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进行了研究,主张通过理论教育,实践考察等形式来提升人的能力与修养,主张通过合理与友善的交往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了能够提升人的能力与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一系列途径与方法,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并以此来提升人的能力与修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还着手提升人们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人们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中,人们自身的政治品质、思想修养与道德品格等内容也能够得到提升,这样一种能力与修养的提升能够帮助生产者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帮助生产者生产更多的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这也就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还着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可以通过说服教育、批评、理论教育、文化宣传等多种途径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能够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也就能够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备到相对完备的过程,其发展的方向是共产主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将进入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实现按需分配的状态。[2]该理论指明了社会发展规律与正确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始终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进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行必要的关心,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生产与生活,更好地提升生产与生活效率,这也就能够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这也就能够在人们将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向劳动作为生活需要的过渡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就能够为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系统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系统的,以系统方式存在与构成。内部由若干要素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构成系统结构,其变化会导致系统结构变化,某一系统始终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这些交换的变化会引起系统中要素构成方式的改变。[3]思想政治教育学吸收系统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结构,而这样一种结构也能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的若干要素的基本组成方式,具体而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中间介体,以及环体等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排列与组合而成的。[4]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会发挥其所应有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持续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合理内容,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与方法。它不仅充分吸收借鉴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还吸收了自然科学当中的一些合理的成分与内容,这样的吸收与借鉴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更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能更好地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人的全面发展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探讨这一问题时,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单一领域,人的需求是一种多领域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一种复合的甚至是复杂的需求,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自然需求层面,更会涉及社会需求层面。人的自然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睡眠、排泄、交配等内容,这类需求的满足是其他需求实现的基础,人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够为其他需求的满足提供条件,而在人的自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的其他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在自然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社会需求才能逐步实现。人有交往、自我实现和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均以自然需求的满足作为前提。人有进行交往的需求,交往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而获得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以及劳动产品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具体表现为人有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求[5]。人首先有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人首先有通过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需求,这样一种需求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这样一种需求体现出了社会关系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可以被概括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规定的,人所具有的属性也是社会关系所赋予的,所以,人一定具有通过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需求,一定有通过劳动维系社会关系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所具有的通过劳动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人的自我需求的满足,则要以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前提,只有当人能够为社会需求的满足做出贡献时,人的个人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人的个人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而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则会为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人还有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一定要被社会所承认,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当人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能够被社会所承认时,人才能够有劳动的积极性、而当人的劳动无法获得社会的承认时,这样一种劳动便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人一定有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这样一种需求的满足将会为其他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人的自然需求的满足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当人的自然需求与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得到了基本的前提。人的饮食、睡眠等自然需求的满足以及人的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获得社会承认的需求的满足,将会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涵盖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内容。人的体力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抗压能力、人的耐力等方面的能力的提升,而人的智力的提升则主要包括人的信息接收能力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或者说是人的应对刺激的能力的提升。人的道德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为人的公共道德修养的提升,更体现为人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则体现为人的审美内容、审美标准以及审美范围的提升,而人的交往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人的交往内容、人的交往范围以及人的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提升。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定是人的能力按照一定的目标、意图与计划向前发展的过程。

第三,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当中的另外一部分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全面性,不仅是指需求的全面性,更包括评价的全面性,只有当需求的全面性得到满足时,评价的全面性才能够得到实现,需求的全面性不仅包括通过劳动创造成果的过程,更包括人们利用所创造的成果来满足需求的过程,而对于人们的劳动以及通过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显然也是全面性标准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性主要包括对于人的需求的评价,对于人的能力的评价以及对于人所创造的成果的评价,这样一种评价能够判断出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人的心理状态的发展情况以及人的智力的发展情况,以及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高度关注人的需求、能力及评价的全面发展。通过考察世界的物质本原、人的生产劳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揭示了人的需求源于物质基础与经济结构,其满足依赖于现实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在能力发展方面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对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来实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通过对特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人们能够实现丰富知识与经验、提升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的目标,这样一些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对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对于人的评价不仅应该包括道德、智力、体力、审美这些评价标准,更应该包括政治、社会这样的评价标准,政治的标准与社会的标准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的道德修养与个人能力的状况,更能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状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显然对对于人的评价的全面性进行了高度关注。

3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能对社会安全与稳定做出反映

现实的物质关系,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共同构成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就是社会当中的现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对人们的思想与意识产生决定性作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而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的集合体便被称为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意识则是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一种社会当中的现存秩序,这种现存的秩序显然是在物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种秩序之所以是安全与稳定的,是因为这种秩序的建立依循了特定的规律,在依循这一规律的条件下,现有的秩序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或者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时,现有的秩序由于遵循了特定的规律而没有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秩序能够继续得到维持,能够保持安全与稳定的状态。一个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秩序是不会被打破的,所以现有的秩序只要能够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不会被打破。那些被打破的秩序都没有能够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没有能够很好地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种情况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秩序一定会取代这一秩序,并始终保持安全与稳定的状态。

作为社会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能够对物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这些因素影响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作用于现存秩序。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便是这些因素一定会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向着更加完善的状态、更加完备的程度发展,也就是说,现有的秩序一定会向着一个更加完善的状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反映社会存在与发展规律,能为现存秩序的调整、物质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存在向一个更好的,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能够使现有的物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向着一个更好的,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向着一个更为完备的状态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进行反映,能够指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使现有秩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到底是安全与稳定的,还是相对安全与相对稳定的,我们说社会已经是安全与稳定的,之所以会出现不安全与不稳定的因素,完全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所引起的,文化的不同会引起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人口因素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进而能够引发秩序的不同,而文化的一致性则能够使秩序保持一致。在这里,也就将文化既当作一种社会存在,也当作一种社会意识。也就是说,“文化存在渗透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中,它的内核在于揭示人与动物的区别”,揭示‘文化物’与‘自然物’的区别,以及基于这一区别的人类发展的程度。[7]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变得更加安全与更加稳定,因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一定会从低级到高级过渡,从不完备到相对完备的状态过渡,也就是说,秩序一定会从一个有序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一定会从一个稳定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存在进行反映,并且能够对社会存在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样一种调节表明社会存在依然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的,现有的秩序也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社会存在的调节也就是一种对于现有秩序的不断完善的理论贡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将呈现更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体现出更系统化的特点,即研究内容呈现从简单有序向、从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的转变,内容以一种更加有序的方式进行组合,正在向着一个更加有序的方向进行整合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早期的对于方法的重视到将内容与方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早期侧重于使用哲学原理发展到侧重于将多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吸收与借鉴,并加以应用。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加系统化的典型体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内容的结构调整,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体现出了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以及这一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现实,这样一种现实显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系统化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发展中还体现出更理论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理论范围的拓展与理论深度的加深。理论范围从早期对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吸收与借鉴,拓展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吸收与借鉴。从研究人的政治品质、思想修养与道德品格,延伸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展现出了其学科范围不断拓展的趋势。在理论深度上,从基础理论的应用到更具体、更专门化理论的运用,从借助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到依靠具体化、专门化理论指导实践,体现出研究深度不断加深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发展趋势将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系统化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的方法与内容变得更加完整与丰富,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化则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变得更加踏实与深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系统化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有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化则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共同的话语,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进入到一个共同的场域进行对话,这也就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系统化的进一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许庆朴.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8.

[2]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

[3] 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3-54.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241.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6] 王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

[7]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9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