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徐州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提速。在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时,基础设施需求逐年增长,土地资源的紧缺状况也日益加剧。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性难题,且日益复杂。采用经典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精度、效率和科学性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地方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对空间信息的精准把握与全面分析需求愈发迫切。
面对上述问题,为了寻求可行的、创新化的解决方案,广大科研工作者与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科技课程中,三维成像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提供着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化分析等手段,该项技术具备将现实世界精准数字化和三维化的能力;而实景三维技术能够生成详细的城市模型,为规划的蓝图与战略输送以科学依据为支撑的直观视觉支持[1]。这一学科的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明白晓畅的决策依据,助力其向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迈进,对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结合“3D成像技术”课程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并在研讨案例的基础上,对该项技术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的作用机制,总结优化其应用路径,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在前期调研中,通过搜集、遴选并研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作者熟悉了三维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随后根据典型的城市规划案例,简要分析三维成像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工作成效,并在参照典型技术与设备参数的前提下,构建可解释的优化路径模型。
实景三维(Real-scene 3D)是指利用测绘技术,通过收集和处理现实世界地理空间数据,将真实世界的物体和环境,以数字化和三维空间形式,完成实体建模和准确表达的过程[2]。这项技术在融合实景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实景三维模型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在数字环境中勾画城市模型,为科研人员后续分析、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便捷的技术与管理支持。
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建筑设计、灾害应急管理等社会生活领域,涉及地理遥感和测绘工程等理工类学科,通常都具有社会科学交叉性质[2]。实景三维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实景三维中国,代表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展示了对现实中国的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通过“人机兼容、物联感知、泛在服务”的工作理念,实现数字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联互通[2]。该技术采用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当代智能化决策,可在计算机系统内实现封装,具备三维立体展示、精细精准量测、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
传统二维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以地图加载功能为基础,基于采集与储存的平面地理分布数据,可做运算、分析和显示,实现管理和描述[1]。在二维GIS技术基础上,三维GIS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增加了高度维信息,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和表达现实世界;其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地形图、遥感影像、激光雷达(Light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等数据[2]。这些数据经过预处理后,可用于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ap,DEM)、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ap,DSM)等。基于采集的数据,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城市的三维模型。上述模型可以包括建筑物、道路、水体、植被等多种要素[2]。
采用三维GIS技术,通过对多源空间数据的整合,可以实现对建筑物区域的视域和日照分析,并利用地形模型,帮助实地规划人员理解相应区域的地貌特征。因此,该技术不仅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工具,而且能够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实现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若干高级空间分析功能维度上,如城市评估居住环境、构建交通网络,以及模拟应急管理等,提供有效、可靠而直观的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实景三维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过程,这为后续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首先,采集实景三维数据,以倾斜摄影测量与地面激光扫描为核心技术。前者依靠无人机航载五镜头摄像机等设备,从四个倾斜角度与垂直方向,同步实现对影像数据的采集。后者采用激光雷达扫描仪,以非接触式测量的方式,从局部区域中获取高清的三维坐标点云数据。这些数据分辨率较高,精度符合城市规划的预期要求,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城市概貌与典型目标。
其次,原始数据占据空间庞大且内容复杂,不仅需要通过数据清洗、去噪、配准和坐标转换等步骤,实现严格的预处理,还需要进行适当的限失真压缩,才能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因此,为了精准地获取城市的三维空间数据,如地形地貌、绿化区域、建筑物标识与主干交通网络等,应当综合运用北斗定位、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LiDAR)、无人机航拍与地面移动测量系统等多种高科技手段。
常见的几种数据采集技术或设备,以及对应的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3]。随着数据分辨率的像素值增多,测量范围逐渐缩小,测量精度也随之上升,分别对应广域地理信息向到局域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
表 1 不同技术与设备的量化指标
Table 1 Quantitative indices of various techniques and devices
技术 / 设备 | 数据分辨率 / 像素 | 测量范围 / km2 | 测量 精度 / m | 应用场景 |
卫星遥感 | 512 | 50 | 0.30 | 广域地理信息采集 |
激光雷达 | 1,024 | 2 | 0.05 | 建筑物与地形测量 |
无人机摄影测量 | 1,536 | 1 | 0.08 | 细节特征捕捉 |
高分辨率摄像头 | 2,048 | 5 | 0.10 | 航空摄影 |
地面扫描仪 | 4,096 | 0.5 | 0.02 | 地面数据精确采集 |
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代表实景三维技术中的核心环节,它将采集到的地理空间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三维数字模型。该构建过程主要分为三步,现简述如下[4]:
(1)将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摄影测量影像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匹配和配准,生成初步的三维点云模型。
(2)应用三角网格生成算法,将三维点云数据,转换为具备几何形态的多边形网格模型,从而精确描述地形、建筑物、道路等物体的三维结构。为实现该过程,可调用纹理映射技术,将高分辨率影像贴合到网格表面,增强模型的视觉真实感。
(3)模型构建后,优化的过程不可或缺,主要包括简化网格、去除冗余点、平滑表面和提高模型的渲染效率等步骤。
经过上述构建过程,可初步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由于影像噪声和冗余信息的影响,为保证后续的应用效果,需要设计相应的优化过程。例如,通过网格简化算法,可以在几何测算中减少多边形数量;以容许少量的模型精度失真为代价,显著提高模型的运算效率。此外,完善实景三维模型时,通常还包括对扫描模型的贴图修复、合理选择纹理库、添加虚拟光源与渲染输出等光照调整,确保该模型在各种设备和平台上的兼容性优化,在细节、性能与交互上,最大限度地展示最佳状态。
最终,输出的实景三维模型经过合理构建与一系列后处理,不仅改善了视觉效果,而且高效而准确地实现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贴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适应智能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实景三维模型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工具与技术,根据数据处理时间进行升序排列,如表2所示[3]。
表 2 实景三维模型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工具与技术
Table 2 Keynote tools and techniques on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al-scene 3D models
工具 / 技术 | 数据处理时间 / h | 精度 要求 / m | 功能 | 应用场景 |
动态模型调整技术 | 0.25 | 0.06 | 模型实时更新 | 实时数据反馈 |
数据渲染优化 | 0.5 | — | 性能提升 | 快速模型渲染 |
模型简化技术 | 1 | — | 数据量减少 | 大型项目模型优化 |
模型校准技术 | 1 | 0.03 | 位置校准 | 地理位置精准对应 |
三维重建软件 | 2 | 0.05 | 点云数据转换 | 城市景观建模 |
对实景三维模型开展恰当的客观分析,并合理安排其应用,既与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价值和效果直接关联,同时又构成实景三维技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4]。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离不开各种空间分析,而实景三维模型,为之提供了直观的表示方法。例如,根据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遮挡,评估各种影响,通常可通过视域分析来实现,确定建筑物布局和最佳高度;而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并优化建筑物的设计,可借助日照分析,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光照情况,实现时间序列的模拟[4]。此外,对构建的实景三维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做合理调配,在工程领域,可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在技术研究领域,面向洪水模拟、风环境分析以及噪声传播分析等科研课题,同样具备拓展空间与迁移运用的潜在价值。
与此同时,实景三维模型在应用层面,不仅在城市规划阶段提供可行的蓝本,在实际设计阶段,也能通过投标和竞聘等方式,用于项目展示、商务沟通和城际合作。例如,在计算机工程领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与三维仿真技术等测试平台,将实景三维模型以缩微形式部署于数字空间,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其方案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引领规划者、设计师和社会公众等因地制宜地做出选择[5]。
城市规划分析内容中应用的具体参数,参照对应的标准值和允许值上下限,升序排列后如表3所示[3]。
表 3 城市规划分析应用的具体参数
Table 3 Specific parameters of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n urban planning
分析内容 | 相关参数 | 标准值 | 最小 允许值 | 最大 允许值 |
空气流通分析 | 风速 /(m / s) | 2 | 0.5 | 5 |
日照分析 | 日照时间 / h | 3 | 2 | 6 |
建筑物间距分析 | 最小间距 / m | 10 | 5 | 20 |
道路网络布局分析 | 道路宽度 / m | 15 | 8 | 30 |
公共空间分布分析 | 绿地覆盖率 / % | 30 | 20 | 40 |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阶段,实景三维模型和实景三维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通过立体化直观展示和精确实验仿真,实事求是地表达规划方案,可以帮助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实景三维模型能够模拟建筑物、道路、绿地等在现实中的具体布局,为后续的现场施工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
其次,针对部署好的城市规划方案,在持续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反馈调整。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通过实景三维模型,实地评估、检测建设效果,确保最终的设计成果,与规划目标相符合。倘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缺陷点,如产生交通拥堵、污染源集中、空间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或是发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此时必须对先前方案,重新做评估、分析和调整。该类模型可作为此阶段的可解释性工具[1]。
最后,假设采纳不同的方案并加以推演,决策者可以对调整后的效果实现合理预判,并且对最优方案,择机选择并加以实施。无论是增加绿化面积、调整道路网络,还是优化建筑布局,都能在实景三维模型中进行详细的模拟和评估。结合城市实际状况,客观地反馈调整机制,不但有助于在实施阶段纠正偏差,而且还能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长远阶段对城市的系统化管理中,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简言之,实景三维模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长期管理,确保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该模型为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规划实施与反馈调整的有机结合,也成了实践领域的一种重要工具,贯穿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可在现代城市治理中彰显其价值。
规划实施与反馈调整阶段的相关参数与对应的标准值,如表4所示[3]。
表 4 规划实施与反馈调整阶段的相关参数
Table 4 Relevant parameters on the stages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adjustment
实施阶段 | 相关参数 | 标准值 |
建筑施工监控 | 施工进度误差 / % | 5 |
反馈调整 | 调整相应时间 / d | 7 |
项目实施监控 | 项目延期率 / % | 10 |
公众参与反馈 | 反馈采纳率 / % | 60 |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采纳实景三维模型,为了提升规划精度和效率,必须优化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流程,其关键路径,可分为以下三步。首先,在采集数据时,综合运用高端数据处理技术,获取更全面和精确的三维地理信息。其次,充分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既能克服单一数据源的缺陷,又能提高数据分辨率,提升其覆盖率。最后,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在三维数据采集过程中减少人工干预,可以优化采集效率,保证模型数据的一致性。
在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与渲染过程中,优化路径主要集中在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渲染效率上,从而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在构建实景模型时,首先需要对三维目标实现准确表达。典型的算法,主要包括自适应网格细化、点云滤波和多分辨率重建[6]。上述方法中,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动态调整网格密度,简化处理次要区域,既能大幅降低计算量,又对重要区域保留高分辨率特征。同时,采用点云滤波技术,可以有效滤除噪声,剔除冗余点,从而提高模型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多分辨率重建,则应在三维场景表示、生成立体可视化模型与稀疏视图重建的基础上,考虑平面轮廓的对应连接、拼接与分支等一系列问题[7]。
在渲染优化方面,关键在于提高渲染速度和效果,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城市模型时。采用渐进式渲染、视点相关的细节层次(levels of detail,LOD)技术,可以根据视距来动态调整渲染的精细度,降低计算资源的消耗[6]。此外,基于GPU的并行计算技术和光线追踪算法的优化,也能显著提升渲染速度和图像质量。通过这些优化手段,渲染系统可以在保证高清晰度3D场景的同时,实现实时渲染,满足互动式城市规划和虚拟现实应用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中,与实景三维技术相比,三维GIS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从场景构建、景观视域分析、三维地形、建筑布局与虚拟环境等维度上,分别作简要阐述。
三维GIS的场景构建,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现以某市规划区为案例,简要概括如下[6]。
首先,通过扫描、拼接和裁剪城市地形图,生成地形栅格图。在专业地理信息软件ArcGIS的支持下,对等高线矢量化,并输入高程值,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ap,DEM),进而获取其坡度图和坡向图。DEM的构建,为后续三维景观模拟和分析,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提供了精确的地形数据支持。
其次,针对遥感影像,利用Landsat 5专用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进行几何变换与校正等预处理;将生成模型与空间地理坐标相匹配后,叠加至DEM,形成三维数字地形模型。这一过程将地形数据与遥感影像有机结合,丰富了模型的信息维度,对城市的地形地貌,生成更为直观全面的可视化输出。
最后,利用专业化的三维建模、动画与渲染软件3DMAX,完成景观建模过程,并且将模型导入ArcGIS的多面体(Multi-Patch)模块,同时与三维数字地形融合,构建待规划区域的虚拟三维环境。
至此,虚拟三维环境的建立,实现了对规划区的直观、立体化展示,为后续的景观分析和规划决策提供了沉浸式的场景支持。
常规化的景观视域分析,基于ArcGIS的三维分析(3D Analyst)模块,选取关键观测点,以三维地形表面的不规则三角网络(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s,TIN)或规则的方形网格Grid为基础,建立点图层,计算每个栅格被观察到的次数,从而确定可视范围面积[6]。采纳这种分析方法,能够精准地反映观察点与目标景观之间的遮挡和视线通透状况。
在景观视域分析的典型案例中,通过视域分析,不难发现某些区域,存在视线遮挡问题,影响景观的通透性和观赏性。通过对建筑布局和高度的合理调整,可以优化景观的空间组织,提升景观的整体品质和视觉效果。此外,还可以对区域景观空间类型做出判断,分辨出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的差异性。
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SA)模块,类似地以DEM为基础,可以实现对三维地形与建筑布局的分析。该分析通常分为三方面内容[8]。首先,提取规划区的坡度和坡向数据,在完成重新分类和统计分析的前提下,生成坡度图与坡向图。其次,详细统计规划区的各级坡度和坡向的面积,为三维景观的科学规划,提供全面的地形信息。最后,根据坡度分析结果,建立规划适宜性分级体系,从土地利用、建筑形态、活动类型、道路设施和水土保持五个维度上,完成对该体系的表达,并与坡度等级逐一对应[8]。
基于坡度的适宜性分级,如表5所示[8]。对照不同坡度的适宜性表征,可知对于0°~5°的平地区域,适宜进行各种大规模建设;对于25°以上的陡坡区域,则应严格限制建设活动,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而在5°~25°之间的坡度区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适宜的建筑形态与活动类型,完善对应的道路设施。
为实现建筑的合理布局,可在三维图形表达工具ArcScene构建的虚拟三维环境中,从多区域、多角度观察景观建筑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其合理性;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划优化建议。通常对于商业区,应当强调绿化建设,减少建筑物比例,提高道路分级水平,疏导交通拥堵,并增强空间通透性;而对于住宅区,则需要在适当加大建筑景观构建的同时,注重建筑风格、体量和色调,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和居住品质[5]。
表 5 基于坡度的适宜性分级
Table 5 Suitability levels on the foundations of falling gradient
坡度 /° | 土地利用 | 建筑形态 | 活动类型 | 道路设施 | 水土保持 |
0~5 | 适宜各种土地利用 | 适宜各种建筑形态 | 适宜各种大型活动 | 适宜建设各种道路 | 不需要 |
5~10 | 小规模的住宅建设,有一定适用性 | 适用于各种建筑和高级住宅 | 适宜非正式活动 | 适宜建设主要公路和次要道路 | 不需要 |
10~15 | 不适合大规模建设 | 适宜高级住宅 | 适用于自由活动和山地活动 | 小段坡道 | 不需要 |
15~25 | 不适合大规模建设 | 适宜阶梯式住宅和高级住宅 | 可适宜山地活动 | 山地道路 | 需要种植矮灌木和防沙固土的草本植物 |
25以上 | 不适合大规模建设 | 对任何类型建筑, 都不太适宜 | 对各种类型的活动均不太适宜 | 对任何类型的道路建设,都不太适宜 | 随坡度上升量力而行,种植防沙固土植被 |
三维虚拟环境的动态分析,同样可以通过ArcScene来实现。首先应选取合适路径,实现虚拟三维环境的空间漫游。动态漫游突破了传统定点观测的局限,以连续的视线转移,真实地感受三维虚拟环境的魅力,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规划区的景观规划,对景观建筑的大小、高度、色调、材质等方面,进行动态观察,确保其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
以广西省防城港市某样本规划区为案例,其对应生成的虚拟三维环境,如图1所示[8]。
图 1 样本规划区域的三维虚拟环境
Figure 1 3D virtual environment of a sample planning region
此外,动态漫游生成的视频文件,可通过.mp4和.avi等格式输出,适用于可视化实现。这种动态展示方式,可进阶凸显规划方案的优缺点,便于决策者和专家后续评估和审核,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8]。
总体而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迁移、拓展应用三维成像技术,不仅意义非凡,而且任重而道远。规划师在取代传统城市规划方式和手段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直观而科学的决策支持工具。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在深刻理解三维成像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际需求,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有效推动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转型,逐步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静态型向动态型的华丽转变。
在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实景三维技术的应用案例层出不穷。凭借高精度的数据采集、逼真的三维模型构建,以及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该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城市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制定规划方案,到实施实景监测,再到阶段性的反馈调整,全方位提升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三维GIS技术,则凭借其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对城市景观要素的精准分析和优化布局,为现代城市的模型规划与实体设计,提供了全面、系统、定量化的信息支持。
然而,当代学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三维成像技术,处于持续更新发展的进程中;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成果,始终来源于业界的共同探索;所制定的设计方案,也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和完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数据采集成本较高,数据处理效率不达标,多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强,模型精度与性能之间的不平衡因素较多等。面对上述这些问题,业界的研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人员,需要持续投入研究精力,通过模型创新、算法改进与跨学科合作等方式,不断深化科学认知,优化系统架构,丰富设计功能,攻克技术瓶颈,解决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坦然面对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每一项挑战[9]。
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世界中,三维成像技术与智能图像处理、机器视觉与嵌入式系统等前沿学科的结合也愈发紧密。它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现代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届时,专业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将结合城市级实景三维技术,更加科学地引导城市建设,更为精准地回应社会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理念,为打造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10]。在深度融合各项高新技术的历史背景下,三维成像技术必将推动人类城市文明,迈向新的高度;同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绽放出熠熠夺目的壮观景象。
[1] 刘华光,王军军,寇媛.利用无人机激光点云数据更新地形级实景三维地理场景[J].测绘通报,2022(9):111-114.
[2] 张崇辉.高分辨率星载SAR层析成像及城市场景三维重构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4.
[3] 杨绍兴.实景三维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24(24):103-105.
[4] 杨密.实景三维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土地,2022(8):53-54.
[5] 李大超.利用三维仿真技术辅助城市规划决策[J].城市勘测,2011(4):40-42.
[6] 许冰.三维GIS在城市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34(33):183-186.
[7] 章毓晋.3D计算机视觉原理、算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220-221.
[8] 袁飞,赵鹏祥,杨延证.三维GIS技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2(14):92-95.
[9] 陈军,刘建军,田海波.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基本定位与技术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47(10):1568-1575.
[10] 徐丹丹.实景三维场景模型建设和融合方法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5(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