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969599
Current Downloads: 435921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文旅融合视角下打铁花的数字化传播与活化研究

Digital Dissemin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Dashuhua”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5,7(8): 654-657 / 2025-08-22 look336 look265
  • Authors: 谭东平 陆薇薇
  •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 Keywords:
    Dashuhu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Digital revitalization
    “打铁花”; 民俗文化; 文旅融合; 数字化
  • Abstract: Centering on Dashuhua—China’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study integrates literature review,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to interrogate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digital revitalization pathways of the craft within culture-tourism context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digital-content mining in Queshan (Henan) and Situ Town (Shanxi) reveal that Dashuhua’s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is trapped in three mutually reinforcing predicaments: narrative vacuity, spatial fragmentation and experiential superficiality. We subsequently examine Situ Town’s “online–offline–metaverse” ecosystem a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content–technology–industry” revitalization model.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1) Story-driven short videos can reconstruct culturally resonant narratives, (2) VR/AR-enabled immersive scenes can deepen visitor engagement, and (3) Digital-IP extension of creative chains can markedly enhance audience stickiness and economic conversion rat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not merely instrumental; they are constitutive forces that reconfigure the symbolic repertoire of Dashuhua and re-embed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thereby offering a replicable, systems-level paradigm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olk heritage amid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打铁花”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方法,系统考察其数字化活化的现实困境与活化路径。通过对河南确山、山西司徒小镇等典型案例的实地调研与数字内容抓取,发现当前“打铁花”传播面临着“叙事空泛、场景碎片化、体验浅层化”三重困境。并结合司徒小镇“线上—线下—元宇宙”一体化实践,验证“内容—技术—产业”模式对非遗活化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以故事化短视频重构文化叙事、以VR/AR打造沉浸式场景、以数字IP延伸文创链条,可显著提升非遗文旅的受众黏性与经济转化率,为民俗类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系统范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708110
  • Cite: 谭东平,陆薇薇.文旅融合视角下打铁花的数字化传播与活化研究[J].社会科学进展,2025,7(8):654-657.


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1],该意见的推动让非遗数字化保护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议题。“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审美、民俗与旅游价值。然而,当前其传播面临“内容空泛化、场景碎片化、体验扁平化”三重困境。“打铁花”类民俗文化伴随时代发展传承至今,各地区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活化与数字化传播,使古老的“打铁花”类民俗文化在体现当代文化价值的同时得以普及、传承、创新和发展[2],但活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 打铁花文化概况

(1)历史源流与技艺特征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是中国冶铁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延续千年传承[3]。“打铁花”最初作为祭祀仪式时,工匠将熔化的铁水击打至空中,形成璀璨铁花以祈求平安丰收,后逐渐衍生出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性的特殊表演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舞龙、锣鼓、民间音乐等元素,逐渐演变为集神秘性、惊险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

(2)地域分布与时代价值

“打铁花”以河南确山为核心发源地,在千余年传播中已形成覆盖黄河流域、延伸至多省区的文化分布网络。“打铁花”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首先,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价值,它以“花”谐音“发”,承载着民众对“越打越发”的朴素愿景,体现民众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打铁花”创作中的熔铁配方、花棒设计、击打力学原理蕴含民间智慧,是中国古代铁器技术的活态传承;再次,“打铁花”仪式展演作为一种微观社会,其整合过程是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了民众的精神力量,增强地区内在的凝聚力,让社会更加和谐[4];最后,相较于化学烟花,铁花残留物可自然降解,体现了环保特性,在生态实践价值方面也极具意义。

(3)文旅开发与当代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打铁花”凭借其视觉震撼性与文化独特性,正从传统民俗仪式转型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旅资源。2008年,“确山打铁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泽州打铁花”入选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近年来,“打铁花”走出发源地,更多以景区艺术表演、旅游文化节、民间节日庆祝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其演艺也打破传统规模与形式,融入特色主题、地方民俗、年俗、民间艺术、民间绝技、歌舞、电影等内容。并通过数字化、3D立体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呈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同时,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将“打铁花”元素融入现代工艺品、家居用品等设计中,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5]。总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部分地区的“打铁花”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在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打铁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需面对新的挑战。

2 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语境下的传播困境

非遗技艺“打铁花”在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活化发展中,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也正在面临内容空心化、场景碎片化、体验浅表化的三重困境挑战。

(1)内容空泛化,叙事缺位与符号漂移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文旅对于“打铁花”的数字化开发传播内容中常陷入“有技艺无故事”的窠臼。第一,叙事逻辑薄弱化,多数景区将“打铁花”简化为视觉奇观表演,而弱化其“祭祀太上老君”“工匠行业认同”的文化象征价值。如江苏仪征天乐湖景区将“打铁花”与敦煌飞天舞、大唐不倒翁等无关元素强行拼凑,致使其文化符号失焦,观众仅记住“铁水火花”却不知其“越打越发”的祈福内涵。第二,部分文旅项目对“打铁花”的衍生设计多集中于灯具、首饰等低附加值产品,IP开发内容高度同质化。第三,存在符号意义漂移,为迎合流量,“打铁花”被强行贴上现代化标签。如某南方景区以“赛博铁花”为噱头,将柳木花棒改为荧光塑料棒,击花动作搭配电子音乐,引发传承人质疑:“这究竟是创新还是亵渎?”这样的宣传虽短期引流,但符号脱离文化母体,最终可能沦为可随意置换的“视觉快消品”。

(2)场景碎片化,表演时间、空间与消费链条割裂

“打铁花”的文旅场景还呈现“表演瞬时性、空间悬浮性、消费断裂性”特征。传统“打铁花”依附于春节、元宵等节庆,而现代景区为追求全年营收,将其改为日常表演,导致游客感叹“冬天看是年味,夏天看像杂技”。表演场地也常常与文化地缘割裂,如江苏天乐湖景区将“打铁花”置于人工湖舞台,脱离矿冶遗址或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此外,文旅场景未形成“观看—体验—消费”闭环,游客观看结束后缺乏深度参与渠道,游客离场后难以接触任何打铁花衍生内容。

(3)体验浅层化,单向观演与数字缺位

当前“打铁花”体验还陷于“观看单向化、数字技术缺失化、传播低效化”困局。“打铁花”常常采用“高台击花—观众远观”的观演模式,游客被隔绝于安全线外,导致观演关系被动;VR/AR技术在文旅宣传中的应用较少,数字技术支撑缺失;短视频传播则强化“奇观猎奇”属性,弱化了观众对“打铁花”的文化认知。

3 个案研究:司徒小镇打铁花的数字化传播与活化路径

在文旅融合战略背景下,山西晋城司徒小镇通过系统性数字化创新,将千年非遗“打铁花”技艺转化为现象级文旅IP,是民俗类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其核心路径包括以下三方面:

(1)构建“数字打铁花”内容叙事体系,从技艺展演到文化史诗

司徒小镇突破传统非遗表演的单一形式,以《千年铁魂》大型实景剧为载体,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重构内容叙事。该演出运用3D立体成像、动态灯光矩阵及环绕声场技术,在真实打铁花表演中植入晋城冶铁史、工匠精神等文化符号,将物理空间的火花飞溅延伸为“铁火铸魂”的视听史诗。2024年4月,景区策划“吉尼斯挑战”活动,集结108位非遗传承人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打铁花表演,吸引4000万粉丝达人白冰等近千名KOL现场直播,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破亿,涨粉破万。司徒小镇通过“传统技艺+世界纪录”的冲突叙事,将“打铁花”从民俗表演升维为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2)打造全场景沉浸网络

司徒小镇以“线上引流—线下沉浸—元宇宙延展” 构建全域传播生态。线上端开发轻量化数字内容矩阵,通过抖音“喊话白冰”互动事件制造热点。以慢镜头特写铁花飞溅的微观瞬间、VR全景直播等强化视觉冲击,并联合网红发布“打铁花挑战赛”二创话题,推动用户自发传播。线下端依托景区空间打造多维感知场景,在明清六尺巷复刻历史街景,游客可穿戴汉服参与《又见老山西》沉浸剧,同步通过小程序预约“打铁花”工坊体验,实现从观演到实操的身份转化。元宇宙层则开发虚拟共生体验,利用华谊兄弟星剧场VR技术,在《重逢晋城》演出中构建“打铁花”数字孪生场景,观众可通过体感设备模拟击打铁水动作,实时生成个性化“数字铁花”藏品。三层场景互为流量入口,在春节假期吸引了众多游客,有效提高了当地旅游收入。

(3)数字IP共创与消费转化,从符号到产业的增值链

司徒小镇以“打铁花”IP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开发实现文化符号的消费载体转型。一方面建立IP衍生数据库,将铁花形态、匠人形象等元素解构为数字资产包,授权开发“铁魂”系列数字盲盒、AR明信片等文创,用户扫码即可触发动态铁花绽放效果。更重要的司徒小镇将产业链数字化整合,景区App集成“打铁花研学预约—民宿预订,餐饮消费”功能,还设有“景区导游导览”等模块,游客可通过“地图导览”“语音讲解”“节目单”等App功能优化文化体验,并可一键下单铁艺文创,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超百万元,形成“技艺展示—数字传播—实体消费”的闭环。

司徒小镇通过上述数字化实践,使“打铁花”从濒危技艺发展为吉尼斯认证的文化标识,带动景区年游客量破数十万。其注重以数字技术重构非遗叙事内核,通过场景融通消除文化感知壁垒,最终借IP运营实现价值循环的成功实践,是地方文旅推动“打铁花”等民俗活态传承的典范。

4 文旅融合视角下打铁花数字活化的路径

(1)构建“数字打铁花”内容为王的叙事体系

创作更多故事化短视频,以情感共鸣驱动文化破圈。博主“江寻千”通过记录拜师确山“打铁花”第七代传人杨建军、苦练击打技艺的全过程,以“女性传承人突破性别限制”为主线,展现直面1600℃铁水的勇气。其“打铁花”视频获354万点赞,全网涨粉171万,观众共鸣点集中于“技艺传承的坚守精神”而非单纯的视觉奇观。应该更好地抓住打铁花中“火、铁、花、祈愿”等元素中代表的“生命能量象征、匠人精神凝结、繁荣祈愿符号”内涵,联动地方性特色与当地文化,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赋予其新内涵,使古老的“打铁花”类民俗文化体现当代文化价值。对此,相关人员需做好“打铁花”类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推动其普及、传承、创新和发展[6]。

(2)打造“线上—线下—元宇宙”全场景网络,推动数字化传播

鉴于“打铁花”表演难度较大,表演受场次、场地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受到相应限制等现状,文旅在宣传时应将打铁花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运用于影视剧、动漫、摄影等作品之中,创新演艺的呈现方式。文旅还应加快推进数智平台对打铁花民俗的介入和影响的应用,包括数据库记录、多模态转写、融媒体传播、虚拟空间传承、数字化开发等。如大理“三月街”便是数智平台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该节日曾因数智浪潮与疫情冲击而催生出“三月街”的数据化、网络化、平台化等诸多变形,为理解当代民俗文化的变与不变,也为“打铁花”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剖析的个案[7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 “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从新场景来说,像 VR/AR技术与设备应该更多地参与到文旅的数字化传播战略中,或许能成为流量引擎,为深陷流量焦虑的文旅产业提供全新思路。从新体验来说,借助 VR/AR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展览、联动线下实体场馆体验,可让更多用户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体验[8]。例如,游客在观看“打铁花”实地表演的同时,若能通过手机/平板/智能眼镜等轻量化设备,看到现实景观上叠加的知识注解与趣味内容,便可进一步把“打铁花”中除表演外的历史文化内涵活化。在动态演示历史背景和演变的过程,从不同维度提升用户欣赏“打铁花”的体验深度与广度。

文旅流量的密码,已不再仅藏在山水和历史中,VR与AR的双引擎驱动,数智平台带来的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和惊喜,可以改变文旅的体验和流量法则,为文旅行业注入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3)数字开发与“打铁花”IP共创,从文化符号到消费载体

文化数字化,是让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途径,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数字化文化消费是轻资产的,可以卖衍生品、可以卖IP、可以做沉浸式餐饮,场景不限于线下,也不限于实际体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认为,可以把城市旅游与数字技术结合,实现沉浸式和交互式的旅游体验[9]。地方性文旅应该注重好“打铁花”相关文创产品的数字资产开发,以打铁花民俗文化为依托开发衍生实体产品和数字资产,精神层面满足游客对传统民俗艺术的追求,使其充分感知民俗文化历史、体验民俗文化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如河南工业大学“光影智承”项目构建非遗元宇宙空间,用户可铸造打铁花动态NFT。并做好实体IP衍生和IP角色的开发。如司徒小镇联名晋城铁器博物馆,开发“铁花纹”系列茶具,扫码可观看《千年铁魂》剧目片段,提高了相关文创产品的单价和复购率。山西司徒小镇还打造虚拟匠人“铁生”,通过短视频讲述《铁魂千年》故事,抖音话题#铁生的火花日记播放量破1.2亿次。总之,在塑造文旅品牌的过程中,各地区需要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打铁花表演,充分展示其独特魅力,避免同质化现象[10]

5 结论与展望

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 、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文旅融合时代,“打铁花”等非遗的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文化叙事、场景重构与产业协同的系统工程。旅游当地应注重发掘本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性、趣味性的旅游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同时善用数字技术传播,在产业开发中结合旅游自身特性,在民俗文化与旅游间寻找平衡点,协调二者关系[11]。未来需以文化叙事为核心、数字技术为引擎、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真正实现“技艺—场景—产业”一体贯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非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 / OL].[2022-05-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 郭园园.文化旅游视角下打铁花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1-3,20.

[3] 张凤.河南省确山“打铁花”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4] 孙倩雯,武玥.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铁花”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索[J].收藏与投资,2024,15(12):179-181.

[5] 王长青.文旅融合视域下“打铁花”类民俗文化赋能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4(16):36-37,40.

[6] 赵靓.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大理“三月街”的数智演变[J].民族艺术,2025(2):101-113.

[7] 柯平,邹金汇,孙晓宁.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针对《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分析与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8):1-8.

[8] 让中华文化更“活”更火:透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N].新华每日电讯,2022-05-24(7).

[9] 常彦东.文旅融合视角下打铁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5(5):91-93.

[10] 陈黎.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90-9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