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986187
Current Downloads: 436713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ISSN Print: 2664-6943
ISSN Online: 2664-6951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的知识图谱构建——基于CiteSpace的CNKI 文献可视化分析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Graph for Research on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Folk Custom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Media: Visual Analysis of CNKI Literature based on CiteSpace

Progress in Social Sciences / 2025,7(8): 645-653 / 2025-08-21 look146 look62
  • Authors: 惠乐仪 陆薇薇
  •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南京
  • Keywords:
    We-media; Folk custo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自媒体;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CNKI data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using the search formulae “we media + folklore” and “we media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its core, and employ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2014 to 2025.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publication trends,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and burst terms, it reviews the research evolution pathways and hot topics in this field. The aim is to reveal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frontiers through knowledge mapping, 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folklo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The study finds that this field features a dual advancement of practical concerns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platform-based evolu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tic symbiosis, showing a path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vergence.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fragmented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on across disciplines also exist, highlighting the urgent need to build replicable and generalisable research paradigms.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自媒体+民俗”“自媒体+非遗”为核心检索式,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至2025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趋势、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与突现词等多个维度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主题。本文旨在通过知识图谱揭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前沿,进一步为自媒体语境下的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研究发现,该领域现实关怀与理论整合并进、平台化演进与文化多元共生,呈现跨学科融合路径;同时存在研究碎片化、学科间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亟需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范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pss.0708109
  • Cite: 惠乐仪,陆薇薇.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的知识图谱构建——基于CiteSpace的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J].社会科学进展,2025,7(8):645-6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认同、价值信仰与代际记忆。然而,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面临日益严峻的断裂式微风险,如何实现其“活态”传承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媒介环境的深度演进,尤其是以短视频、社交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崛起,为民俗与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自媒体以其去中心化、互动性强、个体参与门槛低的特征,在构建传统文化传播新生态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数字化传播工作,相继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

在此背景下,围绕“自媒体+民俗/非遗”主题的研究数量逐步增长。既有研究主要关注非遗传播策略、数字化保护路径、民俗文化符号的媒介再造等方向;也有研究聚焦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媒介形式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与困境。

针对以上内容,本文拟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其在时空维度上的分布特征、高频关键词的聚集态势、核心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知识结构的演进路径,力图呈现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面貌与内在逻辑,为深入理解当前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介语境中的活态传承机制提供可视化支持,也为后续相关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证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聚焦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相关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自媒体 非遗”与“自媒体 民俗”为两大搜索主题进行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该领域相关论文最早发表于2014年4月1日,而检索所得的最晚发表时间为2025年7月25日。

对来源类别等内容进行筛选复查后,共检索出有效文献451篇,其中包含51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期刊文献。

1.2 研究方法

常见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有ArnetMiner、PaperLens、TDA(Thomson Data Analysis)等。[1]与其他软件相比,CiteSpace 软件侧重于探测和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联系。[2]

因此,本文拟采用美籍华人学者陈超美教授研发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6.3.R1版),对筛选获得的451篇有效文献进行分阶段、多维度的可视化处理,系统探讨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及演化趋势,以期呈现其整体研究格局与未来演进方向。

在本文中,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各项参数设置如下:

(1)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2014年1月至2025年7月,即分析自该领域研究出现以来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设置为1,即以1年为单位进行时间分割;

(2)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设置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

(3)采用g-index算法设定阈值,阈值设置为Top N=50,网络节点的关联强度(Links)设定为Cosine算法;网络裁剪方法和裁剪部位(Pruning)设置为: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与机构(Institution)时选择寻径网络(Pathfinder)与修剪每个时间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时仅选择修剪每个时间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4]

通过上述设置,笔者试图对筛选获取的451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以呈现2014年以来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和演变趋势,从宏观层面勾勒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图谱,揭示其阶段性研究特征与理论演变轨迹,同时识别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3 研究问题

本文将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问题1:2014年以来,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进展如何?研究文献呈现出怎样的时空分布特征?

研究问题2:2014年以来,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的热点是什么?体现出怎样的研究趋势?

2 研究的基本情况与进展

2.1 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某一特定领域文献的发表数量和年限可以最直观地显现该领域的学术演进特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领域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与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整体而言,发文数量波动较大,无明显稳定期,呈现显著的起伏态势。趋势线向上倾斜,R2=0.518,展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2014年至2023年间,发文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2018年至2020年间增长速度最快,几乎为翻倍式增长。2023年后,论文数量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由于2025年相关论文仅统计至7月,因此发文数量明显较少。2023年达到此领域发文数量巅峰,共95篇。究其原因,这与自媒体的火爆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视与保护密切相关。

首先,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之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激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同时,教育部推动“新文科”建设,鼓励传统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结合,该领域正好契合政策导向。

其次,2018年正是各大视频平台用户激增的重要节点,许多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人开始试水自媒体传播,为民俗与非遗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引发了大量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而2023年后,在没有重大理论突破或新的技术平台出现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研究同质化导致发文动力减弱。

 1 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趋势

Figure 1 The publication trend of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2.2 文献的空间分布特征

2.2.1 期刊分布情况

某一特定领域文献所属的期刊,也是值得研究的要点。

在检索获得的451篇文献中,包含110篇期刊论文、305篇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36篇会议论文。相关研究的期刊分布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在451篇有效文献中,51篇为CSSCI期刊文献,占比约11.3%。这一占比较低,体现出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质量亟待提升。

(2)各类期刊的发文数量基本相当,无某一特别受青睐的期刊。这体现出该研究领域缺乏稳定的学术传播平台与高影响力的期刊阵地。同时也说明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完全聚合,研究成果分散于不同期刊之间,缺乏集中式的学术讨论空间与理论成果的集聚效应。

2.2.2 作者分布情况

某一特定领域文献的作者数量及合作网络,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根据普莱斯理论,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者为m=0.749,为作者最大发文量。本研究中=2,可得m=1.498,故发文量≥2篇者为该领域核心作者。[4]然而,在本次筛选所得的451篇有效文献中,没有出现重复作者。这表明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尚无核心作者,意味着该领域研究力量较为分散,缺乏持续深耕的高产研究者。研究人员大多处于试探性、阶段性介入状态,整体学术影响力较弱,研究深度和系统性尚待提升。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理论成果碎片化、研究连续性不足,难以推动该领域快速走向成熟。

同时,在CiteSpace软件中以作者为节点类型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如图2所示。运行报告显示作者节点共300个,连线57条,密度为0.0013。整体来看,作者之间的连线数量较少,且呈分散状态,多为双人、三人间的单次内部合作。因此,总体而言,该领域尚未形成具有足够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学者之间的合作频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图 2 相关研究论文的作者合作网络

Figure 2 The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2.2.3 机构分布情况

除期刊与作者外,文献的机构来源也是值得研究的要点。

对有效样本进行机构分析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机构合作网络图。文献共涉及193家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占据绝对优势,具有研究主体地位。

图 3 相关研究论文的机构合作网络

Figure 3 The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 of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就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而言,节点数量为193个,而连线仅17条,节点密度为0.0009。这表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充分,跨机构合作还有提升空间。

2.2.4 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是衡量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选取本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15的文献,具体如表1所示。

针对表1中列出的高被引文献,我们能够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2014年以来,自媒体视角下的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大多来源于高等院校和CSSCI期刊。在15篇高被引文献中,超过三分之二为硕博学位论文。这表明青年学者对该研究议题兴趣浓厚,但也说明该领域尚缺乏成熟的学术群体。

第二,高被引文献中,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具体研究对象重复率较低。例如序号1以“中华元素”为研究对象[5]、序号4以三农短视频为研究对象[6]、序号7以“海派剪纸艺术”为研究对象[7],各不相同,可见该领域研究对象多元。

第三,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集中在2018—2021年之间,尤其2019年与2020年是文献高产与高被引的关键年份,这反映出2017年“短视频元年”后,短视频平台用户暴增,该研究议题进入大众学术视野。

表 1 相关研究论文中的15篇高被引文献

Table 1 15 highly cited papers in related research papers

序号 题名 作者 来源 年份 被引
1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 董甜甜 东南大学 2019 246
2 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建构研究 刘鑫 中国美术学院 2019 69
3 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发展路径 林加 中国编辑 2023 63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自媒体短视频对乡村文化的传播研究 李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62
5 媒体融合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路径 刘雅;王平 中国出版 2020 60
6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毕秋灵 文化产业 2018 56
7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吴昉 上海大学 2016 54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态的传播创新——以安新芦苇画短视频呈现为例 彭聪;赵昆 出版广角 2019 51
9 中国“三农”题材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亚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47
10 “外环境”与“链接键”:5G时代非遗短视频传播之思 ——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苏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 46
11 非物质遗产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 朱银霞 南昌大学 2020 43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研究 缐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41
1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自媒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满承茵 南昌大学 2020 41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传播策略研究 刘一贺子 长春工业大学 2018 39
1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 王留群 出版广角 2021 39

综上所述,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进展主要有以下表现:(1)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在2023年达到巅峰,整体波动较大;(2)从期刊分布来看,该领域缺少稳定的研究阵地;(3)从作者合作网络来看,跨机构合作尚有较大提升空间;(4)从发文机构来看,机构间合作不充分,高等院校是研究主流;(5)从高被引文献来看,研究对象多元,高质量文献来源分散。

3 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对高频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有助于揭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发展趋势,以及各主要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结构关系。

针对451篇文献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最终生成254个节点、366条连线,节点密度为0.0114,Q值为0.7135,S值为0.8966,聚类内部一致性良好、可信度较高。2014年至2025年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中心性排序如表2所示。

在图4中,节点以引文年轮(Tree Ring History)的形式呈现。

图 4 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4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从图4及表2可以清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自媒体、传播策略、新媒体、传播、乡村振兴为7大核心关键词节点。与此同时围绕它们产生辐射状连线,形成了复杂结构网络,主要连接到体育非遗、传承等,说明该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内容体系。[4]

表 2 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中心性排序

Table 2 Ranking of centrality in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s

关键词 中心性 年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2015
短视频 0.19 2020
自媒体 0.17 2017
传播策略 0.12 2017
新媒体 0.11 2015
传播 0.11 2018
乡村振兴 0.1 202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0.08 2020
传承 0.06 2016
非遗 0.04 2022

3.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与知识组群识别

在完成关键词共现分析后,再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将具有明显相同特征的关键词作为聚类对象,得到2014年至2025年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

共形成了#0至#7共8组关键词聚类,分别为#0非物质文化遗产、#1乡村振兴,#2自媒体,#3营销策略,#4短视频,#5民俗,#6保护,#7传承。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初始聚类存在一定的相似词,即#3为新媒体、#6为非遗传承。聚类标签源于该聚类下的关键词权重排序:在CiteSpace 早期版本中,聚类标签常出现多个聚类标签一致的情况;5.8版本后,陈超美教授引入新算法,即如果排行第一的关键词已作为其他聚类标签,那么该聚类就会顺延第二权重关键词来作为标签。因此,笔者将#3、#6修改为顺延的第二权重关键词。

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典型的研究初期状态:较强的网络集中性与较高的重叠度,整体知识结构相对紧凑,研究分支数量有限。其中部分关键节点位于多个知识群组的交汇位置,发挥着连接与过渡的枢纽作用。[2]

因此,本文将研究领域按聚类标签划分为8个知识群组。

#0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干,强调制度支持、教育和群体参与;#1乡村振兴、聚焦乡村振兴在民俗与非遗保护中的作用;#2自媒体突出平台与用户行为研究,聚焦的是平台逻辑与各类参与主体的互动模式。#3营销策略表明非遗传播已步入品牌化与市场导向阶段;#4短视频聚焦于非遗内容的视觉呈现、叙事风格、内容审美与观众接受度。#5民俗文化侧重民俗艺术、节庆等内容的数字转化与传播方式;#6保护聚焦于非遗保护方法与策略,链接#1与#4;#7传承是研究的根本主题,承接传统文化并延伸至文旅融合、乡村发展。

图 5 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5 Clustering map of keywords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3.3 关键词突现图与时区图分析

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和时区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该研究领域的历史沿革。

因此,本文选取该领域突现强度排名前16的关键词进行量化统计,获得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以及时区图,如图6、图7所示。

分析图6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

第一,研究热点呈现阶段性演进,可划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即2015年至2017年。此阶段研究多聚焦于新兴媒介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路径探索,总体突现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短,反映出该领域尚处于起步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主题尚未明晰。

发展阶段即2018年至2021年。在这一阶段,突现强度明显增强。其中 “李子柒”达到3.24,居所有关键词之首。由此可见,该阶段研究开始重视传播策略的创新与自媒体个体在文化传承中的示范作用,尤其对李子柒等自媒体代表人物的传播现象给予高度关注,推动了研究的深入与扩展。

深化阶段即2022年至今。这一阶段集中出现并持续至2025年,显示出该领域研究已进入稳步深化期。研究焦点逐步由技术工具与形式转向文化活态传承的实效性。

第二,研究主题从宏观走向细化与多元。关键词的变迁轨迹揭示出,研究主题正由早期关注媒介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转向关注具体非遗内容的传播实践与个体参与者的作用机制。如“李子柒”作为关键词的出现不仅表征着典型案例研究的兴起,也体现出自媒体个人IP在非遗传播中的价值逐渐获得学界认可。此外,近年来“文化记忆”“营销策略”等关键词的突现,亦表明学界开始关注非遗传播中的品牌构建和叙事策略,研究视角逐渐涵盖社会学、传播学与心理学等交叉领域,呈现出研究路径日益多元、方法日益综合的特征。

第三,研究持续性增强,关注度趋于稳定。突现图中后期关键词如“非遗”“传承”“文化记忆”等均显示出较长的突现周期,延续至2025年,显示该领域已进入稳定关注与持续深耕阶段,其研究热度与学术价值仍在不断提升。

图 6 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

Figure 6 Burst map of keywords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分析图7所示的时区图则可归纳出以下特征:

第一,从图谱左侧早期节点来看,研究主要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宏观的话题展开,关键词表明该阶段重视非遗的保护机制与制度路径研究。随后,以新媒体参与和个体叙事为核心的研究趋势逐渐成形,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研究的重要转折点。后期则集中于对短视频生态下文化传播效果、文化记忆建构及乡村振兴背景中的非遗价值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视角趋于综合与跨学科,研究主题从传播载体拓展至文化功能、情感共鸣与经济赋能等多维角度。

第二,关键词联动性强,知识结构紧密。图谱中节点之间的连线较为密集,表明各研究主题之间存在高度交叉与联动,尤其是“非遗”“短视频”“自媒体”“乡村振兴”等关键词在多个群组中交叉出现,构建出一个多层次、交织紧密的知识网络结构,凸显了非遗文化传播研究的高度融合特性。

图 7 相关研究领域关键词时区图

Figure 7 Keyword time zone map i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4 本领域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4.1 研究基础:现实关怀与理论整合并进

民俗与非遗的活态传承问题,既是国家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命题,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理论议题。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非遗与民俗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其传播形态、参与逻辑与呈现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回顾我国自媒体视域下民俗与非遗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该领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渐进性。早期研究更多聚焦于非遗传播的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内容分散、理论整合度较低;而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引入传播学与社会学理论,对非遗活态传播进行多维度解读,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嵌、路径与机制并重的研究格局。

从实践层面看,自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传播新动能,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为非遗文化创造了新的舞台与受众;从理论层面看,这一新兴传播形态也对文化传承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呼唤学界以更加复合、系统的方式重新审视“活态”传承本身的结构、过程与边界。

4.2 研究主题:深度融合与场景化演进

自媒体语境下的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呈现出两个显著主题方向。

第一,媒介形态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成为研究主线。“短视频”“自媒体”等高频关键词的持续活跃,表明数字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逻辑。研究不再满足于简单记录传播过程,而是着眼于媒介平台如何参与文化生产与价值建构,推动文化走向“活态传承”。

第二,类型化与场景化的文化传播研究逐步展开。 文献分析显示,“乡村振兴”“青少年教育”“品牌策略”等议题频繁出现,反映出非遗传播正在快速向“功能型传播”拓展,研究对象更加类型化、传播语境更加场景化。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个案研究体现出非遗传播与社会热点议题的高度耦合,也为学界理解非遗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传承机制提供了丰富样本。

4.3 研究方法:跨学科融合路径

本研究所体现出的跨学科特征愈发明显:融合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视角,从平台传播逻辑、文化生产机制、用户参与行为等多维度切入,揭示民俗与非遗文化在数字环境中的多层次生成逻辑。这种多元化方法的综合应用,既是对复杂文化传播现象的回应,也是推动该研究领域理论建构与知识更新的关键路径。

5 结语

在本文中,主要采用了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所形成的各类可视化图谱,对2014年至今我国在自媒体背景下有关民俗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图谱构建。

通过分析文献的时空分布、高频关键词、被引文献网络、主题聚类及其演化路径,本文揭示了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脉络,呈现出当前该研究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与发展轨迹。与传统文献综述方式相比,该方法以量化手段为基础,在提升研究客观性和数据可信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借助图形化呈现增强了信息传达的直观性与可解释性。当然,考虑到数据库内容的动态更新以及软件算法的程式化特征,单一依赖此类工具仍存在局限。

总体而言,民俗与非遗已经逐步走向大众视野。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碎片化、合作薄弱等问题,缺乏真正深入的领域探索和成熟的科研集群。未来亟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分析范式,提高研究门槛,构建完整研究链条。也要鼓励该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团队组建,开展项目式研究来提升研究持续研究能力。由此,可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视角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构建起同一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与期刊阵地,从而推动民俗与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传播与活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阳,谢逸琪.我国电视剧研究的新时代图景——基于2012—2021年CSSCI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电视,2022(11):6-16.

[2] 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3):3693-3703.

[3]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3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105,137.

[4] 闫伟娜.我国科普期刊研究的进展、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4,35(2):163-170.

[5] 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东南大学,2019.

[6] 李骁.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自媒体短视频对乡村文化的传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7] 吴昉.“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D].上海大学,2016.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