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1965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进路之源

Cultural Attribut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the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0,2(4): 199-215 / 2020-10-23 look1656 look1314
  • Authors: 秦海权 李瑞杰
  •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 Keywords:
    Sports Association;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 Cultural attribute; educational function; Core literacy
    体育社团; 学生体育社团; 文化属性; 教育功能; 核心素养
  • Abstract: By means of logical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in China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s. Conclusion: 1)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ommunity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attribute. Specifically, it is one of the core carriers of campus culture; the self consistency of curriculum shows the existence form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e group nurturing characteristic breeds the 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isposition presents the campus historical culture; the vita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ows the era culture. 2)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can master and use sports and health specific sports skills and knowledge; develop healthy behaviors in time management, emotion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etc.; develop the sports spirit of bravery, tenacity, initiative, self challenge, and "win without pride, lose without discouragement", "team work, dare to undertake", "abide by rules, and compete fairly" It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 in terms of physic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采用逻辑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文化属性阐释和教育功能挖掘,论述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研究结论: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承载体之一;课程自洽性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群体养成特性孕育实体社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秉性呈现校园历史文化;自主创新的生命力彰显时代文化。2)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能够在体育与健康的各专项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行为养成;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团队合作,敢于承担”、“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体育品格培育等方面综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204018
  • Cite: 文章引用:秦海权,李瑞杰.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进路之源——以同济大学为典型案例[J].中国体育研究,2020,2(4):199-215.https://doi.org/10.35534/scps.02040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时代新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抓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而、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亦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总书记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将体育育人价值与功能摆在尤其重要的位置。

回顾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就明确提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高校教育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就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体育社团全过程。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要求全国高校:“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1]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是拓展学生文化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2]。关于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建设背景和价值,《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3]因而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45]、提升学生锻炼动机[6]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结果[7812-15]证明,保持高校体育社团的良好发展是促进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较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重要途径。从大学生社团整体发展轨迹上看,国内高校社团的发展历程虽然不及美国的300多年[9]高校社团发展史,但是从无到有,至今也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较快,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5],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团管理模式[1012]。因此,借鉴美国一流大学体育社团管理[1617]经验,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文化属性,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从而促进构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内涵式发展的典型短板

1.1 缺乏文化关照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5],在文化建设等内涵式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已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阐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路径、管理模式以及与国外高校的对比[12-15]等方面,鲜有研究集中关注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建设过程。笔者的调查(N=1670)和访谈结果显示,有93.02%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设计了专属LOGO,72.09%设计了统一的会员(春秋季)服装,具有较高的社团物质文化建设起点,同时在会员个人归属感关照方面,仅有不到20%的学生体育社团设计了属于会员个人的专属编号,11.05%的社团组建了自己的啦啦队。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有77.91%的学生体育社团制定了正式的会员管理办法。因此,这些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富文化因子,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照,缺乏文化属性的界定和系统梳理。

1.2 有待挖掘教育功能新高度

长期以来,学生体育社团一直作为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发挥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随着教育理论发展,包含学生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建设的大课程观逐渐走上主题研究的视野,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发展[1921]、体育课堂与学生体育社团第二课堂联动[2223]等主题内容研究兴起,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和育人功能开始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但是教育功能的挖掘需要学科整体发展来支撑,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框架还有待时间的见证。充分认识并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及培育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是挖掘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新高度。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文化属性阐释

2.1 校园体育文化核心:不断积淀的校园文化载体

高校的体育社团文化历来是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最新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所参与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中,体育社团或俱乐部仅次于个人自主形式,占比42.18%。可见体育社团或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和生长的主要阵地,有大量的体育文化因子可以去提取和挖掘。首先从体育精神文化方面,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类体育项目技术的研习和学练,学生可以获得各个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特殊精神面貌。如民族传统类的武术社团成员,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中,获得“站如松、坐如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气质提升。球类集体项目的体育社团成员,在集体攻防合作练习或比赛中,获得“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发展社会适应的核心素质,等等。其次,在体育物质文化方面,每个学生体育社团在建设过程中,设计融合了学校特殊和运动项目特色的社团LOGO、社团队旗,制作独有的社团纪念徽章,根据季节变化定制属于社团会员的春秋文化衫、服装等物品,均是学生体育社团的物质文化积累。第三,在体育制度文化方面,大学生体育社团或俱乐部通过管理制度的建设,让每个成员按规则行使会员的职责和享受会员带来的权力;通过对各项运动技术规则的了解和实践,形成规则意识,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准备。最后,在体育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的主要组织形式就在于通过各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交流,来达到放松娱乐(83.29%)、健身塑型(71.44%)、满足兴趣爱好(61.02%)、丰富业余学习生活(59.88%)等目的。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由于其在体育精神、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行为等文化方面的综合表现和全面展示,是展现和拓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整个校园文化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 课程自洽:学校体育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

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名副其实的体育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1]方面逐渐具有逻辑自洽性。通过体育部门走访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建设时,首先在于主题鲜明,在申请社团的材料中,要有5名以上的本校学生联合发起,并要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社团成立的愿景(86.05%)及明确的年度规划和目标(83.72%),能指引社团参与者朝目标不断努力。如同济大学2017年刚刚成立的水球俱乐部,该俱乐部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宏大的愿景及俱乐部目标,即“让参与者(同学)爱上水球,享受水球运动之乐,并终身自愿传播和分享水球运动带来的进取、拼搏、协作精神与价值!”其次,在运动项目的社团课程内容及结构方面,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于运动项目初级入门的会员,开设专门的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96.51%)。这点上和国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尤其美国的学生体育社团不一样,因为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2-8],美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很少针对运动项目初学者开放,基本都是在一定测试或者考核基础上才能加入运动项目社团,面对初学者基本以额外收费为主。另外一个部分是针对具有一定项目运动技术基础的同学开放,包括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运动竞赛的校队(79.07%),以课外运动训练为主。针对这部分体育社团会员,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统一要求要有学期或者学年训练计划,要求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并针对每个社团进行统一评价和考核标准,从而为制定相应规则和实施计划提供依据。很多学生体育社团设计并安排了统一的训练计划,制定了各自项目特征的考勤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百团百家争鸣格局。第三,与学校体育必修课程设置不一样,学生体育社团还以学期为单位为社团会员安排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如同济大学“友谊杯”“嘉园杯”品牌赛事,由社团管理团队联系组织的校际友谊赛、上海市级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系列单项比赛等。各学生体育社团以赛事为载体,充分发挥赛事对日常训练、会员活动的引领作用,提升会员的社团活动参与度和热情,近年来以女子垒球、体育舞蹈、武术等明星社团为代表的同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在上海、乃至全国各级体育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成为该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就的展示窗口,发挥出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最后,由于社团活动时间、社团性质的特殊性,很多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将课程考核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占比10%)与社团活动进行联动管理。即参与社团活动积极的同学,其体育必修课的课外体育锻炼任务可以直接予以承认,因此学生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学分辅助的功能。对部分学生体育社团的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获得课外体育锻炼的体育课程分数,可以提高社团成员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加上社团活动内容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配套的,易坚持下去,可以学分任务与课外锻炼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从实际的运动强度来说,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强度往往会高于体育课堂,尤其对于以社团为基础所建立的各项目代表队。通过指导老师或者所邀请的专业教练设计的训练计划,有基础的同学往往需要承受较大的活动量,才能完成比赛或者训练的任务。如同济大学在校友赞助下成立的赛艇俱乐部,由主要成员组成的530赛艇队,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两年来已经征战世界各大赛艇赛场,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该队竞赛成绩排名稳步上升,正在培育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学霸型学生运动员。

2.3 群体养成:实体社群文化的孕育场

显而易见,每个学生体育社团成员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在不同的院系学习不同的专业,因为共同喜欢某一个运动项目而聚在一起,因此,对于各个参与成员来说,它天生就具有群体养成功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典型代表。在体育社团活动中,所有成员要集体完成一项身体活动或者一场训练,要在全体成员的集体努力下才会有更高的成就感,同时由学习者转变为社会实践者、社团管理者,这些近乎社会团体或公司所进行的团建活动,每天在大学校园里持续上演。先从聚集类型来说,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堂,学生体育社团是以身体实践和具身体验为主体的活动类型,活动或训练时新老搭配(74.42%),目标一致,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实时双向或多向进行,而不是单一的知识输入过程,反馈及时,信息交换效率高。其次要取得成就,需要全员统一协作才能达成,符合木桶原理,即对社团整体竞技和训练实力或水平的评判标准往往是看团队成员最弱的一位,这就迫使社团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因而在协作出成就方面现得尤为突出。最后在于社团成员的角色转换挑战方面,每个社团成员在社团里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学生的单纯学习身份,要在社团目标的引领下进行角色转换,有的会员很积极很快成为团队领袖或骨干,对运动项目的热爱从直接兴趣状态转变成间接兴趣水平,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运动中来,体现出极高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另外,从社团管理或活动组织过程中,通过与学校各个部门协调,走出校园谈合作,衔接社会资源等社团任务,提升了社团会员的社会参与水平,积累了社会实践经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和素质。因此,学生体育社团的群体养成功能在助力学校“卓越人才”培养中始终发挥着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其功能值得深度挖掘和拓展。

2.4 传承发展:与时俱进的校园历史文化增长点

好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可传承性,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与时俱进特征。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百年历史以上的国内知名高校,都沉淀了丰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核心内容就与学生体育社团息息相关。首先在历史传承性方面,学生体育社团具有军营的特征,即不变的社团、流动的成员,优秀的学生体育社团具有代代相传的旺盛生命力在一代一代体育社团骨干们的带领下,设计社团专属logo(93.02%)、会旗(59.88%)、文化衫(72.09%),不断积淀、不断完善、不断成长。同样以同济大学为例,同济体育发展至1930年代时,校内的体育组织已有三种类型:一是校一级的体育代表队,如篮球队、排球队、网球队、乒乓队等;二是各科各年级的运动团体,如医正科篮球队、高三甲足球队等;三是个人自行组合的球队及运动团体,如九一八篮球队、乐济足球队、乐济田径队、吴淞游泳队等等。可见,当时的学生体育社团虽然没有如现在一般正式在社团联登记注册,但早已是学生课外体育组织的核心组织形式存在于校园之中。现今的同济校园,多年积淀培育所形成的两大品牌赛事——“友谊杯”“嘉园杯”的主要策划和组织,均是以各个学生体育社团骨干牵头完成为主,形成学期中靓丽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展示点。其次,在与时俱进方面,学生体育社团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对体育管理部门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正式在册的同济大学单项学生体育社团数量已经达到37个,远超过学校教务处开出的正式体育必修课程的数量,这是从数量的增加的角度来看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另外,从类型上,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类型已经涵盖了球类、体操类、水上运动类、民族传统类、运动休闲类、高雅时尚类等类型。最后从管理模式上,改变以往松散式管理办法,经过多年发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注册管理、场馆使用、年度计划制定、活动申请流程等方面都形成了标准化操作流程,引入标准化体育课堂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课内、课外体育联动机制。

2.5 自主创新:推陈出新的时代文化烙印

社会各个业态,有创新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则是自主创新的孕育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创新方面。首先在于学校社团联和体育部在联合管理上具有自主创新的内容。学校社团联负责审批各个学生社团的申请条件,符合要求的就进入考察期,加强社团的学期或年度计划的日常管理,并在经费、学生竞赛保险、体育奖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于体育社团则在业务指导和场地使用上协调体育教学部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学校体育公共场馆资源的混乱使用。体育教学部或者管理部门则按照学生体育社团参加竞赛获得的成绩进行分级管理,在场馆使用、赛事参加流程、年度计划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学生体育社团总体管理机制的创新引发各个单项体育社团管理办法的更新换代,目前单项体育社团的学生骨干主要采取“会长总管,各部门协同”(83.72%)的管理办法,通过策划年会(72.67%)、建立正式的《章程》(77.91%)等创新做法,在凝聚力提升、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工作效率等方面对会员进行科学管理。如前述同济水球俱乐部的管理,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是其社团氛围较为浓厚,会员之间凝聚力高。一方面,学生骨干采用动态专属编号的形式让每个会员具有挑战意识和使命感。借助微信工具轻松进行网上打卡,每个会员进俱乐部参加活动或训练的每一次都有详细纪录,每学期结束公布一次会员的专属编码,如有毕业或退队会员,会员专属编码正式定格,进入俱乐部校友会员库,将在年会活动中的退队仪式上正式发放相应证书和纪念品。另一方面,学生骨干们还在俱乐部代表队的会徽、队服的设计上增加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俱乐部为每个会员制作印有会徽logo和自己名字的专属钥匙扣,队服的设计按会员个人的身高体重量身定制,鼓励和引导会员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中穿好队服,书包上挂上专属钥匙扣,提升其成为俱乐部成员的自豪感,同时也向同学、朋友宣传了水球俱乐部的存在,达到一举几得的目的。

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

在建设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过程中所彰显出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教育学生的价值底蕴。我国最新修订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从体育与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体育道德[18]等三方面来达成和评估,从而成为青少年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热点主题,借鉴此体系,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1011]亦可以分类提炼。

3.1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升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含体育单项协会和俱乐部)是学生学习掌握各类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如前所述,学生体育社团数远大于体育课必修课程,可以更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爱好。据走访和学生访谈结果,同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升方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实现。首先,由于制度安排,每个社团实行会长负责制,下设财务部、技术部、外联部、保障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社团干事们可以充分利用学区周边的社会资源,除指导老师进行技术指导外,还可以定期邀请技术水平更高的,专业水准更强的校外专家或嘉宾来校交流。他们对于各个运动项目基础知识的讲解更加细致和深入,加上其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分享,社团的专题性课程效果尤其突出,现场氛围浓,利于鼓励社团会员进一步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如同济潜水社团,充分利用上海大都市的成熟潜水市场,定期邀请潜水界的达人、大咖到社团为会员讲解各种潜水基本知识,分享他们带团潜水的所见所闻,开阔校内学生视野,加深真实的潜水运动在学生心中的印象,社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会员活动参与度提高,会员活动效果提升。其次,学生体育社团所策划的年度活动是以专项运动训练为主。很多社团或俱乐部均有相对稳定的会员群体,这部分会员具有单项运动训练基础,因此每周的社团活动是名副其实的运动专项训练课,按学期学年积累的训练量下来,很多会员的专项运动技术获得稳步提升,少数甚至达到专业水准。这是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社团学习效果。第三,对于通过社团活动进行规律训练,达到专业水平的这些会员,例如足球、网球、游泳、羽毛球等各级各类常设竞赛项目,学校组织他们成为阳光体育运动代表队队员,代表学校参加校际友谊赛、省市级国家级各类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成为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排头兵,并通过体育奖学金的形式鼓励他们继续参与运动训练,不断挑战新的高度。综上几个方面,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会员群体,通过专门的单项运动基本知识积累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提升,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据调查结果,部分学生社团会员通过每周2-5次(83.72%)的社团系统训练,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由不及格水平,逐步提升到优秀水平。

3.2 健康行为表现的促进

健康行为是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外在表现要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锻炼才能逐步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之中。学生体育社团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实施,将第一课堂的运动技术学习和第二课堂的运动专项训练组合在一起,持续对社团会员的心智产生影响,共同塑造社团会员的健康行为模式。通过领域专家访谈和体育管理部门走访,结果表明这种养成的健康行为模式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学生体育社团会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提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都是在大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的,他们首先要合理处理好文化课学习时间和社团活动时间的关系,权衡利弊,把握好学习与运动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更好的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访谈表明,学生体育社团会员在权衡的过程中,会果断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减少手机刷朋友圈、电脑游戏占用的时间,从而能够坚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通过体育社团有规律的运动参与,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在社团体育运动或锻炼过程中,有比赛带来的失败,也有战胜对手后的胜利。当千百次的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人的神经细胞之间产生了固定的连结,形成稳定的情绪模式:即面对胜利,从零开始;面对不公,冷静理智;面对挫折,屡败屡战。大学生内心有了这种强大的情绪管理模式,在其学习生活中出现大大小小的挫折就能轻易化解,指导其自信的面对各类问题。第三,通过学生体育社团,提升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不少专业的学生由于班额巨大,班级的概念正在弱化,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业从早忙到晚。这种大学生活体系下,体育社团活动则成为他们与人合作、共同成长的重要载体,是他们拓展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社团活动的规律性,参加的同学与不同专业的会员、队友建立起亲密关系,交到亲密朋友,经常为赢得一场比赛、完成一次训练而并肩作战,产生“输了一起扛,赢了一起狂”的兄弟情谊、姐妹之情。因此,经常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往往更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毕业进入社会,融入单位或者集体的时间短,延续社团活动养成的健康行为模式,善于处理各类社交问题,行动力较好。

3.3 体育精神和品格的养成

大学生长期参加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通过规律系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积累和运动技术学习,形成健康的校园体育生活方式,久之就养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品格。在体育精神养成方面,大学生在体育社团里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术的学习阶段,要克服身体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适感,学会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时,要勇敢顽强,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运动成绩的突破。走访结果显示,同济水球俱乐部的会员,从正常的游泳技术转换到水球运动技术时,在蛙泳蹬腿方式的转换、自由泳技术向抬头爬泳技术转换过程中,要克服身体动辄喝水、呛水、抽筋等方面的不适感,才能尝到成功后的甜头,所以勇敢顽强的体育精神是长期参与运动所慢慢积累起来,逐步形成的。其次,长期参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大学生会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进体育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亦非一日之功。除了要勇敢顽强外,积极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体育社团中,诸如舞龙、球类、龙舟、赛艇等集体类项目,每个队员都要有自己的场上位置,每个人都要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集体获取得分或赢得比赛。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只要精神稍有懈怠,很快就是尝到失败的苦果,所以一旦到运动场,参与者必须精神高度集中,积极去做好每一次练习,防守住每一次对方的进攻,执行好每一次进攻战术,才能获取最终的胜利。这种身体力行的行动模式,长期以来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记,形成连接,当生活中遇到类似场景,则自动进入积极模式,提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遇到的问题。第三,长期的体育社团经历,会造就大学生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就是鼓励参与运动的人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充分挖掘自身运动潜能,除了战胜对手这一个竞技目标以外,更多的是向自己发出挑战,一遍一遍更新自己的纪录,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以美国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为例,其竞技运动实力主要看高校,学生运动员更多的同时是学霸,往往培养出追求卓越的各行各业精英人才。因此进入体育社团并常年坚持的普通大学生,往往可以找到学习之外的自己,在有归属感的社团里,交到自己心仪的朋友,找到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除了以上体育精神方面的提升外,经常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大学生还可以养成珍贵的体育品格。一是体育社团的运动经历,会使大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格。根据走访和相关社团负责人的访谈结果显示,很多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每个社团每学期至少组织15周,每周至少2次社团活动,其中主要内容应以体育运动技术实践为主。因此,坚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大学生,相当于每周多上1-2次体育课,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输有赢,久之就形成输得起、赢得起的良好心态,能正确面对体育比赛中的输和赢的关系,延申至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等逆境,可以冷静面对和处理。二是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经常是一个团队、小组一起打一场比赛、组织策划和执行一场活动,因此可以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品格。如前所述,球类集体运动项目中,每个人在运动场上均有自己的角色,防守和进攻时分工到人,责任到位,才能发挥出集体作战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最好水平。比赛中每个队员在得分后会得到队友的击掌称赞,自己如有失误则会主动承担责任,不推卸不退缩,久而久之,队友之间配合默契,输了一起总结,积极训练,迎接下一场挑战。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品格同样会隐射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形成正向迁移,影响其做人做事风格。三是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养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体育运动最早起源与游戏,游戏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有游戏规则。参与运动的人均要在一定规则下进行才能展现运动项目的魅力。因此,参与体育运动首先要了解规则,并在比赛中遵守规则,这是体育运动给学生品格养成的重要一环。此外,每个运动项目均有通用的礼仪要共同遵守,如在运动过程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较量,反对赛场暴力、使用兴奋剂等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是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才能学到并加以践行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从文化属性和教育功能两个方面阐述其育人价值。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具体表现在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承载体之一;课程自洽性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群体养成特性孕育实体社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秉性呈现校园历史文化;自主创新的生命力彰显时代文化。

另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能够在体育与健康的各专项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行为养成;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团队合作,敢于承担”“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体育品格培育等方面综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4.2 建议

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并挖掘学生体育社团的文化建设工作,从校园特色文化、课程文化、社群文化、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多维视角打造,注重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社团文化特征,挖掘其育人功能。

高校要发挥校运动委员会的特殊职能,联合学生处社团联、体育部群体中心、各学院团委等部门,联动开发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建设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显著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为学校达成立德树人的宏远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8YJA890010);2019-2020年同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建设研究项目;2019年度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5号.

[2] 鄢澜,王蕾,廖文.中美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发展对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1:89-91.

[3]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G].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991-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马新东,高前进.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27-228.

[5] 张凤民.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6):30-33.

[6]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71-74.

[7] 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11):68-70.

[8] 朱五一,邓玉,蒋治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2):124-128.

[9] 杨连生,胡继冬.美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考察及评述[J].文化学刊,2011,(6):172-177.

[10] 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67(4):80-84.

[11]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45-49.

[12] 张海燕.美国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模式及其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6):105-107.

[13] 王鹏.香港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24(03):72-75.

[14] 丛晨,崔真与,毕森,等.日本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2):166-170.

[15]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及其影响作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130-134.

[16] 秦海权,姜丽萍,梁同福.美国一流大学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以杜克大学为典型案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5):79-82.

[17] 夏琼华.美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22-26.

[18] 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9] 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121-124.

[20] 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20,27(1):15-18.

[21]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22] 宋义忠.生态学视角下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61-62.

[23] 赵广银.浅谈体育第二课堂学分制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62-16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