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21348
Current Downloads: 167975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多大点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研究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1,3(1): 43-57 / 2021-02-26 look1192 look678
  • Authors: 赵明元 李辰
  • Information: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肇庆
  •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 College public sports; Behavior anomie
    课堂教学行为; 高校公共体育; 行为失范
  • Abstract: With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of young people, the shortcomings of physical health have shifted to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level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eco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further attention.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focus group to collect data, us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grounded theory, conducts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interview data, and then establishes basic cognitions. First, there are many forms of anomie of teaching behavior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difference, violence, language misunderstanding, and multiple discrimination. Second, the anomie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minor magnitude.Third, it hurts students,and the degree and the impact on the teaching ecology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ncealment and potential. 随着青少体质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体质健康短板向高校大学生群体转移。目前,相应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而对高校公共体育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对此,本文采用焦点团体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对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从而建立基本认知。第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场域中存在冷漠暴力、言语失当、多元歧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行为失范现象;第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具有量级相对轻微的特征,教师未能察觉或认为无足轻重。第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伤害程度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潜在性。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301004
  • Cite: 赵明元,李辰.多大点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研究[J].中国体育研究, 2021,3(1):43-57. https://doi.org/10.35534/scps.0301004 


1 前言

不可否认,随着全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以及教师行为失范的有效治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的现象却是一直处于暗流涌动的状态。教师有意或无意对学生言行失范不仅走向隐性,而且部分教师也未能意识这种言行失范对学生乃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影响。例如,笔者曾访谈为本课题提供帮助的几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他们大多承认事实层面的东西。但是,在此问题的态度上基本采取“人无完人”的观点,反问“这是多大点事啊?”由此可见,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存在哪些课堂教学失范行为,这些失范行为对心智相对成熟的大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影响及其规避等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价值。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具备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其实质上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媒介等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互相协同的过程。可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传递与揭示体育文化的形式载体与应用体系。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劣,同时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多元价值是否得到发挥与阐扬的重要保障。

此外,随着青少体质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体质健康短板已经向高校大学生群体转移[1],因而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大学体育基本组织形式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使命担当的重要保证。更重要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还是在校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影响的最后关口,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重要的衔接点,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以及为体育产业提供参与人口与人才支持等多个维度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予以相应的学术关注。

2 研究设计

2.1 焦点团体:研究数据收集的方式

2.1.1 抽样过程

焦点团体研究法是一种具有非支配性访问(Non-directive interview)的质性研究方法[2]。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招募研究志愿者,具体操作过程如下。2019年6月8-10日,笔者利用参加G省Y市S高校为期3天学术交流的时机,期间通过多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引荐的体育委员为线索,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招募访谈志愿者。在访谈组织上借鉴“吐槽大会”的形式,将笔者作为体育教师的具象,当众接受自带毒舌属性、百无禁忌的“吐槽团”(即受访者)不留情面的炮轰。核心“槽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请对你个人或同学在体育课(包括术科课和理论课)以及体测过程中遭遇过需要吐槽的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第二,请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第三,针对具体事件,请讲述你是如何回应的。“吐槽团”来自不同学院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

选择这部分学生作为受访人员的原因如下:第一,这部分学生具备了完整学校体育学习的经历,符合焦点团体研究法“参与者必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质”,即参与者的同质性(Homogeneity)这一要求;第二,访谈志愿者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因而担心会自我暴露(Self-disclose)的心理负担较小;第三,大学生思想相对成熟,避免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同时避免过于情绪化的表达。

本次访谈分为2个场次,每场90分钟,第一场参与访谈者9人,第二场参与访谈者8人。通过引导促使参与学生充分表达,直到意见饱和(Saturation)。考虑到焦点团体访谈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者存在自我暴露(Self-disclose)的担心;第二,参与者缺少系统化的表述,陈述较为碎片化,并且容易自我中断或被他人打断。

对此,本文选取以下措施保证:第一,研究者通过促发与引导的方式破冰,同时明确告知本次活动的学术目的和意义;第二,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建立信任,并力求为参与者创设舒适宽松的环境;第三,选择个别受访者单独进行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s),力求达到人类学田野调查法所要求的关键性报道人(Key informant)系统阐述。

2.1.2 体育教学场域:数据收集的边界

法国社会学家布厄迪(Pierre Bourdi-eu)提出场域(field)这一概念,即“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存在某种客观限定的。[3]”布厄迪将场域比作物理场,其中的粒子受到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用”,是“关系的系统”[4],而系统由处在其中的“粒子”,即“参与者”(Agents)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因而教育场域较为典型的场域之一。根据场域概念的理解,对于本文考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场域而言,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涵盖体育课、体育测试、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等领域。因此,本文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场域限定在与体育教学实施直接相关的体育术科课程、体育理论课程以及体育测试等位置或空间。

2.1.3 研究效度与信度

“效度”是传统的实证主义量化研究的一个判断标准,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测量和量化推论寻求一种普遍的法则。因而质性研究者在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效度威胁”(Validity threat)时,依然需要通过令人信服的方式来说明研究的效度,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即研究者是否再现了研究资料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对此,本文在如何规避效度威胁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即通过同侪检视以及将研究报告反馈回访谈对象进行审核用来保证所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信度问题,“信度”这个概念同样来自量的研究,“指的是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于质性研究而言,由于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个人的独特性与惟一性”。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对于质性研究者而言,“质的研究中不讨论信度问题”。由于目前大多数质性研究者对“质性研究中不讨论信度问题”[5]达成共识,同时也是质性研究中的一个传统。因此本文采用此种观点来处理信度问题。

2.2 研究伦理

伦理问题也是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此方面采用以下三种措施:第一,受访者知情同意。访谈前明确本次访谈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结果的用途予以说明。获得受访者同意。第二,对访谈参与者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要求访谈参与者不必做自我介绍,也可以不明确说出体育教师的相关信息。第三,访谈录音情况的知情同意。参与者对访谈者只有一组对现场录音无异议,其他组同意笔录。

2.3 主题式编码:研究数据的整理

对获取对研究录音资料与笔录资料进行整理。首先,对语句进行剥离,选择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语句进行逐字逐句的文本转录工作。其次,对获得的文本逐行进行编码,编码规则为“访谈时间+场次+访谈者代号+行数”。例如,20190609A01L01表示2019年6月9日第一场第一名访谈者第一行文字。最后,在资料分析过程中,采用主题式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反复阅读语句,根据语境意义和表达主题进行提取,对语句进行开放式编码对获取对符码逐渐聚焦。

3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课堂行为失范镜像

3.1 冷漠暴力

3.1.1 冷漠对待

教师对学生以及教学采用冷漠的方式消极对待。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职业责任心与职业热情所致。在此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对课堂教学采用消极应对的态度,教师也必将无法在体育课堂上完成知识传递、技能传承、情感共通、文化共享的教学活动,进而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

(教师)冷冰冰的,和我们没什么交流,也不建微信群,有事通知体委。有一次下大雨,体委也联系不上(教师),也不知道到底上不上课,我们只好找地方避雨,后来体委通知大家说不上了,我们又冒着雨跑回去了。(编号20190609B02L01-07)

3.1.2 有意或无意忽视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注重寻求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与尊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忽视学生,对学生平淡回应或无回应,必将使学生觉得遭受冷遇,学生会认为自己在教师心中已经被“拉黑”,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不仅会直接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降低,影响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学生对自己被冷落进行错误的归因,使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发生一定偏差,不利于树立与阐扬正确的价值观。

反正他(或她,指教师)对我也是爱理不理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我是转专业后加到这个班的,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我又没请客送礼。(编号20190609A06L01-05)

3.1.3 有失公允

事实上,有失公允是忽视或无视另一种表现。可以说,教师在处理教学事物过程中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不仅是对公平价值观的直接无视,也是对学生公平心理需求的无视。由此可见,教师有失公允的处理方式显然是在损害学生对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的内在要求,不利于学生公平正义观念的树立,也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另外,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进学生运动的主动参与。但是,由于教师未能体现“遇物而诲,随机而教”的教育智慧,反而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简单化和平面化,使得个别学生在运动参与过程中产生有失公允的负面心理体验,从而不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与运动能力的建构。

我们老师很少点名,很随意,基本上是看心情,心情不好就点名。我们每次都不翘课的,那些经常不来的也没有影响。当然,我对那些不来的同学并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觉得对每次都来的同学不公平。(编号20190609B03L01-08)

3.2 语言失当

3.2.1 负面语言

负面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传导,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导力量。而来自教师施加的压力更易于通过传递使得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情绪低落与厌学等,也会使学生人格和尊严受损。

比如在身高体重测试时,对于体重过重的同学用以较难听的语气,诸如“你太胖了,快减肥吧”,并伴随异样的眼光,对于肥胖同学在心里敏感并在不擅长的领域里,是不小的打击。(编号20190609B06L03-07)

3.2.2 语言胁迫

语言胁迫通常可以直接导致心理压抑,尤其是当通过语言威胁、恐吓的方式就更容易迫使对方就范。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则主要包括直接语言胁迫,以及暗示性胁迫。

他(或她,指教师)希望我们评教的时候公平公正,到时候对我们的成绩也会公平公正,明白吗?还说老师教你们怎么辛苦,要知道感恩。(编号20190609A09L01-03)

另外,教师语言胁迫的方式主要从情感、权力、或传统师生道义方面施加压力。

我们不是建个微信群嘛,他(或她,指教师)就是老发链接,要大家投票,好像不投票就会影响期末成绩的感觉。(编号20190609B05L01-02)

3.2.3 语言歧义

语言歧义现象是生活中较为常见,并且在日常交际中几乎无法避免。语言歧义现象的产生与特定的语境以及具体的文化理解有一定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在沟通环节上对个别词汇的使用与理解有所差别,造成沟通上的误解,甚至是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对此,教师也要注意特定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一次课我们练习推掌,他(或她,指教师)让我出来示范,开始就是讲解,讲解完了就说“你用力把我推倒”,结果惹得男生一通怪笑。(编号20190609A05L01-02)

3.2.4 语言骚扰

访谈中发现,教师一些言语并没有达到明显量级,因而无法确定是否存在一定的语言骚扰或侵犯的意味。但是,由于媒体对教师德行有亏事件的揭露,学生听到这些言语依然会有所警觉或感觉不舒服。

问话总是特别多,你多大了,哪里来的,家里是做什么的。嗯,还问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有没有男朋友什么的。当然,或许是出于关心,只是我想多了而已。(编号20190609B03L01-03)

3.2.5 贬抑学生

显然,教师也会有情绪的变化,也会通过一定的渠道来宣泄情绪。其中,教师会和同事交流各自的学生,从而构成在体育教学场域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暴力现象,即教师在背后吐槽学生。这种背后吐槽一般会对个别学生或个别专业被给出具有贬抑性质的评述,也因而会致使这部分同学在下一次体育选项课中被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

我们今天主要吐槽老师,其实,老师之间也会吐槽学生,我就遇到过,搞得我大二时选课很被动。(编号20190609B02L01-02)

3.3 多元歧视

3.3.1 性别歧视

与性别歧视有关的研究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男性中心(Androcentricity);第二,过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第三,性别不敏感(Gender insensitivity);第四,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其中,男性中心是性别歧视现象中最为显著的表征。事实上,高校体育教学场域也是产生社会性别问题的多发空间[6]。一方面,公共健身场地的使用大多以男性为主的项目来设计,并且场地与器材的设置与规格也基本按照男性需求为主要考量,因而许多运动场地与器材基本据为男性所有;另一方面,在运动场地发生使用冲突中往往是以女性的退出与避让得以化解,从而使得类似篮球场或足球场等运动场地几乎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不仅如此,以男性中心的心理惯性也会影响女生足球、篮球等激烈对抗性项目的选择,从而失去此类运动对女性的价值。

这是篮球选项,女生选什么篮球,你赶紧换了吧。(编号20190609A02L05)

事实上,每一项特定的项目都具有多种锻炼的价值,除普遍生物学意义上的价值外,更大差别来自于对社会性价值的作用。如果按照社会角色的安排 必然使得在生理机能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带来潜在的伤害,而这种伤害也会带给男性本身。也就是说,性别歧视不仅针对女生而言,男生也同样会遭受到性别歧视。

(老师)在女生那里讲解比较细致,但是到了我们男生这里,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这个对你们比较简单,你们应该会的”。(编号20190609A05L01-02)

另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性别刻板现象以及课外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偏失”[7]的情况。由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男生对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的选择在心理层面与事实层面受限,失去这类运动对男性提升美育的作用。

老师说我,你男生你练什么瑜伽啊,你是不是有所图啊。(编号20190609A07L01)

3.3.2 身体歧视

身体不仅是指具有生理学意义上的肉身(Flesh),还指具有文化能指符号意义上的身体(Body),因而对身体的歧视实际上是在现实层面贬低了整体的生命价值[8]。体育教学对两种身体都具有直接相关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通过身体运动文化的传递在体质的提高、身体的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教师对存在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不会采取歧视的态度,但是由于学生在身高、体能、体型、容貌等外部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尤其能够引起教师内心的错误判断,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身体歧视。

我们班女生基本都是很瘦的,我是唯一一个超重的。有一次体测,跑50米,我跑的挺快的,估计都跑差不多有70分的样子吧,老师还表扬我,他(指教师)说我真是难得一见的女肥(飞)人啊。(编号20190609B06L01-03)

3.3.3 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成员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或某一特殊地域的社会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9],其原因的形成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观念和错误的倾向。地域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潜在的精神歧视,另一个是显性的行为歧视。体育教学领域中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和“标签固化”的现象,但是大多属于潜在的精神歧视。调查发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语言方面的显著差异是形成地域歧视链的重要诱因。

我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是讲白话(粤语),老师有通知也用白话说,我只好向同学打听老师在说什么。有时候课间休息,有同学问老师一些问题,我也听不懂他们在交流什么,觉得很难融入,也很不自在。(编号20190609A02L05-08)

4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行为失范的特征分析

4.1 存在的隐蔽性

4.1.1 形式以隐性暴力为主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莫顿曾指出行为“失范”根源在于“规范的缺位”。尽管目前教师针对学生实施的体罚、变相体罚、殴打、辱骂、性骚扰等显性行为失范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是,不被许可的行为。因而在“规范缺位”的情况下,

我们体育课期中素质测试,在800米长跑时,本来危险系数是高的,但是在测试时,冲刺阶段学生因体力不支倒在终点,老师也没有安排人上去搀扶或者提醒不要立刻停下。(编号20190609B02L01-04)

4.1.2 言行失范现象不易被发现

一般认为,教师课堂行为失范属于非理性行为(Irrational behavior)。非理性行为的特质就是在人的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灵感等非科学和逻辑的指引下对现实生活或思想困境采取的冲动性反应,是日常生活中个体不易察觉的自我情绪失控现象[10];另外,学生对于教师出现课堂教学行为失范情况的处理方式也是导致不易被发现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出现未被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教学制度直接或明确提及的非理性行为的时候,学生大多数采取隐忍的态度,进而导致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言行失范行为,并且不易被发现。

对于这个问题很惭愧,因为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同学,都没有站出来说明或者指出任何东西。首先在体测过程中大家都非常紧张,也无暇顾及;其次是或许在每个人心中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还有尽量不与老师硬刚的想法,所以我们都在沉默,并在遇到令人不适的语气行为时,仍然忍让和恳求。“不得罪”的想法刻在我们心中。(编号20190609A03L01-08)

4.1.3 主观未意识到言行失范的发生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量级轻微,在教学实践中的言行未被研究者与管理者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未必察觉到言行失范的发生。但是,学生已经处于心理不适的情景中。

(游泳)老师在那里教,也还很认真吧,但是对不同基础的还是没有区别,结果到学期末了,考试了,会游的还是会游,不会游的还是不会游。还有,去年我也是当那个体委,老师也不下水,所以就叫人示范游水的动作,经常是我去,就让我一个人在水里示范错误的动作,大家都看着我,都在笑,就是感觉挺尴尬的。(编号20190609B05L01-07)

4.1.4 继发伤害指向学生的心理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引起的伤害往往指向人的心理层面,使受害者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常常引起学生不快、反感、厌恶、焦虑、愤怒、痛苦等不良心理体验。也显示处学生对此类言行采取隐忍做法而造成的心理冲突与不适等隐蔽性(Invisible)伤害。例如,互动中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也是重要的考量维度。原因在于语言也是暴力的一种形式,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比身体上痛苦更加难以克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指出“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在仰卧起坐和跳远项目时,还有的给学生体测又没怎么样,满脸的不耐烦;由于是机械设备计时等原因,我们此前大多数并没有体验过,犯错误难免,有老师是直接开骂,当时人很多,感觉非常没面子。(编号20190609A04L01-07)

4.2 影响的潜在性

4.2.1 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生态

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一般会发生在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因而课堂教学行为失范会给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生态带来的危害。当然,由于教育活动具有双向互动性,由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的伤害也不止学生一面,它必然会同时作用在学生和老师身上。面对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的教师,一部分学生坚持“冷静看待,不争一时之快”的态度之外,还会有学生也会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予以回应。当然,回应策略基本具有一定的报复性、延迟性与隐蔽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张力显然会直接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生态,对教学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会引发学生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伤害自尊心或自信心,从而减低了体育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起到破坏性作用。以上两个方面显然会消解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生态的文化氛围或环境。

我们的体育老师脾气暴躁,如果写成文字吗,此处应该已经(是)脏话连篇了;总之是一脸的嫌弃,大家也很无奈,回去都等着评教的时候给他(打)低分。(编号20190609A07L01-04)

4.2.2 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如果说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是指个体拥有动机、自信、体育技能和知识,懂得和理解体育价值,并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能力和倾向[11]。那么,教师隐性暴力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学生运动参与,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知,心理品质的提升、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也就是说教师出现隐性暴力现象无疑会对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吐槽给我体测的有些老师,态度跟狗屎一样。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就跟我欠他几百万不还一样。有本事你让大家都不用测,看到你们这样,本来我就不想去,(结果)更是心情一团糟。(编号20190609B03L01-03)

4.2.3 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行为失范无法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访谈文本数据表明,尽管有相当多数量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的并不是存在于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这些行为失范现象发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因而代表了教学行为。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也决定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也就是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我室友那个班的体育老师缺课太多,好像有挺多的吧,我室友好像都不怎么上课。有时候群里的同学也在怂恿,老师不上课了吧,老师也在群里说,是哦,老师今天有点累啊,然后就不上课。到期末的时候又会恶补,要学的都堆在后面,就比较难。(编号20190609A07L08-14)

4.2.4 消解体育教师形象的塑造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知,同时对体育教师形象的塑造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消解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上他(指教师)的课很累啊,一个半小时,基本没有休息。当然,上体育课累一点也是正常,但是他就示范一次,教一个学生,然后让那个学生带我们练。他就在那坐着或者看手机。(编号20190609A02L01-04)

5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第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场域中存在冷漠暴力、言语失当、多元歧视等多种的形式教学行为失范现象;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生态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中的隐性冲突,不仅影响了公共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更是直接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多元价值的实现。第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具有量级相对轻微的特征,部分教师未能察觉或认为无足轻重。第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对学生伤害程度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与潜在性。

5.2 研究不足

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场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现象进行了描述与简单推论,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本研究受到时间精力所限以及出于研究便利的考虑,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情境也具有特殊性。第二,本研究仅涉及到一所高校中少数大学生,以其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Private narrative),甚至是记忆片段,本质上还属于小样本的个案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推广度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后续相关研究者阅读本文时需要注意甄别。

5.3 研究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相关话题的探讨建议从以下维度展开:第一,样本的选取尽可能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第二,借鉴教育人类学的方法,采取长期跟踪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素材,进行理论建构;第三,对此话题进一步访谈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此话题的成因及规避策略;第四,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使研究成果既有镜像式描述,也有数理分析。

参考文献

[1] 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2] Krueger,Richard A,Casey,et al.Focus group——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2000.

[3] Bourdieu P,Wacquant L D.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Li Meng,Li Kang,trans.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Press,1998:19.

[4] Bourdieu 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C].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106

[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1.

[6] 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80.

[7] 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9):81.

[8] [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

[9] 黄国平,姚本先.地域歧视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50.

[10]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2.

[11] 阳艺武.Physical Literacy内涵解读:中外对比及教学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4):7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