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
1995年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运动”,使全民健身成为一种时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后,随着人们健身和运动意识的加强,更使全民健身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全面、深入、系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运动”,我国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体育建设的有效模式,积极推动社区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提升我国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对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体育网络建设,明确要求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市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比如“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因而必须积极推动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但从深圳市青少年体育网络建设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或者家庭,都存在着缺乏有效联系和衔接的问题,学校主要就是开展一些体育课程[2],社区主要就是提供一些场所,而家庭则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各自为战”式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模式,必须导致青少年体育活动无法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组织体系,因而也就会制约青少年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全民健身也就无从谈起。
目前,虽然健康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与关注,但是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发展情况仍然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状况。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社区的体育运动队伍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力量。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北京、上海、南京、南昌四个地区城市老年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比例分别是75%、70%、65%、60%。原因很简单,把家庭居民按年龄可以划分为儿童、中青年和老年人。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沉重,这就剥夺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于是青少年在参加社区性体育运动就必然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3]。而中青年群体中的大多数上班族由于其上班地点和时间不统一,也成为限制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且繁重的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而且部分中青年群体有了孩子,课后还要给孩子辅导功课,这也造成了中青年参加体育关联的人数偏少的原因之一。并且社区体育运动的形式往往受到很大限制,都是太极拳、广场舞、棋牌等,基本上是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形式很单调,没办法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人的需求,所以鼓励社区应该成立社团,根据调查得出社区人员的爱好兴趣,从而开设不同的兴趣班,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在我去过的社区里,体育场地一般都只有30-50平方米的空间,那么能放下的体育器材就特别特别少了,这在我国是一种通病,体育场地的缺乏会限制社区居民的参与情况,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场地的使用和活动的内容。这影响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4]。这是政府和社会对社区体育的不重视而导致的,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了场地的紧张缺乏,这一问题,就导致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发展不起来,导致很多人去了公园、广场,自发组织跳起了广场舞,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广场舞火了起来,因为广场舞这一项体育活动,对场地要求特别小。
我国严重缺乏体育场地,从小学,中学,高中,再到大学。学校是我见过体育活动场地最多的地方,学生是可以充分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先不说大学,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学校在周末和寒暑假是不会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也会考虑,场地的维护是需要自身掏钱的,如果大家都使用起来,那么场地维护费该算谁的,所以这件事也是政府该和学校协商的问题,再说说大学,由于大学普及到各个省市下来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只有在省会城市才会比较多,到下面县乡,是没有大学的,尽管大部分大学都开放场地使用,也还是不够的,还有,政府部门和企业虽然会修建体育健身场地,但是这也是不开放的,这些都不足以我国人口大国14亿人民的使用。
要想解决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意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必须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体育运动网络体系,形成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比如对于青少年全民健身运动来说,要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方面狠下功夫,为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5]。这就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建设,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投入制度和互动机制,使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网络建设,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在健全和完善社区体育运动网络体系方面,还要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运动的“系统性”,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
目前制约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目前社区居民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政府和社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场地不足等,导致市民无法更好地开展和参与体育运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学校沟通,充分利用起学校的场地,特别是小学,初中,高中,让住在附近的居民可以登记出入,使居民参与进来。大型体育馆在场地维护这一块,可以收取少量经费,磨损小的运动场地采取不收费原则,磨损大的场地就收取一些费用,并定某个时间段进行免费申请方法,以此弥补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也可以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广场公园、小区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为广大市民开辟更多更好的体育锻炼场地。比如,应当将公共体育场馆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每年要做好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公共财政的投入应当重点用在满足社区居民体育运动需求方面,同时要增加免费开放力度,将更多的体育场馆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健全和完善的组织保障,是确保社区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社区居民体育运动组织保障体系。社区应当更加高度重视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各社区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自发的组织社区体育社团,进而发挥社区体育社团的组织作用,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运动员来。社区还要进一步拓展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模式,比如社区可以组织开展“社区体育运动会”“社区乒乓球比赛”“社区篮球比赛”等专项社区体育比赛活动,这样能够通过有效的组织,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否则提升体育运动意识。社区还应当大力营造和宣传社区体育文化,要将社区体育运动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中,强化社区体育运动的多元化特点,同时还应当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形成人人热爱体育运动、人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环境。
对于广大社区居民来说,应当将参与社区体育运动纳入工作、生活、学习当中,要从提升身体素质和落实全民健身运动的角度入手,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拿出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6]。尽管参加体育运动有很多制约因素,但社区居民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于“上班族”来说,除了要在单位进行一定的体育运动之外,在下班后以及周末休息时间,应当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比如对于工作比较繁忙的人员来说,可以制定体育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进行2次体育运动,每次至少在30分钟以上。同时,社区居民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比如可以在小区内散步、也可以在一些简单的场所开展跳绳、打羽毛球、练太极拳等运动,这样能够解决大规模运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对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员,可以每周到健身会馆进行1至2次锻炼,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私人健身教练”的方式进行锻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更深入,体育运动成为一种潮流,顺着这股潮流,国家政府部门更应该把握住,响应人民的运动意愿,完善社区体育运动网络体系,加大对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与学校加强联系,使其开放对社会的使用,同时,设立好社区体育的管理制度,加强社区指导员培训,宣传社区体育,增强居民体育参与意识[7]。只有不断努力,我国社区体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社区体育也会成为我国体育活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7-02)[2015-10-16].
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 208/n33418/n33598/5480802.html.
[2] 卢碧.休闲体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0):47-48.
[3] 沈雪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 391-392.
[4] 迟姗姗.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南路社区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5.
[5] 张忠,严爱鸣.体育强国建设中青少年体育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18-21.
[6] 汪金刚.全民健身视域下成都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
[7] 吴暅晔.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之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6(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