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 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
2014年3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是构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系”[1],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是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同于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与文化软实力的坚实”[2]。随着国家和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将是必然趋势。诚然,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传统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德教育、武术礼仪等元素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的武术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关乎着青少年对传统武术运动的深刻认识、继承与弘扬。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武术教学要以文化自信重构体系,充分挖掘武术文化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的传承和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而育人是体现教育全方位的关键点。”随着教育教学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贯穿融入所有高校、学科以及教育体系,坚定立德树人发展成效,切实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与发展[3]。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因拥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其育人育体的价值功能和以德为先的教化功能都已被广泛认同[4]。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之地,其中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既是国家和民族的代表符号,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底蕴。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处处体现着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其中“崇正义、守信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和价值追求[5]。诚然,以中国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以攻防技击为实践演练的传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讲究“身心合一”,注重“形神兼备”的内涵修养,这恰恰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因此,在高校武术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厘清传统文化与传统武术内在的逻辑关系,要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体悟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道德观、规则意识、人文教育等价值观,通过课堂“育人育礼”,不断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德”即是道德,具有一种行业约束力,是行业者努力达到的一种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行业者通过行为规范约束、自我磨炼、持之以恒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俗称“武德修养”。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不断地修炼,对目标矢志不渝向往追求,形成“武德”[6]。故而,武德能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典型,能激励当代青少年的奋斗意志和家国情怀。例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武术古典人物事迹有着很强的渲染鼓舞作用,其中“自强不息”“为国为民”“厚德载物”等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武德教育的典范例子。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该追求让学生浸润传统文化的德育素养,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以及振奋民族的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尚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归属,同样也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思政教育培育当代高校大学生“爱国家、守民族”的核心之重。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侠义精神”和“尚武精神”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传统武术的社会价值和育人地位明显受到影响,这对新时代高校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武术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传承,让当代大学生懂得传统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有保护家人、守卫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促进民族发展的使命。
但是,目前而言,高校武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开展并不顺利。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价值目标与高校武术思政教育紧密相结合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推进课堂的创新,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新时代高校更应该推动建立完善“育人育体”课程体系。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更应该审视当下传统武术课程育人的发展状况。
传统武术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它不单单是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哲学、医学、礼仪等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没有文化,传统武术就失去了文化特性,内在属性和特征就会发生偏移,成为单一的武术运动[7]。然而,当前高校虽开设了一些武术理论课程,但在武术教学中,多是以武术技能教学为主,鲜少有效结合武术运动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只是单一地跟随教师模仿动作,对武术文化未能有深刻理解,从而在练习武术过程中缺乏兴趣与积极性。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武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传统武术文化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主动将“文化精髓”巧妙渗透。例如,从哲学角度来看,传统武术不仅体现形神兼备,还追求内外合一;太极拳“以柔克
刚、以静制动”等哲学思想是探索实践的具体应用;另外,传统医学也与传统武术密不可分等等这都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因此,失去武术特有的文化意味,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不完整的[8]。作为高校武术教育者,有责任将武术文化的传承教育,与体育育人功能有效结合,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武术课程中俱之体现。
高校传统武术课程是以套路为核心,融入武术攻防技击动作与表演形式的教学模式。面对新时代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承,武术教育要牢固树立传统武术文化精髓,在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营造新的武术传承格局。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大多以太极拳、初级拳等运动作为教学内容,虽然经过练习可以提高协调、柔韧、体能等身体素质,但是对于高校选修课的学生而言,不懂武术技能本质,练习枯燥,兴味索然。分离传统武术的防身、健身与修身的文化属性,高校武术教学难以在新时尚、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脱颖而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重视传统套路的习练,偏离武术技击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便难以提升。因而,在武术教学内容设置中,应以发扬传统武术“尚武精神”、提升学生“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教学目标为主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学而回味”“探索求知”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层探究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趋于表面化,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单一,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引导,这使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缺乏积极性。
大环境下,如果不紧跟时代潮流,忽视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底蕴,就会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呈现相分离的态势,阻碍传统武术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多数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信息化资源使用比较受限,仍以“固态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练习,课堂上缺少传统武术的文化熏陶,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迷。教师没有在教育大资源的环境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只有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传统武术课程育人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好奇心,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
概言之,当今高校武术教育教学应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使得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家门。因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注重传统文化特色的突显,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创新武术教学的多元化模式,切实提高传统武术教学的文化及育人价值,有效使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发展。
“课程思政”是教育部推崇的在高等教育行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综合教育理念,它对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健全人格、人才发展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度挖掘传统武术思政元素,进行全面融合,将是彰显传统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
“文化”是历史的精髓,是民族的自信;文化没有传承与发展,便难以彰显其当代价值。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应突出文化主体意识,重视传统武术文化与教学之间紧密联系,除在武术课堂练习技能动作之外,还应渗透某些武术动作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背景,有效地将传统武术文化根植在武术教学中[9]。例如,太极拳教学中注入文化历史人物,“后发制人”和“以静制动”的哲学思想等等来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
高校武术教学应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深层次融入武术历史人物、精神、武德等元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懂得与遵守“武术礼仪”“武术规则”等基本“武德”情操,这是一种自身修养与内涵的文化体现。以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创新,将武侠精神、武德教育、民族文化等要素融会贯通到传统武术课程范畴,形成高校武术教育体系全新的文化生存发展空间。总而言之,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基于武术文化传承视角,逐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实现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大数据的背景时代下,网络资源平台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越的便利条件。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线下实践授课为主,教学模式单一,但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因此,利用新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拓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型路径,更是一种对武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
以“网络资源”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领悟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在学习中体验武术的魅力。在传统武术课程中,以传承文化为目标的教学,应有效结合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武术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探究、交流与讨论[10]。比如,采取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前提供教学相关的影视片段,如《少林寺》等经典武侠影视作品,让学生更明晰地感受到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保家卫国、文化觉醒的侠义精神,唤醒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为此,在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需要嫁接网络教育资源,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1]。
“增强体质、以教育人”本身就是体育应该具有的功能价值。其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树立学生健全人格,加强学生爱国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顽强意志品质与民族奋发的责任感[3]。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思政评价指标尤为重要,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实施终结性评价,而对武术思政教育避而不谈。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文化蕴含有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武德教育、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应将传统武术课程育德和育体的特性发挥出来,启发学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4]。总而言之,武术课程思政应具有多个评价维度,不能以结果作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从思政视角来把握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比如礼仪测评、师生互动、尊师尊友、团结协作等综合表现。所以,在武术文化传承视角下,以“思政评价机制”为构建,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将传统武术文化思政元素作为评价指标,发挥传统武术育人育体价值。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它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武德”教育等文化元素通过育人、育体及其教化功能既是坚定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的强大动力,也是在高校武术课堂发挥课程思政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同时,在立德树人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为载体,通过完善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全面推广“武德”教育和深度挖掘武术文化精髓,拓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空间,深化利用传统武术内在的精神价值和独特的审美特性等元素,旨在增强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推进传统武术文化全面发展,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4-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4/t20140401_166524.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耿宝军,马学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57-60.
[5] 王广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7-16).http://www.wenming.cn/ll_pd/gxsxzzjy/201807/t20180716_476
0170.shtml.
[6] 林小美,曹雪莹.论“武德”与“武礼”体用观的当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6):149-156.
[7] 关博,杨兆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3):83-87.
[8] 陈钢.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62-64.
[9] 杨武杰.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J].科技资讯,2019(20):82.
[10] 罗海斌,刘三洪,曹贤生.传统武术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5):219-220+223.
[11] 王大利.高校太极拳教学误区探究[J].科技资讯,2017(1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