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学院,肇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工作目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育部门负责大中小学学生的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业余竞赛、学生体质测试等工作;传统的体教融合以体育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服务为指导理念,而教育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等,由于工作目标不同,两者在实施体教融合理念的工作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体教结合、教体结合。
传统的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其理念第一是将教育作为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传统体教融合考虑到体育的整体性;第二是传统体教融合仅局限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多体现的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双重主体;第三,从培养目标分析,传统体教融合一直没有走出竞技体育子系统的思维局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教育系统为主要载体,以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合作为实践方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体教结合模式。体教结合模式最初是一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了解决我国“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青少年学习与训练、竞技比赛相互分离而造成的矛盾问题,而体教结合模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不同,没有真正结合[1]。
我国提出教体结合是在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如何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引起体育界的深入思考,“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学校运动队”“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教体结合”与“体教结合”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地位的改变强调了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系统必须担负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第二,强调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体结合突破了体教结合难以调整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改革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反映了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系统的理念,突出了教育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难以从根源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问题,例如,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毕业之后拿到了与自身专业水平不符的注水的文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体教融合可以分为《意见》出台之前的和《意见》出台之后的,我们阐述的是《意见》出台之前的体教融合,体教融合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融合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提高效果,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意见》之前的体教融合存在的问题还是局限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精英主义”的选拔培养模式,例如,教育系统的传统体育学校、教育系统的特色运动学校、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等,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所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难以超越体育系统培养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理念,第一,把竞技体育作为提升广大青少年实现体育“育人与健全人格”的一种方式;第二,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整体观,新时代体教融合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第三,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在教育系统以青少年健康发展为基础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新时代体教融合,就是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发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2]中提出的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理念,也是中国在实施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基于国家治理体系融合观以及我国体育深化改革的需求所提出来的青少年发展的重大议题,是体育强国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培养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坚守“以体育人、健全人格”和“立德树人”最基本的原则,让广大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步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回归国民教育之中,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时代体教融合在学校体育方面主要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痛点即学校体育低质量发展所带来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新时代体育强国背景下体教融合对于学校体育高质量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第一要教会、第二要勤练、第三要常赛,这是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围绕着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坚持经常性训练、全员参与的体育比赛为目标,这与传统的体育“三基”教学模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也就是说,如果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实施“大—中—小”一体化教学,这样才能保障体育课教学内容具有显著的层次性与有效的衔接性;如果从勤练的角度分析,完善中小学实施体育中考,高考的等级的分数评定的科学性等问题。将青少年在各个时期的体育锻炼纳入学生的整体评价体系之中;如果从常赛的角度看,中小学要把学生参与竞赛作为培养青少年“以体育人、健全人格”的核心,也是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养成终身参与运动习惯的核心,为什么新时代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与学校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参与竞技比赛有重要关系,建立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分级制度,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与青少年参与的中考、高考体育等挂钩,激发教育系统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新时代体教融合是指通过挖掘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全面教育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从而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对竞技体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校园足球的普及以及《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的落实,实则把竞技体育发展回归至“在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这一指导方针上来,即把竞技体育的发展放在全民健身基础之上来进行。在肯定我国竞技体育成就的同时,应该清晰认识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自2008年奥运会后体育管理者认识到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应试教育环境下青少年体质的整体下降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身体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要求愈发突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3],国家体育总局近十年来不断进行政策调整,2010年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司,以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在《奥运争光计划》的主导下资源和政策向奥运会倾斜使得政策理念在实施层面大打折扣,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路,从事竞技体育的青少年将会越来越少,传统的“体教融合”实施理念是片面地追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竞技成绩”,而忽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如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体教结合模式,这种结合模式的弊端是运动员在高等学校所学习专业文化知识难以达到真正的本科学生专业水平,所以高水平运动员在高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专业知识方面讲,应该说他们是拿到了一张注水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说有文凭无水平的毕业证。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问题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如果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在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就应该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划分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并且按照各个阶段的训练任务进行划分,这样,才能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系统中通过科学的选材、基础训练、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等都具有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下的科学性,只有这样的训练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与传统体教结合,否则,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下的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路径又要出现严重的问题。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理念就是在全体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竞技比赛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把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人格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说,新时代体教融合的重要性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落实“健康第一”重要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贯彻教育是立国之本,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把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专项技术+竞技比赛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中小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学校体育教学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环节[3]。第二,新时代体教融合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我国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把“体育课、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从而为实现教育强国打下综合素质的基石。第三, “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教育系统必须承担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据统计, “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一个世界冠军需要从3000名青少年运动员中产生,为什么现在体育系统的生源匮乏?为什么学生家长都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就是因为从事竞技体育竞争压力大,成功几率渺茫,大量青少年运动员在成为世界冠军前就因为身体健康问题而被迫结束短暂的竞技生涯,总的来说,“举国体制”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为此,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下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教育系统的教练员无论在中小学学生运动员的各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在保障学生运动员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实施科学的训练计划,这是新时代体教融合理念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认知的突破。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抓好“三大球”项目,如以校园篮球为例,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竞技训练、竞赛体系的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为了培养更多的篮球运动员,教育部门与中国篮球协会合作,举办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联赛,在联赛的基础上,按照《意见》规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竞赛活动,扩大校内外竞技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冬、夏令营等模式来开展青少年选拔性竞赛活动。体育部门应该发挥优势并辅助教育部门将所有资源向中小学学生开放,更要服务于教育部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的场地、教练员的优势。
新时代体教融合就是要把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实现体育强国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下,提升全体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建立教育、体育系统的联动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必须真抓实干,在联动机制下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精准发力,建立正确的运行体制与机制促进两个部门通过有效整合实现体育和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新时代要深化体教融合,必须在发展目标上进一步融合:第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回归国民教育,新时代体教融合是提升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的重要一环[4]。因此,通过教育手段提升体育的竞技水平,就要充分发挥和拓展学校体育育人的功能,利用体育课、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手段全面提升广大青少年体育素养,开辟一条全新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路径。第二,要实现体教融合,必须提升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功能作用、实施目标的充分融合,才能构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新时代体教融合在落实了教育部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上,还要整合教育部门内部的各级各类中小学学校体育赛事,并要建立分学校、跨区域的教育部门四级青少年赛事体制,且形成校内、校际、跨区域和全国性的“金字塔式”竞技比赛模式。
新时代体教融合,还要把提高大中小学校内、校际体育竞赛学生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作为未来工作改革的重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目标,把“教会、勤练、常赛”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整体目标进行改革。强化重视“比赛”的重要性,把青少年的比赛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无赛不成体育。这是因为目前我国还存在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两种不同机制的竞赛体制,这两种竞赛体制存在着各自为政,比赛体制相互独立,有时会在比赛时间上相互冲突等问题。新时代体教融合必须解决两种竞赛体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相互结合的小学、中学、大学相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赛事体系的问题,而且还要建立一整套与训练体系及运动员比赛等级相匹配的审批制度,要把教育部门举办青少年比赛的运动水平等级制度与青少年未来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其发展为教育部门管理大中小学业余训练的主要抓手,大中小学赛事中各个方面利益聚焦的中心点,这是新时代体教融合的重要改革,表明这些赛事将一揽子交由教育部牵头,这意味着将来大中小学参与竞技体育赛事组织整体上转移到教育部门。
[1] 杨国庆.论新时代“南体模式”新发展:关于高等体育院校体教融合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学研究,2020,34(4):1-10.
[2] 王松,张风彪,崔佳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7):16-25.
[3] 柳鸣毅,王梅,徐杰,等.我国青少年体育重点工程建设与创新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18,38(11):17-27.
[4] 杨桦,任海.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8.
[5]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8-3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