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1959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时代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of P.E.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in the New Era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2,4(3): 109-116 / 2022-09-16 look1040 look379
  • Authors: 陈欣 金国文
  • Information:
    宿州学院,宿州
  • Keywords:
    New era;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新时代; 体育院系; 课程思政; 思政建设
  • Abstract: Ince its founding 100 years ago, our party has gained rich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Looking back at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made by our Par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has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and fou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far from the essence of sports professionalism and cannot reson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is weak, and there is a one-size-fits-all situation in teaching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achievement assessment standards cannot be reasonably distinguishe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i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PE students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treat it differently. Organic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spirit and teaching cont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actice assessment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v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ar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first. 建党100周年以来,我党在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回望我党百年来在教育领域取得的辉煌成绩,结合新时代对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发现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困境:授课教师如何将自身专业特点与思政教学很好地融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课程教授的内容与体育专业精神实质相差甚远,学生不能够产生共鸣;体 育院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成绩考核标准设置不能够做到合理区分。结合实际提出: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内容要注意体育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将民族体育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考核;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403011
  • Cite: 陈欣,金国文.新时代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中国体育研究,2022,4(3):109-116.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的政治站位、坚定的革命信仰、全心全意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决心;应清醒地认识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更要负重前行。

1 体育课程思政概念界定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基本任务的课程体系及综合教育理念,是建立在体育课程建设及思想政治培养教育同向并轨发展基础上的理论体系。

2 新时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2.1 新时代大学“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为谁培养人”的使命性要求,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针对性[1]。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我们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2]习近平总书记对个人追求与中国梦互动关系的深刻论述,是理解“为谁培养人”理论内涵的思想基础[3]。因此,新时代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要心系祖国强大、民族复兴。新时代大学应培养每位当代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够幸福。

2.2 新时代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抓手

明确为谁培养人,在工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4]: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政治原则。这是保证我党在新时代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政课,教师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三是始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将德育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始终,把德育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四是始终抓紧、抓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的德行,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教师要成为学生合格的引路人,就要严于修身,塑造优良的品格,钻研、掌握和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保持创新精神,要有爱国情怀和为祖国的发展勇于奉献的高贵精神。

3 新时代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

3.1 确立培养目标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始终与党中央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前提。教育系统要理清和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确定“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学校工作是否做好、做实的基本标准;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积极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构建国家意识格局、政治认同感、文化制度自信及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教育内容构架,并根据体育院系学生自身的特点,以人为本、全程开展体育兼德育课程同向发展的课程内容设计。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作为体育院系培养目标、体育课程建设、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评价等的根本任务。

3.2 教师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体作用,由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等都是由教师主体团队来完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的政治立场要坚定,思想要过硬。我党重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5]。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作为体育院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建设,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合,将思想政治理论与体育知识“揉搓”在一起,需要授课教师素质过硬。明确“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事实上,新时代体育院系的领导也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但能否保证长期抓,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是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3.3 教学内容建设

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要想有的放矢,就必须明确一点,就是体育院系课程思政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体育院系学生的特点具体体现为:重视实践轻视理论、文化课基础薄弱、知识不够系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豪爽直率、开朗、独立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同时,也存在不够理性,易冲动,意气用事等问题[6]。针对不同特色的授课对象要因材施教,教授内容尽量选择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与体育史、体育人物、体育精神、体育法律以及我党成立以来有关的体育政策等相结合,再结合教育教学,使课程的内容变得鲜活,才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建设应从三方面开展: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设定教学内容;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授课内容;三是编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框架计划。基于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性格特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更加接地气,将民族体育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听得懂,用得上。

3.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将一些新理念、新思维、新创意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同学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将直观可感知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来,旨在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效应,这样的积极参与性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趋向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多元结合架构并存。教育教学内容诸多方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思政与学科建设结合、思政与科学研究结合、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思政与社会服务和教学单位建设结合。二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课程服务体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感受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效果,注重体育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后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调研或反馈,不断提升教学的创新手段,丰富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融合的内容。三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质量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基础,宗旨在于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帮助体育院系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合格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地评估,建立评估体系,对评估进行分析,反馈到教育工作者本人,进行及时跟进。四是体育技能及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导向相融合。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教学的同时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将体育基础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紧密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三基”能力,而且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价值引导。

4 结语

新时代体育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目标的设置与把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对存在问题及风险及时把控,规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二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依托党建工作来完成,突出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三是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体育院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根据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理解水平,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递进难点进行教学。将民族体育精神、体育哲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四是创新手段和方法,创新是我党成功及向前发展的不二“法宝”,作为教育工作者创新精神是基本素养。面临挑战,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共产党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持续发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领教育战线新思考新作为[EB/OL].[2018-09-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386697971854322&wfr=spider&for=pc.

[2] 新华社.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4-28].http://www.gov.cn/ldhd/2013-04/28/content_2393150.htm.

[3]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EB/OL].[2013-08-06].https://news.12371.cn/2013/08/06/ARTI1375736633013103.shtml.

[4]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党校.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J].求是,2020(17).

[5]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6] 邹秀春.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20(8):104-108.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