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深圳; 2.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实验一小,深圳; 3.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深圳; 4. 坪山区锦龙小学,深圳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
40号)提出要推进竞赛体制改革,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精品赛事活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体育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1]。2022年3月,广东省体育局发布《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的意见》表示,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扩大学校和校际体育竞赛的参与和覆盖面,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2]。此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促进各地培养和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教学”。
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随着篮球在学校体育中的不断发展,在中小学具有浓厚的氛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校园篮球赛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师生对篮球赛事的态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总结相应对策促使中小学校园篮球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当中,达到“常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以及获得感,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方向,通过中国知网、政府官方网站等文献资料库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前国内外对于青少年校园篮球赛事现状,并通过阅读与分析目前国家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举措与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专家访谈法
结合研究内容和目的,选取相关部分专家及南山区中小学学校领导、体育组长和专业教师进行专家访谈,其目的是了解目前校园赛事开展情况和不足,总结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对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所属学校师生在校园篮球赛事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创新赛事进行可行性的调查,以便更好地完善中小学校园体育赛事竞赛制度。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问卷28份,有效问卷为26份,有效问卷率为92%;共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为96份,有效问卷率为90%,满足本论文的需要。
通过问卷星调查进行统计,利用Excel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输入、整理、分析调查回收数据,可为本论文研究提供支撑。
(1)赛事创新模式运作
将初步构建的竞赛体制运用至6~8所南山区小学的篮球赛事中,验证并修改相关竞赛体制,从而完善竞赛体制。
(2)赛事创新模式满意度调查
赛事创新模式顺利举办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所在学校的学生、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赛事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
通过对南山区15所中小学校内校际联赛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校园篮球赛事的组织形式、赛事制度、比赛内容等均存在不足。现总结主要几点如下:
(1)组织形式:部分学校篮球赛事中,在低年级没有组织进行,导致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到篮球赛事当中。
(2)赛事制度:在当前“学会、勤练、常赛”目标下,大多数学校的篮球赛事开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常赛”要求,且校际之间赛事交流过少,导致出现区内部分学校总体篮球水平差异较大。
(3)比赛内容:比赛内容过于单一,以传统的五人制篮球赛为主,且比赛规则多以国际篮球比赛规则进行,没有针对校园篮球赛事的特点,予其进行合理完善。导致每个班的篮球赛事实际参与人数有限,大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参与到校园篮球赛事当中。
(4)裁判问题:在学校的篮球赛事中,裁判员大部分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少部分学校会聘请兼职裁判员。且之中大部分裁判员没有篮球裁判员证书,总体裁判员制裁水平有待提升。
(5)场地问题:在本次调查的15所学校当中,近30%的学校表示校内篮球场地不满足篮球赛事开展的条件。
(1)“季前赛—季后赛”体系创新
以南山区实验教育集团为例,集团内包括9间兄弟学校,因此在集团内可以开展校际间篮球联赛。通过校际联赛,可以为集团内的学校、兄弟学校乃至整个南山区提供个篮球水平交流与切磋的机会,以赛促进,从而起到提高南山区整体篮球竞技水平的目的。对于校内赛事以及校际赛事开展时间的冲突问题,可以统一各校的比赛时间。建立“季前赛—季后赛体系”,将每一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季前赛”——校内的班级联赛;第二阶段为“季后赛”——各项目、各水平的校际联赛,在此之中评选出以班级为单位的各项目、各水平的冠军队伍。
(2)五人制比赛规则创新
传统的五人制比赛规则,都是由5名首发队员,7名替补队员,总报名人数12人组成[3]。但是在实际比赛中发现,许多学校校园篮球比赛,大部分时间由主力队员进行比赛,而实力较差的同学则留在替补席观看比赛。这导致还是很多同学无法参与到赛场当中。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校对五人制比赛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例如男女混合队伍比拼、场上每队必须有1名女队员上场等。以上改动,更多考虑点在于让女生也能加入篮球比赛当中,但还是远远不足以达到让更多的同学都实现“常赛”的目标。因此本次对于五人制篮球比赛规则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完善,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篮球比赛中来。每个班都有男女队,且报名人数增加至15人,每队第一节首发五人上场,第二节最多仅允许两名首发队员,第三节不得有首发队员上场,第四节上场队员不限制。除不可抗力因素(如受伤等),报名的所有队员都需上场参加比赛。这样一来,一个班能够上场的人数为30人。既达到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的目的,也可以让实力强的队伍从中脱颖而出。
图1 创新体系流程图
Figure 1 Flow chart of innovation system
由于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且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4]。因此,在季前赛中(学校内篮球比赛),构建不同水平阶段的比赛制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毛振明提出: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小学学段主要以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初步掌握运动项目基本技能为主。而中学学段主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技术、发展基本能力[5]。因此本创新体系将中小学分为三个阶段: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与水平四(5~9年级)。分别为三个不同水平阶段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比赛方式。由于水平一的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掌握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球、运球、投篮等单项技能为主。且比赛形式以小篮球为主,比赛用球与场地设置均有所调整。根据水平一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不宜在比赛中有过多身体对抗,因此可采取运球接力等趣味篮球赛的形式进行比赛。水平二的学生此时可以初步掌握篮球的一体化技术,可以降低比赛难度,开展3v3的半场比赛[6]。而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学生已对篮球技战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且具有一定的体能基础,可以进行5v5全场的比赛[7,8]。
因此结合专家访谈讨论,提出“小学水平一采用趣味篮球赛,水平二采取‘3v3’的形式,水平三以及初中水平四采取‘5v5’的形式”。26名体育教师对不同水平的竞赛内容的调查结果总体认可度高(认可度88%)。
为了丰富竞赛形式,在篮球比赛中,除了传统的5v5篮球比赛,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篮球竞赛类型。例如:师生对抗赛、亲子对抗赛、趣味篮球赛(运球接力、投篮接力)等[9]。为了起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篮球比赛当中的作用,可以通过降低比赛难度,提高比赛趣味性的手段对赛事进行调整。这样同样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规则意识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篮球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在较为简单的篮球比赛中体会到篮球运动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从而积极参与到篮球体育运动中来。
通过对开展不同类型的篮球赛事调查显示,有36%的学生赞同学校内开展“师生对抗赛”;有24%的学生赞同学校内开展“亲自对抗赛”;有74%的学生赞同学校内开展“3v3对抗赛”;有82%的学生赞同学校内开展“趣味篮球赛”。而有92%的教练认同学校内开展“3v3对抗赛”;85%的教练认同学校内开展“趣味篮球赛”;38%的教练认同学校内开展“师生对抗赛”;42%的教练认同学校内开展“亲子对抗赛”。
总体而言,除了传统的“五人制篮球赛”,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校内开展“三人制篮球赛”以及“趣味篮球赛”的开展具有极高的认可度,而也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师生对抗赛”以及“亲子对抗赛”表示认可。基于前面提出的“季前赛——季后赛”体系,能够发现,第二学期的季后赛主要是各项目、各水平的校际联赛,是每一个学校的各项目各水平冠军队伍的比拼。而对于学校内其余队伍,则可以在第二学期采取“三人制篮球赛”“趣味篮球赛”等更具有趣味性和广泛性的篮球比赛项目,让校内其余的学生进行参与[10]。这不仅能增加学校的篮球比赛频次,同时也能让篮球基础一般的同学同样能够在比赛中获得到篮球的喜悦。
通过专家访谈、查阅文献资料、问卷发放后,初步提出创新赛制。在南山区的6所中小学进行实证。在赛事顺利举办后,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对6所学校的学生、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总体调查结果如下。
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从所参与的六所学校随机挑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问卷样本为180份(每一所学校3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72份。
(1)赛制规则合理性调查
在比赛过程中,参与比赛的球员或者观赛的同学,对于比赛中所设置的规则将会有确切的感受。在本次172份问卷调查中,有97%的学生表示合理及以上,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本赛事规则的设定(如图2所示)。
图2 赛制规则合理性调查统计图(学生,N=172)
Figure 2 Statistical chart of rationality 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on rules (student, N=172)
(2)赛程合理性调查
在本次创新赛事中,变化较为突出的是对于赛事赛程的改变。相对将会造成一些“学练”矛盾的质疑,然而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17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有98.8%的学生对赛程表示合理及以上。可以得出,对于赛程的设置,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与学习时间不会造成较大的冲突(如图3所示)。
图3 赛程合理性调查统计图(学生,N=172)
Figure 3 Statistical chart of schedule rationality survey (student, N=172)
(3)学生总体满意度调查
对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并未有学生表示不满。总体而言,该赛事已较好的起到吸引同学们参与篮球比赛的目的,提高同学们的赛事体验(如图4所示)。
图4 总体满意度调查统计图(学生,N=172)
Figure 4 Statistical chart of overall satisfaction survey (students, N=172)
学校教师对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十分关键。在本次教师满意度调查中,每所学校选取6位,共36位教师。对本次创新赛事的举办提出评价与建议。共36份有效问卷,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赛制规则合理性调查
对于参与本次创新校园篮球赛事的教师调查中显示:有78%的教师对本次赛制规则表示非常满意;无教师表示不满意,总体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对于赛事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如图5所示)。
图5 赛制规则合理性调查统计图(教师,N=36)
Figure 5 Statistical Chart of rationality 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on rules (teacher, N=36)
(2)赛程合理性调查
本次创新赛制的举办,大大提高了比赛场次,同时也覆盖了多个年级同学的参与,其赛程的设置,是解决“学练”矛盾的关键。在本次教师调查中显示:所有教师认为本次赛事的赛程设置是合理的,其中,78%教师认为是非常合理,表明教师的总体认可度非常高(如图6所示)。
图6 赛程合理性调查统计图(教师,N=36)
Figure 6 Statistical chart of schedule rationality survey (teacher, N=36)
(3)学生赛事参与度调查
在本次“季前赛——季后赛”赛事体系中,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对于校园篮球赛事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从教师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36名教师皆认为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很高(如图7所示)。
图7 赛事参与度统计图(教师,N=36)
Figure 7 Statistical chart of competition participation (teacher, N=36)
(4)教师总体满意度调查
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教师对于本次赛事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说明教师对于该创新赛事的举办,从赛制、赛程、赛事项目的设置等各方面认可度都是很高的,这也为该创新体系的完善以及未来的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图8所示)
图8 总体满意度调查统计图(教师,N=36)
Figure 8 Statistical chart of overall satisfaction survey (teachers, N=36)
(1)由于部分学校学生对于篮球的掌握程度不一,导致赛事总体参与度不高。因此学校可健全校内篮球教学、篮球兴趣小组、四点半篮球课等措施,以达到提高校内学生整体的学生篮球基础水平的目的。
(2)各校可以结合校内学生对于篮球的参与度特点,完善校内篮球赛事形式,增加丰富多彩的篮球赛事形式。
(3)针对校园篮球赛事裁判员水平问题,可通过对校内体育教师定期进行篮球裁判员相关知识培训,以提升校园篮球赛事的执裁水平。
[1]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介绍[EB/OL].http:// www. moe.gov. cn/fbh/live/2020/52555/sfcl/202010/t20201016_494853.html.
[2] 广东省体育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出[EB/OL].http://tyj.gd.gov.cn/tyxw_zyxw/content/post_3847000.html.
[3] 唐建军.我国竞赛制度安排中的竞赛设置与竞赛约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70-974.
[4] 孙麒麟,顾圣益.我国学生体育竞赛制度调控的内容、要求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40-44.
[5] 郑燕.美国中学体育竞赛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6] 李威.北京市初中校园篮球赛事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
[7] 柳鸣毅.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8] 董一帆.中小学校园篮球竞赛制度拓展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9.
[9] 左文武.日本三对三职业篮球联赛(3×3PREMIER.EXE)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
[10] 冯硕.郑州市中学生校园篮球赛事体系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