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形成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长效机制。”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体育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要强化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体育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由此引发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现状和现实问题的热烈探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如何准确、高效、科学、有序地去逐渐推进和不断完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现实意义。[1]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面的体现与落实。[2]为此,本研究旨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依据构建出的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提出提升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为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支持系统。
以“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为研究对象,以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12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求,查阅与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文献。同时,查阅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等方面的文件,为本次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运用德尔菲法,将初步形成的体育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发放给20名专家,这些专家来自高职高级教师、体育教育学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征求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意见,并对指标进行筛选,直到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定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整体指标框架。
(2)运用优序图法和专家咨询法评定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相对科学的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制定了《天津市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状况调查表》。经过问卷效度检验和问卷信度检验后,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量为2000人,涉及5所天津市高职院校。
针对“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现路径效果”的研究内容,对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实验内容为专家确定的“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现路径”内容。实验对象共有1200名学生,分为对照组600人和实验组600人。对照组采取现有行为,实验组则实施研制的“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现路径”。
本研究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频数统计计算各指标问题的回答情况,并使用比较均值、假定方差齐性S-N-K方法,对不同区域体育核心素养水平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本研究从体育认知、身心健康、体育行为、运动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天津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3,4]。并采用了Likert五点量表法制作专家问卷,通过德尔菲法计算每轮问卷的各级指标重要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的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直至所有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和稳定[5]。经过两轮筛选,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即体育知识、体育心理、体育行为和体质水平;12个二级指标,包括运动常识、运动保健、体育认知、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参与、体育兴趣、运动经历、体育品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以及28个三级指标。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研究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通过专家问卷依据Saaty提出的1~9标度对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并采用“和积法”进行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6],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设判断矩阵为A=(aij)nxn,
①A矩阵中的元素按列归一化,即
aij=,i,j=1,2,…,n
② 将归一化后矩阵的同一行的元素相加,即
wi=aij,i=1,2,…,n
将相加后的元素wi除以n,即
wi=wi/n,i=1,2,…,n
其对应的向量w=(w1,w2,…,wn)T即为各要素的权重向量。
一致性检验通过”和积法”计算各因素权重后进行两两比较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使得研究的权重具有科学严谨性等。
① 若λmax为n阶正互反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则
λmax=
其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分量。
② 判断矩阵 A 的一致性指标为
CR=(λmax-n)/(n-1)
公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不同标度的随机一致性指标是不同的,故引入一致性比例CR,即
CR=CI/RI
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A矩阵具有一致性有,即计算得到的各项指标权重可以接受;当CR>0.1时,A矩阵不具有一致性,即计算得到的各项指标权重不可以接受[7]。
通过对专家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构建出天津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及权重
Figure 1 Evaluation System and Weights of Sports Core Literac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依据建立的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对天津市5所高职院校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体育核心素养的测评。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全市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平均得分为74.27,属于一般水平。其中,一级指标得分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体育行为(80.26%)、体育心理(76.69%)、体质水平(73.76%)、体育知识(66.37%),说明学生在体育行为方面表现较好,但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表现较差。
图2 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
Figure 2 Scoring rate of primary indicators
(1)高职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
体育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的低下。学校体育课主要是体育活动实践课,理论课教学比重在整体教学中所占时数比重较小,而且内容过多关注技能解析、学习任务、项目规则等纯概念,导致学生对一些基本体育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化为体育实践。
(2)体育意识观念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次数较多,但学生参与的次数却不高。由于旧观念和个人意志、身体素质等的不良影响,高职学生中男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普遍低于女生。这体现在对体育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还不了解,而且体育参与意识缺乏整体性,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持久性较差。
(3)学生体育个性缺乏
目前学校体育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在传统的统一模式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教育体系下,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只侧重于运动技术的实践教学,而很少从学生本身的体育素质教育出发,教学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压抑。这一系列行为表现造成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甚至体育课的抵触情绪。许多学生会受到这种消极情绪的感染,进而影响了群体的体育锻炼开展。
(4)学生身体素质偏低
据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表明,天津市普通高校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逐年上升,但在耐力、爆发力、速度、力量等其他指标均处于下降期,其中以耐力素质为代表的素质指标下降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学生总是在测试前担心自己的测试结果是否合格,平时却不怎么在意自己的体质是否健康,这种观念存在严重偏差。
针对评价指标,对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1200名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干预研究。对照组教学内容为常规内容,实验组则应用了新的教学内容、强度、密度和考核手段。
根据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分状况表1可以看到,实验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在体育核心素养得分上均有提升,且实验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体育核心素养得分提升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产生正效应。
表1 实验前后两个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分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sports core literacy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实验组 |
对照组 |
|
实验前 |
76.63±14.731 |
77.17±14.589 |
实验后 |
80.83±12.577 |
79.35±11.972 |
P值 |
0.003 |
0.008 |
通过上述表2,实验前后体育核心素养一级指标得分率比较可知,在体育知识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得分率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得分率增加了10.33,且P值<0.01,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在实验后略微增加,P值>0.05,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在体育心理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后的得分率为83.43,比实验前增加了3.45,P值<0.05,显示出实验前后体育心理得分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没有变化;在体育行为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后的得分率为88.69,比实验前增加了4.38,其P值<0.01,表明实验前后体育行为得分率差异非常显著,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在体质水平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后的得分率为81.28,比实验前增加了2.22,且P值<0.05,说明实验前后体质水平得分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
表2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一级指标得分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of sports core liter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实验组 |
对照组 |
||
体育知识 |
实验前 |
68.03±12.764 |
66.97±10.278 |
实验后 |
78.36±11.529 |
67.79±11.639 |
|
P值 |
0.000 |
0.068 |
|
体育心理 |
实验前 |
79.98±8.638 |
79.68±9.439 |
实验后 |
83.43±6.891 |
79.77±10.469 |
|
P值 |
0.017 |
1.012 |
|
体育行为 |
实验前 |
84.31±5.827 |
83.49±6.028 |
实验后 |
88.69±6.832 |
84.37±7.526 |
|
P值 |
0.043 |
0.568 |
|
体质水平 |
实验前 |
79.06±9.539 |
78.8±10.728 |
实验后 |
81.28±8.461 |
79.05±9.793 |
|
P值 |
0.049 |
0.213 |
综上所述,实验后体育素养一级指标的得分率增加大小依次为体育知识(10.33)、体育行为(4.38)、体育心理(3.45)、体质水平(2.22)。这也说明通过新的教学内容、强度、密度和考核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尤其是在体育知识方面的提升尤为突出。
(1)注重体育课堂上的知识渗透
要充分注意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诉求,通过课堂讲授、报告、座谈等形式,提高个人的体育理论素养。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竞赛的转播也更加先进,想要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分析知识。因此,结合运动竞赛观赏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创新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创新体育课程设计,设计原则包括:①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②包含简单易掌握且不受场地设施限制的运动项目(例如跳绳、健身操、飞盘等);③便于组织学生参与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率;④包括大家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通过基于健康问题学习、健康项目的学习、健康主题探究活动等互动建构式学习方式的创建,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动性[8],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获得终身受益。
(3)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
大部分青少年是通过体育媒体的传媒作用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所在,然后他们会更加关注这个领域的体育新闻,并通过不断了解体育新闻信息,真正投入到运动参与中去,最终达到发展个人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新闻媒介与实际,扩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校园媒体可以通过重新整合处理校园传媒技术和素材,在保持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校内关于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与实际情况融合,使学生能够最快地获得最新的体育新闻和最前沿的体育创新成果。
[1] 吴向宁.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问题与实现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1):72-77.
[2] 牛凯伦.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新思路[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6):42-45,49.
[3] 谭丹华,马勇.我国体育素养研究综述[J].体育世界(学术),2015,4(4):63-64.
[4] 于永晖,高嵘.体育素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6):506-509.
[5] 矫杰.山东省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6] 查茂勇.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自测量表编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 魏国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以临汾市初中生为调查对象[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8] 孔冲,平杰.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