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恒国际体育有限公司,中国香港
《让衔接技术理论开启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思维》一书已于2022年9月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与训练经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的十几年中,深入探索和科学研究,并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乒乓球战术的专著,对乒乓球专业运动员以及大专院校乒乓球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来说,是必修的内容。它为培养运动员、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广泛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服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类似的专著。该书的问世将对乒乓球竞技运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精选题材,结构严谨
自2014年开始,国际乒联更改了乒乓球的材质(由40 mm赛璐珞改变为更大的塑料球),2017年又再次将塑料球改为ABS材料的塑料球。这两次材质的改变使得乒乓球的整体质量大幅下降,尤其是旋转的减弱导致来回球增多。因此,几十年来技战术发展不够均衡的格局被打破,加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对抗能力。今后,乒乓球的训练和研究方向必然由原来侧重技术方面转向战术方面。技术和战术的均衡发展是40+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衔接技术理论必然成为战术的前沿理论。本书将如何将这门科学的理论新成果全面而简洁地综合起来,构成一部篇幅适中的入门著作。作者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恰当的选取和安排。首先,理论篇用较少的篇幅介绍了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接触较少的衔接技术理论,包括衔接技术的定义、与战术的关系以及为何衔接技术能为现代乒乓球战术建立理论体系等基础内容。接着是实践篇,重点简述了战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视频案例以战术专题研究和诊断分析的形式构成了全书的主体。最后是训练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些乒乓球著作常常缺少的是战术理论的介绍,而本书则能更好的向读者展示衔接技术理论在现代乒乓球战术思维中的全貌,而又不过于冗长。
该书在章节安排上做到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前后紧密相连,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概念清晰,条理分明
衔接技术是战术的理论基础,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在40+新时代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战术体系,战术只是依附于技术体系之中进行研究,可以说当时的战术主要基于经验,并没有形成规律。作者从2008年开始对乒乓球战术中涉及的衔接技术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在40+新时代以后,作者更加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究衔接技术问题的细节,并总结了一些科学的、理论的和实践的观点。作者将乒乓球衔接技术的四大系统:“线路变化规律”“旋转变化规律”“节奏变化规律”和“主动防守规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形成了现代乒乓球战术理论体系。
衔接技术作为战术的基础,清晰地表述尤为重要。该书作者对衔接技术的表达都给予了清晰的诠释。他指出:衔接技术既是一项基础技术,也是战术。每一个得分球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两板的前一板都有衔接保障,而后面一板往往就形成一种战术。前后两板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是最佳打法的体现。他还指出:这不是传统经验层面上的小概率预判或漫无目的随意前后两击,而是前一板应该为后一板创造有利于己方主动相持或致敌于死地的良好衔接机会。这个衔接机会是大概率的预判,甚至可以做到精准的判断,在原位或提前移动到最佳位置击球,使得前后两板形成连贯的技术和战术上的衔接。只要运动员掌握了衔接技术,战术的使用也就水到渠成了。他进一步指出:衔接技术的定义是:“乒乓球的衔接技术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在熟练掌握线路变化规律、旋转变化规律、节奏变化规律和主动防守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预判对方的回球线路,在原位或提前移动到最佳位置击球,实现前后两板的连贯衔接,并产生具有战术效果的击球。”
3.充分展示战术方法的多元化
该书实践篇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战术方法。除了传统的战术之外,作者不断创新并挖掘出许多新的战术。例如:叠加战术、结合战术、迂回战术、组合战术、重复落点战术、反常规战术以及利用生理解剖结构对人体的影响构成的战术(如打对方脚下移动弱点战术、逼对方“步法不到位”战术、打对方手上左右转换弱点战术、全正手重心转换弱点战术)等。这些战术非常实用,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使专业运动员能够提高战术能力并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让业余爱好者能够理解战术。可以预见,只有掌握了衔接技术这一科学规律的教练员和研究生导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和研究生,才能具备灵活多变的战术能力以及战术专题研究和诊断分析能力。
对于乒乓球战术专著而言,该书具有理论研究科学严谨、语言简练以及章节结构逻辑清晰、体系全面的特点。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和大专院校乒乓球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来说,在学习战术时,该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此外,该书还立足于我国乒乓球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了40+新时代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世界乒坛未来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乒乓球运动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