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南京
尊重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尊重[1]。尊重的道德含义在于一个人必须更专注于自身之外的人或事[2],要求个人以一种更为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自身之外的人或事。体育竞赛作为一项在规则调控之下进行的个体之间或团队之间的竞争性活动,为理解尊重提供了背景,为培养尊重的良好品质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在体育竞赛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要尊重教练。教练在体育竞赛中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教练负有指挥运动员参与比赛的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权威性。尊重教练就是要尊重教练指挥比赛的权威性。它是指教练对于体育竞赛中的许多安排具有决定权,例如安排谁上场、场上的位置分工、采取何种策略和战术等。
培养尊重教练的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让运动员明白,教练是团队的领导指挥者,教练对于团队的目标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练的权威性不容冒犯。没有对教练的尊重,就没有团队。运动员可以不喜欢教练、不赞同教练的意见,但却不可以不尊重教练。(2)尊重教练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要坚持努力训练和积极参与比赛竞争,这是对教练的最大尊重。
在体育竞赛中,尊重队友比较容易理解。队友是团队合作者,对队友的付出与努力给予尊重,不仅是为获胜增加砝码,更是为团队建设提供助力。团队建设就是要在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相互的信任和无间的合作。当运动员与队友在团队中“融为一体”时,运动员会见证团队凝聚力的神奇和美妙。团队是一群同意合作、承诺为实现某些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运动员个体组成的集体[3]。团队中的运动员应相互合作,各尽所能,合理分工,为团队的荣誉贡献各自的力量。团队建设如果做得好,会形成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神奇效应。优秀的教练通常善于团队建设,让运动员之间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作为运动员,则需要依托真正的尊重来实现与队友的积极关系,进而构建出优秀的团队。
培养尊重队友的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评价能力、扮演好团队角色。运动员的能力各有不同,为了团队建设需要,运动员要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具有清晰的认识,因为这涉及到团队中的角色分工问题。例如,有的运动员身材高大,有些则短小精悍;有些运动员身体素质好,有些则技术能力强;有些运动员善于进攻,有些则善于防守;有些运动员勇敢冲动,有些则沉着冷静等等。角色分工意味着团队中的运动员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团队成功做出贡献。这同时意味着,运动员需要尊重队友的角色分工。获胜时,要感谢队友的协作;落败时,要避免诋毁攻击队友。角色分工有时不仅仅是基于能力的考量,有时也会基于团队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因此,对队友的尊重往往还涉及到对某种形式的个人“牺牲”的尊重。例如在篮球比赛的最后一次进攻中,一个队员被要求传球给另一个队友以完成最后一击,这种角色分工的转变很多时候是基于战术的考虑,而非运动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的考虑。此时就需要运动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按照战术要求来实施,这是对队友的最大尊重。比赛结束后,有些运动员可能对团队的贡献卓著,得到了最多的分数、投入了关键的球、踢进了制胜的球等等,这些卓著贡献往往会得到表扬和赞誉,但请不要过分强调这些贡献,事实上此时更应强调比赛中的一些“小事”,例如积极的防守补位、跑位牵扯、及时的传球配合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体现了一些运动员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样是值得尊重和表扬的。(2)制定完善的团队规则来促进尊重品质的培养。团队规则有利于促进团队的团结。团队规则的重点必须明确,即明确团队中的每个运动员都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中的每个运动员都必须以团队的成功为目标而努力,团队规则要明确要求每个运动员都必须尊重队友。例如,准时到场是最常见的团队规则,经常迟到的运动员体现了其对队友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团队规则来规避这种容易导致团队瓦解的不尊重行为的出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制定出完善的团队规则后,需要公平地实施团队规则。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可以凌驾于团队之上。教练应对所有团队成员一视同仁,即使是能力突出、贡献巨大的运动员也不可以区别对待,能力越强并不意味着对团队建设的责任越小,相反,能力越强常常意味着对团队建设的责任越大。
尊重对手相比尊重队友而言要复杂一些。尊重对手并不会自然形成,因为训练和比赛的核心目的是击败对手。运动员很容易将对手视为敌手,而且对手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出敌意,这容易引发冲突。在比赛特别是团队性比赛中,尊重队友和教练是很容易实现的,毕竟运动员需要队友的合作、教练的指导才能增加获胜的几率,但对手的情况显然不同。对手是一个试图击败自己的人,也是自己试图击败的人。但在比赛中尊重对手是一种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对道德品质的坚守。比赛是一种在规则调控下的竞争性游戏,没有对手的存在就没有比赛,对手会尽其所能地超越自己,这为运动员竭其所能地超越对手提出了挑战。对手的存在为运动员提供了“努力追求卓越”的机会,伟大的运动员需要战胜强大的对手才能体现其出类拨萃。
培养尊重对手的品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在比赛中付出最大努力。尊重对手并非意味着要示弱,并非意味着可以不认真、不努力、不全力以赴地争取获胜。相反,尊重对手意味着要在比赛中付出最大努力,只有当双方都力争获胜时,才能实现“努力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2)极力避免缺乏尊重的表现。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为了获胜可能会采取一些令人不齿但规则又难以规制的小技巧,例如运用嘲弄、挑逗、脏话来干扰对手情绪,实质上是缺乏对对手尊重的表现。虽然这类小技巧时常被冠以“扰乱战术”的名头并纳入“比赛的一部分”,规则不禁止但道德不恰当,应该极力避免。其实,利用一些心理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在比赛中司空见惯,但要在可接受的心理策略和不可接受的“扰乱战术”之间划清界限,需要考虑特定体育项目的性质和传统。例如在足球项目中,在对手想快发任意球时,运动员快速靠近阻止对手快发,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在比赛中佯装受伤倒地拖延比赛时间,则不可接受。另外,在庆祝获胜时,也需要极力避免缺乏尊重的表现。在体育竞赛中,比赛结束的瞬间决出胜负,双方均在现场,获胜的一方在对手在场的情况下表达胜利的喜悦。如果表达方式欠缺对对手的尊重,例如跑到对手面前手舞足蹈、挥动拳头,这种行为表现会让对手感觉到被冒犯、被羞辱,就极易引发冲突。(3)认真完成体育竞赛的仪式。很多体育竞赛都包含一些开场和结束的仪式,这些仪式也是表达尊重对手的一种方式。虽然这些仪式不是强制性的,规则也没有明确要求,但这些惯例和传统需要得到重视,例如赛前和赛后的握手仪式,就是对对手尊重的基本表现。落败时与对手握手并附上一句“你们今天发挥的真好”,获胜时与对手握手并给予一个安慰的拥抱,这不仅体现了对对手的尊重,也会获得对手对自己的尊重。
相对于尊重队友、尊重对手而言,尊重裁判虽然看似理所应该,但实际上却很复杂。在体育竞赛中,很多人都会强烈反对辱骂、攻击对手,但对于辱骂、攻击裁判的行为,却时常得到支持。不管是运动员、教练还是球迷、观众,很多时候都把裁判视为阻碍本方获胜的障碍而予以攻击,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员往往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竞赛的本质。它既是竞争也是娱乐,既非常重要又微不足道,它既需要严肃对待也可以是轻松应对。体育竞赛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队友、对手、教练、裁判等的努力。运动员要学会从其他人的视角来全面看待体育竞赛,平衡体育竞赛的严肃性和娱乐性。裁判是体育竞赛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他们负责执行规则、控制比赛、调节冲突,尽最大可能保障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他们为了执法比赛也是付出诸多努力,例如艰苦的体能训练、执裁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裁判的工作作为“比赛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尊重。人们对裁判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裁判作为规则的执行者,实际上是体育精神的守护者。因为裁判是确保规则得到遵守的关键因素,而规则是体育竞赛存在的前提,是裁判保障了体育竞赛的竞争秩序。裁判值得尊重的方面不仅在于他们付出的努力,还有他们对该项体育运动的热爱。绝大多数裁判在决定成为裁判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该项体育运动的依恋。从这个意义上讲,裁判与运动员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热爱。教练要引导运动员树立尊重裁判的态度,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避免运动员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一旦失败就从外部找原因的运动员是很难获得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的。
培养尊重裁判的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裁判的判罚进行合理质疑。尊重裁判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质疑裁判,任何人都可能会有失误。对于裁判的技术性失误,是可以进行合理质疑的,但要对事不对人,与裁判的探讨应主要围绕规则进行,不能侮辱人格,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还应注意语气和情绪的控制。(2)对裁判的判罚保持宽容。在回应或评估裁判的判罚时,应该避免持续进行负面回应的习惯。事实上,很多运动员认为的错误判罚其实往往是正确的,因为裁判的视角更好,观察的更为全面。对裁判的判罚不断进行抱怨,除了会导致自己心态失衡外,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裁判主要负责执行比赛规则,没有理由偏袒任何一方。对裁判的判罚保持宽容的态度,是促进良好体育精神的一个实际而有用的手段。对于他们的判罚错误,最好采取比较温和的回应方式,例如摊摊手、耸耸肩,而不是口头上义愤填膺般的指责或肢体上的激烈接触。
尊重教练、队友,尊重对手和裁判都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与之相比,尊重比赛就显得格外抽象。尊重比赛与热爱比赛之间显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热爱比赛更多体现的是运动员的内驱动力,而尊重比赛则更多体现的是运动员的道德层次。体育竞赛都是在规则框架下进行的,都有其历史形成的惯例、习俗和传统。尊重比赛就是要尊重比赛的规则,尊重比赛的历史、惯例、习俗和传统,当然也包括对参与赛事的所有人的尊重[4]。尊重比赛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行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总体的态度问题,这种态度的发展可以对运动员产生巨大的影响。教练不仅要教会运动员掌握专项技能和策略,还要培养运动员对比赛的尊重态度。教练需要不断尝试激励球员、灌输欲望、生成动力、奖励努力、养成尊重态度。因为尊重品质的发展涉及到基本态度的发展,所以认真对待运动员道德教育的教练必须教导他们尊重比赛,教导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体现良好的道德风尚[5]。
培养尊重比赛的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比赛规则。体育竞赛的核心目标是赢得比赛,但什么才算赢是由比赛规则决定的。进行体育竞赛就是从事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由为使这种活动成为可能而制定的规则来定义的。因为体育竞赛本质上是一种规则管理的活动,体育竞赛本身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每个参与者都遵守规则的协议。尊重比赛规则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前提,比赛规则通常界定了如何比赛、可以使用什么方式手段、需要具备什么资格条件等。使用诸如兴奋剂、资格作假等作弊的手段,实际上是破坏了比赛的公平竞争基础,这是对比赛的亵渎。虽然获胜是体育竞赛的核心目标,但运动员只可以运用规则允许的手段来获得优势。(2)尊重竞争精神。体育竞赛既是游戏也是竞争,竞争精神要求运动员竭力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并具有团结协作和奉献牺牲的精神。即使是在最不理想的竞争状态下,也要保持竞争精神。那种比分落后太多就消极比赛甚至退赛的行为,就是缺乏对竞争精神的尊重。尊重竞争精神意味着,即使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继续努力打好比赛。即使已经失败了,也要与对手握手致意。对于体育竞赛而言,获胜不是一切,努力追求获胜才是一切。(3)尊重比赛的传统和习俗。体育竞赛的传统和习俗具有历史性,这些传统和习俗并非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育竞赛的一些传统和习俗与规则会产生冲突,但却得到了各方的接受。例如,在一场势均力敌的篮球比赛的最后阶段,一名持球队员正在突破上篮,防守队员此时为了阻止进球采取了犯规行为。这种明显的故意犯规,从一般意义上看并不道德,但采取犯规战术已经成为篮球比赛的一种传统习俗,这并不被视为是破坏了竞争精神。因此,对于体育竞赛的传统和习俗,也应给予理解和尊重。
每一个运动员都需要面对和处理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复杂社会关系。尊重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体育竞赛中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教练、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尊重比赛等方面。教练要积极引导运动员形成尊重教练、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尊重比赛的良好品质。
[1] 冉乃彦.尊重——鉴别两种道德教育的核心因素[J].教育科学研究,2005(10):9-11.
[2] 王利.对“尊重比赛”的道德审视[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4):87-88.
[3] 董莎,刘金文.应用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 Clifford C,Feezell R.Sport and character:Reclaiming the principles of sportsmanship[M].Human Kinetics,2010.
[5] 刘宪忠,魏汉琴,冯景梅.论体育竞赛中的尊重他人原则[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