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 2.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深圳; 3.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实验一小,深圳; 4.深圳市龙华区龙飞小学,深圳
2020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提出了“体教融合”战略[1],旨在通过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协作与参与来挖掘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其全面教育的功能[2]。
“体教融合”突出的是教育和体育系统二者的融合,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主要优势表现在:(1)缓解学训矛盾,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体育特长的人才;(2)有利于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困境;(3)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体教融合”体现了以体育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教育、体育改革的大方向,已势在必行。
深圳市坪山区高度重视体教融合的改革创新工作,在实施“体教融合”过程中,坚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义务共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用”的理念,积极寻找融合点,推动了全区青少年竞赛训练和素质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坪山区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次研究不仅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明确自身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开展“体教融合”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价值。
第一,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缺乏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两大部门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体育教学一体化课程变革难以推进。当高校进行体教融合的体制改革时,作为金字塔底基的中小学要同步融合,但师资、场地和经费制约了学校体教融合的发展。
第三,体育竞赛体系和运动等级制度较为缺乏。青少年U系列体育赛事仅存在于校园足球,其他运动项目缺少系列比赛,没有梯队建设难以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
第四,招生不规范。生源的“出口”和“入口”衔接不畅,且存在恶性竞争,造成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和财力的浪费。
第五,“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模式难以形成。家庭教育阻碍学生体育教育,社区无力开展多样体育活动弥补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不能与社区共享。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把学校体育作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3]。坪山区体育局联合教育局对学校在体育训练和竞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选择具有突出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定位为“体育特色学校”,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示范效应。截至2022年,坪山区拥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项目学校53所,共建体育特色学校模式业已成熟和稳定发展,成为坪山“体教融合”改革的一大“招牌”。
《意见》将“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作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的关键手段,并对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建设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体教融合战略下,学校体育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围绕“教会、勤练、常赛”来推进工作,其中“常赛”就是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4]。在此背景下,坪山区教育局主动与体育局加强合作,每年联合举办多个项目的青少年U系列比赛,打造棒垒球、乒乓球、排球等特色项目及赛艇运动联盟学校项目品牌,受到了学校的热烈欢迎,业训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体教融合”优势显著,联赛形式形成了品牌和传统。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提高“体教融合”水平的指示精神,促进坪山区“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坪山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要加强体教融合顶层设计。2009年,坪山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体教结合”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坪山区“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提出总的目标、纲领、原则及指导意见。2010年区教育局、体育局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体教结合”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管理办法》,从体系上把握了“体教融合”实施的细节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途径。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在区一级层面上填补了国内“体教融合”发展在政策法规方面的空白,从法规方面明确了体育、教育部门在“体教融合”中应承担的责任。这对体育、教育部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力推进“体教融合”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体教融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体育和教育的各个层次,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010年坪山区便成立了“体教结合”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并具体指导、协调、监督坪山区的“体教融合”工作。
坪山区“体教融合”组织体系建立后,由区领导直接带头保证了“体教融合”政策和措施大方向上的切实可行性,各局、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保证了实施环节的协调和高效,真正做到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研究、共同协商、共同行文、统一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工作,促使“体教融合”的运作得以正常、有序、顺畅地进行,使“体教融合”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这无疑在全国范围内走到了前列。
为促进“体教融合”工作有序推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商,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体教融合”训练、竞赛和奖励投入。对于训练而言,学校的师资、工资福利、文化学习要求、所需的硬件设施由教育部门负责;教练和其他人员的工资福利、训练生活要求、训练办公经费由体育部门负责,形成分工明确,既合作又制约的机制。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承担、共同出资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节约资源和优化配置,将经费集中投入到体教共同受益最明显的体育竞赛上,通过以赛带练的方式,谋取最大的产出比,获得业训改革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而训练经费奖励机制的建立使得参与业余训练的人数也大幅提高,达到了奖励先进、鼓励后进、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巩固业余训练基础的既定目标[5]。
坪山区为提高“体教融合”办事效率,在实践中促进“体教融合”管理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转变,建立了整套系统的管理机制:①决策管理,“体教融合”领导小组建立会议协调机制,负责“体教融合”的发展策略、训练监督和项目检查工作;②竞赛管理,包括竞赛的组织、报名、参赛范围、参赛资格、选拔资格、投诉处理等,在各方面都有细致的规范要求;③学籍管理,必须经过学校申报、体育局审核、教育局同意多级复查的严格程序办理入学手续;
④经费管理,规范经费的拨付、使用以及奖励、补贴等,同时专门设立经费监督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⑤训练管理,各校成立业训领导小组;⑥总结表彰,每年末由“体教融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全区“体教融合”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坪山区“体教融合”管理体系明确规定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责任与分工,规范了部门与个人的责任与分工,使得部门之间能够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再加上可靠的政策法规和组织领导机制,最终形成了一套真正有用、实用、高效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高水平运动员能否持续提高的关键。坪山区十分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努力创新,走出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①购买服务,由区体校和项目学校共同出资,通过提高教练员待遇,把高水平教练员兼职体育教师引入项目学校执教,保障训练质量;②适当引进高水平专业教练,按照人才“绿色通道”调入,给予编制内待遇,不断为坪山区教练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③业训工作计入课时工作量,合理安排教练员的日常教学与业余训练工作,为教练的业余训练创造有利条件;④加强教练员的培养,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进修、组织赛事观摩和参加学术活动等,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坪山区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优秀教练员兼职教师的模式为全国首创,目前已逐渐完善,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下一步坪山将向全区更多特色体育项目开放这一模式,通过提高待遇,合理回避编制、学历等难题的“购买服务”模式为教练员队伍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青少年体育系列赛事由区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主办,统一制定比赛计划、规程和办法,经费由教育、体育部门按预算各承担50%,既能节约资源办赛事,又能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体教联合举办系列赛事是坪山区“体教融合”措施改革中又一领先全国的创新,已经施行了十多年,为坪山竞技体育发展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通过竞赛,一方面调整了业余训练的项目设置,同时寻找和选拔体育后备人才,有利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通过联合挂牌办学,以教育为依托,挖掘、开发、培育体育市场,为“体教融合”增添后劲。同时,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尤其有利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业余训练多出一条可行途径[6]。
近年来,坪山区籍运动员获得世界级赛事金牌5枚,国家级赛事金牌37枚,省级赛事金牌85枚,在“校园足球”中坪山区各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足球协会、足球俱乐部输送青少年专门人才达36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坪山区“体教融合”培养模式中,运动员伤病缠身、训练与学习矛盾、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低、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等仍是重大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源自体育与教育脱节[2],为解决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确定深化体教融合的管理主题和主导部门。建立教、体两部门形成合力,其他职能部门协助的多元管理系统,针对体育工作薄弱环节做好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融合协作的工作平台。
(2)进一步整合体教资源,争取政府、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①从源头处解决问题,处理好学位问题,努力形成“小—初—高”甚至大学的“一条龙”式升学管理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进入“体教融合”业训模式;②合理设置小、初、高的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竞赛体系和运动等级制度,以“校园足球”为模板,大力发展校园青少年U系列赛事,搭建“校园普及—地区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竞赛平台,同时进行梯队建设,解决学生后顾之忧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增加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机会,形成家长主动参加体育、老师主动重视体育、家长主动关心体育的新格局。
(3)进一步创新训练形式,做好人才储备、培养和输送工作。①引进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保证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师资力量;②打通校园优秀运动员升学“最后一公里”,减少优秀运动员苗子的流失和失训;
③最大化动员社会、市场的资源和力量,借鉴“体育俱乐部”“有偿训练”等训练方式,扩大“体教融合”资金来源、进一步激发训练主体的积极性,使业训走向社会化、多元化[7]。
“体教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坪山区教体部门在深化业余训练改革的新形势下,通过步入法制轨道,完善政策保障;建立共管制度,完善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经费保障;加强体系管理,完善机制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训练保障;拓宽训练途径,完善措施保障,已形成一套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融合并且实用、高效的“体教融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素质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周爱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1-6.
[2] 布特,段红艳,诺日布斯仁.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从资源耦合向制度耦合创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33-44.
[3] 季彦霞,马国义,吕万刚,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共治及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2):232-239.
[4] 杨蒙蒙,吴贻刚.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价值、困境与完善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96-102.
[5] 王宇.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和实践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475(18):152-155.
[6] 周建梅,张志华,刘海永,等.北京市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历程及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5(3):175-176.
[7] 王峰,郑国华.我国“体教融合”研究的主题、热点与进路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1):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