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9648
Current Downloads: 164844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科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例

A Case Study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ak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2): 74-86 / 2024-07-17 look420 look363
  • Authors: 金国文 陈欣
  • Information:
    
                    
  •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科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高质量发展
  •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the core idea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train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 sur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applied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 necessary carri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 be based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the catalyst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permeate each other in form and conten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definition, background, basic outline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m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in measures and guarantee conditio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reform, etc.,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Su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a has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校高质量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诚然,“科教融合”同样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创新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载体,是科研工作落脚于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的催化剂。本文从“科教融合”概念定义、背景、人才培养基本概述、团队教学与科研融合基本情况、科教融合主要措施及保障条件、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成果应用等方面,阐述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如何多措并举,不断创新,以不断提高体育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提升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2009
  • Cite: 金国文,陈欣.科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例[J].中国体育研究,2024,6(2):74-86.


科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对科教结合非常重视。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1]。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首要任务是为推动地方经济与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高水平创新人才。但当前的形势是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困于观念、资源、制度等因素,教学与学术研究融合相对薄弱,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亟需提升。以科教融合为引领,注重科研育人,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如何依托科教融合的理念,提高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及教学研究水平,加快地方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3]。

1 “科教融合”概念界定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对“科教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教部门之间的融合,“科”指的是科技部门,即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科研处等,“教”指的是教育部门,如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务处等;二是科教活动之间的融合,“科”指的是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实验、学术研讨、论文、课题等;“教”指教学育人活动,如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三是科教机构之间的融合,“科”即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教”即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对于第二个方面科教活动之间的结合,专家和学者探讨得比较多。科教融合是实现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功能属性的重要途径。而人才培养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的想象力与判断力及创新力。“科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创新驱动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中的科教融合主要是指发挥科教部门的职能作用,在科教活动中寻求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2 体育学院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案例

2.1 人才培养基本概述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师依托科研平台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接受学科培训,丰富知识体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学院构建了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综合教育理念。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及实验活动,使得教师对当前学科的前沿动态及现状有了更加客观地认识,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例如,该院先后有多位教师在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接受高级别的培训,分别获得亚足联“C”级教练员、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篮球“C”级教练员、国家一级气排球裁判员等资格,通过培训,将最新的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体育学院具备较扎实的师资基础和优良的实验平台,建有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学院旨在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胜任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课程标准分析)、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田径、武术、健美操、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特色培养:体育学院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及未来就业发展意向,选择不同专业,并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接受人才培养。学院紧紧围绕“学历教育+体育特殊职业资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多证书教育培养。

2.2 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融合基本情况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是重申报轻建设、重理论轻应用;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5]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注重内涵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大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将科教融合教师团队的建设赋予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科教融合科研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中,该院注重政治把关。近3年来,该院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教研团队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省级重大项目2项,省级重点项目10余项,省级一般教研项目6项,省级慕课6项,主持校级教研课题20余项,发表了百余篇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的论文,其中国家核心级期刊教研教改论文9篇。该院重视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大学体育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休闲体育获得省级教学团队及宿州学院一流本科专业,体育教育教研室获批省级示范教研室。教师教学成果丰富,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人才培养项目3项,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优秀实习指导老师。积极鼓励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百余项,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当前,体育学院教学团队形成了以老带新、资源共享的优良团队风气,中青年教师均能独立担任各项目课程的讲授,形成了团结互助、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良团队精神。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团队梯队结构逐步完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日趋优化,已拥有一批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2.2.1 科研带动教学改革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贯穿人才培养过程[6]。以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生思想建设和创新能力发展。在科研建设基础之上,着力打造基础理论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并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面,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力争“十四五”期间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奖励1至2项。

2.2.2 科研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更是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和投身科研事业的引领者[7]。在注重科研建设的同时,通过“送出去、引进来、勤学习、重研究”的培养方式,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目前,体育学院拥有博士14人、在读培养“博士”10人、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双能”教师比例达到95%左右。

2.2.3 科研促进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依托科研平台建设,争取体育学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整合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教学功能,增加仪器设备投资。在完善现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到2025年新增建设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并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使实验室运行更为安全、科学、高效。在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在2025年再增设至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一个实习教学示范基地,为学生提高应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2.2.4 科研提升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在现有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主要教学过程的检查制度,包括备课环节、授课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考核环节的过程检查;客观真实地对课程建设、教学状态、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坚持不懈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包括:计划(工作安排)、实施(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日常检查、督查测评)、反馈(检查通报)、改进(整改完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2.2.5 科研保障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将德育贯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始终,把“德育”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的人才。继续将课程建设工作作为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来抓,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本专业现有办学条件和实际,以合格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为支撑,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为引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专业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并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课程模块。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到2025年,争取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MOOC课程6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门,新增校级精品课程3门,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6 产、教、研结合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地方

利用科研与教学融合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先进成果,体育学院致力于做好服务地方工作,通过与宿州市教体局、宿州市各类学校、省供电局、皖煤集团、省煤炭地质局、华电集团、宿州市农行等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体育学院专业将加强与合作单位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为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努力运作构建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发展实践平台,实现与知名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培训基地等多途径、多模式、全方位的紧密合作,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实现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包括:(1)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特点,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活动、办学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与企业活动的相互融合,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办学水平。(2)注重对市场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各种信息发布会、学术研讨会、产教融合交流会等,拓宽与政府、行业以及企业信息沟通的渠道,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接,及时了解政府政策、行业资讯以及企业需求信息等内容,树立市场导向意识,围绕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申报国家或地方的相关课题,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建模式。合作培育、兴建或共建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依托地方政府部门主导或引导,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体育学院特色,获得资金、政策方面的帮助;通过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受训等有效载体,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

2.2.7 科研促进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选用高质量教材。必修课程选用“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或推荐的最新出版或修订的教材,近五年出版教材的数量不低于专业课程总数的70%,要选用视点新、特色强且比较超前的高水平统编教材,同时争取自编一批教材。课程教材原则上优先选用近三年新版(修订版或再版)的高质量教材,积极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鼓励课程组根据课程需要自主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共建教材。鼓励与其他学校或企业合作编写教材,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达到3门以上,同时,使用教材要严格坚持审批程序,要选用观点新、特色强且比较超前的高水平统编教材,杜绝使用低劣教材。

2.2.8 科研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做好顶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8]。依托科研建设,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及创造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学院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相应专业领域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一步确立“创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实践技能、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有效整合在“创业+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上,根据区域特色、资源及产业发展的新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为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提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并调整“创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照社会、学院、学生各方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三级专业课程平台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创业+专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多样化发展,从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定位出发,结合专业教育阶段和所处地区差异,构建独具体院特色且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重点加强实践锻炼,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实践为主体,在实践中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教育中,积极探寻体育学院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资源,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加强与体育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体育类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实践学习机会;开发并利用校外体育产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积累创业经验的平台。继续加强多证书教育。利用体育学院作为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安徽省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武术段位考核点等有利条件,加强学生考取二级裁判员证书、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体育职业技能证书等多证书教育,使毕业生多证率达到90%以上。

2.2.9 科研保障网络教学

通过慕课科研平台建设,以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育学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将课堂搬入实习实训基地,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手段、互联网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紧密衔接,建设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建设、教学资源、社会服务资源的共享。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力争“十四五”期间获批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至3)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奖励1至2个,在每年学校及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微课竞赛、说课说专业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通过依托慕课、抖音大力发展网络教学,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佳绩。

2.3 科教融合主要措施及保障条件

2.3.1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在机构上予以保障

体育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与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组织、论证、制定措施与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评估等工作。

2.3.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予以保障

以2019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针,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视校地(企)合作,加大合作的力度,打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校地(企)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体育岗位的职业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规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教学时间分配及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根据市场调研,适当修改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解决培养目标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变化间的矛盾。

2.3.3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探索以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中心,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内涵。以专业改革、精品资源共享、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团队建设为依托,重点培育品牌特色专业,把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新教学内容、优秀教学成果整合到教材和课程体系中;发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辐射、示范效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内涵的提升。

2.3.4 打造应用型师资团队,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引培并举,德能并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引进符合教学科研需要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级学科专业竞赛,鼓励教师引进校外资源、项目,加强与地方或企业的横向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爱校荣校、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2.3.5 拓展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机制保障

创新校地(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扩大校地(企)合作,探索校地(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注入新鲜要素,形成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3.6 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为加快专业发展提供保障。着重完善以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即:教学研究管理体系建设、教学日常管理体系建设、教学保障系统管理体系建设、教学质量工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师资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成果应用

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促进了教学的创新及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教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我校的发展争得了荣誉,加大了我校与地方的联系,为地方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代表宿州学院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及夏令营执裁工作,代表宿州学院参加安徽省校园篮球执裁工作。通过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比赛上得到彰显,代表宿州学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师范生大赛获得基础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类三等奖、团体三等奖。与地方单位合作,为校园足球的有序开展提供大力支持。培养一大批优秀裁判员,为国际网球中心开展国际赛事做好服务工作。网球、田径等项目代表宿州学院在省运会及大学生联赛等大型赛事上取得各类奖项若干,拳击项目曾在大体协举办的B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牌在内的奖项数项。

3 结论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使命,需要传授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也需要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判断思维与创新能力。回归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是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运行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必须充分认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理顺治理体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重视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重视科研资源的育人功能。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终将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下实现质的提升。体育学院紧扣时代主题,科教融合深入师生人才培养建设的点点滴滴,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通过今后的不断努力完善体育学院将科教融合的大旗在宿州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阵地上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4-06-2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67215.htm.

[2] 新华社.二十大报告介绍解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EB/OL].(2022-10-24)[2024-06-24].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24/c448334-32550644.html.

[3] 黄毅.地方本科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应对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3):51-57.

[4] 康琪,周华东,梁洪力,等.关于促进科教结合内涵、实质和路径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212-214,219.

[5] 桂和荣,郭艳,段中稳,等.校企“双平台”融合培育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3,38(10):71-75.

[6] 杜金岷,晏景瑞,曾林.“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2(4):74-80.

[7] 程洁,吴强,秦红.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5):120-128.

[8] 冉戎,陈烨靖,冉力丹,等.“双一流”背景下科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效果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3,36(3):72-8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