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南充; 2.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雅安
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如何赢得新时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1]。立足当前发展现状,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文化软实力是实现高等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贡献
者[2]。面向高校全体学生的公共体育亟需重新予以审视,特别是根植于我国本土、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武术项目。在“新文科”的契机下,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有哪些影响?其发展中存在哪些困境?具体应如何做?针对上述问题,深挖厚掘,以期助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实现创新发展。
1980年,美国斯隆基金会率先提出“新文科”这一名词[3]。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13部委联合召开会议,新文科由提出概念走向落地试点。近年来,“新文科”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文科教育创新与改革的重要力量。自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进行学科重组与交叉融合。新文科旨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途径,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目前,新文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山东大学在首批认定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表现突出,多个一流本科专业获得支持与发展。[4-6]。
新文科是当前时代对文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从课程开发的视角来看,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开发更加注重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例如,设计史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不仅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设计理论与发展历程,还借助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新文科还鼓励开设与新技术、新业态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伦理等,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出发,新文科建设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重理论而轻实践,而新文科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应用。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科研创新的视角来看,科研创新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新文科背景下,文科科研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积极融入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新文科”高层次研究人才为目标,通过“新文科图谱+虚拟教研室+文科实验室+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系统地设计了以“教学科研相促、文理多元交叉”为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协同育人和拓宽国际视野的视角来看,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7]。各高校通过校内外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在中山大学成立了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各高校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文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例如,部分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高校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教育领域,新文科的理念正逐步渗透并影响着各个学科的发展,体育学科也不例外。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驱动、社会责任等核心理念,为体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活力,可从“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加强、思政元素融入、科研与教学并重、跨学科人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七个方面探讨新文科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在新文科理论视角下的公共体育武术项目教学改革中,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终身体育意识、武德精神且掌握武术锻炼方法的学生;(2)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新技术,努力实现武术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3)在教育观念上,以学生为本,注重立德树人成效,努力实现提升人的武术能力与人格养成的统一;(4)在教学评价上,构建并完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评价机制[8]。
公共体育,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新文科”的契机下,历经千年锤炼、与中国传统文化形神相依的武术项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从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传统评价的制约、教师教学水平博而不精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的发展困境。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使学生可选运动项目的空间增大。学生出于对个性化和新鲜事物的追求等,自然减低了武术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跆拳道、搏击等项目,据统计,近五年来,选择跆拳道等新兴项目作为体育课程的学生比例增长了30%以上,而同期选择武术项目的学生比例则下降了15%[9]。武术项目历史悠久,发展出众多门派和器械。以常见生活用品为例,扇子、雨伞、状元笔等皆可成为武术器械;以太极拳为例,有24式简化太极拳、陈氏、杨氏等多种流派。武术项目可谓星罗棋布,但是,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可供选择的却寥寥无几。此外,武术基本功训练具有单调性、长期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对教师专业性和学生坚韧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望而
却步。
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1956年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为方便群众练习,去繁取精重新编串而成。在太极拳教学内容上,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视频,都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与传承,在教授过程中未能将动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技击含义等进行创新融合。在评价体系方面,传统的武术课程评价往往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一项针对高校武术课程评价体系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课程评价都是基于技术动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团结合作能力以及武德培育等方面的评价则相对匮乏[9]。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出于学业和毕业等方面的考量,对成绩存在较强的功利心,从而忽视了武术学习中的其他重要方面。现有武术教材多沿用旧版,内容陈旧,与现代武术发展及学生需求脱节,教材更新滞后,无法及时反映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体育教学,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团结合作和武德培育等方面的培养却稍显欠缺。思想理念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但也是较难评价的,“习武先习德”足见德育的重要性。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成效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数量普遍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武术理论与技能培训,难以满足现代武术教学的需求。同时,师资队伍的更新换代缓慢,新鲜血液的注入不足,也制约了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一般不仅仅教授一项运动,是以在教学能力上要求博而不精或一专多能。然而,高校大学生即便不参加校外体育培训,亦是至少经过了自小学到高中12年的体育课程。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和不同的学校,其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势必存在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博而不精的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个难题。武术项目并非短期内能出成绩的项目,这也就造成了技术好的教师可能不擅长教学或者科研,而擅长教学或者科研的教师可能武术项目不精的矛盾。此外,教师出于自身职业规划或薪资等方面的考量,无法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教育教学这一本职工作中,这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部分教师对新文科这一概念和内涵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发挥新文科所拓展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思路的作用。
在新文科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应丰富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传统武术套路的教学,还应增加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技击实战技能以及现代武术形式的介绍与教授。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学生不仅掌握武术技能,还能深入了解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首先,应扩大武术项目的影响力,可借助大型比赛、网络宣传等手段,使武术摆脱“穷文富武”的刻板印象,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满足大众的需求。其次,需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武术兼具攻防格斗的技击美和白鹤亮翅、仙人指路、剑似游龙的意境美。健康方面,中医理论本身即为武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有五禽戏、八段锦等。学习中国文化,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意义重大。最后,要让好学者能够找到学习资料和同好,使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不断增强武术项目的吸引力。
新文科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也应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在线课程、视频教程、互动游戏等,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武术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结合“翻转课堂”“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虽然武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中技术动作学习的可变动空间不大,但也有可操作之处,第一,可将该技术动作的技击含义纳入教学内容,既可以由虚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第二,可以将武术项目中的儒释道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0];第三,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若能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学时教师发挥协助、纠正、引导作用,便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运动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课堂中增设更多学生自主学习、互动的时间,教师予以记录,不仅能实现教学相长,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更能为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体系的搭建和完善提供助力。单从时间和评价人员方面就可以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
新文科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也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武术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使教师能够跟上武术发展的步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育人成效的高低。搭建并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构建教研结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教师培训团队搭建和能力的提升。教研结合型教师队伍应注重老、中、青年龄段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断层,以利于利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优势;注重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的搭配,有利于促使其发挥所长、互相学习;注重跨学科、跨院校教师的配置,有利于武术项目的融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和科研思路,进一步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师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的发展路径应围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更新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组织、健全评价体系以及强化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等方面展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的全面发展与普及,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深入挖掘武术项目的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教学培育具有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时代新人。打造一支守正创新的教研结合型教师队伍,从而助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项目高质量发展。
[1] 李赟.面向新文科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体育视野,2022,(21):49-51.
[2]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3] 雷学会,龙行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发展路向:一个“新文科”的视角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3):54-61.
[4] 王正霞,李国柱.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579-580.
[5] 孙义方,方慧,谭俊超,等.新文科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与实践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14-16.
[6] 甘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路径[J].体育视野,2022(7):32-34.
[7] 谢晋阳,袁新国.新文科视域下体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三维省思及强化路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164-166.
[8] 李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1):112-114.
[9] 人民网.近九成大学生期待新兴运动课[EB/OL].(2021-08-02)[2023-02-01].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802/c1006-32177574.html.
[10]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体育总局气功中心关于健身气功推广功法目录的公告[EB/OL].(2020-07-24)[2023-02-1].https://www.sport.gov.cn/qgzx/n5402/c957402/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