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6390
Current Downloads: 164649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健康中国”视域下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建设策略研究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Ethnic Sports Ecological Parks in Northwest Gu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4): 431-435 / 2024-11-15 look251 look203
  • Authors: 马元琪¹ 马文博²
  • Information:
    1.河池学院体育学院,河池;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西安
  • Keywords:
    Healthy China; Northwest Guangxi; Ethnic sports; Ecological park
    健康中国; 桂西北; 民族体育; 生态公园
  •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park in the Northwest of Guangxi. Firstly, it points out that ecological parks can improve residents’ health levels, inherit ethnic culture, and promote economic benefits. Secondly, it emphasizes that the Northwest of Guangxi ha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rich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ulture, provi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arks. However, the region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project themes and characteristics, utilization of ethnic sports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ecological park, it is recommended to coordinate the effor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market through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dvance cultural inheritance alongside economic development, create a distinctive tourism belt, an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west of Guangxi, inherit ethnic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本研究探讨了桂西北地区民族体育生态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策略。首先,指出生态公园能够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传承民族文化并促进经济效益。其次,强调桂西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该地区在项目主题与特色、民族体育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推动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建议通过统筹规划,促使政府、企业和市场协同发力,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共进,打造特色旅游带,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这些策略旨在实现桂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4040
  • Cite: 马元琪,马文博.“健康中国”视域下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研究,2024,6(4):431-4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桂西北地区面临着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民族文化传承乏力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挑战。桂西北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民族体育生态公园是推动区域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和地方政策为这一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强调健康与旅游的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尽管如此,当前公园建设在主题与特色、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必要举措,更是实现健康中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战略。通过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经济效益及保护生态环境,该公园将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和健康体验。

1 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1 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公园绿地,能提供体育运动、健身、娱乐的平台,改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1]。有研究发现,生活在良好生态环境附近对人的健康有积极影响,甚至对血压、抑郁、体力活动水平、负面情绪产生有直接影响[2]。随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疾病蔓延、水资源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灾害频繁等[3]。这些问题正逐步成为威胁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016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旨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强市民健康、培养市民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使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得以提高。

1.2 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时代痕迹、符号象征、基因图谱和精神家园,也是各国向世界展示本族群历史文明的名片[4]。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畸形、断层现象。曾经传统的民族体育练习场所逐渐被现代的楼房、烧烤摊占据,那种“忙碌时种田,闲时练拳”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5]。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渐渐习惯了都市生活,现代运动如篮球、广场舞、跆拳道、瑜伽、足球等备受人们青睐,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独竹漂、上刀山、下火海、高杆绣球、壮拳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则慢慢淡出大众视野,可见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感也在逐步减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桂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数量众多且内涵丰富,如今仍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而持续流传。依照世居少数民族成分进行不完全统计,桂西北地区有约651项民族传统体育[6]。丰富的项目、较高的竞技水平,以及多元的民俗节日奠定了桂西北民族体育的文化氛围。

1.3 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

桂西北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地多、平原少,经济相对整个广西而言较为落后,但是自然景观保存较为完整。依托原生态、绿色旅游可能成为脱贫战略的有力支撑。当前桂西北地区顺应绿色发展理念,从青山绿水出发,以人文旅游、旅游康养每年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来到这片清澈的大地体验当地的风俗习惯。长寿之乡、鱼米之乡、康养圣地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让快节奏的生活有了栖息的乐土。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生态主题公园,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健康三位一体推动经济、健康、传承的持续发展,是体旅融合扶贫的重要推动力量[7]。通过“三位一体”的健康发展,以经济供需促进体育产业、以体育产业促进城市健康、以城市健康推动生态保护,实现桂西北经济的健康发展。

1.4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绿色生态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体育公园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归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享受和体验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生态主题公园,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构建生态、体育、民族文化共融的发展模式。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心脏,经济是城市发展的血液,体育是城市发展的肌肉。大国发展不能以牺牲自身为代价,小城发展更应该以绿色、低碳、健康为动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特色理念,强调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体育公园正是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内涵,以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外延共同打造。少数民族生态体育公园是一种保护性和持续性共存的朝阳产业,以参与或观赏各类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以体验原生态自然环境为目的,以文化熏陶、实际体验双向供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项目。

2 桂西北开发民族体育生态主题公园构建的可行性

2.1 鲜明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指引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大力度促使健康和旅游、休闲交融,推动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民族体育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继国家政策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审视区内外当前形势,突出地域特色,实现产业融合促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生态主题公园以促进人民健康为宗旨,以推动健康产业为目标,契合了区委指示。在区委指示下,河池市颁布了《河池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百色市颁布的《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将桂西北民族民俗文化、精品体育项目融入旅游项目的建设,并为此提供了用地、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激励和扶持。

2.2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

桂西北拥有全国最大、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层峦叠嶂的山峰、清澈如镜的湖泊、盘曲蜿蜒的江河、茂密的森林,还有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7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8]。无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社会角度来看,对于少数民族体育公园的构建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列入国家相关发展规划。桂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的桂西北,需要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桂西北少数民族生态体育公园,从国家层面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地方发展来看,不仅推动了当地生态的保护,还加强了地域文化输出,为健康中国贡献了力量。

2.3 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时代痕迹、符号象征、基因图谱和精神家园,也是各国向世界展示本族群历史文明的名片[9]。桂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数量众多且内涵丰富,如今仍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并且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而持续发展。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发展的过程中,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依然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活力,通过民俗节日、体育赛事、体旅融合、特色小镇以及宗教祭祀继续传承。当前活跃的蚂拐节、三月三壮拳擂台赛、背绣球比赛、凌云全国冬泳“水上抢头鸭”等节日与活动,为桂西北少数民族生态体育公园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10]。

3 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现状及建设困境

3.1 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主题公园现状

桂西北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且拥有全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旅游开发程度较低,现代化工业程度低,是生态主题类公园建设的最佳选择。绿色生态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保留较好,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就当前民族生态体育公园建设而言,只有桂林、融水有相关公园,桂西北虽有天然优势条件,但发展落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生态民族体育公园更是从生态——身体健康出发打造特色品牌,为桂西北长寿之乡增添异彩。

3.2 桂西北民族生态主题公园建设困境

3.2.1 项目主题与特色不凸显

桂西北地处红色革命老区,有百色、河池东兰等红色老区。当前红色旅游发展不够迅速,定位不准确,势必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延安有延安精神,而百色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在资源利用和政策支持方面没有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明显落后。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建设示范点,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河池、百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却未曾充分利用这一最大优势建设旅游特色。总之,在项目划分和资源整合方面还需要大力发展。

3.2.2 民族体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桂西北地区是“狼兵”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土司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就当前文化发展与传承来看,桂西北“土司”“狼兵”文化的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土司制度虽已结束,但是留下的文化仍需要去挖掘;“狼兵”虽已离去,但狼兵精神仍需要一代代传承。桂西北地区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当前保留的少数民族项目较多,且有多个全国少数民族训练基地,例如河池学院独竹漂训练基地、板鞋训练基地,以及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中心。充分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发挥好高校、民间的体育传承作用,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增加受众人群,这一需求极为迫切。

3.2.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对于地方经济而言,犹如老虎之虎牙、天空之羽翼。桂西北当前交通、医疗、教育都相对落后。要实现山美、水美、人更美,首先要留住人才。良好的教育、便利的交通、有保障的医疗必不可少。其次,发展经济的前提是实现绿色发展,桂西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需要保护,更需要被全世界了解知晓。当前,百色、河池虽已通高铁,但覆盖的县市太少,而且越是风景秀丽、民族体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基础设施越差。缓解这一难题将是桂西北文化、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3.2.4 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

当前,桂西北地区在民族体育及生态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项目,无法满足生态公园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较差,桂西北地区难以吸引外部专业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青年人才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城市。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人才交流平台,导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传递受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虽然民族体育资源丰富,但实际应用和实践机会有限,缺乏能够锻炼和提升人才能力的场所和项目,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4 桂西北民族体育生态公园的建设策略

4.1 突出主题,打造百色—河池特色旅游带

建设百色—河池旅游带,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从体育产业角度来看,该区域在建设过程中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为主线。目前,百色—河池旅游带在目标市场和客群、管理体制、产业融合、场地下沉与扩充、科技化数字化绿色主题项目、高质量人才吸引等方面面临挑战。可通过明确国内国际目标市场和客群、健全各部门协同合作监督机制、推动“幸福产业”深度融合、聚焦建设全民健身类型的中小型生态体育公园场地设施、打造有特色的新兴体育产业项目、通过两级渠道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及建立对体育项目运营方奖罚机制,以激发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用人需求等路径加以推动[11]。以此实现河—百旅游带体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4.2 生态延续、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共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的需求,也是桂西北地区生态发展的优势所在。依托桂西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景以及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构建生态主题公园是对生态保护的延续,符合生态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的持续、文化的延续是地方发展的必备条件。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体育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源泉[12]。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同根同源,可通过依托体育元素寻找文化记忆,挖掘项目资源重塑民族文化,通过举办民族体育赛事凝聚民族精神。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基点,把握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革新,依托科技时代常见的5G技术、虚拟体验空间、线上全景体验技术等形成体育旅游数字化产品形态,通过直播推广、线上视频推广、线下体验式推广等形式,使民族体育旅游新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复合型推广模式进入群众视野,让游客深切体验到产品的独特性。

4.3 统筹规划,政府、企业和市场协同发力

首先,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确立发展方向。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发展经济为目标,加强政企合作,打造生态公园。在生态公园基础之上,加强与当地非遗项目、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旅游体验感[13]。其次,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制定、规划、执行等环节的评估督查,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优势,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规划、执行与落实形成实质性的评估效应,引导决策更科学、更客观,政策更贴合实际[14]。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政策的供给,促进民族体育公园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政策、高效企业是实现、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最快的途径。只有通过三者有效的沟通协调,生态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势必水到渠成。

4.4 建立多元化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体育旅游产业的主体力量源于专业人才的产出,同时专业人才的基数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呼吁政府部门与高校、企业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协同机制[15],建立“校企协作”“校校联合”“政管校培”“政管企培”的多元化协同培养机制。通过“体旅+N”课程教学提升在校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进一步增设体育旅游实地考察式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只有知识传递、人才互通、资源互享才能达到人才质量的提升[16]。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当前桂西北体育专业的建设需要将旅游发展融入其中,符合当地特色建设的专业才能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也符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宗旨。

5 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随着时代变迁,竞技水平逐渐在科技的加持下稳步发展,然而大众体育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三年疫情也让许多人明白,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国民体质的工作依然刻不容缓。桂西北山清水秀,是天然的氧吧,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构建利国利民的好项目,乃是当前发展的需要。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公园依托大自然风光,融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从生态、健康、经济三方面共同发展,通过多资源融合、区域竞合模式构建。深入分析可知,其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它是绿色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经济体育的综合体,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继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背景下打造川东北片区健身休闲示范区研究[J].科技视界,2019(16):88-90.

[2] 马文博,朱亚成,王顺英.藏族赛马节与旅游深度融合困境与策略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5):48-52.

[3] 徐勇,张亚平,王伟娜,等.健康城市视角下的体育公园规划特征及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5):71-75.

[4] 林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SWOT分析——基于“一带一路”视角[J].体育科学研究,2021,25(6):5-11.

[5] 梁日忠.桂西北地区壮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150-152.

[6] 屈植斌,李延超,顾晓艳.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3):47-53.

[7] 马文博,张健,蔡传喜.韩国“传统摔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及其对我国传统体育非遗保护之借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1):75-80.

[8] 李广义,覃勇荣.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桂西北河池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S2):21-24.

[9]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0] 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4):1-5.

[11] 王兆红,罗乐.促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4):25-38.

[12] 曾玉兰,沈克印.数字化背景下体育旅游业趋势研判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6):7-12.

[13] 黎镇鹏,张泽承,李志敢.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阻滞因素与应对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12):7-12,28.

[14] 金宁,张铁明.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同体建构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2):164-169.

[15] 马文博,张健,蔡传喜.韩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2):63-67.

[16]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