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86453
Current Downloads: 164651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高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阻滞困境及进路展望

Hindering Dilemma and Prospec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Indust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4): 556-561 / 2025-01-06 look149 look135
  • Authors: 李竟成¹ 张洋源² 戴旺强³ 庹江兵¹
  • Information:
    1.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长沙;
    2.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体育教研组,张家界;
    3.长沙市湘一史家坡学校,长沙
  • Keywords:
    The sports industry; Sports industry tal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rket practices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人才; 高职院校; 市场实践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increasing market segmentation,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has led to a multi-layered and specialized demand for talent.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applied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the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ports industry talent cultiv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and puts forwar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include unclear cultivation direction, lack of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lagging behi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ms, and outdate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argeted,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sports industry; Return to practice, based on sports industry market practice; Incubate talent, reform the sports industry teacher team; Strengthen mechanisms,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the sports industry. 在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细分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专业化的特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内涵、阻滞困境,并提出进路展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阻滞困境:培养方向不明确、实践机会欠缺、专业队伍建设滞后、人才评价体系陈旧。进路展望:瞄准目标,紧密结合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回归实践,立足体育产业市场实践;孵化人才,改革体育产业师资队伍;夯实机制,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4058
  • Cite: 李竟成,张洋源,戴旺强,等.高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阻滞困境及进路展望[J].中国体育研究,2024,6(4):556-561.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历经迅猛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经济增速显著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逐步攀升。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呈现出跨领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实践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职业院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1]。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体育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其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体育产业向支柱产业地位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具有专门性和独特性特征,其体育产业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而且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当前学术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多集中于理工类、经管类等传统优势学科,而对体育类人才培养的关注相对不足。鉴于此,笔者立足于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深入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阻滞困境,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内涵及现状

1.1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内涵

体育产业是指社会各部门以及产业内企业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来实现尽可能大的市场效应,是为实现发展所立目标而开展的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生产制造与经营活动的集合,体育产业应从各个方面来满足我国国民的体育需求[3]。体育产业人才是指从事体育服务业的人才,即专门负责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4]。现阶段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短期培训、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定期培训[5]。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旨在精准对接体育产业领域的岗位需求,通过高考、体考等多元化选拔机制,筛选出具备潜质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高职教育。该教育体系不仅传授体育产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在设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定位不准确、层次不清晰的情况。这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限,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需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岗位要求。(2)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依据行业需求进行优化调整,导致学生掌握的前沿知识与技能不足[6]。(3)“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在高职院校中,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体育产业教师数量较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锻炼机会不足,影响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7]

2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阻滞困境

体育产业中的阻滞困境是指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种阻碍和挑战,这些阻碍导致体育产业无法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供需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理解为:在高职院校中,针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具有特定性、结构性、广泛性的阻碍和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

“阻滞困境”与“困境”的区别:(1)阻碍因素的特定性:“阻滞困境”强调的是特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内在的、结构性的或系统性的,它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阻碍了进展。而“困境”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可以由任何类型的困难或不利情况引发,包括外部环境、个人能力、资源限制等。(2)问题的结构性:“阻滞困境”往往涉及系统或结构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轻易就能解决,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的改变。“困境”可能仅仅是暂时的、表面的或个别的问题,不一定涉及深层次的结构性障碍。(3)影响范围的广泛性:“阻滞困境”往往影响的是整个系统或多个方面,其影响范围更广,后果也可能更严重。“困境”可能只影响个体或局部的某个方面,其影响范围和后果相对较小。对于目前的高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来说,存在着模式固化、缺乏保障等结构性的阻滞困境,同时也存在国家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对应政策支持等困境。

2.1 模式固化: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职院校的体育产业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渡时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旨在于明确人才要素配置与产业发展的双向促进、协调作用关系[8]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表明,其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对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出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高职院校体育产业教学深受技术理性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单一。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教学活动往往侧重于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培养模式的设定过于僵化。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然沿袭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这种固化的模式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导致高职学生在毕业时缺乏适应新兴体育产业岗位的能力[9]

其次,审视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对智慧体育的认识尚显不足,人才培养的方向未能精准契合未来体育产业智慧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导致当前智慧体育产业人才储备相对匮乏。历史上对体育经济的轻视,使得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在早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直至近年才逐渐完善,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种状况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均难以为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规范和培养方向的不明确问题普遍存在[10]

2.2 经验失衡:体育产业人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堂练习,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却相对较低。

首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在城市虽然拥有体育产业,但由于资源有限、专科学历限制等原因,许多高职学生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实践实习机会。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需要吸收体育产业的能量和资源,需要实体产业和外部企业的支撑。在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体育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产业就业岗位的稀缺性导致所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难以获得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当该城市地区存在体育类高职院校或高校时,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得到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例如,我国中部重镇长沙市拥有37所高职院校,然而其存在缺乏体育龙头企业、体育产业政策有待完善、体育产业市场不成熟、高素质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匮乏等诸多体育产业方面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产业人才没办法进入实际运营的体育产业中进行实践锻炼[11]

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对学习的认知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灌输以及应对期末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动力,将专业知识视为应试的工具而非技能的积累。这种“学以致考”而非“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场景时,常常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再者,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提供多元化的体育产业资源平台。例如,校企、校校等合作项目没有真正落地,没有合适的平台供学生实践,学生学习成果无法体现,教师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间接导致学生或教师开始“摆烂”[12]

2.3 匮乏保障:体育产业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体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新的业态已经出现,体育产业新业态是运用数字科技以体育为主元素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形成新内容、新模式和新场景的总称,其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
能[13]。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起一支深谙体育产业新兴业态精髓的师资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首先,就培养现状来看,部分高职体育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在体育产业运营方面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例如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与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实力雄厚的职高院校。但精通体育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在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系中并不多见。在此基础上,相较于本科院校,由于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就更加难以引进和培养经济与体育专业高度复合的教师,最终导致教师体育产业素养、理论经验有所缺失。其次,就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状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通识性知识相对薄弱;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管理能力处于较强的水平,但在体育产业研究与创新能力方面较弱[14]

此外,专业设置和教师知识技能信息的固化使许多高职院校难以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速度。虽然高职院校也在尽力探究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但快速的技术技能创新和社会发展,甚至是迭代式的发展,使得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15]。而且,高职院校体育在赛事组织、体育用品、体育健身等多种体育产业领域的人才,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融入课程内容,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术水平。

2.4 机制缺陷:体育产业人才评价体系陈旧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学校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体育产业人才的发展空间,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人才评价机制是培育高质量体育产业人才的关键路径。

首先,体育产业评价模式较为固化,众多高职院校将资历、经验、科研这3个指标的评价模式作为评价标准,传统固化的选才模式根本不能满足高职体育产业对服务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例如,对于许多刚入职成为高职体育产业教师的硕博毕业生而言,尽管他们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潜力,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其资历和经验相对不足。这种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年轻人才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和前瞻性。其次,从本质上来看,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与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导致评价标准的滞后性愈发凸显。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依旧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未能充分体现人才评价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这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评价结果难以有效应对产业人才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影响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优化与升级[16]。

再者,高职院校的体育产业人才评价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诸多具体问题:(1)评价指标缺乏体育学科针对性。评价指标多为学校统一设计,没有考虑到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例如身体教育的特殊性。(2)重视定量评价,轻视定性评价。将评价细分为各个指标,然后给各个指标赋予数值,评价结果就是各指标数值相加得出的数值,这种完全量化的评价,忽视了体育产业人才这一评价主体的差异性。(3)忽视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学校在将评价结果以分数、等级的形式反馈给授课教师或产业导师时,往往忽略了评价中凸显的问题和不足,未能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或解决方案,导致评价结果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17]

3 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进路展望

3.1 瞄准目标:紧密结合体育产业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产业是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人才的来源基地,同时,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也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首先,亟需引导学生树立与体育产业动态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发展理念,摒弃陈旧的学习就业观念,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定式,塑造契合当前体育市场需求的职业发展观,摒弃“毕业即就业”的短视观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的内在动力,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体育和智慧体育的发展势头迅猛,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围绕智能化展开。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将本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与所在省份的体育产业紧密结合,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体育产业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例如,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共同制定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根据浙江省体育产业规划,增设了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新兴领域的课程。

其次,需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智慧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和教育培训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参与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以“面向未来,满足需求”为导向打造人才培育计划和模式[18]。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专业设置上应具备超前性,应构建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在进行体技能训练课程时可采用微机辅助训练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体育智慧化的魅力。

3.2 回归实践:立足体育产业市场实践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卓越的人才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市场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体育产业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首先,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突破传统学科和时空限制,吸纳多方力量对体育产业人才进行联合培养,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与社会、企业、体育协会等共同搭建实践教学训练平台或基地,例如技能实践平台、竞赛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或基地等。高职院校应明确体育产业市场定位,紧跟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对体育产业链的深入分析,了解市场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设定专业方向,如体育管理、体育保健、体育营销、体育赛事运营等。在新时代的体育产业教育语境下,需对实践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深刻的革新,超越传统上仅仅关注结果成绩的狭隘视角,评价体系应当侧重于学生在实践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动态表现。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全面考核他们的实践技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19]

其次,参考国内外优秀的体育市场实践案例,建立一套清晰明确的产业人才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社会体育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落实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实施企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提供体育产业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提升企业员工的体育专业技能;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体育实习和就业机会。例如,山西体育职业学院以“运动科技”为特色,培养体育装备研发、运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其与体育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体育产业基地,让学生参与体育装备研发、运动数据分析等工作,同时体育科技公司也可安排员工在体育产业基地进修。

3.3 孵化人才:改革体育产业师资队伍

在高职体育产业人才发展体系中,企业是体育产业人才的使用主体,政府扮演着宏观战略调控和组织各方协调的“领导”身份,高职院校的体育产业师资队伍则是体育产业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和体育科研主体[20]

首先,高职院校可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方向职业发展规划和咨询服务。邀请体育产业专家和行业能手到校指导,开展校企合作项目。(1)开展体育产业教师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信息技术在高职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同时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体育院校和机构进修,拓宽国际视野。(2)建立高层次技能人才引培工程:设立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住房、科研经费等优惠政策,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层次教师。(3)建立体育产业教科研团队培育工程:成立教科研团队,围绕学校特色体育产业和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和学术交流机会,提升团队科研水平。

其次,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体育产业知识讲座、在职提升学历以及进修等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向新型素质人才的转化,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利用好各类国家制度和政策,吸纳高水平复合型产业教师,为引进教师提供更多优惠条件和晋升空间,为学生配备更合理的师资力量。秉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或与其他优秀高校教师进行交流等途径发现教学问题,积极改进,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够具备超前性,紧贴当代体育产业需求,培养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的高职体育教师[21]

3.4 夯实机制: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引进体系,设立多维度人才选拔标准,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核心,设置跨学科课程,打造具备前沿战略思维、创新经营能力的高级产业专业人才。

首先,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应采用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来逐步深入。持续加强高职院校和政校企社(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如联合政府部门、学校、行业协会等机构组成体育职教联盟,搭建政校企社之间的桥梁,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向各界各方面持续延伸拓展,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细化培养内容,例如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需要学习体育产业政策、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运营等知识;体育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学习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品牌推广等知识;体育赛事运营人才需要学习赛事策划、赛事组织、赛事管理等知识。

其次,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着眼于本地区、本校特色体育产业改革,推进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升级。不同地区和学校都有着各自的体育传统和特色,应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体育人才培养的整个进程之中。例如,北京体育职业学院以“体医融合”为特色,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其与北京各大医院合作,让学生参与康复治疗、运动处方等工作,培养了大量具备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技能的体育产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课程内容的优化应关注学生专业群体的差异,根据高职学生职业类型和职业锻炼的重点来改革体育产业课程结构[22],加快体育经营管理、营销经纪、资本运作等专门人才建设,尽可能地满足高职体育产业人才对专业技术、技能、职业体能和健康等多维度的内容需求[23]

4 结束语

人才乃体育产业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体育产业人才建设仍是一项系统且较为复杂的庞大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高职院校若要实现体育产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学校需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需加强市场实践,提高内外人才集合力;最后,需紧贴产业需求,深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9-09-17)[2024-10-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55.htm.

[2]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0-25)[2024-10-16].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23655706/content.html.

[3] 胡笑寒,张志美.北京市体育产业共生能力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5):547-552.

[4] 周哲民,韩锡斌.基于产教融合理论逻辑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运行模型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25-34.

[5] 吴凤彬.智慧体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92-96.

[6] 蒋祎依,吴铁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应对策略[J].体育科技,2023,44(3):157-159.

[7] 刘鹏程,刘海平.共同体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理论困境和治理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34):42-48.

[8] 范尧,康博舒.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素配置的价值遵循、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9):35-43.

[9] 司春燕.宏观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0):33-35.

[10] 戴红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原则遵循与实现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4):399-404,442.

[11] 长沙市体育局.关于对“十四五”时期长沙体育产业“体育+”融合注入新动能的几点思考[EB/OL].(2021-11-22)[2024-11-16].http://csty.changsha.gov.cn/zfxxgk/ztzl/fzdjt/202111/t20211122_10358324.html.

[12] 马越斐,李海.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实践样态、问题诊断及创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3(1):83-89.

[13] 刘兵,邹溪楠,吕万刚,等.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语境、时代机遇与实践指引[J/OL].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2024-12-13].https://doi.org/10.15942/j.jcsu.2024.11.04.

[14] 王鸽子.“十四五”高职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23.

[15] 李晨.高职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3):478-480.

[16] 许可,靳天宇.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6):145-150.

[17] 崔久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3.

[18] 黄海燕,张林,姜同仁.我国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措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3):1-5.

[19] 吕万刚,刘兵.新时代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内在要求、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10):51-60.

[20] 赵伟,庞晓洁,郭锐.河北省体育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新[J].河北学刊,2014,34(4):222-224.

[21] 查萍,毛振明,李海燕.体育教师素养之绊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2)[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5):428-431.

[22] 林婷婷.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1.

[23] 周杏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8):58-6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