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53416
Current Downloads: 162114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The Tim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aijiquan Empowering Ru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4,6(4): 576-580 / 2025-01-09 look179 look242
  • Authors: 葛志宇 梁华伟 李真 邱辉
  • Information: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焦作
  •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ijiquan; Rural edu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乡村振兴; 太极拳; 乡村教育; 文化传承
  •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ourney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ijiqua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aijiquan to empowe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actical worries faced by Taijiquan to empower rural education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makes it difficult to practice Taijiquan;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has led to the burial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aijiquan; The po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boxing techniques and modern elements has led to a decline in charisma; The lack of support system has led to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aijiquan talents.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paths are proposed: (1) Building a foundation: gathering multiple elements of related industrie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aiji; (2)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make up for the gap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drive the reshaping and innovation of the Taijiquan curriculum system; (3) Shaping culture: build a cross-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to work together to reproduce Taijiquan culture; (4) Supply and security: build a regional policy highland and empower the whole chain of talent “introduction, education, use and retention”.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微观视角审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在乡村振兴时代语境下的传承发展历程,探寻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聚焦于以下几方面: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太极拳习练困难;传统文化认同感遗失,造成太极拳内在价值被掩埋;传统拳法与现代元素融合不佳,致使其感召力式微;扶持制度欠缺,使得太极人才发展环境受限。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相应路径:(1)固根基:汇聚相关产业多元要素,夯实乡村太极发展基础;(2)促教革:弥补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太极课程体系重塑与创新;(3)塑文化:构建“教联体”跨部门协同机制,合力繁衍太极文化;(4)供保障:筑牢区域性政策高地,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604061
  • Cite: 葛志宇,梁华伟,李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中国体育研究,2025,6(4):576-580.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涉及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战略[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指出:未来数十年内,我国政府需投入优质资源保障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缩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改善乡村教育的硬件环境设施,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要把乡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3]。可见,乡村教育振兴刻不容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有助于居民坚定文化自信,是乡村教育事业建设的内在要求[4]。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身心健康方面具有益处,更有着赋能乡村教育的巨大潜力[5]。然而,当下乡村太极拳文化“沙漠化”问题日益严峻,且一些区域出现了“仓廪实而不知礼节”的现象[6],需要科学把握太极拳对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价值及意义,直面太极拳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困境,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路径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并且,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挖掘非遗武术的内在价值,是武术研究的时代要求,也是当代体育人光荣的新课题。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的时代价值

2.1 文化振兴:厚植社区共同体意识,助推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重塑

文化振兴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精神内核[7]。在乡村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太极拳犹如一股清流,缓缓注入。这种独特的赋能方式让古老的太极拳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居民一旦传承以太极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极大地丰富其精神世界,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从而营造出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在乡村推广太极拳,能让学习者在掌握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的基础上,感受太极拳背后所蕴含的和谐、平衡与包容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培养良好品德和人格素养的重要基石。此外,太极拳的引入,打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娱乐项目局面,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由于乡村地区资源条件的限制,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太极拳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形式,其推广和普及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太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含着儒释道的哲学精神,彰显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色。

2.2 教育振兴:契合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诉求,加速乡村学校现代化蜕变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句统领教育相关论述,从质量的管理学概念来诠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8]。可以说,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9]。在乡村学校中推广太极拳,丰富了学校的体育课程,能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太极拳讲究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拳法上,更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不仅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更让乡村学生享受到了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因此,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对乡村学校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推动。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的现实之忧

3.1 资源之忧: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习练太极内外交困

3.1.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困境主要体现为太极拳相关人才与师资力量薄弱,这也是制约乡村太极拳实践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引不进”,二是“留不住”,三是“用不好”。乡村人才引进问题一直是乡村发展的难点所在。自“特岗计划”启动以来,高校为乡村地区输送了大量高校毕业生,但相关数据显示,乡村教育人才建设依然面临着“留不住”这一突出难题。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许多地区只能依靠一些自学成才或仅有初步了解的村民进行教学。这些“民众教师”虽然热情高涨,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宣传,导致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认同感低,甚至将服务乡村教育视为“镀金”
手段[10]

3.1.2 信息资源

由于乡村地区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缺乏适合乡村学员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材料,只能依靠口头传授或简单的动作示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直观易懂,但难以让学员深入了解太极拳的核心内涵,限制了学员对太极拳的全面认识。再者,乡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难以及时传递到乡村教师手中。同时,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缺少专业的太极拳培训机构、武术协会等组织,居民无法直接获取专业的太极拳教材、培训资料等信息资源。这也导致乡村太极拳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1.3 场地资源

在对太极拳场地设施情况展开调查后发现,与其他运动相比,太极拳运动最大的优点就是场地灵活、不受限制,其主要活动地点集中在广场,其次是公园或社区公共健身场地,再次是街道宽敞地带。其中,在社区健身活动场所锻炼的人数最少。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场地存在一些问题:太极拳习练场地缺乏专业规格,地面不够平坦、质地过硬,避雨设施简陋,夜晚缺少良好的灯光照明,空气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等[11],此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3.2 文化之忧:传统文化认同感遗失,内在价值彰显乏力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青年群体尤其容易被新奇的外来文化所吸引,进而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往往更关注当下的实用价值和流行文化,缺少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和体验的机会,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加之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太极拳项目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太极拳只是一种简单的健身方式或者表演项目,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种片面的认识不仅让其无法真正领略到太极拳的魅力所在,更让太极拳的文化价值难以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

3.3 组织之忧:传统拳法与现代元素融合不佳,感召力式微

乡村太极拳的教学与实践仍停留在传统形式,影响了其在青年人群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乡村地区太极拳的教学和传播方式更多依赖于口传身授,这种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不够灵活、高效,很难满足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由于缺乏线上课程、互动视频及应用程序等现代技术手段,太极拳在更广泛的人群中难以迅速传播和普及。另外,一些新兴的现代运动,如瑜伽、健身操、广场舞等,在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能够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营造出更为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参与者,相比之下,太极拳却鲜少进行相应的创新,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刻板、单一的印象,致使其感召力进一步衰退。

3.4 保障之忧:太极人才扶持制度欠缺,发展环境受限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惠及面窄等问题,使得太极人才难以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在太极拳人才的引进补贴、培训经费支持、创业扶持等方面并无具体政策。再加上太极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导致市场上太极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行业乱象丛生,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太极人才的信任和认可程度。因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认可和尊重程度不高等问题,对太极人才的用留机制造成了极大阻碍。在发展环境方面,太极人才在晋升和转型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通道,易造成职业倦怠现象。与一些热门行业相比,太极领域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且福利待遇不够完善,难以满足人才的生活需求和职业期望。最为重要的是,太极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市场规模有限,企业或机构的发展稳定性不足,难以给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一些优秀人才选择离开。太极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像太极文化旅游、太极影视制作、太极产品研发等领域,常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影响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太极人才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太极拳赋能乡村教育的实现路径

4.1 固根基:汇聚相关产业多元要素,夯实乡村太极发展基础

实现文化资源、组织资源、自然资源联动增值,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采用的常见方式[12]。整合太极拳产业相关要素,需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将其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一方面,加大对太极拳传承人和教学机构的指导力度,鼓励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太极拳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太极拳康养基地、太极小镇等特色项目。此外,要注重太极拳产业的品牌建设。提炼塑造核心竞争力所需的品牌精华要素,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等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地方太极拳品牌特色;大力推动“太极+旅游”“太极+健康”“太极+科技”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太极拳产业迈向新高度,实现进阶发展。立足微观视阈来看,尤其是体育和旅游这两大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融合进程中构建起多层次、多结构的对接发展形式,将旅游产业与太极拳紧密相连,打造出特色太极主题旅游线路,多举办国际太极文化旅游节,进而契合地方居民对文化滋养与精神寄托的热切追求,为太极拳项目在乡村地区的教育普及铺设更为平坦的道路。

4.2 促教革:弥补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太极课程体系重塑与创新

一方面,从乡村地区太极拳师资队伍专业培训与进修,自我提升激励机制出发:(1)定期组织乡村太极拳教师参加太极拳专业培训,邀请太极拳专家、学者以及优秀教练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太极拳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学方法、文化内涵等方面,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为教师提供参加太极拳学术研讨会、观摩高水平太极拳赛事等进修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其专业成长;(3)积极引入高校相应资源优势,以科研成果为纽带,对乡村教育教学的创新展开研究,推动乡村太极拳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4)构建行之有效的乡村教师自我提升激励机制。针对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展现卓越风采、踊跃投身专业培训与进修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个体,应给予其充分的公开表彰,以精神褒奖照亮前行之路。同时辅以丰厚的物质奖励,激发他们持续深耕教育、传承太极文化的热情与动力,为乡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
活力。

另一方面,从乡村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角度出发:(1)将太极拳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将太极拳正式纳入乡村学校体育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太极拳套路和教学内容,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确保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系统性和渐进性。在重构乡村太极拳教学内容时,应融入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将太极拳与健身操、舞蹈、武术等多元体育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太极拳课程体系;(2)开发太极拳校本课程资源。鼓励乡村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发太极拳校本课程。例如,可以挖掘本地太极拳历史名人故事、传统太极拳流派特点等内容,并将其融入校本课程教学,使太极拳教学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包括太极拳理论知识、动作图解、教学案例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参考依据;(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太极拳相关的文化情境或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指导中共同提高太极拳技能
水平。

4.3 塑文化:构建“教联体”跨部门协同机制,合力繁衍太极文化

文化内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13],而“教联体”作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形式,具备强大的文化塑造潜力。通过联合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文化部门以及社区等多部门力量,能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太极文化繁衍网络。教育部门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引领作用;体育部门则侧重于太极运动的推广与竞技提升;文化部门承担着挖掘太极文化深度内涵、保护太极文化遗产的重任;社区在“教联体”跨部门协同体系中是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构建这一协同体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太极文化相关的活动信息、教学资源以及研究成果,方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首先,需明确“教联体”跨部门协同体系的目标与定位。该体系的目标应当是促进乡村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将太极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其次,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商讨并制定合作措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再次,“教联体”跨部门协同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太极文化传承人、教师等参与其中,对地方乡村的太极拳特色开展研究与分析,挖掘并整理乡村太极文化的历史溯源。同时派遣移动教育车,定期到乡村巡回授课,进行文化宣传[14]。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教联体”跨部门协同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对合作项目与活动进行评估,了解其效果与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4 供保障:筑牢区域性政策高地,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

在推动乡村太极拳人才“引育用留”的进程中,区域性政策保障与支持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乡村文化振兴的微观层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宏伟蓝图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需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全面、系统、高效的政策体系。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明确乡村太极拳人才回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将太极拳文化传承与人才回归纳入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作为;通过加大对乡村太极拳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其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为人才回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要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太极拳培训机构或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考虑太极拳文化传承用地需求,为太极拳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注重政策创新与调整优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相关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优化和完善。通过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路径和模式,为乡村太极拳人才回归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5 结语

中国的城乡发展已进入“城市反哺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太极拳之所以具备如此悠长、持久的魅力,关键在于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太极拳在乡村地区有着极高的推广价值与教育意义,必定会带来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此,应坚守乡村教育,点亮太极拳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合力传承太极之韵,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参考文献

[1] 岑大明.乡村振兴战略与路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3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4] 孙小龙,金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大运河安徽段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26(2):119-125.

[5] 河南省人民政府,焦作市强力实施“太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EB/OL].[2022-10-13](2024-10-01).https://www.henan.gov.cn/2022/10-13/2623256.html.

[6] 徐文,张玥,白胜超,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体育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3):22-27.

[7] 王慧文,黄晓灵.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机理、典型模式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5):88-95.

[8] 赵淑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民族日报,2022-12-14(001).

[9] 刘源隆.文旅体“+”出乡村振兴新活力[N].中国文化报,2022-12-20(007).

[10] 白晋湘,吴开霖.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3):1-9.

[11] 戴彬,钟婷婷,聂真新.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2):7-13.

[12] 闫民.身体观视域下太极拳的哲学意蕴[J].体育科学,2015,35(2):90-95.

[13] 相金星,郭振华,赵玉颖.民族传统体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24(11):51-57.

[14] 娄旭.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3:5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