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251940
Current Downloads: 171522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ISSN Print:2707-1936
ISSN Online:2707-1944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Club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udy on China Physical Science / 2020,2(1): 12-24 / 2020-02-06 look4521 look6577
  • Authors: 孙运清¹ 解毅飞²*
  • Information:
    1.莒南县第三小学,莒南;
    2.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曲阜
  • Key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lub; Teaching mode
    中小学体育; 俱乐部; 教学模式
  •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 club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ew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teaching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ub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sports concept, develop and cultivate sound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raining reserve tal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vide more sports exercise places and competition opportuniti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club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arents' resistance to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limitation of facilities and funds, the imperfe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lack of project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俱乐部教学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对中小学体育新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 响,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 观念,发展和培养健全人格和个性;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有利于培 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场所和竞赛机会。但中小 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仍旧存有许多问题: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抵触情 绪、场地设施的局限性和资金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以及开展项目较少等;针 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 DOI: https://doi.org/10.35534/scps.0201002
  • Cite: 孙运清.解毅飞.新课改视角下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体育研究,2020,2(1):12-24.
    https://doi.org/10.35534/scps.0201002


1 前言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手段,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体育课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周成建[1]指出,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师综合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偏低;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相背离等问题。新课改提出至今,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部分学者希望将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改革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对国外的体育活动研究中发现,学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课标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或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将会有效改进体育教学方法,进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在简要分析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和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实施意义、存在问题和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和研讨,以求为中小学体育新课改提供参考依据。

2 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2.1 过于注重竞技化教学

在以传统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和规则[3],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竞技化教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运动成绩,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因竞技运动项目的枯燥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

2.2 规范化的教学过程

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4]。如今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纪律和动作的规范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造成中小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

2.3 重结果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体育教师而言正确的评价能使其清楚地了解体育教学状况,明白自身的不足,在今后加以改正。对中小学生而言,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其树立信心,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但在如今过于重视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仅仅将运动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中小学生运动水平的标准,在不排除先天身体差异的情况下,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中小学生。这种只注重最后结果而不注重努力过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会使一部分中小学生从此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

2.4 教师主导教学内容

过去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完全由教师依照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很多学生被迫学习自己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5 班级内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

传统的体育教学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制,而在班级编排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学校按照学生的运动水平来划分班级。这就导致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运动水平大不相同,给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技术较好的学生对老师的教授内容讲解兴致索然,而技术较差的同学又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导致了技术好的学生“吃不饱”、技术差的学生“吃不下”的情况发生。

3 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与传统课堂提出的要求不同,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而非单纯的授受过程[5]。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过分强调教学权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2 教学模式的改变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新课改指出要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知识的教学模式。与“填鸭式”教学不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3.3 知识结构的改变

新课改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繁、难、注重课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技能和知识[6]。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学术能力,不再局限于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

3.4 评价模式的改变

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新课改倡导淡化选拔与甄别功能,注重过程评价。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发展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

4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解析

“俱乐部”一词最早是从国外传入国内,由英文club译来,早期是人们娱乐聚会的一个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兴趣爱好逐渐变得广泛,各种俱乐部发展起来,体育俱乐部便是其中之一。而对于体育俱乐部的概念,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隋云鹏[7]认为,体育俱乐部是由举办人自发设立,经有关部门登记核准,依法独立从事体育经营的经营实体或社会组织。体育管理部门给出的定义为由公民个人,团体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利用政府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8]。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课外体育的补充形式,学校体育俱乐部在进入校园以后得到不少学生的喜爱与追捧。

4.1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4.1.1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是以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为基础,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为目标的教学手段[9]。它通常是以体育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多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10]。此模式灵活、自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通过运动愉悦身心。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限制,目前俱乐部模式大多以高校作为实施平台,针对某些体育项目的选修课进行开展。在中小学阶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丰富学生课外体育生活的手段,还没有成为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但随着体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有的中小学在篮球、武术等运动项目教学中采用,且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从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学练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学练为聚合体,以俱乐部的组织方式方法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4.1.2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1)能有效地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中小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许多兴趣、爱好相同,情趣意愿相近的中小学生聚合联系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教学、运动竞赛、体育健身锻炼、体育休闲娱乐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乐趣,得到教益,极大地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有助于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2)新课标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指明了具体实施办法。在俱乐部教学中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相互交往,通过一起体育学习、运动训练与竞赛,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充实了课余体育生活,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3)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满足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需求。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而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在中小学生在俱乐部教学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在强身健体和运动竞赛中,达到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的,这也正好满足了中小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4)提高中小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与开展。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中小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体育苗子不易挖掘和体育经费筹措难等问题,在体育俱乐部体制下的运动训练更科学更有成效,能够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运动技术,便于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苗子,这是其一;其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提高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开展。

4.2 实施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4.2.1 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观念

实施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及终身体育观念。首先,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体育俱乐部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兴趣相同的学生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和探讨一项运动项目[11],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激励中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学习、彼此交流逐渐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其次,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专项运动技能。最后,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会慢慢体会到体育对其成长的意义,从而将运动兴趣转化为一种运动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4.2.2 有助于发展中小学生个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普及的文化教育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家庭结构变得核心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1)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全个性的培养。俱乐部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充分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体质,使其能以更加充沛饱满的精神面貌应对未来即将面临的挑战。

(2)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学校体育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增进健康、加强体质,这些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形式来展现。作为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于促进中小学生个体个性化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在俱乐部中,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自发选择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完善运动技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中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开展的运动项目更多,参与中小学生的人数较多,指导人员更加专业,中小学生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4.2.3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很高,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体育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对任何一项可以在中小学开展的运动项目都能进行执教。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体育教师都在从事着与自身专项不相关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尤其是退役下来到中小学执教的高水平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在自己的专业项目上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却难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大展拳脚。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专注从事一项运动项目的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避免人才浪费;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和反思体育教学过程,提高其运动专项教学技能。

4.2.4 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能更轻易的选拔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优秀人才,组建运动队进行训练和比赛,并用专业的知识为中小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与学校的俱乐部之间可以以联赛的方式进行较量,有利于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增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开阔视野。同时还弥补了中小学体育竞赛不足的缺陷,用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方法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中小学生的拼搏精神。因此,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强化青少年的体质,增进健康,还可以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4.2.5 为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所

社会上大多公共体育场所和健身场馆都以盈利为目的,且收费较高,中小学生很难负担。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健身和锻炼的机会,可根据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已有的场地设施,由体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4.3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家长对体育活动的抵触情绪

王雨刚[12]通过对长春市中小学体育俱乐部调查研究中得出家长对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影响着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实行多年,但“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深深影响着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是“贪玩”“不务正业”。而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补习文化课的现象如今依旧存在,学生繁重的课业任务和升学压力也导致中小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锻炼时间。在此环境下的教育不但使学校体育得不到充分发展,同时也给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4.3.2 场地设施的局限

中小学的场地设施以及资金是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物质保障,但是许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俱乐部的资金来源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投入以及对中小学生收取的会费。由于对中小学生收取的会费不能过高,学校对于俱乐部的经费投入又有限,这就造成了俱乐部资金短缺。而场地设施不足也关系到基础设施建设,仅凭学校的自身力量是很难解决。

4.3.3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已实行小班制教学,这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而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采用的依旧是由体育教师组织的活动形式,一名教师很难执教多个班级。教师数量有限和每个项目学生不均的情况无法达到平衡,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充分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致使体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另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目前呈现阳盛阴衰的态势,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女性体育教师。中小学生发展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对于女学生而言在与男体育教师沟通时偶尔会有障碍,因此学校需要一定数量的女性体育教师。

4.3.4 体育俱乐部开展项目较少

谭伟繁[13]等人曾在对上海第五十二中小学学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该学校的俱乐部突出了其足球特色,但并没有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其它运动项目。何婷[14]在对长沙市天心区中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体育俱乐部仅开展传统运动项目,忽视了新兴运动项目(如瑜伽、街舞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大多学校倾向于传统运动项目专业的教师,造成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单一,对于新兴项目缺乏甚至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有效地执教。其次,学校场地限制了一些新型运动项目的开展,在某些落后地区的学校甚至不具备篮球场、足球场这些最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

4.4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4.4.1 改变家长对体育的态度

针对家长的消极态度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会,面向家长的体育公开课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态度,使学生家长了解体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解决学生家长导致的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4.4.2 合理利用场地资源,拓宽资金来源

开发闲置土地,利用公共资源解决场地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平时体育器材的维护和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以延长原有器材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器材维护,学校应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企业联系吸引资金。如通过和学校周边的企业加强联系,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招商引资;在假期、周末时,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对外开放,面向社会租赁,在向大众提供更多健身锻炼场所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平时学校俱乐部的运作、场地维护维修以及器材的更新。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学校可以安排中小学生分时段进行体育活动,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闲置土地,合理配置现有场馆,做到一场多用。

4.4.3 引进人才,加强在职教育

为了保持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学校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体育教师学习各种有关俱乐部教学的知识,进修专业技能。同时引进更多不同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引进体育管理专业或专业俱乐部管理人才,实行教管分离,加强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的运作,把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区分开,让专业的人从事专门的事。

4.4.4 开设新兴运动项目

运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只有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习才会从中得到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善于发现运动流行的趋势,只要是学生喜欢、教师具备教学能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都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比如瑜伽、街舞、轮滑等。开设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新兴运动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5 结语

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观念,发展和培养健全人格和个性;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场所。但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也面临许多问题,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存有抵触情绪,学校场地设施的局限性和资金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以及开展的运动项目较少。学校领导特别体育教师应该针对目前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要一一化解,积极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真正使其成为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成建.中小学体育改革的实践性探索[J].运动,2017(13):113-114.https://doi.org/10.1016/j.nurpra.2017.01.010

[2] 盛怡,杨洪,缪律.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6):90-94.

https://doi.org/10.1353/psg.2016.0230

[3] 杜江.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运动,2014(7):109-110,116.

[4] 高宇飞,周莹.从传统体育课堂转型到“翻转课堂”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3.

[5] 程满满.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J].现代妇女(下旬),2013(9):82.

[6] 习恒珍.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与高师教育的应对[J].教育探索,2010(2):107-109.

[7] 隋云鹏.体育俱乐部的定义及其应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5):23-25.https://doi.org/10.18356/d6120cb2-fr

[8] 王龙飞,金龙.浅析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其发展现状[J].安徽体育科技,2004(1):58-60.

[9] 张志霞.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D].丹江师范学院,2014.

[10] 兰金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武术研究 2018,3(11):80-82.

https://doi.org/10.21820/23987073.2018.10.80

[11] 徐晓彤.俱乐部模式下运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6.

[12] 王雨刚.长春市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 谭伟繁,林川,张中印.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小学为例[J].武术研究,2016(4):136-140.

[14] 何婷.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及其困境——以长沙市天心区中小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10):91-92.

[15] 解毅飞.体育素质教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64-70.

https://doi.org/10.1016/B978-0-08-050946-4.50010-5

[16] 孙胜,李瑞杰.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16(7):73-74,81.

[17] 王全锋.现阶段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2):207-209.https://doi.org/10.1097/00001665-200601000-0004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