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体育部,深圳
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明确指出要通过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的生活化。随着全民健身升级为国家战略,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不相适宜,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大众体育健身,近年来,城市规划中的绿道建设成为一种新趋势。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开发,倡导绿色、健康的休闲方式以逐渐成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主流,充分体现了城市居民社会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城市绿道与体育健身融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对城市绿道与体育健身融合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有助于我国全面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绿道是沿河流,街道、山路等自然和人工道建立的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放空间,城市绿道指的是,众多城市区域绿道、社区绿道、公园等线性开敞空间的集合。
在AGIL功能分析模型中,A是适应功能(Adaptation),是指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帕森斯定义的环境包括人、群体、文化、自然等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G是目标达到功能(Goal-attainment),是社会制度确立功能的总体目标。社会成员根据这个目标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成员能够达到相同的目标。I是整合功能(Integration),调节和控制社会各组成部分,使系统协调互动。L是潜在的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在系统和制度中会有一些规范,约束内部活动,保证其有效运行。
要讨论城市绿道的社会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城市绿道何以成为一个社会结构[2]。参与城市绿道运动的主体是群众,他们因城市绿道而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进而也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或社会系统,具有了其独特的特征和运转方式。
在结构功能中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适应功能,即适应外部压力,动员内部力量以保证系统的存在。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来临,城市绿道正积极、健康的顺应着时代要求迅速发展,它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为一身,对于增进居民身体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以及构建城市低碳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从外部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工作场所中的人们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压力的状态,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互动和交往,缺乏感情的交流,无聊甚至情绪不佳,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亲属间感情疏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老年人的增加,人们对休闲娱乐、互动交流、强身健体的需求迫切。为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城市绿道活动的开展恰好能缓解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各居民间交流,促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导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城市绿道在开发利用时因地制宜,注重生态保护、体现“绿”。资源紧张得到一定的缓解。再者,在场馆使用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体育场馆都是为了举办赛事而建立,具有较高规模和档次,高额的使用费限制了市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城市绿道成为市民参加休闲体育的重要渠道,休闲与体育相结合,满足了大部分市民的需求。这些正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对抗协同后的适应结果。
从内部来看,政府、企业、群众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绿道公共服务资源也是一种适应的结果。政府部分加大对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绿道建成后,委托当地一家旅行社负责绿道的养护、治安、保护、卫生等工作,并聘请绿道属地农民在养护过程中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企业积极探索市场经营、旅游、娱乐、休闲和科教文化活动,促进群众消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即系统内部调节,维持城市绿道顺利开展的例子。
社会系统功能稳定性存在必须确定社会成员一致认可目标,显然,绿道体现健身休闲、社交娱乐、低碳环保、体育文化普等社会功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这种确保生活质量宝贵的资源,人的健康愿望更为强烈,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的开放体育休闲环境,方便居民减压,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随着体育健身需与健身场地矛盾越发突出,人们对绿道的依赖越开越高,在城市绿道领域中,人们可以不受年龄、性别、财富、职业等条件限制,在相互交流、切磋、学习比赛中相互认识,进而成为朋友。大众参与方式有两种,一种个人形式参与。如各主题公园,特别是社区,它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这些有良好的绿化和完善的娱乐设施绿道场所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轨迹的一个站点,同时还吸引了许多老人和儿童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黄昏,并已成为一种习惯。另一种以社会团体自由组织的参与,如全民绿道健步走、绿道马拉松、绿道徒步比赛等。其次,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低碳出行模式创新、城市绿地公共休闲空间开发等倡导低碳、绿色、休息已成为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势。城市绿道在发挥功能效应时充分满足了群众的目标达成功能。
功能学派认为,价值共识是助于社会整合最核心的要素[3]。城市绿道在政治、经济上具有巨大的价值。政治方面,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冲突加剧,体现在城市居民和新移民之间的社会分层和心理距离。城市绿道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具有很高的社会宽容和非排他性,由于它的参与门槛很低,各个阶层社会的人可以使用,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集成和民间组织参与[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方面,城市绿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城市绿道休闲不仅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有偿训练等主体产业,还包括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中介、体育博彩等专业化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体育场馆生产、体育食品饮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并能带动宾馆、餐馆、交通、通讯、零售、保险等衍生产业[5]。如将城市绿道与体育休闲相结合,旅游公司划定不同的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等绿道休闲旅游线路,并在绿道各站点节点安排吃、住、玩、玩等特色休闲活动。带动城市绿道休闲的持续消费,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6]。
这种维模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对系统的稳定作用以及社会各利益主体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在文化方面。城市绿道使大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生态、低碳、休闲的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文化认同是指个体相信并认同一种特定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内化为其特定的价值观。城市绿道的兴起促进理性创新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大舞台上低碳运动风格,领先时代的趋势运动,对整个城市的体育文化和主流文化具有很大影响。市民在城市绿道中投入的热情与时间、体力与精力、执着与超越自我的毅力,已成为一种体育精神。这种精神一旦进入城市便成为一种宝贵的品质,甚至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使整个城市焕发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形成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奋斗和进步的城市文化精神。
其次,随着绿道建设规模的扩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道的体育娱乐和休闲模式,参与城市绿道的人数不断增加,给绿道有关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城市绿道衍生出的赛事活动、运动器材需求、培训等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从生产、营销等环节形成广泛的城市绿道产业链[7]。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城市居民各主体间形成利益相关者与偏好,例如,政府部门关注的是城市绿道的整体性,即能否发挥功能价值。城市绿道相关企业、组织则关注的是市场利润,即能否带来经济效应。城市居民聚焦的是自身的基本权益能否得到实现,即健身娱乐性。绿道路体育在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下形式多样的“共同治理”模式,形成不同的涉众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相互影响和限制。总之,每个利益主体都受益于城市绿道,并承担着城市绿道发展的责任,由旁观者变为积极参与者。
作为一种维护型社会理论,按照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认为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帕森斯的AGIL模型分析城市绿道与体育健身融合,可以发现,即城市绿道和体育健身的融合具备适应时代的需要、目标达成、社会资源整合、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等结构功能,且各个功能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共同维护绿道体育稳定状态。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国务院,2016.
[2] 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姜勇,张树山,刘欣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30-33.
[4] 谢冬兴,王建文,陈三政.城市绿道实践、功能及概念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5):11-15.
[5] 戴亏秀.从健康绿道的兴建论城市休闲体育方式的转变——以长沙市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85-87.
[6] 林柔伟,谢冬兴,高伟,等.城市绿道与城市环境耦合模式构建探析——以广州增城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8(5):52-57.
[7] 王伟强,谢冬兴.组织生态学下珠三角城市绿道休闲业非均衡性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3):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