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548188
Current Downloads: 467313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微课之“微”与微课之“巨” ——试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师的改革与创新

The Tiny and Tremendous Mini-course - th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for Teachers of TCSOL

Education Study / 2020,2(3): 134-146 / 2020-07-28 look1193 look1186
  • Authors: 初艾璇¹* 陈家宁²
  • Information:
    1.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2.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CSOL); Mini-course; Informational edu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对外汉语教学; 微课; 教育信息化; 汉语教师
  • Abstract: “Mini-cours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CSOL), Chinese teachers have been working hard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n one hand, mini-course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rseness and forcefulness, roles conversion, semi-structuredness, and so on. The author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would the mini-class integrate with TCSOL.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se how mini-class br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influences to Chinese teachers. Since both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and TCSOL are booming rapidly, whether they can be integrated, how to integrate them, and how to improve them after integration are important topics worthy of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by educators. “微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当前时期的重要形式。对外汉语教师作 为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的主体,始终在努力探索如何提升对外汉语教学 质量。微课之微,是探究微课模式本身具有的短小精悍、主体转换、半结构化 等特点,以及其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融合。微课之巨,则是辨析微课模式及 其革新为对外汉语教师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思考。教育信息化和对外汉语教学这 两种正在蓬勃发展的事物,是否可以融合、如何在当前潮流中融合,以及融合 以后需要如何作为,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203014
  • Cite: 初艾璇,陈家宁.微课之“微”与微课之“巨”——试论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师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讨,2020,2(3):134-146.
    https://doi.org/10.35534/es.0203014

1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模式的茁壮成长与对外汉语教学如火如荼的发展相遇,使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两种趋势融合起来,以期使微课为对外汉语教师开启新的思路,或者让对外汉语教学为微课模式的发展提供新方案。

学界对微课模式的发展和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2014年,刘锐和王海燕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1]一文中,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基础论述和实践研究,初步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2015年,王竹立、李小玉和林津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2]一文中,讨论了“互联网+”课堂模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此外,学界将两种趋势进行融合研究与可行性分析,也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2016年,李欣在《远程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一文中,论述了将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与远程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2016年,李雯静在《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4]一文中,分析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可能性。2017年,侯婷在《微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5]一文中,从学生、教师、教学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微课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但是随着微课模式的逐渐成熟,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仅从理论层面剖析二者的融合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视角认识微课模式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笔者将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视角,剖析微课模式的优缺点,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程度,以寻求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如何从自身出发、合理转型与发展的答案。

1.1 教育信息化与微课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付费、全民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等从前难以实现的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前,已经成为“平民化”的基本诉求。随着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步入最后一年,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微课逐渐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微课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以其短小、灵活、质优等特点出现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胡铁生等学者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概念界定: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6]。这是在国内首次提出“微课”概念并加以分析研究,为微课发展划分了主要阶段,即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笔者认为这一阶段划分可以概括过去十年间的微课发展,但是在未来,微课恐怕仍将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变换新的形式、为教育信息化贡献新的活力。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而微课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课堂,正是由于其在形式上,将知识和教师两者合二为一,从而将课堂中的主体精简为“教师+知识”和“学生”两个。这从本质上讲,是“去中心化”在教学层面的体现。微课通过建立“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媒介的作用。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尝试,但是能否取得期待的效果,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论证的问题。

1.2 对外汉语教学与教师队伍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生持续增多。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教学难度较大,且已成为每个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探究并尝试解决的重要问题。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开展,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汉语教师,为介绍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持续贡献力量。对外汉语教师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职业。在海外,他们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平台和各种华文教育机构等进行汉语言教学;在中国,各大高校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语言进修班、学位班、研究生专业等,也由这些汉语教师们分担着部分授课任务。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具有涉外性、复杂性、融合性的特点。“涉外性”来自其目标人群,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来自各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学生在国别背景、宗教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民间的外交官”,正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具有“涉外性”的特点。“复杂性”来自其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内容除了语言本体知识,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在课堂交流中需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融合性”来自其特殊的工作场景,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求汉语教师应该拥有国际化的世界观和处理各类文化冲突和语言问题的能力,需要将学生们活跃的思想融合起来。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势头迅猛,却仍然具有发展不协调、资源不系统、方式不恰当等诸多问题。具体说来,包括教材种类众多,却缺乏经典、适用范围广泛的教材;教学方式多因循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变的课堂需求[7];教师队伍人员不充足、能力差异大、管理不规范等。其中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课堂的重要主体,有着强有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也成为解决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把当前的对外汉语行业比作市场,其中汉语学习者为需求方,汉语教师为供给方,那么在当前供小于求、卖方市场的状况下,“如何规范教师队伍”就成了一个重要难题。

2 就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的微课之“微”

微课从其发展过程而言,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的三阶段探索历程,也决定了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体转化”“半结构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刚好可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

2.1 微课之短小精悍

微课之微,顾名思义,来自其“短”“小”“精”“悍”。

“短”是指视频长度较短,基本在6~10分钟。视频教学成型已久,但曾因其冗长繁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灵活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爱迪生曾期待用电影代替学校进行教学[8],但最终以失败收场。而在流量成本越来越低的今天,短视频已经超越了文本和图片,在娱乐层面占领了“首席地位”。由此我们可以期待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已经迎来了最合适的黄金发展期。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课堂面对的学生拥有非中国的教育背景,不熟悉中国的“应试教育”。外国在比较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注意力的系统性训练。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面对注意力更分散、思维更跳跃的国际学生,短视频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对外汉语教师如能因材施教、“投其所好”,便更容易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小”是指微课的选题切入点较小。由于篇幅时长的限制,在一节微课中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往往很细小,因此要求微课的选题切入点不能过大。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再逐个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针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知识点非常细碎。对于非母语学生来说,在没有汉语语言环境背景熏陶的情况下,他们会对很多细小的语音、词汇、语法问题产生疑惑。对外汉语教师常常需要通过对比语言之间的不同,来对不同语言背景下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这种并不简单却重复性强的工作,更加需要资源的整合、融合。由此看来,将知识点细碎化、从众多小切入点入手制作的微课视频,将更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

“精”是指微课的设计,期待可以依托教育信息化、使用前沿的科技产品制作出精良优质的教学视频。虽然微课视频的制作目前仍停留在简单的编辑和整理阶段,并不是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能够独立完成微课的“讲、录、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对科技应用能力的提高,这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在市场化运营的背景下,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质量提升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技术铺垫。在教学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往往面对具有很大文化差异的学生。特别是在海外,许多学生对中国并没有直观的体会和了解,单凭新闻媒体和教师的描述很难让学生形成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因此精心制作的优质微课,可以充分反映当前中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亲身感受当代中国,并从深层次激发起学生研究中国、学习中文的内在诉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悍”可指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微课在创立之初,承载着研发人员饱满的期待:希望这小巧、精致、方便的课程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微课的需求度和使用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微课的实际效果与开发者们的期待相去甚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分不开。千百年来形成的传授教育模式,培养了我们一代代为人师表的教师。教师的形象,与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本已固化在公众心中。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得不”采用微课录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却由于缺乏网络教学经验而使微课质量良莠不齐,并没有发挥出微课短小精致的长处,由此更是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普及,需要改变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思路等。这些转变在面临我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学生如此大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有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情况则完全不同。系统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整个教育史上尚属新鲜事物。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团队,从学法到教法,从体系到内容,一切都还处于探索期、发展期。同属于“新鲜事物”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微课,更有理由在当前剧烈变化的时代风暴中“抱团取暖”、合作双赢。

2.2 微课之主体转换

微课录制结束以后,除了在线“待人点播”,更多地应用在教学实际中则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出现。翻转课堂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新规划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安排,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教学设计方法[9]。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接触知识时的“黄金第一次”,是来自微课视频的。在具体操作层面,没有了传统课堂的规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显著加强:什么时候学习、先学哪个知识点、后学哪个知识点——甚至不学哪个知识点,都在失去了教师和课堂的规范引导后,增加了“不可控”性。课程主体从教师引导变成了学生选择,课程内容从“教师教什么”部分地转换为“学生学什么”,进行了颠覆式的主体转换[10]。

这样的主体转换堪称一柄双刃剑。从其积极的方面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充分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不需要学习什么。没有了课堂和教师的约束,过高的学习自主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极大考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合拥有学习自主性的成年学生,而在要求升学率的基础教育领域则需要另外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针对的学生群体,理论上包含所有母语非汉语的学生。但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汉语并未与大多数学生的“升学”“前景”建立直接关系。在幼儿期开始学习汉语的,往往是培养兴趣和语言能力,且仅占少数。更多的学生学习汉语都是出于极强的自我意愿,且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因此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更适应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此外,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因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水平、能力等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在很多情况下难以适应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而转换了课堂主体的微课形式,则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合适的学习资源。“边际效应递减理论”表明,决定资源应用的效益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寡、容量的大小、类型的多样,而在于能否被最有效地使用,及能否满足用户“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的需求[11]。因此,转换了教学主体的微课形式,因其能够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更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并将解决传统汉语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

2.3 微课之半结构化

微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课时”观念打破,原本在1课时(45分钟)内完成的导入、讲授、操练、总结等环节,需要拆分成4~6个小课程,彼此独立又相互统一。这对教师来说,需要对知识体系重新整合的过程。在微课探索初期,仍会根据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不同,体现出不可避免的任意性、随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和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可以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而更需要在结构化的标准范式内进行有限度的创新。比如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都是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6]。

微课的资源整合,既不是多种类型资源的简单堆砌,也不同于以往“教学资源包”的概念。微课所具有的这种“半结构化”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拓展和生成,并可以随着教学需求不断生长充实,进行动态更新[12]。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半结构化框架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控。一方面,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要点知识,让学生能够完成基础识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适应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涉外性、复杂性、融合性,以微课“开放性”的优点,灵活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其兴趣点,在保证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的补充和延伸,完成课程的动态更新和整体生成。这种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大数据资源整合的视频型学习资料,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师群体性智慧有地机融合在一起,更方便教师们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由此可见,微课的“短小精悍”“主体转换”“半结构化”都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利好条件,为对外汉语教师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二者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可能。下面笔者将从对外汉语教师的角度出发,讨论在微课和教育信息化融合的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从自身出发,通过革新和探索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3 就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的微课之“巨”

针对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拒绝“程式化”、警惕“为了微课而微课”。近年来,“微课之火”在各种微课大赛的渲染和烘托下愈燃愈烈。这是促进微课发展的有利形势,但在教师没有明确自身定位和具体如何作为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为了参加比赛而突击制作微课,但在比赛结束后,曾精心设计的微课视频便鲜有人问津。

针对微课主体转换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明晰自己的位置:教师让位不等于教师失位。教学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而不是一个预成性过程,这也是课堂魅力之所在。好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建的。微课是一个预先定制的产品,大量使用会让课堂变得沉闷无聊[8]。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的形式会削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即时沟通,教师无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第一次”就通过眼神和学生沟通交流,一旦微课的时长得不到精准控制,课堂便会陷入无趣。无趣的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意味着无效,没有即时沟通的语言教学尤其容易滑向“一言堂”的深渊。

针对微课半结构化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好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横向对比。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使用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把识记、理解等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家里,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难度大的环节放在教室中进行[13]。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多数教师以往的经验有很大不同,因此更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有勇气和决心,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运用。此外,如何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完成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也是值得教师们认真思考和谦谨实践的课题[14]。

为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融合教学实践与微课模式的过程中,更应该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笔者下面从教学过程出发,尝试讨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乃至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努力求索的自身定位。

对外汉语教师在录制微课时,要重视“内容为王”[15]。作为知识点的传授者,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内容建设。同互联网经济下的众多“微潮流”一致,微博、微信、微视频越来越强调“内容至上”,微课亦然。教学使用的微课应该学习“TED讲座”“哈佛公开课”、综艺节目《开讲了》等内容IP,将优质内容输出,以改变当前微课视频的生硬死板所造成的点击率低的局面[16]。这需要教师脱离共性、集成个性、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学养,从而设计出既具有普适性又可以照顾到个性发展的优质微课[17]。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具有“全知视角”[18]。除了作为汉语知识点的传授者,教师更是对外汉语课堂的设计者。面对微课模式带来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师的视角要更宏观。作为汉语课堂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借鉴市场经济思维,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思考“学生想要学什么”“学生想要怎么学”,而不仅仅是“教师能够教什么”“教师能够怎么教”[19]。可能有人会问,即使教师提前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但教师本身对此并不擅长,那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发挥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整合功能。教师如遇到自身并不擅长的内容和领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从而丰富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书橱品格”[20]。教师是对外汉语课堂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微课的“半结构化”特点使得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课程或者课件本身,反而由于加入了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课堂上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更容易把文化和语言结合起来,或者把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积淀、拥有“书橱”一般的品质,才能尽可能完善地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同时,学生活跃发散的思维容易使课堂气氛过于松散,教师还应该提高课堂把控能力,对于学生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要具有“公仆心态”[21]。教师是掌握教学情况第一手材料的人,是课堂效果的检验者和总结者。微课模式虽然会有一部分程式化的授课内容,但“不失位”的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练习题的作答情况来了解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答疑课堂中和学生的交流(语言交流和眼神交流)了解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不仅在于学生是否学会,更在于是否会学。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该具有“公仆”心态,将学生的反馈收集起来,认真分析,据此修订、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4 结论

当对外汉语教学遇上教育信息化变革,当对外汉语教师遇上微课模式,唯有携手并肩、互相协助,才能在时代潮流中互相促进、勇立潮头。无疑,微课的发展和成熟给予了对外汉语教学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在我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的今天,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也给予了微课模式良好的应用前景。

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对外汉语教师们所能做的,除了要加强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更要勇敢、积极地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化。这种角色上的更新换代,是代际的、递进的,也是全球信息化浪潮所迫切要求和积极促进的。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微课模式的发展,需要更加广泛深刻的群体性、制度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2]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3] 李欣.远程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92-98.

[4] 李雯静.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1):17-20+2.

[5] 侯婷.微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165-166.

[6]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36-42.

[7] 宋现芳.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7(17):137.

[8] 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5):34-40.

[9]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10] 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https://doi.org/10.1111/test.12048

[11] 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1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3] 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1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https://doi.org/10.1007/s15027-013-0059-1

[15]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4):7-11.

[16] 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3):1-5.

[17] 周晓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8):116-117.

[18] 汪献平.电影叙事视角与观众欣赏心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41-47.

[19]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0] 宜禾.开卷有益和“两脚书橱”[J].历史教学问题,1994(3):24.

[21] 张宁娟.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6(2):38-43+5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