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武汉
伊慧.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教育研讨,2020,2(3):174-183.
当前,国家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期,处于全面深化阶段,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修订开始,亮点之一是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1]。核心素养要素的选取反映了知识经济社会和科技信息发展的新要求、新动向,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素养和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人生规划和自我管理。简言之,即研究人与工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团队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学习、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显然,“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4]是核心素养的实质。
外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外语的教学目的不能只包含实用目的,还应该有教育的目的和教养的目的[5]。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的课型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在选材上内容丰富,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广,语言真实、地道、自然,更注重文本的可欣赏性。阅读课上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语言知识和传授阅读技能,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各种策略将语言的人文性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人文”一词由来已久,从古代中国《易·贲卦·彖传》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所提到的“人文”,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Humanism”;从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到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都体现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可见,“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对于人文素养的概念,目前国内多本汉语词典中都没有这个词条,而专家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吉超(2009)认为,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主要是指在先进的人文科学、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6]。张海峰(2010)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7]。杨行胜(2011)认为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8]。综合来看,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主要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的情感,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较少提供一些思考问题使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或者人生的启示建立联系,使学生从观念、情感、文化或者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思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层阅读兴趣[9]。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记叙类文本多由关键情境串起整个故事或人物的一条主线,通常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思想和精神。教师可将情境与学生生活、与人生启示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选修7 Unit 4 Sharing的课文A Letter Home以一位支教老师Jo的亲生经历,讲述了她所执教的学校的情况以及第一次去学生家做家访的经历。在书信的最后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It was such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这是该故事的关键情境,表现了作者家访的感受和心情。对于没做过志愿服务的学生来说,一般很难理解作者最后的心情。在学生完成了第一部分的阅读后,教师可设计任务1来促进学生对关键情境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带着任务2寻找这种关键情境的发展脉络,领悟Jo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任务1:完成下表,比较你所在学校和书信中描述的学校的不同之处。
School conditions |
The school in the letter |
My school |
Classroom |
||
Distance to school |
||
Equipment |
||
Chemistry experiment |
任务2: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Why did Jo feel it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 at the end of her visit?
第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找出Jo支教学校的情况,然后与自己的学校进行比较;第二个任务要求学生体会作者Jo的感受与心情。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文章的第一部分后,鼓励学生将Jo的支教环境与自己的学习环境进行比较,在对比之后深入了解Jo的支教环境,初步体会Jo的支教心情,同时任务1也是任务2的铺垫。然后学生带着任务2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跟着Jo走入Tombe所生活的村庄,深入体会Jo的心情变化。当学生了解了Tombe一家的生活状况和对Jo的友好后,他们找到了引发Jo产生最后的感受(felt it a privilege)的依据:“ieee,ieee”的叫声、新搭的睡觉平台、很香的食物和紧紧地握手等。Jo正是在帮助别人和理解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在与自身生活对比以及追问式的阅读中,学生深化了对文章人文情怀的认识:志愿者的生活不仅让他人受益,更让自己受益。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获取文本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挖掘出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理解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思考[10]。隐性信息即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行文语句的表层意思之下,是作者隐而不露但能够为读者所理解、所感悟的信息。任何一份阅读材料或显或隐地承载着特定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1]。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工具,其素材必须具有潜在的课程价值,能够帮助实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12]。教师应根据文本的表层信息,设计拓展性的思维训练活动,挖掘和提炼文段中的隐含情感和文化。
例如,必修5 Unit 3课文First Impressions是一篇科幻文章,通过李强的一次时空之旅,向人们展示未来生活的面貌。在引导学生初步梳理文本信息后,”教师提问:“Why would he feel dissatisfied after the journey? ”学生回答:“Maybe this is because he had so many unfavorable first impressions of the future.”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不同的第一印象使得李强的情感不断变化,尽管文中也提到了正面的第一印象,如先进的交通工具,但李强最终产生消极的情绪是因为他对未来有太多负面的第一印象,如严重的空气污染、交通混乱拥堵等。既然这是一篇虚构的科幻文章,作者为什么不仅仅描述正面的第一印象,让读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呢?
讨论话题让学生跳出文本细节,重新审视文本内容,挖掘作者如此设计所要传递的真正信息。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以下观点:The journey Li Qiang took was an imaginary one,but all the possible first impression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re based on the facts of today and are somewhat reflections of today’s problems. Maybe the writer wants to give us a warning,help us get prepared for the better and also for the worse and call on us to protect the earth right now before it is too late.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并重新回到现实,反思自我,无形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通过挖掘文本隐性信息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处或整个篇章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以及理解文章的寓意等,“进而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信息,体验文本承载的思想”[13]。
质疑是读者阅读过程中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就所读文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4]。具备了质疑精神的学生,从阅读中既能吸收性地又能批判性地学习知识,并正确利用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和创新[15],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目的。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的题目、主题思想,质疑语言运用、故事情节、感情基调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发展学生勇于求真的学习品质。
标题好比是文章的“眼睛”,从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大致框架,还能获得更多的潜含信息[10]。在深入阅读文本信息后,教师可以再次回归标题,让学生结合已获取的信息再次对标题进行解读和评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必修2 Unit 1阅读文章The Amber Room读后环节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say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Are people jus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itself?
(2)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title? Why (not)?
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标题中in search of的真实含义:寻找琥珀屋的神奇历史?作者真正想借助标题表达什么?再过渡到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标题进行质疑和评价,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in search of来引起读者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琥珀屋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知识的认识,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等阅读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是教师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获得信息、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在获取信息、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认为课文的内容肯定是对的。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质疑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故事情节等,学生可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必修3 Unit 2的小阅读Come and Eat Here (2)延续了前一篇课文的内容,故事继续探讨如何平衡膳食。在读后环节,笔者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Do you think it’s a perfect story in terms of the plot? Why or why not?此时学生中就有不同的声音,有学生认为故事情节不够合理,结局比较牵强。原因是文章开头还是用“She didn’t look happy but glared at him.”等句子描写Yong Hui对Wang Peng的敌意,但结局却是两人不仅在生意上合作,更是结为夫妻。感觉此情节比较唐突,是为了结局而结局,不自然。对此,笔者给予了表扬。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读后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掘和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情感态度来充实文中的人物或事物,拓宽文本的情境,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教师可以设计拓展人文性的活动,即将文本的思想与读者的切身生活和感受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学习总结的文本思想去关注社会、感受社会、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自身、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样学生既能积累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还能让学生接受艺术和思想的熏陶,提高其人文素养。
例如,在选修7 Unit 1的文章Marty’s Story的读后环节,笔者创设了以下任务:
Suppose Marty is invited to deliver a speech on World Disabled Day and his speech should cover the following points:
(1)His disease.
(2)What did he do to make his life happy and satisfying?
(3)What can other people do to help disabled people to live a good life?
(4)His hopes and wishes for the future.
该任务体现了文本信息与日常生活的联结,巧妙地将文本信息引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在外语教学中贯彻人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育观念、教材处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渗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16]。
(1)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建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价值观,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主动适应课标提出的要求,坚持将学生作为学科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起英语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意识。教师还应培养自己的教育情怀,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多重需求;探究课堂,反思教学,警惕将以人为本等理念概念化和抽象化。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反思教育,洞察人生,提高品位。
(2)改变传统教学以输入和接受为主的方式,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无法通过说教或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教”给学生的[17]。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课堂上巧妙引导,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进行理解、欣赏、思索和质疑,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加强文本解读能力。教材、文本不仅融入了编著者的思想情感、生命态度以及对教育的价值取向,还融入了社会和时代对未来生命品质的期待。教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寻求知识、文本、教师与人文元素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打通教材、文本、教师及学术之间的通道,使课堂教学融语言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于一体,充分体现语言学科的独特魅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阵地,阅读课是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高中英语每单元阅读课文所包含的人文性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及训练语言技能这些浅显的层次,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我们的英语教育过程中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18]。
[1] 田慧生.当前我国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教育研究,2016 (3):11-18.
[2] 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3] 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3-5.
[4] 成尚荣.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6-05-18(09).
[5] 程晓堂,但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 (3):57-63.
[6] 吉超.利用英语文本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09:73-74.
[7] 张海峰.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32.
[8] 杨行胜.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 (9):55-57.
[9] 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1] 高妤.刍议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改编的原则和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 (6):7-13.
[12] 俞红珍.谈谈英语教材中语篇材料的选择标准[J].教育探索,2010(5):48-49.
[13] 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4] 张茹芳.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12):16-20.
[15] 李迎新.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4):64-65.
[16] 傅瑞屏.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EB/OL].[2012-07-31].http://wenku.baidu.com/view/367c13eb0975f46527d3e1f4.html.
[17] 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8] 孟莎.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EB/OL].[2009-05-18].http://zxyy.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9-05/08/24946/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