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藏龙中学,武汉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综合应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结合当前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中心,以任务驱动编写的特点,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合作参与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让师生遇到或多或少的困惑,尤其是“将讲台交还给学生”这一举措让师生在落实上遇到困阻。当“合作”代替“接纳”,当“为师独尊”变成“百家争鸣”,当我们努力将课堂创建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时,我们也要沉思,怎样才能让小组模式发挥其最大功效?
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不平衡性,教师在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积极效应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障碍明显、兴趣的浓厚程度不同、接受能力高低不同以及对教师个人及其教育方式喜好程度不同四个方面。另外,传统教育的前摄抑制影响也使学生登上讲台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小组模式的临帖初期,展示单元走流程、模式单一、没有新意、课堂缺少真正的生命力是大多教师面临的难题。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组织中体现的情感因素入手,对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模式的学习效能提出自己见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视英语课堂活动组织中的情感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必然要求,它在操作上符合初中生心理成长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教育[1];师生之间应通过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避免盲目。
第二,变“苦学”为“乐学”。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仅是在校的十几年的任务,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态度。若体验到的只有学习的苦涩与烦闷,又如何使其真正摆脱“填鸭”的身份?教育是以培养“完人”为目标,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来看,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如何学、会不会学。提倡“知”,更主张“行”[2],即将课堂学习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想要一滴水永不干涸,就让她流入大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使教育本身永葆生命力。
英语学习从来都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怎样学以致用,怎样将生活中的情趣转换成课堂的灵气,是教育者需要反复悉心研究的课题。
(1)做好铺垫,口味相符;以“兴趣”为出发点,展开活动
教师的工作较少直接体现在课堂活动中,但作为互动的筹备者,教师决定了活动的方向,影响着活动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效力。过于模式化的活动不适合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初中生长期运用。因此,教师在策划活动时应尽量选择新鲜的素材,避免学生因对模式不感兴趣而不愿意投入学习的情况出现[3];另外,活动的难度也应有所梯度,在使学生对自我要求更高的同时满足其挑战欲和成就感,使其对英语学习保持新鲜感与热度。
(2)明确职责,层次合理;以“树形”为桥梁,发布活动
在活动初期建立稳固的活动流程及工作思路,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当教师将具体任务交付给课代表及其他活动负责人时,实质上是将信任感交付与他;当负责人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任务的分配与完善时,是学生沟通能力及自主能力的发挥。
(3)信任彼此,积极吸纳;战胜“自卑”,学会实现自我价值
小组合作模式中生—生沟通增多,要求其学会信任搭档,勇敢地提出自己见解,对活动中的难点向其他组员虚心求教。实践证明,多次经历这般考验之后的学生抗压能力和自主能力也获得明显提高,这是仅仅通过教师传授难以收获的能力。
(4)交流支撑,促进共赢;战胜“依赖”,学会自尊与被尊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的互动中克服依赖性,学会独立思考,发掘他人优点,礼貌清晰地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作为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懂得自尊及尊重他人,同时学会有的放矢,判断事物时抓主要矛盾,这种能力对初中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至关重要。
(1)摒弃传统教学前摄抑制的负影响,将讲台交还给学生
在小组合作模式入模阶段,不仅教师紧张自己讲得“不够多”,学生也因不习惯“讲太多”导致难以开口。于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依然将许多本应交还给学生处理的部分包揽下来,单向灌输多,反而适得其反。要想顺利展开活动,转变思想是前提。临帖阶段教师可刻意控制时长,在课上只说必要的话,将其他时间保留给学生。
(2)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喜好,确保活动的制定方向明确
在小组合作模式的临帖阶段,笔者意识到“知己知彼”的重要性,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使得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更具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
组织学生构建工作链,将师生关系转换成半同事关系。活动的组织需要大量精力,单凭教师一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形成教师—课代表—组长—组员的工作链,召开周例会剖析本周课堂活动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大力挖掘并发挥学生才能。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争论”
在活动准备阶段,组员间难免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甚至有时会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时组长便起到“调解员”的作用,协调组员达成共识。
(2)以固定分配代替抽签的随机性
以抽签方式决定各组的活动内容随机性太强,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学情,一对一分配可更贴近学生学情和参与完成度。
(1)学会评价与质疑的正确方式
第一,注重学生评价的有效性。按照“听—记—表达”的秩序,笔者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做好相关记录,杜绝盲目评价。当学生评价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适时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
第二,注重学生表达中的礼貌性。由于词汇量的限制或恶作剧心理,学生在评价时会用贬义词。如想表达某位组员的答案是错误的,却说“He is stupid!”这时教师需严肃纠正,杜绝人身攻击。
(2)重视知识总结环节
每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任务是“抢答题”。全班同学可通过迅速站起的抢答方式夺得本课总结的机会,帮助全班同学梳理思路的同时,也为一节课画上圆满句点。
(1)尽量多提供辅助学习条件
如多媒体的支持,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师可多利用网络搜索新鲜素材,在知识导入环节引用音频、视频,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提供固定句式作参考
初中学生知识容量有限,思路清晰却无法表达的情况时有出现。教师需提供部分常用句型供参考运用,避免学生长期处于畏难情绪中[4]。
(3)注重课前课后沟通,沟通方式需多样化,且随时进行
班级氛围的营造在规模上由学生决定,但总体应由教师引导。笔者通过开会、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变化;当学生对指令理解困难时,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协助[5];课下通过作业本留言、或传递小纸条等方式进一步和学生谈心。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学生的课堂焦虑能得到大幅缓解,原本张扬的个性在班级展示环节中也能得到正确的发挥,变得更加自信;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同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谐。学生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自己得到成长。
教师在扮演导师一职的同时,也兼顾“导演”“活动策划”与知心朋友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也在平等交流中收获学生的敬重,步步为营地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与升华。当然,针对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活动设计环节并不完美,为了促使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体验中健康成长,提升其精神力量,笔者也要尽力完善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课堂上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感染学生,生活中以平和诚挚的心善待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1] 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外语教学,2002(23).
[2] 周振兴.高效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 许菁.浅谈英语趣味教学及能力培养[J].中学校文化,2013(49).
[4]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9.
[5] 李力,陈治安,蒋宇红.策略·风格·归因——学会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