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
陈波,刘楚群.师门文化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性调查研究[J].教育研讨,2021,3(3):333-341.
21世纪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质量广受诟病,诸多学者对此问题有过实证调查研究。学界提出了很多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王二宝(2005)认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吴晓求(2011)提出,要明晰学校、学院、导师与研究生等各层面的权责关系,发挥培养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钱程东(2011)、刘春桃(2009)认为,应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研究生全程导师负责制;卢凌霄(2015)认为应该定期召开“师门讨论会”,这样能够起到提高研究生科研与思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学习、沟通深化师生感情等作用;谢翌(2016)提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文化的重建,应重视以“学生、学术、学习”为中心的“学门文化”的建设。不容置疑,导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则各有说辞,也各有道理。我们认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学术素养,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围绕提升学术素养来展开。学术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学术这个东西,不是只用脑筋来记的,主要是浸在这个空气里。话不懂,闻闻这种气味也有好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优秀的学生会成群出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就是要培育这种有利提升学术素养的文化氛围,培育现代师门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师门文化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首先是导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其次是师门内部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最后是学生的师门归属感。我们以此为认知基础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展开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试图探究现代师门文化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问卷按四个维度设计,生活学习,导师魅力,师门意识,培养质量,共14个题目,全是选择题。所有调查题目都按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计算方法设计选项,每小题按程度由低到高的等级设置A、B、C、D、E共5个选项,分别赋值1分、2分、3分、4分、5分,每小题的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14小题总分的最低分是14分,最高分是70分。本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六个调查对象参数属性:性别,就读学校,专业类属,毕业几年。
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对象主要已经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人员,具体调查是通过问卷星在网络上进行的。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36。问卷样本结如下:男性占30.65%,女性占69.35%,女性超过男性2倍;文科生占91.07%,理科生占4.46%,工科生占0.89%,其他类占0.89%,文科生占绝对优势;从硕士毕业年限看,以毕业1—5年的学生最多,占了75%,毕业6—10年的占了20.24%,毕业10年以上的仅占4.76%。从被调查者毕业的院校来看,涉及到东西南北共41所高校,其中江西师范大学人数最多,有103人,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有32人,其他10人以上的高校依次为扬州大学(16人)、山东师范大学(16人)、南京师范大学(13人)、江苏师范大学(14人)、华南师范大学(10人)、辽宁师范大学(10人),10人以下的学校包括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等。
为检验本次调查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出农村民众的普通话认知情况,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可信度分析。衡量问卷信度的统计量是Cronbach’s α系数,对于总量表而言,判别标准是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8,意味着问卷具有较好可信度;当Cronbach’s α系数高于0.9时,则认为该问卷信度非常高。对分量表(层面)而言,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6就可以接受使用,大于0.7则意味着信度很好。如果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小于0.6或者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小于0.7,则应考虑修订量表。本次的调研问卷,其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信度系数表
Table 1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维度 |
克隆巴赫 Alpha |
项数 |
问卷整体 |
0.928 |
15 |
生活学习 |
0.852 |
4 |
导师魅力 |
0.875 |
4 |
师门意识 |
0.882 |
3 |
培养质量 |
0.796 |
3 |
从以上的信度检验结果可以清晰看到,问卷整体的信度高达0.928,高于0.9,四个维度的信度系数也都在0.7以上,意味着本次调研问卷的信度比较理想。
具有信度的问卷不一定具有效度,上一部分详细检验了问卷的信度,本部分则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检验本问卷的效度情况。基于相关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本问卷已经被划分为了4个维度,可以选择验证因子分析(CFA)来检验问卷的效度。
按照已知的4个维度,在AMOS 24.0软件里面绘制验证因子分析图(a),带入本次的调研数据进行运算,运算之后发现图和数据拟合良好,意味着按照理论划分的4个维度是非常正确的。问卷的调研数据与模型图之间的拟合指标值如表2所示。
表 2 调研数据与模型图之间的拟合指标值
Table 2 Fitting index value between survey data and diagrammatic figure
拟合指标 |
CMIN/DF |
RMR |
RMSEA |
GFI |
AGFI |
NFI |
TLI |
CFI |
拟合标准 |
1<χ2/df<3 |
<0.08 |
<0.08(若<0.05优良;<0.08良好) |
>0.90 |
>0.90 |
>0.90 |
>0.90 |
>0.90 |
运算结果 |
2.927 |
0.044 |
0.076 |
0.927 |
0.887 |
0.939 |
0.945 |
0.959 |
从上表的数据上可以看出,仅仅只有AGFI这个拟合指标略微低于标准,其余所有拟合都达到拟合标准,模型的适配度比较完美,证明此次问卷划分为4个维度是合理的,既能满足理论需求,又和实际情况吻合。
基于上图中给出的运算结果,图中的每一个箭头上的数值代表着每一题的载荷,载荷高于0.5,意味着每一题具有良好的效度;同时,基于这个载荷,还需要继续计算各个维度的组合信度(C.R.)和聚合效度(AVE),C.R.和AVE越大,说明测量指标的共同性越强,越能反映同一类问题,表示效度越高。本次的运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各维度的组合信度(C.R.)和聚合效度(AVE)
Table 3 C.R. and AV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维度 |
题项 |
因素负荷量 |
信度系数 |
测量误差 |
组合信度(C.R) |
平均方差抽取量(AVE) |
生活学习 |
Item2 |
0.77 |
0.59 |
0.41 |
0.87 |
0.63 |
Item3 |
0.86 |
0.73 |
0.27 |
|||
Item4 |
0.88 |
0.77 |
0.23 |
|||
Item5 |
0.67 |
0.44 |
0.56 |
|||
导师魅力 |
Item1 |
0.77 |
0.60 |
0.40 |
0.88 |
0.65 |
Item6 |
0.82 |
0.67 |
0.33 |
|||
Item7 |
0.76 |
0.58 |
0.42 |
|||
Item8 |
0.86 |
0.74 |
0.26 |
|||
师门意识 |
Item9 |
0.93 |
0.87 |
0.13 |
0.89 |
0.73 |
item10 |
0.90 |
0.82 |
0.18 |
|||
item11 |
0.71 |
0.51 |
0.49 |
|||
培养质量 |
item12 |
0.86 |
0.74 |
0.26 |
0.80 |
0.58 |
item13 |
0.62 |
0.39 |
0.61 |
|||
item14 |
0.78 |
0.61 |
0.39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第一,问卷中的14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全部高于0.5,说明这个量表中的每一题都具有良好的效度,载荷全部达标;第二,问卷中的4个维度的组合信度(C.R.)全部高于0.6,意味着问卷中的4个维度的组合信度非常好;第三,问卷中的4个维度的聚合效度(AVE)全部高于0.5,意味着量表的4个维度都具有非常好的聚合效度。
问卷通过了聚合效度之后还需要继续进行区分效度检验,区分效度的检验标准是AVE值要大于相关系数的平方,本次问卷的各个维度的区分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各维度的区分效度检验
Table 4 Test of discrimination validity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生活学习 |
导师魅力 |
师门意识 |
培养质量 |
|
生活学习 |
0.64 |
|||
导师魅力 |
0.52 |
0.65 |
||
师门意识 |
0.64 |
0.73 |
0.73 |
|
培养质量 |
0.37 |
0.36 |
0.37 |
0.58 |
基于以上的区分效度分析结果可以清晰看到,仅仅只有一个相关系数0.73略微高于AVE,其余全部达标。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本次调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的问卷数据,可以参与后续的假设检验。
本项调查数据分析处理使用SPSS20. 0统计软件,使用Mean及Spearman相关系数来分析调查数据。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用于描述事物数量特征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衡量事物之间或者说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相关分析。在实际中,因研究目的和变量类型的不同,采用的相关分析方法也不同。由于本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连续变量,一般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进行考察。
根据问卷设计,培养质量维度共设计了三个题目:(1)对自己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否满意;
(2)对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否满意;(3)是否觉得硕士阶段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很大。预测总分最高15分,最低3分。得15分表示培养质量非常好,得12分表示较好,得9分表示一般,得6分表示较差,得3分表示培养质量很差。生活学习这一维度则有四个题目:(1)在读研时同门之间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的频率;(2)同门之间一起交流讨论学术问题的频率;(3)师门之内开展学术讨论活动的频率;(4)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频率。总分最高分20分,最低4分,按照等距分组的原则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得分4-7分表示学生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频率较低,8-11分表示频率中等,12-15分表示频率较高,16分及以上表示频率很高。调查显示,学习生活维度的平均得分是13分,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参与师门日常活动和导师课题的频率属于较高等级偏低的程度;培养质量的平均得分是11分,意味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向于较好。下表5是生活学习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统计数据。
表 5 生活学习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
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living&studying
维度 |
生活学习 |
均值 |
人数 |
标准差 |
百分比 |
相关系数 |
Sig.(双侧) |
培养质量 |
活动频率较低 |
9.56 |
27 |
2.470 |
8.0% |
0.519** |
0.000 |
活动频率中等 |
9.88 |
81 |
2.244 |
24.1% |
|||
活动频率较高 |
11.17 |
134 |
1.870 |
39.9% |
|||
活动频率很高 |
12.61 |
94 |
1.540 |
28.0% |
|||
总计 |
11.13 |
336 |
2.217 |
100.0% |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b)因此,从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定,生活学习和培养质量的关联程度达到中度相关。从标准差的大小来看,可以知道活动频率越低的人群,其内部在培养质量上的得分差异越大。
另外,从“培养质量*生活学习频率交叉制表”(c)中也能看出,当参与生活学习活动频率为较低和中等时,培养质量在9分以下的比例分别占到48.1%和43.2%;而频率为高的人群,得分为9分的比例仅占3.2%,证明培养质量一般及较差的人数在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频率越低的人群中占比越大。相反,培养质量得分超过14分的人群中,生活学习频率较低的无人达到,频率中等的只占2.5%,频率较高的占9%,而频率为高的则占到27.7%。说明在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频率高的人群中,培养质量为较好和非常好的比例越高。
根据问卷设计,导师魅力这一维度设计了四个题目:(1)导师是否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2)是否认可导师在做学问方面能提供较好的示范;(3)是否认可导师在做人方面能提供较好的示范;(4)是否以导师为自豪并乐意效仿。预测总分最高20分,最低4分,按等距分组划分为四个等级,得分4-7分代表导师魅力较低,8-11分代表魅力中等,12-15分代表魅力较强,16分及以上代表魅力很强。调查显示,导师魅力维度的平均得分是16.5分,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对导师的认可度总体上还是很强。下表6是导师魅力与培养质量相关性的统计数据。
表 6 导师魅力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
Table 6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tutors’ personality charm
维度 |
导师魅力 |
均值 |
人数 |
标准差 |
百分比 |
相关系数 |
Sig.(双侧) |
培养质量 |
魅力较低 |
9.50 |
6 |
2.345 |
1.8% |
0.496** |
0.000 |
魅力中等 |
9.05 |
21 |
2.765 |
6.2% |
|||
魅力较强 |
9.84 |
77 |
2.072 |
22.9% |
|||
魅力很强 |
11.79 |
232 |
1.866 |
69.0% |
|||
总计 |
11.13 |
336 |
2.217 |
100.0% |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6的数据显示,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导师魅力与培养质量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培养质量和导师魅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为0.496。表中数据还显示,导师魅力越强,培养质量的得分平均值基本趋势越大。当导师魅力为很强时,培养质量平均得分为11.79分,接近较好的水平;而魅力为较低、中等和较高三个层次时,培养质量的平均值都在9~10之间。从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定,导师魅力和培养质量的关联程度达到中度相关。
另外,“培养质量*导师魅力交叉制表”也显示,当导师魅力为较低和中等时,培养质量在10分以下的比例分别占到所属群体的83.4%和71.5%;而导师魅力为强的人群,得分为10分以下的比例仅占23.6%,证明培养质量靠近一般及较差的人数在导师魅力较低和中等的人群中占比较大。相反,导师魅力较低的人群其培养质量得分没有能达到13分的,达到12分的仅占16.7%;而魅力为很强时,培养质量超过12分的则占到64.2%,说明在导师魅力很强的调查对象中,培养质量达到较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很高。
根据问卷设计,师门意识这一维度设计了三个题目:(1)读研时师门归属感强不强;(2)师门凝聚力强不强;(3)毕业后和导师或同门之间联系的频率高不高。预测总分最高15分,最低3分,这里把它划分为四个等级,得分3-5分代表师门意识较弱,6-8分代表师门意识中等,9-11分代表师门意识较强,12分以上代表师门意识很强。调查显示,师门维度的平均得分是11分,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师门一是属于比较强的程度。下表7是师门意识与培养质量相关性的调查数据。
表 7 师门意识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
Table 7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teachers
维度 |
师门意识 |
均值 |
人数 |
标准差 |
百分比 |
相关系数 |
Sig.(双侧) |
培养质量 |
师门意识较弱 |
9.44 |
16 |
2.476 |
4.8% |
0.514** |
0.000 |
师门意识中等 |
9.44 |
50 |
2.251 |
14.9% |
|||
师门意识较强 |
10.54 |
115 |
1.970 |
34.2% |
|||
师门意识很强 |
12.29 |
155 |
1.663 |
46.1% |
|||
总计 |
11.13 |
336 |
2.217 |
100.0% |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7的数据显示,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师门意识与培养质量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培养质量和学生师门意识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为0.514。表中还显示,师门意识越强,培养质量的得分平均值基本趋势越大。其中师门意识较弱和中等两个级别的平均值相等,证明这两个层次的培养质量整体上差不多;而当师门意识为强时,培养质量平均得分超过12分,达到较好以上的水平。从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定,师门意识和培养质量的关联程度达到中度相关。从标准差的大小来看,可以知道师门意识越低的人群,其内部在培养质量上的得分差异越大。
“培养质量*师门意识交叉制表”也显示,当师门意识为较弱和中等时,培养质量得分在9分以下的比例分别占到所属群体的37.4%和60%;而师门意识为强的人群,这一比例仅为5.1%,证明培养质量在一般及以下水平的人数在师门意识较低和中等的人群中占比较大。相反,师门意识为较弱和中等的人群其培养质量得分没有能达到14分的;而师门意识为较强和很强时,培养质量达到14分的则占到4.3%和22.6%。说明在师门意识越强的人群中,培养质量接近和达到非常好的人数比例越高。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知道生活学习、导师魅力和师门意识三个变量与培养质量都有正向的中度关联,但却不知道每个变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究竟哪种因素在培养质量时更为重要?下面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探讨,结果见表8。
(d)
Table 8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teachers, tutors’ personality charm, and living&studying
预测变量 |
原始分数回归系数(B) |
标准化分析回归系数(Beta) |
t值 |
p值 |
生活学习 |
0.150 |
0.239 |
3.410 |
0.001 |
导师魅力 |
0.176 |
0.228 |
3.216 |
0.001 |
师门意识 |
0.143 |
0.171 |
2.098 |
0.037 |
R=0.572 R2=0.328 调整后R2=0.321 F=52.488*** |
注:***表示p<0.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异量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52.488,显著性检验P值小于0.001,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回归模型是有统计意义的。“生活学习”“导师魅力”“师门意识”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培养质量”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572,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R2)为0.328,表示三个自变量共可解释“培养质量”变量32.8%的变异,总体看来并不是特别高。三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表示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培养质量”的影响均为正向,这与之前相关分析的结论相同。各回归系数来的t值相伴概率p值均小于0.05,同样说明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从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来看,三个自变量中,“生活学习”的系数绝对值最大,表示这个预测变量对因变量培养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导师魅力”变量,重要性相对较低的预测变量为“师门意识”。
因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生活学习”“导师魅力”“师门意识”对“培养质量”总变异的解释量并不是特别高,那意味着还存在其他一些对培养质量确有影响的未知因素。三个已知预测变量对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学生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频率对其培养质量的影响最大,导师魅力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而学生师门意识相对前两个因素而言对培养质量的影响要小一些。
总结上边的调查数据,大致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分总体平均值为11.13,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且接近于较好的水平;第二,相关性分析显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学生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频率、导师魅力、师门意识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都处于中度相关的状况,且参与师门活动频率、导师魅力、师门意识越低的人群,其培养质量上的内部差异越大;第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活学习”“导师魅力”“师门意识”三个已知预测变量对“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学生参与师门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频率对其培养质量的影响最大,导师魅力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而学生师门意识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相对最小。
从调查结论可知,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现代师门文化,离不开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去,让导师与学生合作做研究;第二,师门之内要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活动乃至生活聚会活动(可以邀请已毕业学生参加),以融洽学术氛围和生活气息;第三,学生相互合作做研究,在生活中也互相帮助。最后,导师自身在为人为学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引以为豪,乐意效仿。总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营造出一种现代师门关系,即“教学上是师生关系,彼此严格要求;学术上是平等关系,彼此平等对话;生活上是朋友关系,彼此轻松相处。”(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箴言)
[1] 王二宝,刘全菊.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47-49.
[2] 吴晓求,宋东霞,李艳丽,等.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调研[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10-14.
[3] 钱程东,钱悦,张春元,等.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41-43.
[4] 刘春桃,柳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中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09(11):96-98.
[5] 卢凌霄,刘晓光,董维春.“师门讨论会”教学法在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中国农业教育[J].
2015(4):59-62.
[6] 谢翌,邱霞燕,李亚培,等.学门文化:研究生教育文化重建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78-84.
(a) 考虑版面限制,验证因子分析图就没有展示出来。
(b)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29.
(c) 本文讨论的三个维度都设计了“培养质量*XXX交叉制表”,由于版面限制,这些表格都没有列出来。
(d) 在线性回归中,个别偏离数据主体的离群点、强影响点可能对回归模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建模过程,对这些点进行了排查和处理,初步过滤掉了9份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