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化学院教科院,怀化; 2.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怀化
在小学教育领域,师生之间的交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权威和服从的格局,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单向传递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师生交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沟通方式,强调尊重、倾听和表达情感,有望在改善小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通过倾听和表达两方面,帮助人们减少敌意,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使人们友好相处、情意相融。非暴力沟通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带评论地描述自己的观察,通过体会双方的感受,了解双方内心真正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明确的请求,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培养人们尊重与爱的能力。
本研究选取某县某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编制问卷,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小学师生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回收问卷643份,回收率为97%。问卷内容从四个维度出发:师生的交往意愿如何?师生之间是否存在暴力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如何?师生交往的效果如何?具体信息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变量 |
类别 |
频数 |
百分比(%) |
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 |
会 |
328 |
51.0 |
不会 |
315 |
49.0 |
|
学生期望师生交往的时间 |
5分钟以上 |
297 |
46.2 |
3~5分钟 |
346 |
53.8 |
|
教师回避责任 |
不会 |
272 |
42.3 |
会 |
371 |
57.7 |
|
教师进行比较 |
不会 |
270 |
42.0 |
会 |
373 |
58.0 |
|
教师进行绝对性评判 |
会 |
381 |
59.3 |
不会 |
262 |
40.7 |
|
教师强人所难 |
不会 |
265 |
41.2 |
会 |
378 |
58.8 |
|
教师表达请求 |
不会 |
346 |
53.8 |
会 |
297 |
46.2 |
|
教师进行客观观察 |
会 |
348 |
54.1 |
不会 |
295 |
45.9 |
|
教师表达感受 |
不会 |
341 |
53.0 |
会 |
302 |
47.0 |
|
学生感到安全、信任、满足 |
有 |
335 |
52.1 |
没有 |
308 |
47.9 |
|
教师耐心倾听 |
会 |
286 |
44.5 |
不会 |
357 |
55.5 |
|
教师沟通方式 |
教师听我讲 |
284 |
44.2 |
我听教师讲 |
359 |
55.8 |
|
学生表达需要 |
不会 |
317 |
49.3 |
会 |
326 |
50.7 |
|
学生表达感受 |
不会 |
309 |
48.1 |
会 |
334 |
51.9 |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方面的意图和期望可以发现:在该校的师生互动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一方主导对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反馈相对较少。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真实想法的了解。在师生交往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希望与教师进行主动的交流,学生对于与教师交往的态度显得相对冷淡,学生缺乏对教师沟通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师生交往缺乏双向互动。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互动,忽略了与教师在课堂之外深入交流的价值。大多情况下,只有教师主动表达交往意愿时,学生才会愿意进行输出。这反映了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被动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对于主动与教师建立关系的信心。
通过对四组相关数据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依然潜藏着一些暴力沟通的暗流。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不恰当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道德评价、比较心理、回避责任以及强人所难等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深远的伤害。
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其品德、性格等方面进行诊断性评价。像“你是一个勤奋的人”“你是一个懒惰的人”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了条件。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把学生单一的行为上升到了整体的好坏,将学生的问题放大,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引发了他们的抵触心理,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学生进行比较,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进步。将不同学生之间的表现、成绩、能力等进行对比,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这种看似简单而直接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尤其是对那些在比较中处于劣势的学生而言。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而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则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这种偏爱和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公平和被忽视,导致他们对教师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看,当学生寻求帮助无果或要完成某项教学以外的任务时,一部分教师会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为外部因素,比如“学校要求这样做”或“这是政策决定的”等理由来推卸责任,以避免个人责任和可能的批评。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是他们求学道路重要的伙伴和引路人。他们在遇到挑战时,期望教师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部分教师回避责任的行为,会使学生感到无助和失望,甚至怀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强人所难的现象。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强制要求学生如何做,碍于教师的权威,学生不得不遵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益被剥夺,也感受不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尊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真实的需求表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耐心倾听对方的声音至关重要。然而,部分师生在交往时却缺乏这种耐心,容易忽视彼此的真实观点和需求,导致双方的情感和立场变得模糊,难以建立共鸣。许多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时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客观沟通,让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到教师的偏见或不公。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时,他们自然会变得封闭和抵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小学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是确保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师生交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其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他们在面对教师交流时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想表达”。
“不想表达”是由于学生在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时遭遇忽视或否定,导致他们在与教师交流前感到紧张,害怕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无法获得教师的正向反馈。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与教师的交流,认为教师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从而不愿意敞开心扉。
学生之所以“不敢表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将教师视为知识渊博、形象威严,令人敬畏的存在,另一方面,受陈旧的师生观念影响,使得他们感到与教师的地位不对等,导致在与教师沟通时感到压力,难以坦率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不会表达”特别表现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言语发展能力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受限于词汇量,他们在与教师沟通时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够流畅,缺少逻辑和条理,常常导致他们在想说话时却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有效传递信息。
“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想表达”这三大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将会削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积极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高效、和谐的互动变得更加困难。
许多小学教师更多地聚焦在教学能力的提升,却忽略了沟通技能的学习。同时,这些教师难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难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进步需求。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融。但在实际交往中,部分教师常常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观察学生,而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扮演输出者的角色,缺乏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容易出现过度评价或“强人所难”的现象,这让学生感到缺乏尊重、理解和安全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困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学能力和沟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诸多事务,他们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纪律、处理家长沟通等,这些琐碎且复杂的事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当一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多个班级的学生时,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需求和问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务,很难再有余力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容易停留在表面和浅层,缺乏对学生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的足够关注。这种表面的交往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的建立。
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并树立以平等、尊重和理解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念,确保师生间的互动是积极、健康且富有成效的。师生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对话。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能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次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教师,将教师视为平等的伙伴和知心的朋友。通过真诚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解决师生交往的现实难题。
非暴力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和合作,它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何尊重他人的立场和需求。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理念,学生可以学会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不打断对方,不插话,而是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关注和认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学生可以参加非暴力沟通主题活动模拟真实沟通情境,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如何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解决师生交往的实践困境。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在于客观公正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公正无私的态度,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急于评判对错或批评指责他人,而是应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学生对于教师交流的恐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培养倾听学生内心的能力,关心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语言的非暴力沟通。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通过仔细聆听学生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声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学会与学生建立共情的连接,努力去感受学生正在经历的情绪和体验。面对不擅长表达或容易冲动的学生时,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这些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尝试推测他们的需求。只有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时,才可以迅速做出回应,并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
教师承载着塑造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意味着教师需要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平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加便捷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同时,这些科技手段还可以帮助教师减轻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张梦君.交往理性视域下的中学师生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2] 马婧.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交往现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3] 杨昕玥.非暴力沟通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4] 汪祖权,陈红梅.非暴力沟通在小学生同伴矛盾冲突的应用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7):80.
[5] 许波乐.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师生课堂交往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1.
[6] 俞奕欣.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和谐师生关系[J].求学,2021(3):49-50.
[7] 顾丹艳.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实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8):150-151.
[8] 蔡秋璞.师生交往行为与小学写作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9] 陈敬敏.“非暴力沟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9(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