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17740
Current Downloads: 453730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小学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某小学为例

A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a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y / 2024,6(4): 987-993 / 2024-08-14 look152 look667
  • Authors: 方茜¹ ² 邓三英¹ ²
  • Information:
    1.怀化学院教科院,怀化;
    2.武陵山片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怀化
  •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小学; 师生交往; 非暴力沟通
  • Abstract: Education is recognized as a key component in shaping a child’s future development.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rucial to students’ growth. However, in realit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and neglect of students’ needs and feelings, which inevitably creates barriers to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valu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and student management. As a way of respecting others and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can effectively ease the tense atmosphe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help establish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this study mainly adopts th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elementary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in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it is hoped that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practice to help teachers go deeper into students,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at a bridge of love and respect can be buil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nd cordi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to provide a better guarantee for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教育被认为是塑造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小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往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交往常因缺乏对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使得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师生之间的认知和价值观的不同,从而与学生的沟通产生障碍。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尊重他人、有效沟通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氛围,促进情感交流,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论文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师生之间的交往现状进行研究,从非暴力沟通的视角分析小学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非暴力沟通在改善师生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促进建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4130
  • Cite: 方茜,邓三英.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小学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某小学为例[J].教育研讨,2024,6(4):987-993.

1 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教育领域,师生之间的交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权威和服从的格局,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往往是单向传递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师生交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沟通方式,强调尊重、倾听和表达情感,有望在改善小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通过倾听和表达两方面,帮助人们减少敌意,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使人们友好相处、情意相融。非暴力沟通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带评论地描述自己的观察,通过体会双方的感受,了解双方内心真正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明确的请求,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培养人们尊重与爱的能力。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某县某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编制问卷,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小学师生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回收问卷643份,回收率为97%。问卷内容从四个维度出发:师生的交往意愿如何?师生之间是否存在暴力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如何?师生交往的效果如何?具体信息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变量

类别

频数

百分比(%)

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

328

51.0

不会

315

49.0

学生期望师生交往的时间

5分钟以上

297

46.2

3~5分钟

346

53.8

教师回避责任

不会

272

42.3

371

57.7

教师进行比较

不会

270

42.0

373

58.0

教师进行绝对性评判

381

59.3

不会

262

40.7

教师强人所难

不会

265

41.2

378

58.8

教师表达请求

不会

346

53.8

297

46.2

教师进行客观观察

348

54.1

不会

295

45.9

教师表达感受

不会

341

53.0

302

47.0

学生感到安全、信任、满足

335

52.1

没有

308

47.9

教师耐心倾听

286

44.5

不会

357

55.5

教师沟通方式

教师听我讲

284

44.2

我听教师讲

359

55.8

学生表达需要

不会

317

49.3

326

50.7

学生表达感受

不会

309

48.1

334

51.9

3 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小学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交往缺乏双向互动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方面的意图和期望可以发现:在该校的师生互动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一方主导对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反馈相对较少。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真实想法的了解。在师生交往中,只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希望与教师进行主动的交流,学生对于与教师交往的态度显得相对冷淡,学生缺乏对教师沟通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师生交往缺乏双向互动。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互动,忽略了与教师在课堂之外深入交流的价值。大多情况下,只有教师主动表达交往意愿时,学生才会愿意进行输出。这反映了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被动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对于主动与教师建立关系的信心。

3.2 教师表达方式不恰当

通过对四组相关数据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依然潜藏着一些暴力沟通的暗流。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不恰当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道德评价、比较心理、回避责任以及强人所难等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深远的伤害。

3.2.1 道德评判

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其品德、性格等方面进行诊断性评价。像“你是一个勤奋的人”“你是一个懒惰的人”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了条件。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把学生单一的行为上升到了整体的好坏,将学生的问题放大,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引发了他们的抵触心理,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3.2.2 做比较

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学生进行比较,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进步。将不同学生之间的表现、成绩、能力等进行对比,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这种看似简单而直接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尤其是对那些在比较中处于劣势的学生而言。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而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则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这种偏爱和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公平和被忽视,导致他们对教师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影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3.2.3 回避责任

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看,当学生寻求帮助无果或要完成某项教学以外的任务时,一部分教师会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为外部因素,比如“学校要求这样做”或“这是政策决定的”等理由来推卸责任,以避免个人责任和可能的批评。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师是他们求学道路重要的伙伴和引路人。他们在遇到挑战时,期望教师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部分教师回避责任的行为,会使学生感到无助和失望,甚至怀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

3.2.4 强人所难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强人所难的现象。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强制要求学生如何做,碍于教师的权威,学生不得不遵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益被剥夺,也感受不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尊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3.3 师生交往缺乏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真实的需求表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耐心倾听对方的声音至关重要。然而,部分师生在交往时却缺乏这种耐心,容易忽视彼此的真实观点和需求,导致双方的情感和立场变得模糊,难以建立共鸣。许多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时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客观沟通,让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到教师的偏见或不公。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时,他们自然会变得封闭和抵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4 小学师生交往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在小学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是确保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师生交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这其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他们在面对教师交流时遇到的主要障碍包括“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想表达”。

4.1.1 不想表达

“不想表达”是由于学生在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时遭遇忽视或否定,导致他们在与教师交流前感到紧张,害怕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无法获得教师的正向反馈。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与教师的交流,认为教师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从而不愿意敞开心扉。

4.1.2 不敢表达

学生之所以“不敢表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将教师视为知识渊博、形象威严,令人敬畏的存在,另一方面,受陈旧的师生观念影响,使得他们感到与教师的地位不对等,导致在与教师沟通时感到压力,难以坦率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4.1.3 不会表达

“不会表达”特别表现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言语发展能力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受限于词汇量,他们在与教师沟通时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够流畅,缺少逻辑和条理,常常导致他们在想说话时却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有效传递信息。

“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想表达”这三大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将会削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积极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高效、和谐的互动变得更加困难。

4.2 教师沟通素养欠缺

许多小学教师更多地聚焦在教学能力的提升,却忽略了沟通技能的学习。同时,这些教师难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难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进步需求。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融。但在实际交往中,部分教师常常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观察学生,而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扮演输出者的角色,缺乏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容易出现过度评价或“强人所难”的现象,这让学生感到缺乏尊重、理解和安全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困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学能力和沟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3 教师工作内容繁重,精力分配受限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诸多事务,他们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纪律、处理家长沟通等,这些琐碎且复杂的事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当一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多个班级的学生时,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需求和问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务,很难再有余力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容易停留在表面和浅层,缺乏对学生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的足够关注。这种表面的交往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的建立。

5 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小学师生交往的应对策略

5.1 学生层面

5.1.1 树立良好的交往观

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并树立以平等、尊重和理解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念,确保师生间的互动是积极、健康且富有成效的。师生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对话。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能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次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教师,将教师视为平等的伙伴和知心的朋友。通过真诚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解决师生交往的现实难题。

5.1.2 培养非暴力沟通的交往能力

非暴力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和合作,它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何尊重他人的立场和需求。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理念,学生可以学会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不打断对方,不插话,而是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关注和认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学生可以参加非暴力沟通主题活动模拟真实沟通情境,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如何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解决师生交往的实践困境。

5.2 教师层面

5.2.1 诚实表达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在于客观公正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公正无私的态度,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急于评判对错或批评指责他人,而是应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降低学生对于教师交流的恐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2.2 耐心倾听

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培养倾听学生内心的能力,关心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语言的非暴力沟通。倾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通过仔细聆听学生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声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学会与学生建立共情的连接,努力去感受学生正在经历的情绪和体验。面对不擅长表达或容易冲动的学生时,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这些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尝试推测他们的需求。只有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时,才可以迅速做出回应,并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

5.2.3 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教师承载着塑造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意味着教师需要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平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加便捷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同时,这些科技手段还可以帮助教师减轻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梦君.交往理性视域下的中学师生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2] 马婧.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交往现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3] 杨昕玥.非暴力沟通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4] 汪祖权,陈红梅.非暴力沟通在小学生同伴矛盾冲突的应用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7):80.

[5] 许波乐.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师生课堂交往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1.

[6] 俞奕欣.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和谐师生关系[J].求学,2021(3):49-50.

[7] 顾丹艳.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实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8):150-151.

[8] 蔡秋璞.师生交往行为与小学写作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9] 陈敬敏.“非暴力沟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19(5):76-7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