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人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精神文化思想,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深刻阐述和科学性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关于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指引着中国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新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了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培养能担当时代复兴大任、有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使中华红色文脉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我们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文化思想,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教育的时代创新发展。本文将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时代背景,集中探讨当前红色文脉融入青少年教育的理论根源,然后基于理论的研究去深挖新时代红色文脉教育需要遵守的教育原则,最终提出青少年红色文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其中蕴含的红色文脉是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习近平文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红色文脉与青少年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坚守三个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魂脉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文化思想为党史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不断深化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文化唯物论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思想。对于文化,肖前教授等人曾提出文化的简要表述:“文化的实质即人化”,其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关键内容。马克思没有对文化概念进行定义,他侧重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去诠释文化的意义。他还认为:“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马克思认为,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论文化并非把文化当作客观存在,而是要通过唯物史观去观察和促进对文化的理解,不能离开物质生产去谈论文化。马克思对于文化的观点方法是正确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和践行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涵盖着的引领广大青年为实现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爱国思想,例如“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把自身组织成民族”,是我们在新时代开展红色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仍然是当今时代指导我们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指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理论,而且在基本内容、历史使命、方法途径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给马克思主义的青少年红色教育赋予新的内涵,为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道路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引。当前,随着社会文化语境发生整体性变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实疏离的现象,理论指导现实的针对性弱化,因此,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青少年红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基因密码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诠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逻辑意义,表明了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表明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认识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孕育于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刻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致力于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人物在开创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所追求、所把握的方向和尺度,它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其中涵盖的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起关键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经过民族代代相传、传承发扬与开拓创新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民族最根本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对民族精神的信仰,才能真正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形成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建党精神,党和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具有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走出来,无数青少年不畏艰险,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凸显了为民族的解放历经磨难、奋勇当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的雄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汇聚成一种党的精神文化思想,书写着党的伟大发展历程,为青少年带来更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精神文化思想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体现了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有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深刻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精神文化思想主要有改革开放思想、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了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奋勇前行、解放思想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
这些精神,汇聚成了党的精神文化思想,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彰显,也是党的奋斗历程的深刻反映,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不仅仅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歌颂和传承,同时也是时刻提醒我们学习革命者的精神,保持革命者的勇敢无畏,锤炼出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树立民族信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
红色文脉与青少年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文脉,树立红色理想信念,实现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赋予青少年新时代重要的爱国历史使命。红色文脉是历史和时代的印记,将其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应遵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普遍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脉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关键期,文化价值观相互影响和碰撞,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体系。
红色文脉是一个纵横交错发展的体系,在横向表现为开放包容的社会因素的合力,在纵向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凝聚成的精神和品质。红色事件是在不同社会时期和背景下发生的,受不同的因素综合影响。基于复杂时空交汇的影响,红色文脉对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历史作用。赓续红色文脉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简单传承,而是要把红色精神内核进行“时代解读”,实现红色文脉的“与时俱进”。“时代解读”要求我们立足时代精神和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红色文脉进行审视。“与时俱进”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现红色文脉与当前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传承红色文脉是历史使命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统一。因此,我们在将红色文脉融入青少年教育的时候要将红色基因的历史性意义与时代性相结合,将其精神内核提取出来,融入当前新时代的历史背景,转换成青少年的话语,增强红色文脉的时代性,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自觉。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重要的论述,也是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依据,与马克思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既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未来文化思想的创新和实践的指导。
我国青少年红色教育的理论体系较为丰富,但是在实践中对理论的融合不够深入。当前在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世界格局里,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多元观念冲击且不稳定,因此在将红色文脉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教育中时要注重通过实践深化思想理论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认为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实践基地可以在空间上丰富青少年的红色体验,增强红色文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截至目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585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为以实体的形式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灵魂。我们在践行青少年红色文脉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充分利用线上红色教育平台和线下实践基地。此外,在新时代新阶段,青少年红色教育要根植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也要让青少年践行好红色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很多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其中有普遍性的“长征精神”,还有具有地方性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山东沂蒙精神等。地域性是中华革命文化的基础,它孕育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我们在构建红色文化精神体系的时候,红色文化既要具有地域性又要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地域性的文化基因可以帮助人们确认自身的独特性,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并以此建构该地域的认知符号。而普遍性的文化基因主要谋求大众化的民族认同,使得人们产生民族归属感和光荣感。
红色文脉的普遍性寓于地域性中,并通过地域性表现出来。在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脉教育的时候,红色文化的普遍性与地域性要充分融合,一方面要用地方革命叙事来充实普遍性叙事,将宽泛抽象的红色革命文化在地化,让青少年明确地方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历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域性的红色文化的普遍性价值,构建共同的红色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体系,让青少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民族情感。为此,地方红色文脉教育应当编写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色红色教材,将普遍性和地域性结合起来,提高青少年对国家红色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
坚持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就是要求教育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青少年红色爱国教育的时代创新。本文立足于新时代的特点,依据青少年的特质,探讨青少年红色文脉教育应当坚持话语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活力迸发,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道路上前行。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是文化自信的深刻诠释,也是文化自觉的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内要引导人民“认识中国特色”,对外要“阐释好中国特色”。二十大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了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心就是力量”等一系列民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表达,充分回应了人民利益的诉求,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由此可见,话语体系的建构对于新时代的文化引领、价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红色文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并建构红色文脉的独特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新阶段,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把传统红色革命文化的话语体系转换成创新形态的易于青少年理解的话语体系。一是要转换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青少年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教师要主动观察和考虑青少年学生在随着时代发展在心理发展、人格发展上的新特点,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主动探索他们在成长教育中的需要,从而将传统的革命文化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易于接受的话语。二是要主动转换红色文化的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表明新时代红色教育要注重转换语境,将具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话语进行转换并融入教学,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协商的对话性教学语境,从而实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时代情感。教师还要基于时代的发展将与时俱进的语言和时代性的议题融入红色文脉的教学中,构建一种契合时代以及学生思维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兼具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理论,它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中创新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红色文脉与青年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红色文脉融入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需要有完善的机制保障其运行。只有健全的教育机制才能促进红色文脉教育的长效、稳定地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要坚持机制创新,促进红色文脉深入落到实处。
一是要健全目标党团队一体化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明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多次强调党团队一体化,推动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相衔接。红色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要明确党团队育人目的一体化。此外,在青少年红色文脉教育工作中,大、中、小各个学段在坚持育人目标一致性的同时,要将育人总目标细化到各个学段明确相应的小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龄阶段创设相应的队课、团课和党课,根据课程的内容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脉。二是健全家校社职能一体化协同机制。传承赓续红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会为支撑的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和社会要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支持,家长可以充实孩子对于红色文脉的认识,带领他们去参观当地的红色文脉;社会也可以将当下的热点与红色文脉充分融合,比如将红色文脉融入手机壳、短视频、影视、动漫等,为红色文脉赋予活力,促进青少年对于红色文脉的情感。建立校外场馆和基地的联合育人机制,将红色文脉传播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的学分考核中,将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和使用纳入政府服务的评估和教育质量考核中,为青少年红色教育工作协同作用的形成提供保障条件。
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挖掘媒体平台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媒体在青年红色教育中起的关键作用。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将红色文脉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中时,要充分利用融媒体的特质,贴近中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需求,创新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一是要注重媒体传播红色文脉的生活性。当前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难以产生共鸣。新媒体要利用时效快等特点结合青少年身边发生的英雄事迹和榜样人物,以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形式进行教育,使其产生对于英雄事迹以及红色人物的情感。二是要注重媒体传播红色文脉的故事性。新媒体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青少年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认为规矩、严肃的红色文脉晦涩难懂,青睐于故事性的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汇集了很多英雄人物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事件等。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承红色文脉,聚焦红色教育,宣传红色文脉,我们要挖掘故事性的红色文脉,依托微信、QQ、哔哩哔哩、慕课MOOC等平台,以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以故事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向青少年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突出故事的人物情感和艺术感,让青少年对于红色故事有更深刻的画面感,从而感受历史、领悟历史、付诸实践。
中华红色文脉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深刻体现,是我们培养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新阶段,面对着文化碰撞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新的征程上,为了肩负起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红色文脉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坚持文化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信仰和民族文化光荣感,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华红色文脉的赓续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方世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OL].学术探索:1-6[2023-10-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31011.1057.002.html.
[3] 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肖前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曾德生,俞智威.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5):38-43.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8] 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12[2023-11-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31016.0954.002.html.
[9] 任艺璇.红色基因融入中国青年奋斗历程的逻辑进路[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2,37(4):9-16.
[10] 高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综述[N].新华社,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