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15422
Current Downloads: 453410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一流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日语+工科”双学位项目为例

A New Way of Cultivating First Class Japanese Language Professionals —The Case of “Japanese+Engineering” Dual Degree Program

Education Study / 2024,6(4): 1144-1148 / 2024-08-27 look157 look407
  • Authors: 陆薇薇
  •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 Keywords:
    Dual degree; Japanes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双学位; 日语专业; 人才培养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rossover and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s, and dual degre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Japanese+Engineering” dual degree program,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program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offers insigh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在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双学位人才培养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日语+工科”双学位项目的分析,明确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厘清了该项目人才培养的优势,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提供了参照。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4151
  • Cite: 陆薇薇.一流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日语+工科”双学位项目为例[J].教育研讨,2024,6(4):1144-1148.

1 引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早在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就指出,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校外语教育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大外语人才。[1]之后在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颁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明确指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2]

可见,在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存在语种和模式之别。首先,相较英语等大语种而言,日语等小语种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为单一,如何与对象国的特色领域进行融合,服务于国家战略显得十分关键。其次,交叉融合包括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各有其利弊,需依据学校优势加以考量。但不可否认,由于双学位人才培养强调通过跨学科交叉学习,达到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复合[3],所以格外受到关注。

此外,选择“外语+专业”还是“专业+外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对于“专业+日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一些先行研究。研究认为,“由于日语的零起点教学等特殊性,与英语相比,‘专业+
日语’的培养模式更加值得研究和关注。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日语学习颇有兴趣,并出于‘更好地就业’等原因选择了双学位”[4];“选择日语双学位的学生主修专业集中为法律、英语、会计、国际贸易、汉语言文学等,目前毕业的日语双学位毕业生已经成为各领域的稀缺人才”[5]。
“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自然也能对专业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从专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则更具竞争力。

东南大学日语专业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后,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依据国家需求和学校优势,积极开拓“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23年5月成功获批。

2 本双学位项目的必要性

2.1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将发展集成电路(俗称芯片),包括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制造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日本在电子信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精密机械(机器人等)、光学工程(照相机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技术方面优势明显。2014年,中村修二、赤崎勇、天野浩等三位日本学者因发明氮化镓基蓝光LED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便是这一优势地位的最好体现。此外,就教育界而言,如上文所述,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方向。“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着力培养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跨学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本项目通过日语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领军人才,深入了解日本相关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2 服务产业重大需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是半导体产业、显示技术、光电技术等,这些领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加速发展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日本一直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强国,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企业全球前十中占了一半。以半导体前道工艺为例,日本企业占比较高前道工序设备包括:涂布显影设备(92%)、热处理设备(93%)、单片式清洗设备(63%)和批量式清洗设备(86%)、测长SEM(80%)等。[6]大部分日本的设备厂家能够为各半导体厂家“量身定制”设备。日本企业在前道工艺材料中同样占据绝对优势,大尺寸硅晶圆、各类光刻胶、各类CMP粉浆、各类高纯度溶液等占比极高。[7]在MEMS领域,日本具备较为强大的工艺材料、加工制备和封装能力及技术优势,形成了众多小批量高性能的传感器产品,在传感器高端市场有着良好的竞争力。与日本的半导体、显示、光电等技术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整合行业资源,消除技术壁垒,能够促进我国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而语言沟通是产业合作的前提,中日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合作,需要大量精通日语、善于对日跨文化交际的电子信息技术高端人才,因此设立“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能够服务产业重大需求。

2.3 服务地方发展需要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江苏省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而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适时培养精通外语的各专业领域技术人才。同时,江苏省地处东南沿海,与日本隔海相望,往来便利,自古以来与日本交流频繁。江苏省与日本之间的经贸和产业合作关系非常密切,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交流也非常活跃。日本民众具有较深的江苏情结,在华日企数江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国家创立了苏州实验室,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而“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江苏对这一领域跨学科人才的需求。作为江苏省顶尖高校,东南大学设立“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位,能够为江苏省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关键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江苏省的技术腾飞和产业升级作出显著贡献。

3 本双学位项目的可行性

3.1 一流学科支撑

本项目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为A-(A等级:8/90),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日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A,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电子科学与技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平台是本项目的有力支撑。

3.2 国际化平台支持

日语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日本著名高校紧密合作,为本项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日语专业与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广岛大学、公立小松大学、爱知大学、爱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3+1”的联合培养项目,本科生在校期间留学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同时,打造中日联合师资团队,让学生经常聆听日本名校名师的授课与讲座,并与之交流互动,接轨国际学术前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日本早稻田大学IPS研究生院长期合作,有东南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IPS研究生院的“3+2”联合培养项目,近期还与日本大阪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设了线上课程。此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从日本名校毕业的教师,能够开设全日文的专业课程,且可以通过日语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国际化优势,邀请日方著名学者为双学位学生教授相关课程。

3.3 前期经验积累

前期已在交叉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为本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日语专业在“日语+英语”“日语+商务”等领域成效尤为突出,学生多语优势明显,在日语、英语国家级竞赛中频繁获奖;就业时颇具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再者,2022年东南大学获批“英语+信息工程”双学位学士项目,实现了“精品文科+强势工科”的跨学科融合,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本双学位项目人才培养优势

4.1 知识结构优化创新

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精品文科专业“日语”与强势工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全链条复合培养体系,夯实电子信息工程知识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在跨界基础上探索文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在实践中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双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工程素养,培养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4.2 课程体系合理重构

为满足“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本项目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具体举措如下:

(1)重组通识类课程,例如:在通识教育基础课模块里,将高等数学(文)提升为高等数学(含线性代数)Ⅰ、II,增加大学物理课程,将新生专业导论改为日语+电子专业导论,以升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并合理化课程体系,如在专业相关课程模块(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及跨学科选修课)里,日语专业课程保留了日语听说读写译及日本社会文化等核心类课程,以帮助学生打好日语基础,同时训练其对日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专业核心课程中数门课程用全日文或全英文授课,既保障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知识的摄入,又提升学生日语和英语专门用途的语言技能。

(3)增设融合性课程,如在大类学科基础课模块中,增设科技日语视听说、光电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等多门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提升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或技术管理问题的能力。

4.3 人才培养口径宽广

“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毕业生具有宽口径就业优势,可以在国内、日本及欧美著名高校进入日语语言文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光学工程、物联网、通信与信息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处理等领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亦可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科研院所及瑞萨、东芝、索尼、华为、中兴、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

5 结语

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地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乃是大势所趋。自教育部颁布实施“新文科”战略以来,我们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流日语专业为中心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等多个方面全面深入推进专业建设,以国际化为特色,重点打造了“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与“外语+文科”的双学位项目相比,“外语+工科”的双学位项目更具创新意识和广阔前景。本项目旨在培养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跨学科、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日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叠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成为跨学科研究和工作的领军人物,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对激烈国际竞争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2]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3-02-16)[2024-05-16].https://www.cssn.cn/ztzl/yingxiangshixue/zhengcewenjian/202302/t20230216_5588800.shtml.

[3] 王新庄,倪师军,郭科.双学位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7-30.

[4] 杨钢.“专业+日语”双学位专业课程设置对策探析——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9):35-37.

[5] 万丽娜,曾妍.关于日语二学位学生培养的现状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5):210.

[6] 昆仑策.除了设备和材料,日本电子产业还剩下什么[EB/OL].(2024-05-23)[2024-08-16].https://www.kunlunce.com/e/wap/show2022.php?classid=176&id=177995.

[7] 中制智库.日本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究竟强在哪?[EB/OL].(2021-12-20)[2024-08-16].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927407.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