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15008
Current Downloads: 453393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构建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r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Education Study / 2024,6(4): 1202-1208 / 2024-09-02 look180 look218
  • Authors: 肖蓓
  • Information: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成都
  •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eneral courses; Construction path
    新文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识课程; 构建路径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rompts higher education to constantly reflect on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eneral courses is a powerful mea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general courses requires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work in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first is to emphasize the new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anchor the course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second is to innovate the new way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e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new form of “cross-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course teaching method; the fourth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way of “practice-oriented” and improve the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work is systematic and complex, and requires the full cooperation of the whole schoo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lan at the top level at the school level,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cess at the college level, and optimiz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t the teacher level. 新文科建设促使高等教育不断反思如何培养新时代人才,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课程深度融合,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需要做好课程建设的一系列、全方位的工作: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锚定课程培养目标;二是创新“资源整合”的新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三是强化“交叉融合”的新形式,革新课程教学方法;四是关注“实践取向”的新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此项工作系统而复杂,需要全校通力协作。因此,需要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出台课程建设方案;学院层面落实课程建设过程;教师层面优化课程课堂教学。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4158
  • Cite: 肖蓓.新文科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讨,2024,6(4):1202-1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延续、生生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强大根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键在于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中小学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2019年)等文件的先后颁布,表明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的时代需求,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高校也应进一步思考具体举措。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指明了全面建设新文科的方向,是高等教育领域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之后的重大举措,也促使高等教育文科建设不断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然而,如何实现新文科建设的“价值重塑、领域拓展、交叉融合、话语主导”等目标,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如何找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四新”建设的契合点,探寻出符合当下青年大学生需求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路径和教育模式,是高校必须考虑的话题。为加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新文科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本文聚焦新文科视域下如何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探寻教学目的的锚定、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成效的评价等问题,以进一步助力我国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培养“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人才。[3]

1 新文科视域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通识课程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4]而新文科建设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需要打破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原有壁垒,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5]因此,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提升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将两者深度融合将取得显著成效,也符合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先进理念。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是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召唤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其竞争根源还是文化,文化的力量和价值不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面对全球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我国高校在文化守护、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组织运行等均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目前,传统的文科教育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时面临诸多新问题,必须思考转型和重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最佳理论源泉,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方向。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文科教育格局和模式,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是建设中国特色文科体系的必行之举

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独特性的中国文科体系,是新时代文科建设的必行之举,更是高校文科教育的改革方向。新文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理念、标准、方法、路径和评价”等方面,均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而课程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为高校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识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建设中国特色文科体系的有力抓手。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手段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始终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展开。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力量。站好讲台,守好“责任田”,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落实立德树人,就必须不断思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德性优先”历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培养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守正创新的青年一代,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人性的期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瑰宝,融入高校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大学生,是必须思考的新的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2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要求各级学校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及高校相继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中小学结合自身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识课程师资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整体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故而要求承担相关课程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系统的文化知识。但是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存在诸多普遍性问题:一是因人设课,现有通识课程教师大多根据自身喜好和擅长开设课程,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二是培养不够,高校对此类师资的培养力度通常不够,缺乏针对性的系统谋划,专门师资力量储备不足;三是胜任力不足,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整体胜任力不足,对师资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清晰,未形成完善的胜任力提升方案。

2.2 通识课程内容中传统文化的着力点较为分散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包括价值观、思想理念和民族精神,涉及家国情怀、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等方面。在现有的高校体系中,教务、宣传、学工、团委等承担主要思政工作的部门均可在各自工作中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存在表面如火如荼、内在影响不深的问题,全面性欠缺、系统性不足,着力点较为分散。因此,高校需要有计划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内容,增加内容丰富性,加强内容聚焦性,通过系统性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理解、认同和践行。

2.3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校的通识课程依旧以课堂讲授、增加知识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多地还是囿于课堂学习,教法和学法均偏向于较为传统的方式。同时,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尚未搭建形成系统的实践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结合高校特色、兼顾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比重,立足地方文化发展需求,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发展有机融合。

3 新文科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建设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优化学科分科过细、基本文化素养教育缺失等系列问题,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设定了新的规格,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需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做好课程建设的一系列、全方位的工作,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和重塑、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教学手段的拓展和革新、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反馈等。

3.1 强调“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锚定课程培养目标

文化传承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并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进而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繁荣而努力奋斗。[7]儒家文化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圣人的培养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词汇形容人性的高尚。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推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肯定,更是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高扬学生人性的核心理念,也是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在通识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确立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设计相应的课程。

3.2 创新“资源整合”的新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设计一门新的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筛选、设计和组织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众多文化瑰宝,高校可以进行如下筛选和分类设计课程模块: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理论课程;二是品德、德性类课程,涵盖家国历史、社会公德等;三是语言文字类,如诗词歌赋、通用语言文字、经典著作等;四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音乐、舞蹈、戏曲等;五是具有城市属性的课程,包括节日民俗、历史故事、城市景点、饮食文化等。教师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升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给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8]

3.3 强化“交叉融合”的新形式,革新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育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育人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不能只追求形式化的育人。[6]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传统文科教育只关注学科内部的弊端和局限性,提倡人才培养与世界同步,提倡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文创产品等新兴产业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多元化。高校通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座、讲授等方法,而应该结合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通过改造教学空间、开展智慧小组互动等形式,革新教学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命”,实现高效率、大规模、深层次的传播。

3.4 关注“实践取向”的新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评价

新文科建设是在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继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之后提出的,体现出文科建设仍然需要坚持实践取向、延续实践行动的新理念。在通识课程的设计中,评价环节既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衡量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以学生是否掌握、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是否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采用新的智能教学平台、教学研修平台等手段,关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以致用”,融入个人生活、思想言行,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4 新文科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保障管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校通力协作。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服务管理意识、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做好服务管理细节,从上至下完善工作环节,做好保障工作。

4.1 学校层面,出台课程建设方案

通识课程是涉及全校学生的重要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需要学校层面设计科学而全面的建设方案。教务处作为课程管理单位,应提供课程建设的工作流程,督促相关单位确保建设质量;二级教学单位应根据学科本身的规律和特征,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思考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通识教育被忽视的边缘状态;学生处和团委负责课堂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关注教师授课情况。

4.2 学院层面,落实课程建设过程

目前,部分高校已专门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院应明晰定位、健全组织、吸引人才,系统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探寻通识课程的建设路径,加强相关科学研究,落实课程建设方案。其他二级教学单位应积极配合学校建设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教学,强调通识课程的重要性,严格进行通识课程的考核,最终在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阵地。

4.3 教师层面,优化课程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是实现通识课程培养目标的主体。首先,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站位,高度认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其次,任课教师要认真思考,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通识课程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研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任课教师要在课程考核中平衡理论与实践,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真正实现“入心”“入脑”。

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该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目标,以家国情怀、社会公德、个人底蕴为培养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剖析、理解和践行。通识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肩负着培育青年人综合素养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通识课程,可以遵循新文科建设以人为本、资源整合、交叉融合、实践取向的理念,通过学校引导、学院落实、教师实施的三级联动,力求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 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3-12-04(16).

[3] 张亮,郭明姬.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8):148-155.

[4] 方华,孙成武.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7):99-104.

[5] 夏文斌.新文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0-21.

[6] 丁俊苗.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20(10):1-5.

[7] 邵子华,张绪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43-147.

[8] 任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8):101-105.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