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武汉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我国民众健身娱乐的方式,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1]。在中华文明的长期发展进程中,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射箭、摔跤、龙舟、气功等,既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这些项目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与心灵的统一、内外兼修的平衡,这与现代西方体育注重竞技和对抗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体育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代体育项目逐渐在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同样面临这一挑战,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逐渐占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主流,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部分高校中完全缺失。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承载着文化传播与创新功能的重要平台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的树立。[2]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推动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而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中所占比例极小。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处于边缘地位,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师资支持。[3]同时,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参与动力。此外,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性相对较弱,无法像现代体育项目那样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因素。[6]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围绕现代体育项目展开,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则相对薄弱。尽管部分高校举办了如“武术比赛”“太极拳展演”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影响力有限,无法形成持续性影响,且参与范围较小,未能覆盖广大学生群体。此外,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和讲座较少,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与发展。[7]
高校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据调查,部分高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主要由具备现代体育教学背景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在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性、文化理解以及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不足。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传统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专职从事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这也是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而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文化应当呈现出多元化与包容性,既包括现代体育项目,也应涵盖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特色,其不仅包含了体育运动的锻炼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通过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文化体系,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瑰宝,其发展与传承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当在这一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是推动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已经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充分借助这些政策支持,将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学校的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并通过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例如,高校可以制定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将传统体育项目设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校园内的长期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并将传统体育活动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这种制度化的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为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创新。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传统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难以构建起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将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更多接触和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机会。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注重实践教学,也要加强理论教学,通过讲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此外,教学手段也需要创新,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VR)体验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4]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推广和传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武术比赛、太极拳展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外体育文化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体育文化,提升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与认同感。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这些新媒体工具不仅可以扩大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还能够通过互动性与趣味性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传统体育项目,从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教师是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部分高校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方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传统体育文化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校内外专家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传统体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传统体育文化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教学经验。此外,高校可以与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组织或专业机构合作,邀请传统体育项目的专家和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开展文化讲座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和技艺精髓。[5]这种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够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理论研究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科研项目,围绕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与文化推广中。此外,高校还应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也是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9]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技术,促使传统体育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来。
新时代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支持、课程改革、校园文化活动、师资建设以及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政策保障、教学创新以及文化传播,高校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体育文化体系,还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建设进程中,高校还应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建设路径,确保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刘洪涛,李文斌.中国高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20(8):89-95.
[2] 王子璇.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体育文化,2019(6):45-50.
[3] 陈晓飞.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5):12-15.
[4] 罗景,郭娇.文化自信到智慧赋能:文旅融合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7):172-174.
[5] 彭延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研究[J].体育世界,2024(8):27-29.
[6] 王宇,董奎,曹榆,等.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文化特征研究[J].武术研究,2024,9(8):16-19.
[7] 李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6):75-77.
[8] 赵友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进路[J/OL].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1-7[2024-09-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504.Z.20240819.0942.002.html.
[9] 李克良,张瑶,王紫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逻辑理路与可持续发展向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4):13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