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09737
Current Downloads: 448994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机制探索

Exploring Mechanisms for Enhancing Academic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ducation Study / 2024,6(5): 1311-1314 / 2024-09-30 look330 look178
  • Authors: 杨晓东
  • Information: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Academic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研究生教育; 学术英语; 语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 人工智能
  •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for enhancing the academic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several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models regarding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pragmatic competenc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paper proposes four key strategies: constructing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optimiz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ing AI technologies, and strengthen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These measures are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English proficiency,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本研究探讨了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现有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在学术语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优化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四项提升举措。通过这些措施,研究生能够在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增强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竞争力。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5175
  • Cite: 杨晓东.新时代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机制探索[J].教育研讨,2024,6(5):1311-1314.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等多部委于2020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自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战略以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融入国际学术圈并拥有学科领域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型人才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建设的战略目标。研究生英语教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优化基于任务的教学理念,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心从语言知识的教授转向学术语用能力的培养,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这一转变,以提升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术英语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2 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现状

学术语用能力在此处指二语学习者使用学术语言完成学术相关交际任务的语言应用能力。一般认为,二语者的语法错误会被母语者视为语言局限性的表现,然而,违背语言使用规范则会被看作不利于交际的个性特征,其严重程度远远大于语言本身的错误。在学术用途英语(EAP)或专门用途英语(ESP)中,学术语用能力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参与者对研究内容的讨论,从而进一步丧失对学术话语的操控(Crandall & Basturkmen,2004;Morita,2004)。

目前高校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专业研究为导向的“专题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课程设计侧重于与学生学术需求紧密相关的内容,如科技论文写作、学术英语演讲等。这类课程的重心多在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这种模式下的授课教师通常不是专任英语教师,而是以专业课教师居多。另一种模式则是更为广泛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不以学生的具体专业为重点,更多地借鉴了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方法,课程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偏向于通用型学术英语的基础技能训练。这类课程主要以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的核心,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和传统评估方式实施类似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Wang et al.,2019)。

上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均存在一定问题。以专业研究为导向的“专题英语教学”模式虽然由专业课教师授课,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非常精通,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差异显著,部分课程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而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模式主要由英语专任教师授课,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领域脱节,英语技能方面的培养难以与学生的专业研究紧密结合。并且,两种模式都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在学术环境中的英语语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学术交流中面临表达不精准、沟通不充分等各种来自语言应用方面的挑战。

近年来的研究充分证明,二语教育中的语用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语用技能是完全可教的(Taguchi,2015)。另有研究发现,如果课程中没有安排显性的语用能力相关教学内容,学习者即便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也不易自我发展出语用产出(Ament et al.,2018)。因此,学术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依托特征明确的教学指导,单纯的语言规则知识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语用能力。根据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专业硕士、学术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学术交流意愿,并愿意采用积极的策略来克服学术交际的困难,但并不清楚应采取何种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英语交际策略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自2022年以来,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已经对研究生英语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发现有将近九成的研究生会主动借助各种人工智能手段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准备英语会议发言。同时,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出现了一些来自学习者的非积极反馈。按照许家金、赵冲(2024)的观点,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充当“升级型”的角色,辅助非本族语教师以及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知识的英语教师完成以往难以实现的任务,使一些不易实现的教学场景成为可能。并且,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学改革效果的量化评估更加方便、直观。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学术语用能力培养转向显得更为迫在眉睫。

3 研究生学术语用能力的提升举措探索

针对研究生学术语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们认为提升研究生学术语用能力的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1 构建系统化的学术语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系统化的学术语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基础。首先,课程设置应包含多个层次的学习模块,以便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学术语用技能。基础模块可以沿用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在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下,以学术英语中词汇、短语、句子特征的知识点为重心,为学生的学术英语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级模块中,课程应引入学术演讲与讨论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包括如何在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上进行报告、如何有效回应提问,以及如何在学术讨论中表达观点、展开论证和与他人进行学术辩论。课程应通过模拟学术会议和研究报告会等实际场景,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并结合各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案例研究和讨论题目,使学生能够将学术语用能力应用于具体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情境。

高级模块应侧重于复杂的学术交际策略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学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在多元化的国际学术环境中有效沟通、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研究,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国际学术合作关系。通过这些系统化的课程,培养学生在各种学术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2 优化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

优化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语用能力。该方法强调通过完成与学生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来促进语言学习。首先,英语教师可以跟专业课教师合作,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领域,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包括学术论文的写作与修订、会议摘要的撰写与提交、研究项目的展示与汇报、科研计划的制定等。每个任务都应与学生的实际研究工作紧密相关,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的学术英语知识,又能提高其在真实学术情境中的语用能力。其次,任务的设计应考虑到学术语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学术论文写作任务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让学生尝试扮演作者、同行评议者和专家学者等不同角色,从不同视角审视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语用策略,进而逐步掌握整个学术写作过程。对于模拟研讨会类型的口头表达任务,教师可以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设置真实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如英语地方口音干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应对策略和互动能力。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扮演指导者和反馈提供者的角色。在专业教师完善专业知识层面的指导后,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和纠正他们在任务中暴露出的学术英语语用问题,并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通过小组任务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复杂学术交际环境的策略和技巧。

3.3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的学术语用能力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分析工具,如自动语法校正、智能写作助手等,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即时且精准的反馈。这些工具能够自动检测并纠正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的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当和语用失误,从而帮助学生迅速通过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模块部分。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学术交流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和语音识别系统可以模拟学术会议、论文答辩、学术讲座等真实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并提高其口头表达和学术互动能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应对复杂学术场景的语用策略。

未来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相关的大数据分析,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术语用能力上的薄弱环节,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4 强化学术语用能力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也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语用能力的关键。首先,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术语用能力。这一体系应涵盖语用准确性、学术规范遵从度、语言流利度与精确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核心指标。通过课堂表现、学术论文写作、口头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教师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学生的综合学术语用能力,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其次,评价机制的设计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形成性评价贯穿于课程的整个过程,旨在通过持续的监测与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术语用能力。这包括课后作业的定期评估、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以及课堂即兴演讲的即时反馈等。终结性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术语用能力进行整体评估,从而反映其在整个学习阶段的进步情况。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用能力的有效机制。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以及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以应对当前研究生英语教育中存在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化对这些举措的可行性探讨。进一步的研究应聚焦于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语用能力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确保在提升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学的个性化与人文关怀不被忽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切实提高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4-08-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许家金,赵冲.大语言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4,7(1):3-10,90.

[3] Ament J,Páres J B,Pérez-Vidal C.A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uses of textual pragmatic markers by native speakers and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learn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20(156):41-53.

[4] Crandall E,Basturkmen H.Evaluating pragmatics-focused materials[J].ELT Journal,2004,58(1):38-49.

[5] Morita N.Negotiating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ademic communities[J].TESOL Quarterly,2004,38(4):573-603.

[6] Taguchi N.Instructed pragmatics at a glance:Where instructional studies were,are,and should be going[J].Language Teaching,2015,48(1):1-50.

[7] Wang Q,Duan H,Wan X.The Practice of Content-Based Academic English Instruction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E-Education,and Online Training.eLEOT 2019.Springer,Cham,2019.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