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35287
Current Downloads: 455581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教育家精神: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

Educator’s Spirit: The Ideals of Valu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aculty

Education Study / 2024,6(5): 1354-1359 / 2024-11-04 look173 look136
  • Authors: 李东建
  • Information:
    安庆师范大学,安庆
  • Keywords:
    Educator spirit; Teach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alue ideal
    教育家精神; 教师; 高质量发展; 价值理想
  •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ducator’s spirit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workforce. The educator’s spirit provides clear goal guidan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enabling them to focus on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and mental health in practice. Additionally, it establishes a value consensus within the teaching community, fostering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among teachers, which contributes to a harmonious educational ecosystem. Furthermore, the educator’s spirit offers a positive symbol for the public’s recognition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nhancing teachers’ social status and professional pride. By emphasizing care and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educator’s spirit motivates teachers to pursue professional growth continuously. 本文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对推动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心理健康。同时,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群体构建了价值共识,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支持,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生态。此外,教育家精神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认同教师职业的正面符号,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自豪感。通过强调关怀与责任、创新与探索,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成长。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605182
  • Cite: 李东建.教育家精神: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J].教育研讨,2024,6(5):1354-1359.

1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的深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包括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职业认同感缺失等。这些挑战使得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育家精神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关怀、责任、创新和探索等核心价值观[1]。它不只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时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道德和理论基础,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教育质量[2]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家精神在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教育家精神如何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分析,力求为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它不仅填补了教育家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3]。从理论上讲,本文将进一步丰富教育家精神的理论体系,为高等教育的理论发展贡献力量;从实践来看,研究结果将为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建议,推动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明确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希望能激励更多高校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与实践,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2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2.1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

2.1.1 关怀与责任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特征是关怀与责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导者。关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涉及情感、智力、社会性等多个层面[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挑战。这样的关怀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则是教育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未来的重任,他们的言行、价值观和教学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1.2 创新与探索

教育家精神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创新与探索。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教育的不断变革。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5]

创新不仅限于教学方法的变化,还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家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2.2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评判,而教育家精神则为这种认同提供了基础与动力。

2.2.1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职业培训、同事支持和社会认知等。教育家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教师感受到来自教育家精神的鼓舞与激励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角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激发了他们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2.2 教育家精神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供了职业认同的内在动力。具备关怀与责任的教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进而增强职业认同感。相反,缺乏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可能会因职业压力而产生倦怠感,影响其对职业的认同。

此外,教育家精神的创新与探索特征鼓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从而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们也能在教育家精神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形成更为强大的职业认同。

3 教育家精神推动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教育家精神不仅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也为教师团体建立了价值共识,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认同教师职业的正面符号。

3.1 为教师师德提供目标指引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关怀与责任。它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使教师在职业实践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6]。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怀,这种关怀不仅包括学业上的支持,还包括情感上的关注。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营造出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同时,教育家精神为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规范。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时,应当自觉遵循教育家的价值观,秉持公正、诚实、敬业的原则。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调整,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7]。此外,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发展设定了高尚的目标,激励教师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要勇于探索与创新,推动教育实践的变革。通过参与专业发展培训、教育研讨等活动,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成长,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2 为教师团体提供价值共识

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团体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从而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团结与合作[8]。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之间对教育理想的认同与共鸣。教师团体在共同追求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强烈的集体认同感[9]。这种认同感不仅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还促进了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当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分享成功经验与困惑时,能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团体中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在教育环境中,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分享教学资源、互相观摩和学习,这种合作精神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们能够在合作中不断反思与实践,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专业关系。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学压力、社会期望等。教育家精神能够为教师团体提供应对挑战的共同价值观。在共同的教育信念支持下,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团结与共识,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韧性与适应能力,促进持续健康的发展。

3.3 为社会公众认同教师职业提供正面符号

教育家精神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认同教师职业的正面符号。这种认同不仅提高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关怀与责任,塑造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形象。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认同与尊重,往往源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道德情操。教育家精神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使其成为社会公认的榜样[10]。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通过在社区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能够增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自信与坚定。教育家精神的推广,也能够增强学生与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当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时,学生和家长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与付出。这种信任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4 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本文将从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师范教育的改革、在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教育家精神对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评价标准的重构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4.1 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

教育家精神在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必须强调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在设计课程时,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教育理念、教学法、心理学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以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例如,通过开设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课程,引导未来教师树立关怀与责任的教育价值观。

实践环节是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实习中,教师应当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践行教育家精神。高校应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并通过观察与反思,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此外,校内外的教学研讨会也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家精神的传播。

教师培养的评估机制也应围绕教育家精神进行调整,评估标准不应局限于知识掌握和教学能力,还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这将促使未来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更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4.2 师范教育的改革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离不开师范教育的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因此,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成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应加强教育家精神的融入,通过课程、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中,需增加关于教育家思想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理解教育家的角色与使命。师范教育应强化实践导向,在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实习、志愿者服务、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机构的合作也需加强,通过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促进师范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其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教师,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4.3 在职教师的培训与发展

在职教师的持续培训与发展同样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家精神应贯穿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中,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发展动力。

在职教师的培训应注重教育家精神的传递。通过定期的培训、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引导教师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例如,邀请教育专家分享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案例,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找到激励点与方向。建立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也是提升在职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支持,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此外,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形成良性的职业发展循环。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应多元化。应设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发展通道,如教学、研究、管理等,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能够有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4 教育家精神对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

教育家精神的推广离不开教师评价机制的重构。现有的教师评价往往偏重于学术成绩和教学成果,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家精神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全面与客观。

教师评价应强调教育家精神的融入,在评价标准中,除了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外,还应增加对教师关怀学生、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考量。例如,评价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支持与引导,关注其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评价机制应当多元化与透明化,除了自我评价,教师之间的互评、学生的反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评价等多方位的评估都应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感。

4.5 评价标准的重构

为了使教师评价机制更好地体现教育家精神,有必要对现有评价标准进行重构。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以定量指标为主,忽视了教育的情感与人文关怀。

评价标准应兼顾定性与定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形成综合的评价报告。这种方式不仅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展现其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怀与支持。评价标准应结合实际,体现教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同学科、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其评价标准应有所区别。例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可以更加强调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怀,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可以更关注教师的学术引领与创新能力。

4.6 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

教师职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家精神应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构建完善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高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教师职业发展政策,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与研究的机会,确保教师能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此外,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与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职业认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学校与管理部门应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压力。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与合作,增强职业认同感。强化教师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教师社群、校友网络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这种支持网络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也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在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其核心价值及在教师培养、培训与评价机制中的体现。研究表明,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关怀与责任、创新与探索,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应当不断追求教育创新,形成对教育事业的深刻认同。这种认同感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责任感。

教育家精神在师范教育改革与在职教师培训中的落实,能够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培训内容,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具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使他们在面对教育挑战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同时,重构教师评价机制,纳入对教育家精神的考量,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与社会认可度。

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高校应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宣传与培训,将其融入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感;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应推动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家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践行;三是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支持,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庞立生,李铁铮.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

[2] 冯建军.“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

[3] 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12).

[4] 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4).

[5] 莫衡.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922.

[6]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8.

[7] 赵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131.

[8]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8.

[9] 胡敏中.论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8(7).

[10] Patrick W C,et al.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Explanatory Models and Methods for Change[J].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2005(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