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1343379
Current Downloads: 558294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数智时代产教融合驱动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实践新路径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Smart Classroom Curricula in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ce Era

Education Study / 2025,7(8): 846-850 / 2025-08-19 look270 look185
  • Authors: 古慧仪 陈思骑
  • Information: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广州
  •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mart classroo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产教融合; 高校; 智慧课堂; 课程思政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Intelligence Er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mart classroom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our innovative pathways are proposed: (1) leveraging big data and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 advanc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rough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3)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technology-proficient faculty; (4)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pathways aim to elevate teachers’ ideological literacy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fully utilize smart classroom technologies, and achieve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industry-academic curricula. 本研究基于数智时代背景,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与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新路径:利用大数据与虚拟仿真技术赋能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助力课程思政实践、加强“技术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以及建构多维度评估体系“把脉”课程思政成效。新路径旨在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运用智慧课堂技术,实现思政与产教课程融合的“双管齐下”。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8160
  • Cite: 古慧仪,陈思骑.数智时代产教融合驱动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实践新路径[J].教育研讨,2025,7(8):846-850.

产教一体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起来,以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助推产教深度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智慧课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互动化,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课程思政“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可以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通过产业案例教学、实践项目指导等多种形式融入教育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为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助力。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面临着多重难题,如一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难以有机结合、授课方式单一等。

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两大理念的“碰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一方面,智慧课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动态更新、个性化推送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将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融入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两者联动,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奋斗目标。

1 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课堂为教学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支撑,可将教学过程可视化、精准化[2]。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师生互动,同时也为大学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课程思政方面,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和实践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智慧课堂和课程思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融合实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临诸多挑战。

1.1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深度不足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这一思想的提出,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保证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但在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实效性。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使得思政内容往往泛泛而谈,很难触及专业知识内在的育人价值,这就造成了思政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或专业,如工科类的课程,教师们往往在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思想价值的引导则有所忽视。这种倾向使课程思政的推行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积极探索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智慧课堂技术运用不充分或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智慧课堂的推广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3]。然而,虽然智慧课堂在各大高校中逐渐普及,但其技术应用的潜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和发挥出来。值得关注的是,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变革。智慧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保证其核心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融入。但是,不得不认识到,“智慧”这个概念是由新兴技术孕育而来的,正是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才催生了智慧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模式。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过分依赖技术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塑造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这一现象导致智慧课堂技术未能有效地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服务,未能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1.3 教师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要素。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教育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一些教师对政策精神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自然融入育人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不能有效结合。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智慧课堂技术的掌握上存在不足,难以将思政教育与智能教学有效结合,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在思政培训和辅导方面也面临着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缺少一个能够将思政教学资源跨领域共享的平台。这种资源导向的缺乏,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时往往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担当起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使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一些教师可能对国家的教育思政精神理解不够透彻,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使思政教育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课堂、智能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这些新技术的掌握存在困难,不仅限制了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而且也使课程思政很难与时代同步。此外,教师参与思政培训、接受指导也面临着机制上的不足,缺乏一个能够促进思政教学资源跨领域交流共享的平台。这种资源和导向的不足,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时往往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 数智时代产教融合驱动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实践新路径

2.1 路径一:大数据与虚拟仿真技术赋能课程思政

利用大数据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大数据技术为实施大学课程思政提供了精准化、科学化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倾向,从而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看法变化,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在思考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利用虚拟现实(VR/AR)和情景教学,提升思政的体验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课程思政的推行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些技术可以营造一个高度浸入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深刻感知思政内容。例如,利用VR技术,学生可以“走进”历史事件的场景,亲身体验重要时刻的决策和变化,从而对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和社会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AR技术则能在课堂上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中,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思政理念有更直观的感知。例如,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利用AR技术将企业生产一线的虚拟模型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职业责任意识的思考。通过这些情景教学,课程思政不仅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价值判断和对复杂环境的社会认知。智慧课堂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赋予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的同时,也奠定了教育内容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的基础,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2 路径二:产教融合助力课程思政实践

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文化成为思政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文化既包括组织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又涵盖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内容,高度契合思政育人的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教师可以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企业文化。例如,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教师可以以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为例,对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另外,企业文化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工科或应用技术类课程中,教师可引入企业生产中的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创新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强调职业技术的社会价值与伦理意义,提升学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课程思政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建设实践基地。产教融合的深化,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境遇,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例如,通过企业实习或项目参与,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在创新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亲身体验到企业的具体做法。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又可以促使他们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此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还可以通过课程与教材的联合开发,保证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契合。大学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将企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编入教材,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使课程内容与实际更加贴近。这样的合作模式,既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2.3 路径三:“技术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增强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意识。实施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意识。但目前一些教师在智慧课堂技术、课程思政实践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要通过系统的培养和支持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5]。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智慧课堂技术培训,帮助教师熟悉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如大数据分析、VR/AR工具的使用等。智慧课堂技术与产教融合,为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智慧课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VR/AR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和浸入式体验;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打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和现实感;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校企合作,高校可以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的执行效果。今后,高校要继续深化技教融合,在理论与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创新,为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4 路径四:多维度评估体系“把脉”课程思政成效

为了衡量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课堂课程思政的成效,需要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该包含学生的思政意识、价值观、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思政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变化数据;(2)学生行为表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的表现,考核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通过期末学生教学评价和日常督导听课反馈,对教师运用智慧课堂技术和产教融合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程度的评价,以及这些创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企业与社会的反馈,如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等,对课程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行评估。此外,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动态监控机制,定期评估智慧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这包括:(1)定期评估,通过对每学年的课程思政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进行跟踪;(2)实时反馈,运用智慧课堂技术,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与内容;(3)长期跟踪,对结业后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行为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监控考核机制,更好地促进考核结果的应用和反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因此高校要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使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据此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将考核结果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确保课程思政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同步。将评估结果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管理的优化。

3 结语

数智时代背景下,智慧课堂将是课程发展的一种时代趋势,而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智慧课堂的技术赋能,使课程思政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则通过构建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感,为思政教育注入创新活力。同时,产教融合拓宽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维度。在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实践基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高校通过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意识,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促进其将更多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开发中。课程思政建设考核体系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成果的保证。围绕智慧课堂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改革内容制定新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多维的评价指标对智慧课堂课程思政成效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价。除高校建立的课程思政动态监测机制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实时、长效的跟踪,促进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反馈,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内容的完善,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管理的优化。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的结合,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担当。

课程思政深入实施,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企业共同打造“思政互联体”。

教育部门完善政策支持:针对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高校在课程思政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大经费投入:拿出专项经费支持智慧课堂技术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工作,保障课程思政改革的资源供给。建立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标准,将思政效果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高校形成竞争创新的良性氛围。

高校深化技术应用:加快智慧课堂普及,探索大数据、VR/AR等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多元化应用,促进教育模式数字化改造[6]。强化课程开发:组织学科专家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在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强化教师培训:通过专题研讨、案例教学、企业实践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思政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将育人理念融入教学中。

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主动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习基地建设,提供真实案例和技术支持,将实践资源注入课程思政。注重文化输出: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通过联合教学或企业参观等方式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提升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的理解。促进协同育人:与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社会责任与专业能力双向提升。

今后,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智慧课堂与产教融合将不断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力,南云,宁豆豆,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背景下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35):1-4.

[2] 皇甫倩,曹颖.智慧课堂中学习机会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探索[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4(6):3-16.

[3] 赵婷婷,李均,何伟光,等.高等教育赋能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阐释与行动策略(笔谈)[J].现代教育管理,2024(11):52-70.

[4] 宋萑,徐淼,吴雨桐.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11):30-53.

[5] 王杨,白硕.新时代融合教育嬗变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3-104,200-201.

[6] 韩芳,李延平.数字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时代机遇、现实梗阻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35):6-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