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445621
Current Downloads: 456659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多模态视角下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English Courses for Hearing-Impaired Postgraduates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Education Study / 2025,7(5): 552-556 / 2025-05-21 look115 look36
  • Authors: 闵笛¹ ² 曹安琦¹ ²
  • Information:
    1.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天津;
    2.天津理工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
  • Keywords:
    Hearing-impaired postgraduates; Public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听障研究生; 公共英语; 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
  •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English courses for hearing-impaired postgraduates. To address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barriers and cultural identity needs, a systematic reform path is proposed based on multimod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s, the study identifies disconnections among teaching objectives, methods, and evaluations: Traditional content overemphasizes instrumental language skills while neglecting value-oriented guidance; teaching methods lack innovation tailored to the visu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fail to cover ideological literacy 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Language-Ideology-Professio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develops visual resources such as sign-language videos and virtual simulations incorporating Chinese cultural themes, designs thematic debates and practical tasks, and establishes a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Preliminary practice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form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provid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special education. 本研究聚焦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针对其语言习得障碍与文化认同需求,提出基于多模态教学资源与产出导向法的系统性改革路径。通过分析教学现状,发现课程存在教学目标、方法与评价的脱节问题:传统内容偏重工具性语言能力培养,忽视价值观引领;教学方法缺乏适配听障学生视觉化认知特征的创新;评价体系未能覆盖思政素养与跨文化能力。为此,本研究构建“语言—思政—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开发融入中华文化主题的手语视频、虚拟仿真等视觉化资源,设计主题辩论与实践任务,并建立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初步实践表明,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认同感,为特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5107
  • Cite: 闵笛,曹安琦.多模态视角下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教育研讨,2025,7(5):552-556.

1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教育部相继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1,2]等文件,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制度化要求,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颁布的《指导纲要》特别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这标志着课程思政从理念探索进入制度化实施阶段。

公共英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比中外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与学术伦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听障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特殊群体,公共英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公平、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3]提出的“推进融合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弥补特殊群体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潜在短板,并强化其作为高层次残障人才的社会使命意识。

2 研究综述

2.1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王文君(2024)[4]提出“语言—专业—思政”三融合教学模式,强调思政教育需与学科特性深度结合,通过内容驱动与产出导向实现育人目标。苏秋萍(2024)[5]进一步指出,外语课程思政需遵循“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原则,以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徐阳(2023)[6]在英语教学研究中强调,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需依托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避免“硬融入”和“两张皮”现象。这些理论为聋人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2.2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实践层面,学者们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提出了多样化改革方案。潘文(2024)[7]以四川大学“学术英语(中级)”课程为例,通过每周思政目标设计与问卷调查验证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但指出学生听说能力仍是教学短板。王小卉(2024)[8]基于产出导向法(POA)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驱动—促成—评价循环机制,将学术英语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郭巍和申彤(2023)[9]在公共英语教材编写中提出“导向性选材”策略,通过隐性融入爱国精神、学术道德等元素,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刘明录(2024)[10]指出,研究生英语课程思政需构建“六位一体”系统性框架,涵盖教材、课堂、科研等全环节,这一观点对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2.3 学科特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

不同学科结合专业特点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差异化路径。例如,谭爱红等人(2025)[11]在理工科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通过学术诚信教育渗透学术价值观;徐畅等人(2024)[12]在医学英语听力课程中融入“红医精神”与抗疫案例,强化职业使命感。在农林学科领域,李芝和吴增欣(2023)[13]以“农林英语”模块为例,提出将学科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三维融合模式。这些研究表明,课程思政需立足学科特性,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衔接。

2.4 特殊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尽管聋人高等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但针对聋人研究生群体的课程思政研究仍显不足。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普通高校,例如田胜男(2024)[14]通过问卷调查指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需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资源开发能力。在特殊教育领域,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作为国内聋人高等教育的代表,其公共英语课程仍以传统语言知识传授为主,思政元素融入不足(闵笛,2019)[15]。值得关注的是,彭咏梅和胡亚柳(2023)[16]在中医院校博士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通过前测与后测验证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这一方法论可为聋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然而,聋人学生的视觉化学习特点与手语依赖性尚未在现有研究中充分体现,亟需探索适配其认知特征的教学策略。

2.5 研究评述与展望

现有研究为聋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一,特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匮乏,聋人学生的语言习得障碍与文化认同需求未被系统探讨;其二,教学方法多依赖普通教育模式,缺乏针对视觉化教学与手语媒介的创新设计;其三,评价体系偏重语言能力考核,思政育人效果缺乏量化指标。未来研究需结合聋人教育特殊性,构建“语言—思政—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开发适配的评价工具,以推动聋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 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当前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普遍以语言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教学内容集中于词汇、语法、阅读与写作等模块。课程设计虽注重英语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但思政元素的融入尚未形成明确框架。教材选用多依赖普通高校通用英语教材,缺乏对听障学生视觉化需求的适配性改编,手语辅助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3.2 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

听障研究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显著的视觉化依赖性与语言转换障碍。首先,手语作为主要沟通媒介,导致书面英语与手语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效率较低;其次,听障学生对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材料的接受度高于纯文本输入,但现有教学资源多依赖文字载体,难以满足其认知偏好。此外,听障学生的学术英语需求呈现双重性:既需掌握基础语言技能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又需通过英语学习强化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然而,现有课程多侧重于前者,后者仍处于探索阶段。

3.3 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主要问题体现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三重脱节”。首先,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要求脱节,课程设计偏重工具性语言能力,价值引领功能薄弱;其次,教学方法与听障学生认知特征脱节,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习动机,手语翻译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应用尚未形成标准化模式;最后,评价体系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脱节,现有考核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缺乏对思政素养、跨文化能力等维度的综合评价。教师对听障学生特殊需求的认知不足,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也进一步制约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化。

4 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4.1 教学内容改革

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需以内容重构为核心,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首先,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适配听障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主题。例如,通过“中国乡村振兴”“科技伦理”等议题,结合图文、手语视频等多模态材料阐释思政内涵。其次,教材开发需突破传统文本限制,采用视觉化叙事策略。例如,依据“导向性选材”原则,在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元素,并配套手语翻译注释与互动式电子资源,降低语言理解障碍。同时,强化跨文化对比教学,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案例分析等跨文化对比教学,引导听障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实践,增强文化自信。

4.2 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听障学生的视觉化学习特征,教学方法需构建“驱动—促成—评价”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路径。基于产出导向法(POA),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例如设计“人工智能伦理”主题问题链,激发学生用手语或书面英语进行多模态表达。课堂教学中,应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辅以手语讲解强化文化认同。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法,将学术英语写作与学术诚信教育相结合,通过真实学术不端案例剖析,强化科研伦理意识。课外拓展可建立跨校协作平台,组织听障学生参与“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短视频创作,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协同发展。

4.3 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思政改革需建立“语言能力—思政素养—学科思维”多维评价框架。在过程性评价中,可采用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及价值观反思日志等方式;结果性评价则需突破传统试卷模式,引入项目制考核,例如要求学生结合专业领域撰写“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英文报告,并用手语进行答辩。在教师评价维度上,应纳入思政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跨学科教研培训提升教师对手语媒介与思政元素的整合能力。

5 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效果与必要性

5.1 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表明,其能够有效提升听障研究生的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基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试点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多模态教学资源与产出导向法(POA)的整合,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同时,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改革方案在语言能力与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展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5.2 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尽管改革效果初显,但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仍源于其特殊需求与现存矛盾。首先,听障学生的语言习得障碍使其更易受西方文化单向输入的影响,亟需通过英语课程强化文化主体性。其次,传统课程中工具理性主导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能写不能说”“能学不能思”,难以满足国家对听障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最后,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与学生认知特征的矛盾亟待解决。因此,改革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国家战略与个体发展的双重需求。

5.3 持续优化路径

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效,需构建“评估—反馈—迭代”的动态优化机制。首先,完善多元评价工具。其次,建立跨学科教研平台,整合特殊教育、语言学与思政领域的专家资源,开发适配听障群体的标准化教学指南。最后,推动社会协同育人,例如设计“用英语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实践项目,通过真实语境提升学生的思政行动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以听障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为对象,系统探讨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实施路径与效果。研究发现,通过多模态教学资源开发、产出导向法(POA)的实践应用及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弥合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之间的鸿沟。改革方案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更通过中华文化主题的深度融入,强化了其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这一成果验证了多模态教学策略在听障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可行性,为聋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持。

6.2 展望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以下方向:首先,扩大改革方案的实践范围,探索其在跨区域、跨院校听障教育中的普适性;其次,结合AI手语翻译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适配听障群体的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最后,构建长期追踪机制,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发展与社会参与的持续影响。通过教育理念、技术手段与评价体系的协同创新,推动听障研究生教育实现“语言—思政—专业”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特殊人才提供长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5-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5-04-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2021-12-31)[2025-04-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2/31/content_5655299.htm.

[4] 王文君.语言、专业与思政的三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119-127.

[5] 苏秋萍.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原则与路径探索[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1):75-79.

[6] 徐阳.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和策略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4.

[7] 潘文.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育人实效研究——以四川大学“学术英语(中级)”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2024:153-163.

[8] 王小卉.基于POA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4,31(1):55-58.

[9] 郭巍,申彤.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研究生英语教材编写策略——以《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3):253-257.

[10] 刘明录.外语专业研究生“六位一体”系统性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策略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4(1):94-98.

[11] 谭爱红,汪家琦,钱丽娟,等.理工科专业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讨[J].高教学刊,2025,11(1):102-105,111.

[12] 徐畅,李晓梅,胡涛,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英语听力课程建设探析[J].海外英语,2024(14):119-121.

[13] 李芝,吴增欣.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以研究生农林英语为例[J].中国ESP研究,2023(3):9-15,113-114.

[14] 田胜男.新时代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24.

[15] 闵笛,韩梅.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听障全纳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9(2):88-92.

[16] 彭咏梅,胡亚柳.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探讨[J].海外英语,2023(22):109-111.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