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809829
Current Downloads: 499262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

Socialization Dilemma,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eginning Psychology Teachers

Education Study / 2025,7(6): 599-604 / 2025-06-10 look321 look198
  • Authors: 钟艺茹 刘欣 陈翠
  • Information: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 Keywords:
    Beginning teachers; Teacher socialization; Psychology teacher; Grounded theory
    初任心理教师; 社会化困境; 影响因素; 对策
  • Abstract: Teacher socialization is the core for teachers to form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ternalize professional norms and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Psychology teacher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team, not only experience similar professional growth as other teachers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but also face more special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As “strangers in the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quickly integrat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realistic dilemmas that beginning psychology teachers face: Status marginalization, role conflict and orientation functionaliz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socialization support of the school and the soci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individual are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socialization ability of beginning psychology teachers. 教师社会化是教师形成专业认同、内化职业规范和掌握专业技能的核心所在。心理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过程中不仅经历着与其他教师相似的专业成长,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挑战和要求。作为“学校里的陌生人”,初任教师更面临着融入教育环境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心理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提炼出初任心理教师面临着地位边缘化、角色冲突化和定位功能化三大现实困境。对此,师范教育培养方案、任职学校社会化支持和个人的社会化策略对提高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能力至关重要。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6116
  • Cite: 钟艺茹,刘欣,陈翠.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困境、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育研讨,2025,7(6):599-604.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社会化是指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个人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职业规范和价值、伦理,建立和发展自我观念,表现角色行为模式,并逐渐胜任教师专业角色的过程[1]

长期以来,心理教师一直游走在学校核心队伍的边缘。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教师才渐渐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每所学校至少应配置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2]。这意味着大批学校要增设心理教师岗位,而作为学校里的“副科”教师,心理教师面临边缘化、角色复杂化等现实困境,制约着他们进入社会化角色。特别是初任心理教师,作为学校里的“陌生人”,社会化过程更易出现冲突与矛盾,极易引起自我怀疑的情绪,进而导致职业倦怠[3]

成功的职业社会化有助于缓解心理教师边缘化困境,帮助教师自我完善,提高其内在发展动力[4]。在社会化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也会得到提高,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社会化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构建更为优化的学校环境[5]

由此可见,心理教师的社会化对教师个人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心理教育发展极其重要。鉴于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心理教师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初任心理教师。本文基于目前教师社会化研究成果,探讨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问题,以期为其顺利社会化提出合理性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是通过“扎根”于质性资料,对其进行收集和提取分析,最终发现、提炼并检验理论的研究方法[6]。此研究方法需要立足于原始资料,不断向上探索建构,正与本研究方向相吻合。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教师社会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期为他们社会化发展提供具体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为探明我国心理教师困境现状,本研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小红书、微博、知乎等),检索心理教师本人发表且关于自身困境或困惑的内容作为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数据具备真实性、代表性和研究性。经过初步筛选,剔除相关性较弱的文本,提取与心理教师困境相关且表述具体的内容,共获得有效样本167份。接着将其依次转换为Word文档格式,并导入至质性分析软件NVivo14,进行三级编码,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

3 研究结果

3.1 开放编码

对心理教师社会化困境的质性资料进行开放编码,共获得24个概念(标签),合计参考点459个(如表1所示)。其中,“角色模糊化”“工作量多压力大”“成长机会缺乏”“教学教研缺乏支持”“学科边缘化”“工作过程孤独”“职业外部认知不足”“待遇与福利较低”“考核标准含糊不清”“专业素养欠缺”“自我价值怀疑”“工作环境孤独”“缺乏政策支持”“专业自主权受限”这14个概念分布的参考点数较多,累计占总参考点数的81%。依据帕累托法则,以上这14个概念可视为心理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困境。

表 1 心理教师社会化困境进行开放式编码及典型参考点

Table 1 Open coding of the socialization predicament of psychological teachers and typical reference points

序号 概念/标签(开放编码) 参考点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 典型参考点
1 角色模糊化 46 10.02% 10.02% 大部分心理教师躲不过行政事务,这学期也接了部分工作;学校要求任教其他学科
2 工作量多压力大 41 8.93% 18.95% 教师的在校工作负担较重;一个人负责一个学校
3 成长机会缺乏 34 7.41% 26.36% 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效果不显著
4 教学教研缺乏支持 31 6.75% 33.11% 专业设备、课室、器材缺少;缺乏经费和设备
5 学科边缘化 29 6.32% 39.43% 编制定岗界限不清晰;课程没有地位;学校并不重视心理教育工作
6 工作过程孤独 26 5.66% 45.09% 工作单打独斗;在学校里没有团队、没有督导,只有自己,很多情绪也需要自己去消化和处理
7 职业外部认知不足 26 5.66% 50.75% 各种不被尊重,只是迎接检查的工具人;大家对心理辅导的误解导致心理教师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8 待遇与福利较低 23 5.01% 55.76% 待遇水平偏低;工资最低、事情最多
9 考核标准含糊不清 22 4.79% 60.55% 绩效评估模糊;考评机制没有
10 专业素养欠缺 20 4.36% 64.91% 专业主体性不强;专业思想与专业意识水平较低
11 自我价值怀疑 20 4.36% 69.27% 给学生做心理辅导,总会有深深的无力感;觉得非常不适应这个角色,也没有能做好的信心
12 工作环境孤独 18 3.92% 73.19% 个人发展与团队支撑失衡;心理专业团队建设差
13 缺乏政策支持 18 3.92% 77.11%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部门实际重视不够;专业法规体系不健全
14 专业自主权受限 18 3.92% 81.03% 工作常常处于独特的“三夹板”状态;实质工作内容少,形式主义太多
15 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17 3.70% 84.73% 本科心理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的理论;想有一番作为,但是能力不够,知识不够
16 地位边缘化 15 3.27% 88.00% 在单位谁都能来捏一下;在学校很没有存在感
17 成长发展迷茫 12 2.61% 90.61% 我的专业发展在何方?在专业发展上常感左右为难,前途渺茫
18 情感困扰 9 1.96% 92.57% 职业倦怠频发,心理枯竭严重;职业心理倦怠
19 发展边缘化 8 1.74% 94.31% 专业的心理教师做咨询并不会算在课时里,劳动得不到重视;年终考核分数最低,无法评优秀
20 成长动力不足 8 1.74% 96.05% 个人成长动力不足;个体发展动力不足
21 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6 1.31% 97.36% 工作效能,难以界定;学习效果难以用短期量化标准测评
22 角色冲突化 5 1.09% 98.45% 角色心理矛盾;角色冲突
23 工作对象复杂 4 0.87% 99.32% 复杂且多样的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24 人际互动孤独 3 0.65% 100.00% 在工作环境中倍感人际孤独,无归属感

3.2 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

基于开放编码的结果,对24个概念进行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得到“边缘化困境”“职业角色困境”“定位功能化”这3个概念范畴(如表2所示)。

表 2 心理教师社会化困境的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

Table 2 Main axis coding and choice coding of the socialization predicament of psychological teachers

选择编码(核心范畴) 主轴编码(概念范畴) 参考点数/N 百分比/% 开放编码(概念)
边缘化困境 被边缘化 52 11.33% 地位边缘化(15);发展边缘化(8);学科边缘化(29)
缺乏支持 72 15.69% 待遇与福利较低(23);教学教研支持(31);政策支持(18)
成长较难 83 18.08% 成长动力不足(8);成长发展迷茫(12);成长机会缺乏(34);情感困扰(9);自我价值怀疑(20)
孤独化 47 10.24% 人际互动孤独(3);工作环境孤独(18);工作过程孤独(26)
职业角色困境 角色定位不清 51 11.11% 角色冲突化(5);角色模糊化(46)
工作复杂 45 9.80% 工作对象复杂(4);工作量多压力大(41);
定位功能化 价值定位不明 72 15.69% 教学效果难以评定(6);考核标准含糊不清(22);职业外部认知不足(26);专业自主权受限(18)
专业性薄弱 37 8.06% 专业素养欠缺(20);专业知识技能不足(17)

4 困境表现

4.1 地位边缘化

心理教师在学校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边缘化和教研工作边缘化。作为“非核心”科目的心理教师,要获得专业培训、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更为困难,也难以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要获得同等的专业晋升机会,就需要承担更多的非专业工作,甚至转为其他学科教学或专职行政工作[7]

“我只想做好做实自己的工作,不要平时把我当块砖,评优评先就靠边站。”(Aa20)

另一方面,教学教研边缘化,专业的心理教研团队缺乏,使得心理教师在工作中缺少指导和交流机会,遇到困难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8]。

“昨天我们县上赛课,我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人自己努力去上了,上完之后才发现,其他老师都有很多人帮他们听课提建议磨课,甚至书记校长。我是唯一一个没有师傅的心理老师,平时没有人管,代表学校去比赛的时候也没有人管。”(Ab20)

除此之外,作为“学校里的陌生人”的新手教师,面临着更深层次的边缘化问题。首先,人际关系边缘化挑战。“办公室比较独立,和其他老师大多是有点熟,但不多。”(Ac28)心理教师的办公地点通常与其他教师办公室、教学区域相隔离,这使得心理教师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合作造成不便,对于初任心理教师来说,这更增加了他们融入学校关系网络的难度[9]。其次,学生认同边缘化挑战。学生对心理教育一知半解,当面对新手心理教师时,学生更会对其感到质疑。因此,当新手心理教师试图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时,会遭遇学生的抵触或不合作,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成为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阻碍。

4.2 角色模糊化

心理教师往往面临着角色冲突,他们被期望扮演多个相互冲突的角色。当心理教师除了日常心理服务外,还需负责行政或班主任工作时,学生更会将他们视为权威人物,而非一位可以安全倾诉的对象。

“班上的小朋友,即使是特别喜欢我的,他们在内心认同我的第一身份也是班主任。如果我这个时候想用心理老师的身份去做一些事,比如进行心理咨询,基本就不能推进,会对咨访关系造成污染,即使不污染,这种影响也很大。”(Ba1)

心理教师在履行职责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对心理教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学生期望心理教师能无条件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期望能高效且高覆盖率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则希望能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等问题,但这些并非凭心理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实现。

“作为心理教师,我时常感受到一种复杂的困惑。学生们带着纯真的期盼,希望我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这份信任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却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局限。而学校呢,对我寄予期望,要我迅速、广泛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校园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学生咨询需求,我觉得仅凭我一己之力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更让我感到为难的是,家长们往往将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重任也寄托在我身上。他们期待我能一并解决孩子的心理困扰与学业难题,但这两者之间虽有联系,却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Ba8)

心理教师的工作多涉及学生的情感、行为与心理健康,这些指标不仅难以量化衡量,还需长时间的观察和评估,所以学生的改变难以直接归因于心理教师的影响,这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于心理教师的职责及其为学校带来的价值无法深入了解。同时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心理教师被要求扮演多重专业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心理咨询师,还是行政老师。在角色定义不明的情况下,心理教师更偏向于将重点放在有时间敏感性的、即时的任务,比如学校的活动安排等,而非专注于学生心理本身[10]

“这学期领导觉得我太空了,就安排我做教务处的活,说是兼任。实际上,教务处有任何事情都要我去做,搞得我心理的事情根本没时间做。”(Ba41)

4.3 定位功能化

心理教师功能化发展倾向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权受限以及专业能力发展受限。在实际学校环境中,心理教师肩负着学校里唯一的心理专业顾问角色,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方向以及评估工作却由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掌控[11]

“想做一个小小的心理老师,专心教学生,专心做心理辅导。但同行、同事、领导都说:这样不行,没有存在感,不出成绩。”(Ca72)

同时,心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活动策略受到学校行政及教学管理的严格限制,无法自主依据心理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来制定和执行,因此,心理教师只能无奈成为任务的执行者[12]。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心理教师的工作被简化为给学生心理问题打补丁,导致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处理特定问题或特殊时期才被看到,而忽视了他们在日常预防和教育中的重要贡献。心理教师的工作精力被迫放在非专业领域,本职工作却被弱化。

总之,目前学校聚焦于心理教师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任务的能力,而忽视他们作为专业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心理教师被简单地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而非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专业人士。不仅削弱了心理教师的职能价值,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阻碍。特别是对于初任心理教师而言,制约了其未来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5 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1 职前教育重理论轻技能

师范教育既是教师全面、系统的职业培养渠道,也是教师社会化的重要起点,教师社会化的进程受到师范教育多方面的影响[13]。当前师资培育体系对心理师范生侧重于教育理论的灌输,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社会化技能。这导致新手教师对社会化认识不足且缺乏实践机会。部分新手教师虽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但在融入学校文化、处理师生关系以及协调家校关系等方面力不从心。若职前接受过相关培训,将增强其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其能顺畅地融入教育环境和学校的组织文化,更有效地与学生、家长及同事进行沟通和协作,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14]。研究表明,全面综合的师范教育可以加强师范生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愿意从事教育行业,并对他们入职后的工作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5.2 实习期间缺乏社会化支持和指导

实习阶段是教师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若实习教师能得到丰富的实习条件与资源以及社会化的支持与指导,就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专业角色,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进而提升教学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15]。同时,实习期间身边的导师、同事和学生若能与实习教师进行积极互动,相互间存在双向反馈,且实习教师能有效进行教学和管理,将增强实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继续教师社会化的意愿。反之,若在此期间实习教师遭遇挫折而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并且缺乏支持,实习教师极易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不仅影响其社会化发展进程,也影响他们的留任与职业发展。

5.3 任职学校社会化支持策略不足

新手教师需要迅速融入学校的组织环境,了解学校目标、价值观和文化,并熟悉如何与同事相处,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组织支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资源,不仅影响心理教师的个人社会化发展,还能促进其他同事和学生的工作与成长[16]。初任心理教师本就面临边缘化、孤独化的困境,若任职学校再不提供组织支持帮助其适应,他们更易感到孤立、困惑和精力枯竭,不愿意继续社会化。若任职学校能给初任教师提供社会化支持,营造出温馨鼓舞的氛围,使得同事之间愿意相互交流经验,将帮助新手教师快速了解组织系统中的生存要点,促使他们适应工作环境,融入校园文化。

5.4 个人主动社会化意识缺乏

教师社会化过程并非单一被动适应,而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适应外在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要求,更需要在内在层面上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17]。多数新手教师往往缺乏主动社会化的意识。到一所新学校时,他们容易陷入被动适应的境地,过度依赖外部指导,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其不易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工作氛围紧张,影响工作效率与情绪。若新手教师拥有主动社会化意识,则能快速融入学校组织文化,适应规章制度、教学理念和模式,并与同事建立和谐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专业素养。

总之,心理教师所面临的社会化困境,是多重影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如图1所示)。初任教师社会化困境表现为地位边缘化、角色冲突化和定位功能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由职前教育重理论轻技能、实习期间缺乏社会化支持和指导、任职学校社会化支持策略不足和个人主动社会化意识缺乏等因素影响的。其中,职前教育重理论轻技能、实习期间缺乏社会化支持和指导共同影响角色冲突化,而任职学校社会化支持策略不足和个人主动社会化意识缺乏对三种社会化困境都有影响。

图 1 初任教师社会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Figure 1 Show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elements of socialization of newly appointed teachers

6 对初任心理教师社会化发展的建议

6.1 职前职后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

职前教育要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使职前教师意识到社会化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可以在师范教育中设置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与同事、领导和家长有效沟通,以及如何识别并融入学校的微观政治和组织文化[5]。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模拟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化的技能,提高社会化能力。

职后相关单位首先要为新教师提供入职培训,研究表明这有助于改善新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所面临的现实冲击,并对教师社会化有着积极的影响[18]。其次,加强区域联动,缓解心理教师“一人一校”的孤独感。最后,鉴于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化,单纯依靠心理课程已无法全面应对,为此应为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以提升其应对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

6.2 学校健全心理教师支持系统

学校应将新手心理教师的融入视为一项系统性的过程,构建全面的社会化支持系统[19]。积极帮助初任心理教师融入组织,为他们提供温暖积极的工作环境。指定辅导教师,帮助新手教师融入组织环境[20],辅导教师能针对不同社会化程度的新手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对社会化水平较高的新手教师,强化与内化其社会化能力;而对社会化水平较低的教师则积极引导,帮助其顺利社会化[21]。最后,评估与反馈对新手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对此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反馈策略,以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确保心理教师的工作成果能被利益相关者关注。

6.3 个人主动加强社会化意识

初任教师应加强社会化意识,积极融入学校组织文化。入职前,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入职后,要积极了解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文化,以及工作场所中的隐性惯例,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5]。此外,新手教师还应当把握一切学习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向资深教师及同事请教,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能力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工作。在学校花费的时间越多,就有更多机会与同事、学生和家长互动,增强利益相关者对自身的好感与信任度[20],提升自己在工作场所的社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项亚光.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6):13-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7)[2024-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3] 周凡,张敬威.初任教师社会化过程中角色扮演的困境与突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2(5):87-91,96.

[4] 吴萍,高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师社会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6):42-47.

[5] 张晓贵.论教师社会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53-55.

[6] 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5,188.

[7] 向祖强,张积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有效工作技能:基于生态文化的考察[J].教育研究,2018,39(7):102-110.

[8] 周鹏生.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困境和出路[J].教育科学研究,2009(6):73-76.

[9] Coppe T,Sarazin M,März V,et al.(Second career)teachers work socialization as a networked process:New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ight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22(116):103766.

[10] Blake M K.Other duties as assigned:The ambiguous role of the high school counselor[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20,93(4):315-330.

[11] 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4):58-64.

[12] Ruiz M,Peters M L,Sawyer C.Principals and counselors lens of the school counselors rol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ounseling:Practice,Theory & Research,2018,45(1):1-16.

[13] 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5-59.

[14] Zavelevsky E,Shapira-Lishchinsky O,Benoliel P,et al.Ecological school culture for novice teachers retention:Principals perceptions[J].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2022,21(4):922-937.

[15] 陈林.论实习教师社会化的内涵、研究范式及发展阶段[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28-33.

[16] Bardhoshi G,Um B.The effects of job demands and resources on school counselor burnout: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21,99(3):289-301.

[17] 赵昌木.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4(4):57-62.

[18] Kearney S.Reconceptualizing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as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A situated learning model[J].Cogent Education,2015,2(1):1028713.

[19] Flamand P,Tuytens M,Vekeman E,et al.The alignment of in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secondary education:A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24(143):104543.

[20] Alhija F N A,Fresko B.Socialization of new teachers:Does induction matter?[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8):1592-1597.

[21] 欧璐莎,吕立杰.实习教师社会化行为模式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5):117-12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