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提出全方位指导。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强调了在教育中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及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精神,加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深化各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既有助于加强对我国宏观教育策略的领悟与解读,又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以成果为导向,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加强对学习者的教育。在着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同时,不断促进专业持续性改革与优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行业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提高专业能力。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由教育改革先驱斯派迪(William G. Spady)系统建构,其理论内核聚焦“以终为始”的教育哲学。该理念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主张以学习者最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逻辑起点,通过逆向设计思维构建“目标设定—过程实施—效果评估”动态循环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OBE理念与我国“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深度契合。该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从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教育者在教学前借助OBE教学理念针对性地分析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完成学生学习的目标[3]。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能够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明确目标并快速达成。教师在教学前,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学情分析,以成果为导向,以成渝经济圈特色产业物流人才需求为依据反向逆推,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为人民服务等思政元素润泽于在各科各级各类专业课程中,既可加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能提升特色产业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基于OBE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既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性,又能提前明确教育目标,更好地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另一方面,OBE教学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可打破传统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OBE教学理念还可借助逆向思维协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快速完善知识架构,提升职业核心素养[1]。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已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成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将关务技能大赛中的合规申报要求转化为课程思政案例库;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供应链安全沙盘推演”虚拟仿真项目,融入中美贸易争端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思政要素,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实践验证了OBE理念驱动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管理专业提供了可迁移的“标准—内容—方法—评价”四维建设范式。
基于“三个对接”,即对接《高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接成渝经济圈特色产业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中,关于现代智慧物流人才素养方面的重点要求,确定现代物流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备“政治素质、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团队中独立、负责、有效完成物流行业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7]。
根据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培“商业文化”之根,铸“劳模精神”之魂,育“智慧物流”工匠的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并渗透于物流管理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聚焦成渝经济圈特色产业智慧物流工匠能力需求,按照“产业链—岗位群—能力要求—课程建设”逻辑,基于“职业岗位相关,技术基础相通”,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为支撑,组成专业群优化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搭建“底层能力模块—核心技能集群—创新实践平台”三级课程架构,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动态耦合,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思政课程体系。将成渝经济圈特色产业企业项目成果转换为案例融入教学,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创新“项目案例化—案例教学化—教学数字化”资源转化机制,建成随动产业升级的活页式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建设随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改造升级。进一步将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助力学习者保持良好职业态度,提升其综合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8]。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深化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以重庆红色资源为依托,实施“红色文化领航”与“工匠精神砺能”双轮驱动策略。利用重庆红色资源,以红色基因涵养职业信仰,以红色文化引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大师工作站等平台,实现工匠精神与技能淬炼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匠魂传承文化根基、创新匠师教学育人模式、深化匠企帮扶产教融合、完善匠心评价培养体系,打造“匠魂传承、匠师教学、匠企帮扶、匠心评价”的“四位一体”职业思政素养培育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两课堂、双联动、真实践、新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物流行业,成为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新时代物流青年,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4]。
图 1 “四位一体”职业思政素养培养体系
Figure 1 “Four-in-One” cultivation system for vocational ideological-political literacy
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构建供应链领域系统性、集成化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模块,同时也肩负着新时代产业人才培养的思政育人使命。课程聚焦“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涵养科学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贯穿“商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主线,以“红色文化领航”与“工匠精神砺能”双轮驱动。深入挖掘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括关注国情民生、守正创新、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掌握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新发展格局下的政策导向,激发民族复兴中的责任担当与义务;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塑造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格;恪守顾客为尊、守正创新的职业素养,养成辩证、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2]。
将企业真实情境搬进课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教学任务,通过“实践体验”方式融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诚守信、吃苦耐劳”等思政元素。课程同步结合行业标杆企业党建与供应链管理融合创新案例,深化学生对“党建引领业务”的认知。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历练成长,在耳濡目染中增强责任担当,在辛勤劳动中感知幸福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物流行业,成为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新时代物流人,塑造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为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供应链管理实务思政育人目标,构建如图2所示的课程思政体系[5]。
图 2 “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Figure 2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al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贯穿“商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注入“精诚守信、精益求精、以客为尊、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顾客为本、劳模精神的“中国服务”意识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四双模式”为基础,将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课程创新构建“三维四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精诚守信的职业伦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突破创新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为核心价值维度,系统培育具有“中国服务”特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基于OBE理念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阶目标体系,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供应链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有机衔接,形成覆盖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思政目标矩阵。课程以“助农服务”为主题,校企协同创设“助农直播”教学活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助农直播运营—冷链物流保障”三阶递进项目,融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以帮助不发达地区销售农产品为任务,通过真实职业岗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有机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6],如图3所示。
图 3 供应链管理实务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Figure 3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以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课程示例如表1所示。
第一,开篇导引。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导入课程,设置三阶引导式提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意味着什么?”“供应链管理如何助力新能源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对比分析传统能源车企与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的供应链模式差异,揭示模块化供应体系的优势,同步建立民族产业自信。学生分组列举中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知名品牌在全球知名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弯道超车的原因,提升民族品牌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出讲授内容。
第二,思政故事。以“半导体供应链国际竞合”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还原2018至2023年全球芯片供应链重构过程。重点解析“四国联盟”技术封锁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影响,运用SWOT分析法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既揭示关键设备“卡脖子”风险,又展现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企业的突围实践。借助“供应链韧性评估模型”,组织学生模拟制定应对方案,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第三,思政元素。结合华为“备胎计划”实施案例,讲授非核心业务外包。通过鱼骨图分析法演绎“木桶原理新解”:既要补齐技术短板,更要锻造长板优势,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的辩证思维。引入元气森林“柔性供应链”实践,解析供应链营销协同模块。组织分组设计“国潮品牌出海方案”,在方案路演中领悟“应节流更需开源”的管理哲学,培养全局性战略视野。
设置“口罩供应链波动”仿真实验,研讨牛鞭效应。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信息失真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借助控制论原理剖析“所见非真见”的本质,训练数据驱动的决策思维。引入“所见非真见”“木桶原理新解”“应节流更需开源”等思政元素,拓宽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视野,提升透过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四,课程总结。在知识维度绘制供应链管理知识图谱,在能力维度构建SCOR模型胜任力矩阵,在价值维度提炼“链式思维”方法论。特别强调新时代供应链人才应具备的三重素养——借势国家战略的格局观、统筹双链协同的系统观、穿透数据迷雾的求真观,最终落脚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责任担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强调从事供应链管理,应具备善于借力、拓宽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表 1 课程思政方案实施示例(以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为例)
Table 1 Exampl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cheme implementation
序号 | 课程环节 | 课程内容 | 导入时间 | 教学方法 |
1 | 开篇导引 | 时事热点: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跃居全球第一。通过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势引入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 课程知识讲授前 | 雨课堂 |
2 | 思政故事 | 回顾半导体供应链国际竞合,引导学生思考供应链合作的重要性 | 内涵讲解后 | 讲授式 |
3 | 思政元素 | 木桶原理新解。从供应链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补足短板的新思路,让学生明白应善于借助外力。提高营销效果:应节流更需开源!从成本节约与快速响应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 | 供应链内容讲解后 | 小组头脑风暴 |
4 | 思政元素 | 鼓励学生善于拓宽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视野。所见非真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说明每个环节看到的订单非真实市场需求, 引导学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而非被现象蒙蔽 | 供应链管理支持营销策略牛鞭效应讲解后 | 分组讨论、情景模拟 |
5 | 课程总结 | 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需要善于借力、拓宽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只管眼前的事情、被表象所蒙蔽 | 临近下课 | 讲授式 |
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贯穿“商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注入“精诚守信、精益求精、以客为尊、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构建“四主体四维度”全程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从导师、企业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视角出发,围绕知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思政素养四个维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利用智慧平台和活页式任务书等工具进行知识测评,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运用活页式任务评价表测评专业和社会能力,同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校企合作的素养评价指标评价核心素养,以定性评价为主,部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智慧职教、雨课堂等系统平台,结合导师、企业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观察,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形成智能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最终,以理论考核和情境演练考核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6],如图4所示。
图 4 思政融入四维评价体系
Figure 4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four-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改革,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案例驱动—方法支撑—价值内化—四维评价”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采用灵活创新的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总结提升的动态内化过程中学习,使任务驱动的诱因更强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强,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既能体验团队精神,还能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从而提高综合技能应用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现将教学成果总结如下:
(1)知识建构维度:构建了涵盖模块化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案例)、供应链韧性模型(半导体案例)、柔性供应链(元气森林案例)的立体化知识图谱,理解牛鞭效应(口罩仿真实验)、双循环战略(供应链重构)等核心理论。
(2)能力培养维度:形成“链式思维”方法论:80%的学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供应链问题;提升复杂决策能力:通过6次仿真实验,决策失误率降低35%;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产出多份国潮品牌出海方案,其中2份获企业采纳。
(3)价值塑造维度:课程后调研显示,学生对中国供应链优势的认知度提高了56%,民族产业自信显著提升。95%的学生能运用“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框架分析问题,辩证思维明显增强。90%的学生可准确阐述“双循环”战略的供应链支撑体系,战略格局观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与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能够驱动教育体系结构性革新,同时助力对学习者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多维度解构,并通过分阶段、动态化的思政元素渗透机制,提升课程思政体系的适应性,切实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构建物流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范式,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赋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以OBE理念为方法论框架,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路径,通过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力矩阵与思政图谱的精准映射,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方案,旨在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的参考范例。
[1] 马福运,苏敏.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10432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5(3):107-114.
[2] 余俊帅,成军,吴海珍,等.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作用机理及实施建议[J].职教论坛,2025,41(3):73-78.
[3] 王凯.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8):37-41.
[4] 周晨.基于OBE理念的体育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5(12):21-24.
[5] 王洪涛,刘佩,李华,等.基于OBE理念新能源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J].汽车实用,2025,50(7):138-142.
[6] 李彩容,杜可婷,吕文婷.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科学家精神挖掘与课程思政应用探析—基于科技名人档案[J].山西档案,2025(4):7-13.
[7] 张璐,平建恒.高职项目制教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之初探——表现性评价在“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应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3(7):20-23.
[8] 钱璐.基于OBE的高校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