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贵阳
在高校美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思政内容的融入是至关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回答新时代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路径。中国的版画早在唐代就以一种印刷技术的形式而存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门类的结合体,版画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实践性,是持续发展的艺术存在,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思政融合具有天然的基础。在国内,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硬件环境和所处地域的文化差异,开设美术类专业的高校在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的做法有很大不同。贵州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当下,贵州以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的四大文化工程正在实施,为贵州本土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教育需要。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德育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中国教育强国的体系建设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各层次的教育单位都在探索实践思政内容介入专业课程的方法和路径并进行实践探索,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师在实施美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思政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思政氛围中形成道德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成长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
(2)是美术类本科学生培养专业拓展的教学需要。在高校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类课程是教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高校版画专业课程教学往往侧重于版种技法和相关版种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对跨学科知识和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入,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艺术领域的新变化。”[2]版画专业类课程是高校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的重要课程门类,为适应新时代需求,培育爱党爱国、有情怀、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内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各大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和综合性高校里面的美术学院都在相关专业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内容并持续进行教学研究。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硬件环境和所处地域的差异,学校在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就美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未来的职业取向多为教师和艺术创作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艺术的传导者,基于这个属性,美术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的专业教学中对思政的融入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自然要求,思政融入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视野,使专业教学能够实现契合时代需求的自由拓展。
(3)是版画史发展和版画创作传承创新的实践需要。版画伴随着中国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目前最早的中国版画作品是作于公元868年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传统水印木刻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工匠精神,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精神活力。”[3]无疑,版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1931年起,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大地持续产生影响,使中国版画从一种“技术”转变为“艺术”。新兴木刻版画从产生起,就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以新兴版画精神为引领的思政融合木刻创作的教学模式应秉持理论知识与劳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对版画创作方法、制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的研习,把握木刻创作的规律与法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意性表达,建构民族版画创作的表现特色和思维观念。”[4]新中国成立以来,版画在中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持续发展,不断延伸,成为当下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版画自带的思政元素,为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贵阳学院在近年来的版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贵州的文化环境、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的创作状态进行融合创新,使思政内容以自然而深入的状态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全面提升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创作能力。
(1)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践行思路如下。
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以课程大纲修订和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为主,归纳性理论总结为辅。首先,从美术学专业版画类相关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研究思政内容的具体要求和相关的衔接点;其次,围绕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这一目标,立足贵州本地文化资源,思考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完善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架构、课程安排和具体环节;再次,进一步思考实施过程中的成果产出及推广、归纳总结等要素,形成完整的过程实施方案;接着,根据方案内容具体分工,围绕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目标践行相关内容,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达成高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并促成高质量版画作品的产出;最后,总结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并推广运用。
(2)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持续进行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思政融合的形式,强调创作成果产出,在教学、创作中有效使用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建设线上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贵州的版画发展几乎与新兴木刻版画同步。长期在贵州工作生活的版画家金逢孙是新兴木刻运动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央美术学院于1954年成立版画系,贵州于1953年在贵州师范学校艺术专修科开设版画课程,1977年在贵州艺术学校开设版画专业。至今,贵州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高校版画教育态势,成为我国学院版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思政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贵州版画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版画中的作用和自身的特色优势。同时,作为贵阳学院的版画专业教学,也需要立足于贵阳学院版画专业教学在贵州高校的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发挥学校的优势,根据贵阳学院专业教学历史较短、师生人数较少、现有学生高水平成果不多等实际情况,整体思考课程改革和相关实践,以思政内容的融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贵阳学院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具体教学环节。
贵州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教育教学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达成效果。贵阳学院在版画专业类课堂教学、写生教学、创作采风等教学环节中,都融入了以贵州文化为基础的思政内容,充分利用贵州本地文化资源,组织师生深入具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地区进行实践教学和版画创作。“红色美术资源以其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课教学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
当下,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教学联盟等形式的主体主办的展览、赛事活动很多,这些展览、赛事活动在作品的要求上均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学生切入展览、赛事活动的过程便是思政学习和思政融入版画创作的过程,参与本身就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极为有效的。版画创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在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把握学科新发展的态势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跳出校园这个静态空间,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通过网络资源学习版画专业领域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新信息,关注当下的新问题,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信息化传播、传统绘画与数字媒体之间的关系、AI在赋能绘画创作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地方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等。这些热点问题看似与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没有直接联系,实际上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时代、关注前沿、关注当下,是思政教育的前提,思政的主题都来源于时代、来源于生活。“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版画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所以,线上资源在版画专业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它为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利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建设。线上资源有很多优势,例如,贵阳学院会在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政案例进行线上推广,以课程过程展示、作品呈现等方式将其发布到学院的网络平台,其中的影响力自然就扩大了,思政融合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班级。所以,要形成动态的、多样的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
(3)教师持续进行主题性版画创作实践,以作品为载体将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
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创作是引导学生的关键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创作主题性版画作品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学习引导。在贵阳学院,教师创作的作品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结合贵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美展入选、贵州省文艺奖获奖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师实践成果持续产出,以这些高水平成果为示范,在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知,以师为范思考自身的创作。在持续的积累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国家级、省级展览赛事奖项为代表的学生成果。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对专业学习的获得感更强了,对专业创作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过程使师生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美术创作教学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4)根据版画专业类课程特点探索契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凝练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版画专业类课程的特点,贵阳学院探索出一套课、训、赛、展各教学环节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教学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文艺思想对美术类专业教学的新要求,立足贵州大地开展版画课程教学研究及实践,将课、训、赛、展各教学环节有机融合,构建了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室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互补融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育人,丰富了美术创作实践课程体系和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课程实践过程立足于本地条件,参照时代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在培养过程中围绕课堂版画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版画技法和创作能力实践训练、版画专业技能竞赛、优秀版画作品展示四个方面,以“课训赛展”四个教学环节为统领开展教学工作。“课”主要指培养过程中创作的课堂教学环节;“训”主要指培养过程中创作的校外专业实践训练和课外自主专业实践训练环节;“赛”主要是指参加各级各类相关的赛事环节;“展”主要是指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的展览、展示活动环节。师生以课、训为基础主动介入赛、展,以赛、展为目标检验课、训质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师生通过版画创作作品实践的形式以赛促教,以展促学,在完成教改内容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贵州地域性美术创作成果。师生关注国家、省、市各层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活动及专业展览,积极参与,以活动、展览促创作,以创作、作品促教学,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活动的有机联结。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中联合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基层村寨等各方资源和力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和现实产生联系,多角度、多样化持续探索,以美术创作作品产出为导向,培养了解贵州、热爱贵州、扎根贵州的建设者,打破传统学院教学的单一和局限,践行了在大地上办教育的理念。
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贵州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版画专业类教学实践中能够形成贵州经验,以版画教学为载体实现贵州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性、持续性发展,彰显“多彩贵州”文化特色。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打破学院教学的单一和局限。立足本地,依托贵州的丰富文化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教学。在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实施过程中,联合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基层村寨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和现实产生联系,多角度、多样化探索,以版画创作作品产出为导向,培养了解贵州、热爱贵州、扎根贵州的建设者,打破传统学院教学的单一和局限,践行在大地上办教育的理念。
(2)形成具有特色的思政教学实践方法。以贵阳学院版画课程教学团队现有的师资水平、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为基础,进行思政内容融入版画专业类课程教学项目相关的教育方法及经验总结,形成的教学特色,持续改进,不断支撑版画专业相关教学活动,为进一步丰富贵州教育和弘扬贵州文化做出努力。
(3)以赛促教,以展促学,在完成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贵州地域性美术创作成果。相关专业的师生关注国家、省、市各层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活动及专业展览,积极参与,以活动、展览促创作,以创作、作品促教学,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展览赛事活动的有机联结。
[1] 关慧仪,谢应云.课程思政与艺术创作课程的融合——以丝网版画创作课程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1(5):122-123.
[2] 王茹.“三融合一”育人模式下高校美术教学研究——以内蒙古艺术学院版画实践课程为例[J].画廊,2024(8):39-41.
[3] 焦磊.艺术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实践——以版画教学为例[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4):79-81.
[4] 蔡远河.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木刻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4(5):57-59.
[5] 沈宝莲,杨新芳.红色美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5-55.
[6] 田华.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现实主义版画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23(7):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