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831418
Current Downloads: 500531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A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Geography into Labour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Education Study / 2025,7(6): 616-621 / 2025-06-11 look276 look163
  • Authors: 苏怡
  • Information: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 Keywords:
    Geography interdisciplinary; Labour education; Intrinsic mechanism; Practical paths
    地理跨学科; 劳动教育; 内在机制; 实践路径
  • Abstract: Labou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ity,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s. Standing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integration of labou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actice labour education, including: inter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nthesis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labou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labour by embodied practice, the dialogue-driven cultivation of the labour habits and qualitie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ideological approach of geography to help the leadership of the spirit of labour.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includes: integra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pointing to the shaping of labour character; coupling teaching content, enhancing the generation of labour wisdom; integrating teaching process, stimulating labour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providing feedback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ur education.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站在跨学科视角上,在地理学科融入劳动教育是实践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包括:跨学科多元知识促进劳动观念的深化、跨学科具身实践赋能劳动能力的培育、跨学科对话驱动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跨学科思想方法助力劳动精神的引领。在实践层面包括:指向劳动品格的塑造,设计融合的教学目标;促进劳动智慧的生成,重构耦合的教学内容;激发劳动实践的创新,组织统合的教学过程;反馈劳动育人的成效,推进整合的教学评价。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6119
  • Cite: 苏怡.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研讨,2025,7(6):616-621.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1]。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2]。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既包括劳动知识所在的“知”的层面,也包括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的“行”的层面,是“知行合一”的融合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拥有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本文以跨学科视角,探索以地理学科为主干融入劳动教育,跨学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内在机制,并尝试提出具体实践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家政策是推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既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使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框架。2020年3月和7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国家发展和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角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进一步凸显。正如徐长发所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2]

1.2 地理学科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4],“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5]这为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地理作为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合媒介”,促进个体劳动观念的建立、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技能的提升,即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也是德智体美集中培育的体现。在实现自身实践性教育功能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劳动的思维智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1.3 跨学科学习拓宽劳动教育的多元途径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完全追踪学科知识的发展前沿并不足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必须综合运用知识并推进跨学科的研究[6]。《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应多样化。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被提出,使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入了更多智力劳动和创新元素,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多样途径。跨学科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迁移,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劳动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也不是单纯的数学、化学、政治等学科问题,各领域关键问题的解决必须跨越学科的界限。因此,以跨学科为研究视角,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统整多个学科的方法、工具去发现和解决真实的劳动问题,突破仅通过单一学科的教学难以促进多重向度的知识发生交流对话的局限,关注主题或交叉概念下的知识迁移与整合,促进劳动素养的养成。

2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在机制

地理学科所具备的跨学科优势为落实劳动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多维联动提供了跨界学习的基础。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学习是立足于地理学科,融入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内容,将内隐的劳动教育元素外显化,体现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指向劳动教育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实,即劳动观念的深化、劳动能力的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最终促进劳动精神的弘扬。

2.1 跨学科多元知识促进劳动观念的深化

观念是基于知识所构建的,世界观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教育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劳动观念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实践层面,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深化是师生立足于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对劳动、劳动者等从“实践—观念”转向中产生整体认知的过程。反过来说,各学科都有深化劳动观念的独特价值。

知识是外显的,观念则是内隐的。引入跨学科视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多知识叠加,而是需要在解决问题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概念以及思维方式,进而形成看待世界的价值取向。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而又活跃的公民”,在地理学科学习中要培养劳动者的基本素养,“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7],渗透认同劳动、乐于劳动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拓宽了劳动观念的内涵。例如,在地理环境中融合生物、历史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观念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地理规律的同时,渗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2 跨学科具身实践赋能劳动能力的培育

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具身认知的涉身性表明,身体造就了思维。学生在劳动环境中的身体参与程度影响着知识与技能的生成。也就是说,仅有静态的书本知识,难以培养出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综合能力。对此,地理学科也强调要通过研学旅行、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要在系统的书本知识基础上,通过具身实践,出力出汗,接受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哺理论。这种实践立足真实的劳动情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知识、方法及技能的协同赋能。

例如,融入劳动教育的地理跨学科课“土壤”,将涉及的土壤剖面、土壤的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劳动实践项目[8]。学生经历挖土壤剖面、观察土壤质地和颜色、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进行土壤水分观察等实践环节,并运用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亲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提升劳动技能,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3 跨学科对话驱动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经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跨学科学习作为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抓手,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以真实情境中的综合性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在自我对话中反思劳动价值、在人际对话中培养协作精神、在探索性对话中深化对劳动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理解,从而实现体力发展与智力提升的协同共进。通过构建多学科知识网络下的劳动认知体系,该模式不仅夯实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更培育了基于生态意识、文化理解和技术应用等多元视角的劳动品质,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劳动行为模式和积极正向的劳动价值观,展现出对劳动实践的内在认同与主动参与。

例如,在融入劳动教育的“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一课中,以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稻种植为例,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令节气开展农村调查或者亲历农事活动,如育苗、插秧等,在真实的操作空间中与当地农户进行深入沟通,从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视角探究提高产量、克服种植不利因素的创新举措,提升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形成关注劳动、乐于劳动的习惯,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

2.4 跨学科思想方法助力劳动精神的引领

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地理学科作为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区域认知、空间思维、人地协调等学科思想方法,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环境保护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国土开发的规划思维,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系统观念,都深刻体现着地理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改造自然的劳动哲学。通过跨学科视角重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模精神的示范性、工匠精神的专业性、科学家精神的创新性有机融入地理教学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认知深度,更能从方法论层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最终实现从知识习得到精神升华的转变,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

例如,在讲解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时,涉及初中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这一主要知识点,教师融合历史上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的典型事迹,从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讲解了他们是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河流的流量、流速等,因地制宜开凿引水工程的,利用其充满智慧的劳动成果,如“二八分沙”“四六分水”等,展现古人的智慧,用其鲜活生动的劳动人物榜样激励学生们要传承讲究科学、开拓进取的工匠精神。

3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学习最终应该指向学生劳动品格的形成与塑造,而劳动品格的塑造成效则需要设立评价指标进行测评。通过整合劳动、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培育劳动素养的实践空间。具体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图 1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图

Figure 1 A practical roadmap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into labor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3.1 指向劳动品格的塑造,设计融合的教学目标

基于跨学科视角进行教学设计重构,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抓手。劳动品格,作为个体道德价值观与道德行为的集中体现,是连接五育融合与跨学科实践的重要纽带。在具体设计中需要把握双重融合维度:一是五育融合维度,通过解构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智育、美育,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整合性目标体系;二是跨学科融合维度,依托真实劳动情境,有机整合地理空间思维、环境科学原理、历史文化认知等多学科视角,设计具有价值高度、情感温度、创造维度的目标框架,既为学生劳动品格发展提供清晰的价值坐标,又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确立劳动导向,最终实现知识建构与品格养成的同频共振。

例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劳动品格发展过程中,突出劳动教育的同时将“五育融合”融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成土过程中得到多学科思维方式的智育培养;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种植玉米,在农村挖掘大豆,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在真实情境下观察土壤剖面让学生从美育方面认识了土壤的立体结构以及和谐动态美;在劳动中感悟人地协调观、社会责任、资源观等道德观念。

3.2 促进劳动智慧的生成,重构耦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实施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地理是一门集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9]。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涉及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价值观等多层面的内容,为教学内容的耦合提供了多样选择。

劳动内容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实践性,促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和整合。劳动内容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教师需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理跨学科知识的联结,促使教师从跨学科或单元的视角重构劳动教育内容,推进学生劳动智慧的生成。

例如,在融入劳动教育的“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一课中,结合当地特产水稻,融入疏浚河道、筑堤开渠、引水洗盐的故事。其中,引水洗盐需要划分土地、注入淡水,并按照区划逐级将含盐的水排除,融合相关历史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体现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案例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学生在课下对引水洗盐的原理感到好奇,结合化学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这既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又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注入了劳动智慧的种子。

3.3 激发劳动实践的创新,组织统合的教学过程

从知识本位的角度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倡导学科实践,并不是要否定认识,而是要强调通过实践、基于实践进行认识[10]。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学生可以用地理眼光来发现、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在劳动实践中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整合。

立足于地理跨学科的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发现劳动之美,而劳动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外在实践与内在实践相融合的过程。某教师在讲授融入劳动教育的农业区位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让学生亲手尝试钻木取火、制作弓钻,还进一步拓展了弓钻的其他用途,如制作乐器等,巧妙地融合了劳动教育和音乐学科的知识。随后,通过介绍农业工具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的“铁犁牛耕”,再到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耕作”的演变,展示了农业文明的持续进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劳动和文明发展的理解。

劳动实践的过程,要横跨多个学科,形成更丰富、相互关联的知识群落。课题研究是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等新型学习方式,突破简单的传授式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发展其综合运用多学科内容的能力。

3.4 反馈劳动育人的成效,推进整合的教学评价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构建科学评价,可以促使评价模式实现从片面评价向全面评价的转型,从知识、技能评价向思维、素养与价值观的评价升级[11]。由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衡量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劳动素养成为当前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人才选拔的重要参照。国际上关于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与品格、劳动习惯等方面[12],国内构建的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大多也是依据劳动教育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制定[13]

基于此,本文在跨学科视角下,制定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以及跨学科能力为一级指标的劳动教育评价量规(如表1所示),并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应指标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土壤”一课为例,在水平描述中给出了关键指标下学生应有的表现,评分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层次。在评价主体上,通过教师、学生多主体协同,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表 1 中学地理融入劳动教育表现性评价量规

Table 1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integration into labor edu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ubric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水平描述 优秀 良好 一般
A1劳动观念 B1劳动的个人价值观 C1通过成土过程分析,微生物培养等,学生提高分析土壤形成因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科学资源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劳动价值观
B2劳动的社会价值观 C2通过探究黏土改良,认识土壤是一种数量有限、质量可变、空间固定的资源,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开发利用,正确看待土地资源对于社会、国家的作用
A2劳动能力 B3劳动知识 C3通过对土壤标本、野外土壤剖面、土壤剖面示意图等观察以及相关实验,能够说出土壤的组成,并能够阐释土壤颜色取决于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原因,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C4在森林公园开挖土壤剖面并进行土壤采样,在考察中提升学生对土壤感性认知,增强学生体能
B4劳动技能 C5能够通过对土壤标本进行手指研磨,辨析砂土、黏土、壤土,理解土壤质地土壤的持水能力的影响;掌握挖掘土壤剖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科学的使用化学、生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B5劳动创新创造 C6通过森林公园的野外实践考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创新思维,积极思考“地衣”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A3劳动习惯和品质 B6劳动意识 C7在透明塑料杯中,放置不同质地土壤并种植玉米,在农田中挖掘大豆,理解土壤概念和根瘤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B7劳动习惯 C8形成了热爱劳动、关注劳动的习惯;能够自发组织劳动实践
B8劳动品质 C9能从地理、化学、生物学科角度认识黏土改良和利用,认识黏土功能和改良途径,体会土壤养护的重要性,具备科学探究、认真勤奋的劳动品质
B9劳动安全 C10能够安全使用劳动工具;具有劳动安全意识
A4劳动精神 B10劳动态度 C11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尊重劳动,并从劳动(例如实地考察)中感受土壤结构美、立体美、和谐美和动态美,认识土壤是一个有结构、有内涵的历史自然体
B11劳动情感 C12通过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能够对土壤的养护措施具体分析,形成系统思考能力;或者善于从其他学科内容发现劳动元素
B12劳动精神 C13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理论学习以及实地考察等能够挖掘各学科内容蕴含的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劳动精神
A5跨学科能力 C14具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学科中两门以上劳动相关知识
C15能够理解、把握并整合两门学科以上关于劳动内容之间的关联
C16能够认同跨学科的价值,并愿意进行跨学科劳动内容的运用
学生收获:
教师建议:

4 结语

在唯物史观中,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基于跨学科视域看待地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难发现,这不仅为地理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深化了劳动教育的意义,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开辟了新途径。地理教学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并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崇高品质。此外,这种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帮助他们在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中建立信息之间的多维联系,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树立正向的劳动价值观,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 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6):4-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4-06-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6] 杨明全.我国课程改革语境下的跨学科:教育意蕴与实践样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8(2):6-13.

[7]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4-29(002).

[8] 李树民.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土壤”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51-54.

[9] 邵英,史文印.劳动素养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考查探析——以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为例[J].中国考试,2020(11):21-26.

[10] 余文森.新课标呼唤新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2):43-49.

[11] 徐海龙.劳动教育语境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2(25):47-50.

[12] 王晖,刘霞,刘金梦,等.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2-149.

[13] 张丽虹,吕立杰.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3):19-30.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