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723470
Current Downloads: 491045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基于“大思政课”的“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One Lesson,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Based on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Study / 2025,7(6): 644-648 / 2025-06-18 look141 look82
  • Authors: 叶利军
  • Information: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 Keywords: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ne Lesson,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Pedagogical reform
    “大思政课”; “一课一村一品”; 教学改革
  •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nstructions and the spirit of relevant national document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e Class,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vate college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is teaching model from four aspects: the reasons for its construction; the logic, principle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construction; the basic path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main features and innovations.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在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构建缘由;构建逻辑、原则和内在机理;实施的基本路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6124
  • Cite: 叶利军.基于“大思政课”的“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研讨,2025,7(6):644-64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于如何办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大思政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本研究探索构建了“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大思政”理念,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打通理—实—做之间的堵点,充分利用高校属地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在三门主干必修课中,每门课在一个村建立一个固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各创作一个思政作品。该模式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受到师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真正受到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1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缘由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本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对“大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思政引领力”概念。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3]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的关键特征与实践路径。一是“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思政课时空的限制,将校园课堂内的理论讲授,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二是“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内容束缚,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现实生活是思政教育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库,只有紧密联系现实,思政课才能摆脱抽象与空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联,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三是“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师资的局限,将行业专家、劳动模范、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四是“大思政课”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桎梏,将现场教学、场馆教学、实地教学、AI实景教学等形式有机融入教学中,推动“课堂革命”。五是“大思政课”要突破教师自身知识能力的束缚,将“小我”真正融入“大我”。“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紧扣“两个大局”[4],带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习思考,在时代大变迁中感受和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总而言之,“大思政课”是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大课堂、大内容、大师资、大形式、大教师的有机统一。

1.2 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文件精神是本模式构建的政策依据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随后,全国首批453家实践教学基地向社会公布并开放。各地大中小学围绕科学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先进文化等专题,设置了不同层级的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共发布了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其中包括“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刘公岛开学第一课”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以及传统红色革命纪念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等特色专业场馆[5]。这些基地、场馆、展陈物及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历史事件等,帮助不同学段的学生从不同视角、领域回望历史,进一步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文件同时要求各高校坚持开设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3 直面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是本模式构建的直接原因

在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从学生需求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春季高考入学分数最低仅一百多分,夏季高考分数两百多分,与公办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储备量少、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教学较难引起学生共鸣。二是学生认为“思政课”离自己太远。青年学生因阅历较浅,不少人认为“思政课”学习内容空洞、高大上,与自己关系不大,不愿学。三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脱节。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大课堂不够,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四是动手机会少。民办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思维能力弱。他们在专业课学习时,往往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课时各占一半;而在思政课堂上几乎全部是相对枯燥的理论课,甚少有动手机会。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进行改革。

1.4 学校所在地蕴含丰富的“大思政课”资源是本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学校所在地增城拥有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增城区是广州市辖区,地处广州东部,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也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增江蜿蜒而过,生态环境优美,水质清澈。广州东部中心、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速推进,“一镇一策”推动镇街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星罗棋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园随处可见,AI产业、低空经济引领潮头,荔枝、丝苗米享誉全国,红色遗址、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区。增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多元丰富的现实场景,是办好“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也是开展“大思政课”最好的案例和教材。

2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逻辑、原则和内在机理

构建“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和基本原则,形成环环相扣的内在机理。

从逻辑关系看,构建“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根基,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逻辑,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该模式构建的实践逻辑框架为:认识发生逻辑—价值内化逻辑—实践转化逻辑—反馈发展逻辑。(1)认识发生逻辑: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考察,获得感性经验,再将田野调查资料转化为教学案例,开设“一村一品”专题工作坊,引导学生增加对现代农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认识。(2)价值内化逻辑:从理论认知到信念确立。通过学习党的理论和国家相关政策,邀请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专家讲述创业史,强化乡村振兴情感联结,坚定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3)实践转化逻辑:从理性认识到能动实践。学生将所思所学内容转化为课程作品,建立“课程—竞赛—孵化”三级实践平台,实现成果转化。(4)反馈发展逻辑:螺旋式上升机制。建立“双循环”评价体系,内循环重在考核课程实践成果质量,外循环重在追踪成果社会影响。构建“校—村—企”认知共同体,定期举办“三方复盘会”,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互利共赢。该模式通过“田野认知—课堂凝练—市场验证—理论修正”的四阶循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耦合。

从基本原则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做到五个坚持:(1)坚持“情理交融”:既将理论讲准、讲深、讲透,又注重讲活、形成共鸣效应,实现乡土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共生;(2)坚持“普特结合”:既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专题讲义开展教学,体现普遍性,又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多样性、特殊性,实现国家课程与乡土特色的动态平衡;(3)坚持“显隐同重”:既坚持显性教育,又善用本区域丰富的隐性资源教育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地方鲜活案例并重;(4)坚持“师生并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共同进步;(5)坚持“理艺兼备”:既有教师课堂授课、系统讲解,又有学生实地考察、作品创作,将深奥的理论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强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实现理论思维与人文美育的整合。

从内在机理看,“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思政课教学与乡村特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其内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认识乡村发展的规律、理解国家的乡村政策,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参与乡村建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发展观。(2)因地制宜与特色发展。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点,“一课一村一品”模式注重挖掘这些特色,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还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为乡村特色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乡村形成独特的品牌和优势,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在“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调研、项目策划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组织和指导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问题,创作显性化作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不断提高。(4)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通过“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向学生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全面掌握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对乡村振兴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路径

3.1 采用近宜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遵循“简廉易行”原则,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在距离学校10公里到20公里之内的三个村分别挂牌建立了3个校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增城瓜岭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2022年)、增城竹园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2023年)、增城朱村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2023年),分别对应“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三门高职院校思政课主干课程。这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在增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瓜岭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侨乡、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保存着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其标志性建筑宁远楼名扬天下。增城竹园村是广东最好的荔枝品种——仙进奉的产地之一,也是著名的红色村。该村有抗日英雄阮海天故居,有1937年底阮海天奉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回增城重建的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神山庙,有1938年日本入侵后阮海天在竹园涌打响的“抗日第一枪”。增城朱村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增城丝苗米的核心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这里有丝苗米博物馆,是师生体验智慧农业的好地方。

3.2 利用田间地头和农村社区打造移动思政课堂

3个基地车程均较短,便于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实地实践。目前已开展了7次现场教学,内容涉及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村庄治理、基层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现场教学由智慧农业专家或村第一书记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理论上进行进一步提升和补充,充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例如,在瓜岭村开展的移动教学《基于“大思政课”的“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德法”现场教学为例》获评广州华商职业学院2024年“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竹园村第一书记在村党支部会议室开展的现场教学,使学生生动地理解了基层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深刻内涵,带领学生伫立荔枝岛,回望中国共产党人在竹园涌抗日的烽火岁月;在朱村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专家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讲解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组织师生亲手放生“赤眼蜂球”,亲自参与病虫害绿色防控。

3.3 让学生将所学所思,显现化为思政作品

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内容显性化为思政作品。具体如下:(1)“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根据瓜岭古村参观考察所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中国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乡村巨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创作手抄报,共创作6000多份作品,获奖作品近500份,开展校内展览4场次,获“课堂革命”教学案例1个。(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组织学生到竹园村阮海天故居和荔枝岛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全校性的“品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主题比赛。学生根据素材创作作品、小组表演、班级展演、全校评比,党的三大、广州起义、刑场上的婚礼、农民运动大王的故事、东江纵队、香港文艺人士大转移等党史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该课程共举行主题比赛3次,评奖70余个,组织学生参加了广东省民办高校“红色经典主题颂读展演活动”。(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赴朱村丝苗米现代产业园实践研学后,开展“‘强国有我’微视频创作比赛”。学生们各展所长,围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城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香港研学等题材创作微视频,共举办比赛3次,学生作品1000余个,评奖70余个。优秀作品如《宁远楼的故事》《荔枝熟了》《瓜岭古村》《增城丝苗米基地》等在学校视频号推出。

3.4 “一课一村一品”教学评价研究

通过“三方法”“三分析”“一掌握三认同”分析实施效果。“三方法”指座谈、问卷、访谈等方法;“三分析”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作品分析;“一掌握三认同”指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况。通过以上方法,总结经验、加以提高,形成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教学改革成果,对高职院校三门必修课教学标准进行相应修改。

4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实一体”。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强调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和要求植入思政课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少而精”“要管用”,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创作思政版画、演绎红色故事、制作视频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2)“校地联动”。将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让村长、第一书记、农业专家、企业老总、讲解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起来、智慧农业“火”起来。(3)“简廉易行”。本研究选择的三个村距离学校在10公里到20公里之内,车程较短,花费不多,便于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实地实践。三门课程对应三个实践基地、三个思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经济适用,覆盖面广,受益学生人数多。在课程实践中,学生实现了全员覆盖。

“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处创新:(1)路径创新,强调“大思政”协同育人。民办高职院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将广东省丰富且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实现教学目标特色化、教学供给复合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链条多元化、教学评价客观化、教学效果显性化。(2)理念创新,重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高职学生蕴含无限的创造力,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讲话精神,利用本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毗邻农村的优势,在学校附近的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景点、乡村振兴典型村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并力图利用学生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3)实践创新,采用近宜法、体验法开展教育。“一课一村一品”教学模式,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将教学重点、难点、热点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再创新的辉煌作出贡献。

总之,“一课一村一品”思政课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实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打造了具有华职特色、受到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形成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华商范式,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该模式在已省内外思政课教学中产生一定影响,广州市兄弟院校马院等先后前来交流学习,在民办高校协作会上进行大会交流,有关活动成果也在地方媒体多次报道。当然,作为“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还需继续提高理论指导性、实践针对性、成果实效性,实现理论提升、情感升华、价值认同、躬行践履的高度统一,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 新华社.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N].人民日报,2025-03-07(1).

[4] 张凌.“大思政课”如何做好“大”文章[N].光明日报,2024-05-31(6).

[5] 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2023-11-22)[2023-11-27].http://www.ncha.gov.cn/art/2023/11/27/art_2318_46441.html.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