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色学院,百色; 2.百色市右江区逸夫小学,百色
“民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纽带”[1],是人民群众进行情感和文化交流的工具。《新民歌大会》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广西广播电视台原创打造的全国首档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节目。节目以“民歌潮音 山水秀场”为创意宗旨,将传统民歌与现代潮流音乐相结合,通过实景创演的形式,展现了广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第一季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第二季更是突破19亿次,两季节目总播放量近30亿次。节目播出期间,先后500多次登上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热搜榜,其中第一季43次登上热搜榜,第二季的热度也持续攀升。节目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广西”与“文化”的微博关联热度在节目播出后提升了97.6%。其中,《新民歌大会》百色辑“燃”爆网络,给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带来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广西作为我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关键节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这些基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装起义尝试,它不仅在军事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更在精神层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歌大会》百色辑正是以百色起义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历史价值,通过对百色起义的系统回顾与深度解读,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节目精心选取百色起义中的关键节点与代表性人物事迹,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专家访谈以及现场演绎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崇高品质与坚定信念。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与深度挖掘,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百色起义,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以经典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节目对《映山红》等经典红歌进行了重新编排与演绎,在保留歌曲原有艺术魅力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音乐制作技术与创新的编曲手法,为其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与内涵。经过重新演绎的经典红歌,不再是单纯的音乐作品,而是成为传递革命精神的重要媒介。节目以音乐的形式,将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节目还邀请了众多歌手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先进代表共同参与,从多元化的视角对百色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单一视角的局限,为观众再现了一个生动、立体、热血澎湃的百色起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3]。《新民歌大会》百色辑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节目以音乐为纽带,将革命精神融入大众文化的传播中,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
百色革命老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歌大会》百色辑深挖百色革命老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音乐、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生动讲述百色革命老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
《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依托这一地域文化优势,将壮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节目内容中,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与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在节目编排中,壮族山歌对唱以其独特形式和文化底蕴被引入,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艺术风格,通过现场互动与即兴创作体现文化的鲜活灵动。同时,瑶族、苗族的传统乐器演奏增添了地方色彩与民族文化氛围,丰富了节目艺术表现力,使观众直观感受到百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歌曲演绎上,山歌在保留传统旋律和歌词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节奏和现代化编曲手法,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民族音乐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舞台设计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百色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与民俗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服饰搭配亦精心考量,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特色又具时尚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视觉体验,生动展现了独特风貌。《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中民族元素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歌曲将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主题相融合,传递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观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积极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的歌唱类节目通常以演播室录制为核心,局限于固定的舞台空间与表演形式,难以突破单一的视听体验。《新民歌大会》百色辑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实景创演秀的方式,将艺术表现从封闭的空间拓展至开放的真实场景之中。这一变革既赋予了节目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又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节目精心选取了百色起义纪念碑园、传统民族村寨等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代表性的户外场景。通过将音乐表演置于这些真实环境中,成功将艺术创作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使观众能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直观感受到百色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在百色起义纪念碑园的场景中,歌手们以庄重而深情的演绎方式再现经典红歌,既展现了革命精神的永恒魅力,又传递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在民族村寨中,当地的民俗风情与音乐表演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多样性。《新民歌大会》百色辑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使观众置身其中,亲历其境。
《新民歌大会》充分运用融媒体的优势,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容推广体系。节目不仅通过传统电视平台播出,还积极布局网络媒体及短视频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格局。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领域,节目团队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内容,结合互动话题的设置,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的关注。部分短视频片段聚焦于歌手实地演唱的经典红歌,辅以精美的画面剪辑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说明,迅速引发了网友的情感共鸣与热烈讨论。节目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了幕后花絮、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让观众的参与体验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传播策略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也打破了年龄层次的限制,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节目新颖的表现形式与时尚化的音乐风格吸引了青年人的参与,形成了爆火的社交传播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以其独特的内容呈现、形式创新和文化传播方式,成功地传承和弘扬了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思政课教学应积极借鉴《新民歌大会》百色辑的成功经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充分挖掘和运用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意义的文化盛宴。节目以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为背景,通过民歌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以及社会发展成就。节目不仅呈现了壮族山歌、铜鼓表演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还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展现了壮乡人民的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热情好客等优秀品质。思政课应当积极以文化为载体,强化价值引领方式,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一是用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教育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案例。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的革命遗址、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本地革命遗址,讲述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二是丰富实践研学活动,深化价值引领与文化体验。实践研学是深化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参与民俗节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与力量。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在参观博物馆时,学生可以通过实物展览和讲解,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在参与民俗节日时,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实践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进一步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价值内化与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是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内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学生创作反映革命历史事迹、时代进步发展的文艺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组织学生创作以革命先烈为题材的诗歌、绘画或短剧,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实现自我教育与价值内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从而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此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民歌大会》百色辑之所以能够吸引广泛受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采用了多种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支持。节目运用高清影像、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民歌演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邀请知名歌手、民间艺人与行业模范同台演出,打破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展现了全民共创的可能性。此外,节目还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如现场观众投票评选最受欢迎歌曲、在线直播实时评论等功能,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这种设计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时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是引入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和听觉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例如,在讲解生态文明理念时,可以结合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际成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互动式教学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打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可以积极结合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利益群体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在讨论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融合线上线下教育,拓展学习空间,提升教学灵活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为逼真的学习情境。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或体验科学实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沉浸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随时随地获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共鸣是实现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民歌大会》百色辑通过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如老红军后代的生活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奋斗历程等,成功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进而深化了观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思政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选取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共情能力。通过讲述典型事例,如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身边好人的善举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在情感上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奉献”时,教师可以引用身边的时代楷模黄文秀。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奉献的重要意义,进而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通过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关注个体需求,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育人,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例如青春期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说教式的讲授,转而更多地采用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关注个体需求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思政教育,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是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或心理辅导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困惑,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更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交流、在线互动等方式,与学生保持持续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还能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情感基础。
《新民歌大会》百色辑凭借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巧妙融合民族特色元素以及创新节目形式与传播方式,展现了强大的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这一成功案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引入多媒体技术及互动式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教育实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内化。
[1] 曾庆雯,郑华雯.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的创新表达与破圈传播路径探索[J].传媒,2025(3):17-18,20.
[2]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1-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56.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4-26(0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