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935530
Current Downloads: 512209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多元赋能型”德育管理模式在优质初中的实践探索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Multi-Empowerment”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 Junior High Schools

Education Study / 2025,7(7): 729-736 / 2025-07-08 look154 look81
  • Authors: 胡亚挺
  • Information:
    慈溪市上林初级中学,宁波
  • Keywords:
    Multi-Empowerment; Class management;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多元赋能; 班级管理; 家校共育
  •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Empowerment”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This study employs action research to empower three groups: Teachers shift from disciplinary oversight to mentorship through mindset training. Students are promoted into proactive learning via incentive systems and peer collaboration. Parents are cultivated into four roles—enabler, learner, resonator, role model. This practice aims to foster students’ proactive learning, transform teachers’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encourage parents’ willing engag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growth,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ecosystem. 传统班级管理以班主任批评教育居多,导致学生厌学,班主任厌管,家长厌帮。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管理之下,既不利于学生素养落地,又不利于家校协同育人。本文基于“多元赋能型”班级德育管理理念,从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寻找赋能对策展开行动研究,使学生积极学习,班主任转变理念,家长欣然参与孩子成长。通过赋能班主任、学生、家长,最终解决学生烦、教师难、家长怕的问题,助力学生素养真正落地。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7140
  • Cite: 胡亚挺.“多元赋能型”德育管理模式在优质初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讨,2025,7(7):729-736.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自主意识强,但情绪波动大,自我效能感低,民主和独立的意愿凸显。他们表面服从班主任管理,却心不甘情不愿。要顺应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校是一所市区优质公办初中。家长和学生过分重视分数,成绩的波动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低,情绪低落、自我失望的学生不断增多。尽管学校是优质初中,但学生却存在自卑、不自信、不快乐的情况,还经常因为班主任的批评而陷入自我否定与不安之中。家长不懂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又加剧了学生的压力。再加上社会和学校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班级管理难度增大。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以批评教育居多,德育效率低,工作压力大,疲劳感强。因此,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把“多元赋能型”班级德育管理模式作为研究重点,申报课题,启动研究,实践一年后形成本报告。从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寻找赋能对策,希望通过“多元赋能型”德育模式为班级管理打开一扇门,让这些孩子积极地生活和学习。人性的复活、能力的提升,这才是班级德育管理的根本。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赋能意为赋予更大的做事可能性空间。温恒福教授将多元赋能定义为“各主体全面有效地实现目的,保障自身健康,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能力”。

本研究的新班级管理模式,即“多元赋能型”德育管理模式,是以班主任赋能、学生赋能、家长赋能为主体推进的德育模式,追求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团队多元共长。

2.2 研究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如何紧密结合我校“师生为本,家校共育”的办学理念,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适合优质初中现状的“多元赋能型”班级德育管理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赋能班主任、赋能学生、赋能家长,使班级升华为学生心灵的港湾,实现三方和谐共生。

3 研究过程

3.1 赋能班主任:更新思维理念,转变角色定位

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引导者,班主任应更新思维理念,找准定位,自我赋能,培养自尊、自信,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主管理的新时代接班人。

3.1.1 打破思维限制,开拓德育视野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青春期孩子有以下心理特点: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对异性好奇,自控力差等[1]。有时打破常规思维,“反其道而思之”的逆向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是直接想怎么办,而是先思考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这个孩子的特质是什么。不断创新理念,才能提升班级管理效果。

例如针对学生的手机问题、早恋问题和情绪问题等,班主任要采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去解决。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参与式主题班会(见图1),自己讨论并选取主题,上网查资料,制定课程方案,做PPT和上课前的准备,上主题班会课。经过一年的实践,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学生不仅对青春期常见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提升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图 1 参与式主题班会安排表

Figure 1 Diagram of arrangements of participatory thematic class meeting

3.1.2 转变角色定位,实现以生为本

班主任转变自身角色,从班级“主管者”转变为“引领者”“协助者”,以生为本开展德育管理和教育。学生既是班级的主体,又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等,以此全面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尊、自信、全面发展的人。在此模式下,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班主任自身的价值。

(1)转变带班理念,做学生自我成长的引路人

转变带班理念,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体现个性化带班特色。做学生自我成长的引路人,就是帮助和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自我认同感、价值感和荣誉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转变带班模式,做学生共同发展的助推者

转变带班模式,以构建共同体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互助小组,分工合作,互相管理,共同进步。做学生共同发展的助推者,适当放手,降低参与度,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参与,促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自觉的团队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合理调整与规范个人意识行为,最终达成共同发展。

3.2 学生赋能:激励教育,互助成长

3.2.1 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强化自主管理意识

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具备积极人格特质时,内心的动力会更强烈,行为会更自觉,也更具备创造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赋能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促进素养落地。如图2所示。

图 2 赋能学生

Figure 2 Ways of empower students actively

(1)文化育人环境

美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是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软实力”。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2]。

笔者积极运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来创造优秀的文化育人环境(见图3)。鼓励学生共同设计彰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片(班名、班徽、班训),制定班级奋斗目标;贯彻“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原则,布置班级文化墙;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组织各种特色班级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乐趣,塑造品格。

图 3 班级文化建设和激励评价制度

Figure 3 Classroom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otivational assessment

(2)激励评价制度

笔者综合运用多元激励评价方式(见图3),主要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荣誉奖励等。例如落实班级日常积分奖励制度,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评价);开展“我要夸夸你”活动,鼓励学生说出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同伴激励评价);班级也会定期举行“班级阳光少年”“班级管理奖”“黑马潜能奖”等评选活动(群体激励评价),根据学生们的综合表现进行表扬,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热情。

3.2.2 鼓励班级全员参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赋能学生”理念指引下的班级自主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民主管理”(见图4)。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变成“指导者”“引领者”;学生角色由“被管理者”变成“自主管理者”“班级利益的维护者”。这种管理模式既符合学生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特点,又为学生发挥主体性和实现自我成长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图 4 班级全员建设

Figure 4 Full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class

(1)共同探索定制度

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前提是具有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3]。制度的确立应结合班级发展目标以及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制度科学、落实规范、奖惩合理,充分体现民主、公平的原则,激发全员参与,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几个互助成长小组,每个小组需要思考“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并提交关于“班规”“班级公约”的提议草案。组织学生在班会上讨论、协商、表决,形成文字,达成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共识。将班级管理事务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小组量化积分制度,细分和明确不同成员职责要求。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构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强化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

(2)互助小组共成长

帮助学生转变班级管理角色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成长和班级管理的双赢。但初中生仍未完全形成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4]。因此,建立以互助成长小组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班级自主管理,能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①科学分组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发现,建立互助成长小组团队,赋能学生自主班级管理的前提是科学分组。笔者首先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遵循科学分团、公平竞争的原则成团。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和在校行为表现,采用人头编号法,将班上的学生分为6个等级A-F,按照S型编排法,形成各团队的成员。每组平均都有两名学优生、两名中等生及两名潜质生。在确保每个团队综合成绩相当的同时,再兼顾学生的德育表现和性格、家庭等相关因素进行微调。

团队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团长。团长采用自荐制和任命制相结合。团长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般选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威信的A或B层学生。团长在学习小组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既相当于“小班主任”,要管理团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团员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等。此外,将团内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实行一对一捆绑,如1号协助6号、2号协助4号等,团内兵管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团员之间建立互相依存关系。增强整个班级凝聚力,学生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②民主管理

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应该鼓励互助小组团队公平竞争选岗,参与民主决策,创新班级管理方式,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实践,进行评价反思,总结管理经验。

笔者设立“班级管理岗位”,实行“小组公平竞争上岗”,建立“岗位实践评比”机制等活动,通过对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构建出了互助小组内部管理模式和互助小组组间管理模式(见图5)。

在互助小组内部管理模式中,首先是针对班级管理项目的策划,包含对参与者、管理目标、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计划;其次组内集体民主讨论、小组决策得出初步管理实践方案;最后学生通过民主参与、实践管理,观察班级管理成效,发现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和自我反思。

而互助成长小组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例如笔者班级开展班会活动时,要求不同小组申报班会主题策划,展开公平竞争,并进行奖励和表彰。组间竞争有效激活了团队发展动力。面对学校集体活动时,不同小组之间会团结合作,共同推动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班级凝聚力。笔者所带班级因优秀的班级团队建设多次获得市、校级荣誉,赋予学生强烈的自尊感和效能感。不同互助成长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分享有效的班级管理经验,实现个人和班级的共同成长。

图 5 “多元赋能型”班级德育管理模式下的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Figure 5 Democratic management under multi-empowerment moral education model

3.2.3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点亮学生多彩生活

班级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也是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积极搭建活动平台(见图6),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能、塑造品格、激发积极向上的成长内驱力创造机会,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图 6 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Figure 6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platform for student ethical development

除了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以外,笔者为每个学生制作了个人成长档案表(见图7),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每次班级活动之后,也会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等,记录在个人成长档案中,见证学生自我成长的轨迹。

图 7 个人成长档案表

Figure 7 Personal growth profile form

3.3 家长赋能:赋能共融,共筑同心圆

3.3.1 理念赋能:从“给予型”家长转变为“赋能型”家长

家长赋能是家校高效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对学生影响最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引导家长找到学生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对孩子价值进行肯定,教育不是使孩子挫败,而是为孩子寻找闪光点,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逐渐从“给予型”家长转变为“赋能型”家长。赞赏和鼓励成为家庭教育最大的“帮手”,父母应改善固有的刻板印象,学会用带光的眼睛看孩子;把“心”放大点,把“距离”缩短一点,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给予孩子希望和力量,从而助力班级管理。

3.3.2 数字赋能:从“无为型”家长转变为“学习型”家长

利用数字平台,利用家长们的碎片化时间,促使家长在主动学习和互相学习中不断进行教育理念创新,正确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实现家长与教师教育理念的正向统一,家长从原先有心无力到择法而用。通过钉钉群等现代化手段,利用本校骨干教师,定期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内容,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一是组织本校在家庭教育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制作家庭教育微课,解决符合本校校情的家长们最迫切、最困扰的问题。二是面向教师和家长发起家庭教育微课的征集活动。三是从全国比较权威的公众平台中精选最专业、最符合本校家长需求的家庭教育课程。四是聘请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针对家长的需求进行指导。视频多以短视频(5~8分钟左右)的形式呈现,快速向家长介绍某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起到应急干预的作用。

3.3.3 智慧赋能:从“旁观者”家长转变为“共振型”家长

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进家长智慧,促进家校共振,将工作落到实处[5]。开展“圆桌问诊”,圆桌问诊以教师和家长为主,必要时邀请学生,由学校提供圆桌场所,大家围坐一起,在轻松且私密的氛围中“问诊”。一次问诊内容单一,就孩子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如“孩子拖拉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是针对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疑难杂症举办的圆桌模式。家长在圆桌问诊过程中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通过家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元化交流,分享亲子沟通技巧,促进孩子成长,进而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3.3.4 评价赋能:从“焦虑型”家长转变为“榜样型”家长

在“多元赋能型”班级德育管理模式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这时就要适时地打上一剂“强化剂”,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评价体制中来,利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的总结表彰大会,邀请考评优秀学生的家长出席,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表彰,成为榜样型家长,这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再次,定期举行学生家长开放周活动,家长、学生和教师在一起交流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情况等,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实践效果分析

智慧的管理、有效的合作、润心的家校互动,训练并养成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发现,被研究的班级中不良违纪行为倾向受到明显遏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得到整体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在班集体的热情逐年提高,并被评为市文明班级。班长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生干部。班级在市红色经典朗诵中获得集体一等奖。多名学生获得小孝星、十佳少年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团队共赢”中既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享受到同伴交流的心理愉悦,从而提高了自身素养。学生、班主任、家长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逐步提高,达到了过程育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文柱.探究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当中进行德育教育[J].才智,2021(1).

[2] 余中银.班级德育创新工作案例及反思[J].新课程,2020(2).

[3] 王昀莉.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赵象东.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水平的探究[J].名师在线,2020(5).

[5] 杨金元.浅谈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J].亚太教育,2019(1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