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湘潭; 2.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岳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2]。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管理育人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融合上仍存在各种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因此,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途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对学生具体的行为指导。通过班会、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等形式,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立德树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关注事务性工作的完成,如考勤管理、宿舍检查、奖助评定等。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维持基本秩序,但育人效果十分有限。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管理工作就从单纯的规范约束转变为价值引导。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通过解释规章制度背后的价值内涵,帮助学生理解管理要求的深层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觉性。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既能提升管理工作的育人价值,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现“管理育人”与“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使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通常收效甚微。仅靠制度约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政教育则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能够增强管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工作,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能够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使管理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实现规范约束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链的断裂与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从对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3]。思政课教师更侧重课堂理论讲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关注相对不足;而辅导员作为课外的主要管理者,虽然直接接触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常常忙于事务性工作且思政理论素养有限,难以将管理实践提升到思想引领的高度。从思政育人的机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得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交流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此外,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评价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统一的育人方向,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存在重复建设或相互脱节的现象。这种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状况,既浪费了育人资源,又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普遍存在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学生需求脱节的问题。许多辅导员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较多依赖开会、读文件等传统形式,将严肃的思想教育简化为程序化的工作任务。这种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育人实效的提升。因此,辅导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使思政教育真正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
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常缺乏对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指导,往往以单一的工作方法应对所有学生。例如,面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辅导员通常会简单地禁止或进行纪律处分,很少深入分析学生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更不会采取系统的干预方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通常集中在危机干预层面,而缺乏心理疏导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长期心理帮扶机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学困生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存在“一刀切”的教育倾向,未能建立起分类指导的教育体系。这种个性化教育的不足,让思政教育难以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层需求,既影响了教育成效,又弱化了思政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要求辅导员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实现管理育人,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辅导员要注意把握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通过讲解校规校纪渗透法治精神和契约意识;在课堂考勤管理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来引导他们认识青春的价值;在宿舍检查时,可以通过卫生习惯延伸到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培育;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可以将评选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强化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具体实施则需要采取“管理+引导”的模式,通过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同时运用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制度背后的价值内涵。例如,针对学生迟到问题,在按章处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守时与诚信”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时不仅是一项纪律要求,更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负责。这种渗透式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为日常行为规范,避免因说教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价值的内化,在遵守管理要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活动,要求辅导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育人目标,打造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感染力的活动。辅导员要善于挖掘重大时间节点的教育价值,例如,在五四青年节组织“青春心向党”主题团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团誓词、青年榜样访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国庆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以红色观影、爱国歌曲传唱等形式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建党纪念日策划“党史青年说”微党课大赛,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集体活动与个人成长相统一,找准学生兴趣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活动形式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辅导员要建立精准化的育人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思政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和日常观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准确识别学业困难生的能力短板、经济困难生的发展需求、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症结。具体实施时,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需要建立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在课业辅导中渗透勤学笃行的治学精神;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落实资助政策的同时,通过素质拓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其自立自强的品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需要将心理咨询与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通过朋辈教育、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与心理问题学生定期交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增强教育的亲和力。这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能够促进他们价值观的积极转变,从而实现从问题解决到价值塑造再到行为养成的完整教育闭环。
当代青年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都深度依赖互联网。网络平台已成为思想交流的主阵地,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占领这一育人新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互联网+思政”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思政教育新格局[4]。在内容建设方面,可开设辅导员直播间,定期就时事热点开展互动答疑;创建青春榜样短视频专栏,用微视频讲述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开发“党史知识闯关”微信小程序等,以年轻化的方式呈现思政内容,让主流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脑入心,真正构建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育人空间。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应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主题活动、个性化指导和网络平台中,实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1] 夏伶,高晓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铸魂育人[J].湖南社会科学,2025(3):10-16.
[2] 刘健康.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43-47.
[3] 温娟,何云峰.基于“时、度、效”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73-75.
[4] 徐晓峰,陶安娜,林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4(8):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