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935514
Current Downloads: 512209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Counselors’ Student Affairs

Education Study / 2025,7(7): 726-728 / 2025-07-11 look214 look138
  • Authors: 严胡伟¹ 陈灏²
  • Information:
    1.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湘潭;
    2.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岳阳
  •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s; Daily management; Strategies
    思政教育; 高校辅导员; 日常管理; 策略
  •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s frontline workers in students’ daily management, counselors play a key role in IP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PE into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counselors’ student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IPE into students’ dail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7139
  • Cite: 严胡伟,陈灏.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策略[J].教育研讨,2025,7(7):726-72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2]。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管理育人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与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融合上仍存在各种问题,导致思政教育难以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因此,探索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的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途径,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对学生具体的行为指导。通过班会、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等形式,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立德树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1.2 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关注事务性工作的完成,如考勤管理、宿舍检查、奖助评定等。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维持基本秩序,但育人效果十分有限。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管理工作就从单纯的规范约束转变为价值引导。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通过解释规章制度背后的价值内涵,帮助学生理解管理要求的深层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觉性。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既能提升管理工作的育人价值,又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实现“管理育人”与“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使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通常收效甚微。仅靠制度约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政教育则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能够增强管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工作,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能够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使管理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实现规范约束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

2 当前思政教育融入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脱节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链的断裂与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从对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3]。思政课教师更侧重课堂理论讲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关注相对不足;而辅导员作为课外的主要管理者,虽然直接接触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常常忙于事务性工作且思政理论素养有限,难以将管理实践提升到思想引领的高度。从思政育人的机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得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交流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此外,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评价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统一的育人方向,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存在重复建设或相互脱节的现象。这种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状况,既浪费了育人资源,又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教育方式滞后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普遍存在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学生需求脱节的问题。许多辅导员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较多依赖开会、读文件等传统形式,将严肃的思想教育简化为程序化的工作任务。这种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育人实效的提升。因此,辅导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使思政教育真正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

2.3 个性化指导不足

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常缺乏对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指导,往往以单一的工作方法应对所有学生。例如,面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辅导员通常会简单地禁止或进行纪律处分,很少深入分析学生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更不会采取系统的干预方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通常集中在危机干预层面,而缺乏心理疏导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长期心理帮扶机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学困生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存在“一刀切”的教育倾向,未能建立起分类指导的教育体系。这种个性化教育的不足,让思政教育难以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层需求,既影响了教育成效,又弱化了思政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3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策略

3.1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要求辅导员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实现管理育人,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辅导员要注意把握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通过讲解校规校纪渗透法治精神和契约意识;在课堂考勤管理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来引导他们认识青春的价值;在宿舍检查时,可以通过卫生习惯延伸到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培育;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可以将评选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强化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具体实施则需要采取“管理+引导”的模式,通过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同时运用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制度背后的价值内涵。例如,针对学生迟到问题,在按章处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守时与诚信”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时不仅是一项纪律要求,更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负责。这种渗透式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为日常行为规范,避免因说教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价值的内化,在遵守管理要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2 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活动,要求辅导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育人目标,打造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感染力的活动。辅导员要善于挖掘重大时间节点的教育价值,例如,在五四青年节组织“青春心向党”主题团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团誓词、青年榜样访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国庆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以红色观影、爱国歌曲传唱等形式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建党纪念日策划“党史青年说”微党课大赛,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集体活动与个人成长相统一,找准学生兴趣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活动形式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3.3 实施个性化思政指导

辅导员要建立精准化的育人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思政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和日常观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准确识别学业困难生的能力短板、经济困难生的发展需求、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症结。具体实施时,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需要建立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在课业辅导中渗透勤学笃行的治学精神;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落实资助政策的同时,通过素质拓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其自立自强的品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需要将心理咨询与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通过朋辈教育、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与心理问题学生定期交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增强教育的亲和力。这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能够促进他们价值观的积极转变,从而实现从问题解决到价值塑造再到行为养成的完整教育闭环。

3.4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当代青年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都深度依赖互联网。网络平台已成为思想交流的主阵地,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占领这一育人新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互联网+思政”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思政教育新格局[4]。在内容建设方面,可开设辅导员直播间,定期就时事热点开展互动答疑;创建青春榜样短视频专栏,用微视频讲述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开发“党史知识闯关”微信小程序等,以年轻化的方式呈现思政内容,让主流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脑入心,真正构建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育人空间。

4 总结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应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主题活动、个性化指导和网络平台中,实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伶,高晓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铸魂育人[J].湖南社会科学,2025(3):10-16.

[2] 刘健康.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43-47.

[3] 温娟,何云峰.基于“时、度、效”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73-75.

[4] 徐晓峰,陶安娜,林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4(8):128-133.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