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Open Access Journal Platform

logo
open
cover
Current Views: 934987
Current Downloads: 512209

Education Study

ISSN Print:2707-0611
ISSN Online:2707-062X
Contact Editorial Office
Join Us
DATABASE
SUBSCRIBE
Journal index
Journal
Your email address

浅析广东省肇庆市城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Education Study / 2025,7(7): 737-743 / 2025-07-11 look257 look162
  • Authors: 陈建茹
  • Information: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肇庆
  •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ilemmas; Public kindergarten dominance; Zhaoqing City; Urban areas
    学前教育; 发展困境; 公办园主导; 肇庆市; 城区
  • Abstract: The “2024 National Statistical Bullet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veals a notable trend: the number of kindergartens nationwide is decreasing. As a hub city connect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with southwest China, Zhaoqing still has preschool education as a weak link among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ongoing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where the number of kindergartens nationwide has decreased year-on-yea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issue. Taking Duan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lemmas faced by preschool education in urban Zhao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students, environmental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129 teacher questionnaires and 108 parent questionnaires in urban areas of Zhaoq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ore dilemmas include unbalanced resource allocation dominated by public kindergartens, the fault in th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value conflicts between inclusiveness and high quality. Furthermore, reg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service quality have further intensified the development tensions. The study suggests constructing solutions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全国幼儿园数量正在减少。肇庆作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学前教育仍是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全国幼儿园数量同比减少的教育格局下,学前教育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本文以端州区为例,基于肇庆市城区129份教师问卷与108份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从师资、生源、环境配套、教育质量等方面探讨肇庆市城区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公办园主导下的资源配置失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断层、普惠性与优质化的价值冲突构成核心困境,而城镇化进程中的区位竞争与服务质量短板进一步加剧了发展张力。研究建议从制度创新、专业赋能与质量监管三个维度构建解决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DOI: https://doi.org/10.35534/es.0707141
  • Cite: 陈建茹.浅析广东省肇庆市城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J].教育研讨,2025,7(7):737-743.

1 研究背景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进程中,教育领域的每一次数据波动都牵系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未来,也映射出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我国教育格局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国幼儿园数量同比减少2.11万所,全国在园幼儿人数同比减少508.99万人。[1]这组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实则是少子化趋势加剧、教育政策深度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广泛,不仅关乎学前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发展走向,更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发展以及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路径产生不可忽视的连锁反应,亟待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深入思考。

肇庆作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近年来紧抓发展机遇,城市定位愈发精准。目前,全市已成功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的任务。[2]学前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但据实地调研,在肇庆的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短板。因此,在当前大背景下,如何更优质、更科学地推动学前教育和谐发展,成为肇庆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2 研究方案

首先,对本文中所提及的“城区”范畴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以便更透彻地把握文中所探讨的肇庆市城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文中所述“城区”主要指作为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的端州区。

2.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肇庆市城区(端州区)所属幼儿园的家长、教师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教师问卷129份,家长问卷108份。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从办园体制、师资结构、教育质量、服务供给等维度对城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进行分析。

2.2 调查内容

本文基于家长与教师的双视角,设计“肇庆市城区幼儿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幼儿园类型、家长满意度、教师队伍稳定性、入园年龄、距离接受范围、居住地、吸引因素、生源流失原因、场地设施充足度、卫生安全状况、保教工作质量、课程设置合理性、家园合作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收费水平等多个方面,对城区幼儿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双视角问卷数据交叉验证,揭示肇庆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系统性矛盾,为地方区域教育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3 城区幼儿园情况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 办园结构的制度性失衡

3.1.1 公办园主导或导致垄断效应

调查显示,62.02%的教师任职于公办园,51.85%的幼儿就读于公办园,形成了“公办独大”的办园格局。这种格局虽符合学前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却导致了制度性缺陷。

(1)资源分配失衡。为确保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肇庆市加大了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公办园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方面占据较高比例,与民办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日常运转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资源倾斜导致民办园发展陷入“经费不足—师资流失—质量下滑”的不良循环。

(2)竞争机制失效。根据幼儿所在园所及家庭背景收入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普惠性民办园与私立园因资金和政策的相对劣势,被迫走向“低端化”或“高端化”的极端。在此趋势下,民办园难以保障基本教育质量。

3.1.2 生源分布的空间锁定与资源错配

“教师问卷”数据显示,86.82%的教师反馈生源集中于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家长问卷”数据中,超过90%的家长居住地距幼儿园3公里以内,其中超过50%居住在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如图1所示)。68.52%的幼儿在3~4岁入园,而2岁以下托班学位空置率较高(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出幼儿园布局未能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服务幼儿时段单一化问题突出。这种“空间锁定”与“年龄扎堆”导致基于地理位置和幼儿入园时段的资源配置出现错位失衡。

注:此结论来源于家长问卷 Q5. 您选择幼儿园时,对幼儿园距离的接受范围通常是?

图 1 居住地范围

Figure 1 Scope of residence

注:此结论来源于家长问卷 Q4. 您子女入园的年龄是?

图 2 子女入园年龄

Figure 2 Age of children entering the kindergarten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这种失衡的本质是学前教育系统与城镇化进程的生态位错位——幼儿园布局仍沿用传统行政区划逻辑,而非基于人口流动的实际需求。[3]

3.2 师资发展的专业性瓶颈

3.2.1 职称结构的金字塔塌陷与职业天花板

超过60%的教师反映“高级职称占比少”,11.63%的教师反馈园所无正高级职称教师,约33%的教师反馈“中级职称占比少”,近四成教师反映“大部分未评职称”(如图3所示)。幼儿园职称结构明显存在断层,“高级职称”稀缺。这或许受到职称评审制度以及园所激励缺失的制约。某普惠园园长反映:“教师评职称需要课题成果,但我们大多连基本教研活动都难以保证,更别提申报市级课题了。”再加上区域人才虹吸效应,肇庆本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留肇率不高,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珠三角较发达城市就业,或流向待遇较好的私立园,公办园师资补充面临困境。

注:此结论来源于教师问卷 Q2. 本园教师的职称结构如何?(可多选)

图 3 教师职称结构

Figure 3 Teacher title structure

3.2.2 培训投入与专业产出的效益悖论

调查显示,尽管82.95%的教师表示“经常参加培训,培训机会充足”(如图4所示),但专业培训存在“量质失衡”问题。例如,某幼儿园教师表示“培训内容同质化,且偏理论,落不了地”。此外,很多园所未建立培训效果追踪机制,形成“参训—遗忘—再参训”的无效循环。这表明教师培训时长与教学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培训实效性亟待提升。某幼儿园一名本科学历教师反馈:“幼儿园中能够独立完成教育案例撰写的教师比重不超过一半。”这反映出学历提升未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学历与能力脱节,这与培训内容缺乏实际性和深度密切相关。

注:此结论来源于教师问卷 Q4. 本园教师是否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4 教师专业培训情况

Figure 4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eachers

3.3 教育质量的结构性矛盾

硬件优势与服务短板可能导致发展方向偏离正轨。调查显示,92.25%的教师与87%的家长认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但79.63%的家长将“服务态度不佳”列为生源可能流失的主要原因(如图5所示)。此外,部分普惠园直接采用公办园的课程模板,缺乏基于本土文化(如端砚文化、疍家文化)的特色开发,导致教育同质化,难以满足家长对差异化教育的需求。

注:此结论来源于家长问卷 Q8. 您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幼儿园生源流失?(可多选)

图 5 生源流失可能因素

Figure 5 Possible factors of student loss

3.4 外部竞争的生态压力

“教师问卷”数据显示,84.5%的教师认为“周边新开园所竞争”是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如图6所示),这种竞争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例如,小区配套园凭借地理优势,截留了就近的需求生源。可见,幼儿园招生生源将面临城镇化发展的挑战。

注:此结论来源于教师问卷 Q10. 您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本园生源流失?(可多选)

图 6 生源流失因素

Figure 6 Student attrition factors

3.5 家园共育的形式化与监管缺位

调查显示,尽管87%的教师认可家园合作,超过87%的家长肯定沟通效果,但12.96%的家长认为沟通有待加强(如图7所示),这说明存在深层次问题,例如家长参与层次较浅。某幼儿园家长表示:“从未以家长代表身份参与过幼儿园课程讨论。”

另外,幼儿园与家长主要依赖微信群等网络形式沟通,面对面沟通和家访较少,沟通渠道较为单一。线上沟通虽便捷,但缺乏情感共鸣,难以建立深度信任关系。

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对民办园的质量评估周期长达3年,且评估指标侧重硬件而非内涵。在评估中,硬件设施得分率往往高于教育过程质量得分率,这种监管导向的偏差体现出监管机制的薄弱。

注:此结论来源于家长问卷 Q13. 您认为本园是否注重家园合作,与家长的沟通是否及时有效?

图 7 家园沟通状况

Figure 7 Home communication status

4 家长访谈反馈

针对“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想法和择园入园过程”以及“家长对幼儿园的期待与建议”等问题的访谈,家长们表示:

“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相比公办园收费,其他类型幼儿园收费仍然较高。”

“基本都在老城区,导致城东片区资源缺乏,进入公立园难,学位特别少,竞争特别激烈。”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园,因为公立园安全、有责任心,我们家长比较放心。”

“我们家长现在素质都高了,幼儿园老师素质较以前也高了,所以我们家长也会倾向选择一些中高端园。”

“作为孩子家长,我们都很重视孩子入园的选择,都会提前一年或半年进行考察。比如我和我的几个同事都住在鼎湖,但考虑到优质资源,最终决定选择端州区的幼儿园。”

“我希望政府能多听一听我们的心声。我们希望公立园能再普及一些。同时,在扩大公立园范围之外,要加强对私立园的管理,比如规范价格定价等,避免乱收费或不规范现象。”

“为了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否可以参考公立小学的发展模式,将原村小合并为分校,采用名校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不公平现象,又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希望对幼儿园师资准入标准更加严格、提高门槛。目前感觉准入门槛偏低,会导致师资稳定性差、教育水平低。”

“我们家长和园方或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是挺微妙的。园方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家长,家长则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而不敢提建议。这就涉及老师的品质和责任心。”

“现实是幼儿园教育与家长对幼儿园的期待存在差距。例如早教热,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尚未达到早教机构的标准。”

“我们新一代家长的素质提高了,但学前教育的发展滞后,跟不上家长的需求。”

“普惠性教育的落实不是终点,而是要让每个家庭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普惠性园应该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同时质量也要有一定的保证,综合水平接近公立园,价格也接近公立园,避免过多发展低层次水平的幼儿园。”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可见其反馈与问卷调查结果相互印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幼儿家长的认知与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平衡教育资源分布、让幼儿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发展与家长期待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未来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5 肇庆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困境与对策

5.1 核心困境

肇庆市城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本质是三重矛盾的交织:

(1)制度性矛盾:公办园主导下的资源垄断与市场活力不足;

(2)专业性矛盾:师资规模扩张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的失衡;

(3)生态性矛盾:城镇化进程中教育供给与人口流动的动态不匹配。

多视角数据交叉验证表明,这些矛盾相互关联、相互强化,形成系统性发展瓶颈。公办园资源垄断导致民办园发展受限,进而加剧师资流失;师资专业性不足又影响教育质量,导致家长转向高端民办园,形成“恶性循环”。

5.2 对策建议

5.2.1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依据人口分布和生源变化情况,重新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对幼儿园进行合理撤并与整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优质教育集群。同时,积极探索将闲置教育设施转型利用的可行方案,例如改造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活动基地等,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5.2.2 构建多元协同的办园体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

据某幼儿园园长反馈:“已推行的公办园托管两三间普惠园的模式,在肇庆目前来看不算很成功,因为缺少资金到位。”要想真正凸显多元协同办园体制下的成效,就要在“公办园托底+优质民办园补充”的模式下,提升并设定民办园质量准入标准,例如,可以参考公办园的标准,对达到市一级或更优质标准的民办园给予更为合理的生均经费补贴。

同时,在已创立的“1+N联盟办园”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并建立“教育券”制度,允许家长在公办园与达标民办园之间自主选择,不再受学区限制。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入园费,幼儿园凭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兑换教育经费,用于支付办园经费,以此倒逼市场竞争。

5.2.3 合理分流师资队伍

应对因幼儿园数量减少而产生的师资过剩问题,建立健全师资合理流动与再培训机制。一方面,鼓励优秀教师向师资短缺的偏远地区、薄弱园所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多样化的教师转岗培训项目,助力教师掌握新技能,转向新兴教育领域或其他行业就业。[4]

5.2.4 创新师资专业发展机制,加强职称薪酬挂钩激励

在实施“职称评审双轨制”的基础上,加强与深化“职称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幼儿园教师晋升的愿望,对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给予对应比例的专项补贴。

构建“高校—优质园—普惠园”发展共同体,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活化培训机制,每年选派20%的教师到省一级园或广州、深圳等优质园跟岗培训,培训时长不少于3个月,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

5.2.5 建立质量保障的生态体系,科学开发云平台。

制定《普惠园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设立3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年度评估进步显著的普惠园给予5~10万元奖励。

开发“肇庆幼教云”平台,整合公办园优质课程资源供普惠园在线使用,并设置课程使用效果考核机制。

引入第三方评估,将家长满意度(权重30%)、教师专业发展(权重25%)、教育过程质量(权重45%)纳入园所考核指标,评估结果每年向社会公开。

5.2.6 融合拓展托育服务

抓住社会对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服务链条,积极开展托育业务,实现“托幼一体化”。政府应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规范托育市场标准,推动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6 结语

在经济运行低迷的背景下,民办园教师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流动性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留肇比例不足,民办园的师资力量与公办园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在困境中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缩小幼儿园发展与家长需求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园所应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多形式扶持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扩规提质,加强日常可持续监管,提高办园门槛,推动幼儿园向更规范、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幼儿园自身也要规范管理与运作,营造优质人文环境。期待更多新政实施落地,破冰前行,实现民办园良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优质提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24.

[2]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实施方案[Z].2020.

[3] 周念丽.学前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2(5):3-15.

[4] 王颖,李娟.普惠性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23(8):67-72.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86 027-593024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