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蒙自
2025年5月中旬,江城武汉成为世界教育思想的交汇点。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向全球教育者投下一颗思想激荡的石子。学者们勾勒出未来教育图景的核心轮廓:“师—生—机”三元一体、以“无边界学习”为重心、AI成为认知飞跃的“超级杠杆”。这绝非遥远想象,而是一场正以迅疾步伐走来的教育变革现实,高校教师必须睁开双眼,深刻理解并主动拥抱这场关乎教育本质的转向。
“师—生—机”三元一体,率先重构了教学场域的基本关系格局。过去“师—生”二元对立、相互博弈的紧张局面,将让位于一种新型协作生态。AI作为“机”的角色,并非取代教师的存在,而是作为强大工具与认知伙伴,赋能教学双方。人工智能既是教师手中的“显微镜”,能穿透传统观察存在的模糊屏障,敏锐捕捉每个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路径甚至情绪波动的细微差别,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坚实依据;又是学生身边不知疲倦的“智能陪练”与“知识向导”,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供即时反馈与精准资源,使学习路径不再千篇一律。
“无边界学习”理念的兴起,将彻底突破传统学习时空限制。学习如空气般弥漫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的静谧中、在通勤地铁的喧闹中、在咖啡馆的氤氲里,通过智能设备无缝接入课程内容、参与全球性的项目协作或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上的解放,更代表着知识屏障被突破——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跨学科融合成为常态。教师角色也由此延伸为“资源网络的过滤和编辑者”,构建开放、灵活、支持终身学习的多元平台,引领学生畅游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超级杠杆”的力量,最终指向AI驱动认知深化的革命性跃迁。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是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加速器”。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针对性识别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强化训练,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它更能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大显身手——通过模拟复杂决策场景、提供海量信息等方式,助力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课堂上,教师得以从繁重的知识灌输中抽身,将精力聚焦于AI难以替代的领域,点燃创新思维火花,在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中守护教育的温度与灵魂。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智能浪潮,高校教师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坐标,从单一学科的讲授者跃升为跨领域学习的领航者,从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进化为教育技术的主动驾驭者。高校教师应主动拥抱AI工具,探索其在精准诊断、资源推送、能力培养上的无限可能,更要坚守教育的人文内核,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的价值感。
在智能教育浪潮奔涌的当下,“AI+教师”的协同模式正从理念走向实践。基于功能深度与交互层级,这一范式可解析为四种形态:“AI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1]。这四种形态不仅是技术角色的升级,更是教育关系与认知深度的革命性重构。
在这一基础形态中,AI承担规则明确、流程固化的任务代理者角色。它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数字助教”,精准执行教师指派的标准化工作,如自动批改作业、生成基础知识点、课堂签到管理等,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当AI代理接管了这些事务性工作,教师得以将宝贵精力投向更需要人类智慧的教学环节——设计高阶思维活动、开展深度课堂讨论、进行个性化学习诊断。在高校大规模通识课程中,这种“后台代理、前台育人”的分工模式,正在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资源分配合理性。
AI助手超越了简单执行,成为教师能力的智能增强组件。它通过深度学习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课程目标,主动提供动态支持:实时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观点分布与知识盲区,为教师生成即时的教学调整建议;基于学生历史数据预测个体学习难点,推荐适配的辅导资源;在实验课前自动生成安全操作警示动画,本质是教师认知与决策能力的延伸载体。当一位经济学教授面对复杂模型讲解时,AI助手可即时调取相关案例库,并生成可视化图表,使抽象理论具象化——这极大强化了教师的知识呈现能力与课堂驾驭力。
在AI导师+教师形态下,AI直接面向学生承担个性化学习引导者职责,通过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为每位学生绘制专属知识图谱,设计个性化进阶路径:当学生攻克编程难题受阻时,AI导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分解问题链条,推送针对性基础训练;在哲学思辨课中,它能模拟不同立场的“对话者”,激发学生多角度论证。教师角色由此升维为“元导师”——不再主导具体学习过程,而是设计AI导师的引导框架,监督其教育伦理,并在关键时刻(如认知冲突点、价值判断困境)介入进行人类独有的启发与点拨。这种“双导师制”极大释放了个性化教育的潜力。
AI伙伴+教师是协同的最高形态。AI成为具备教育理解力与创造力的认知伙伴,与教师形成平等互补的“共智”关系。它能理解教师模糊的教学创意(如“设计一个激发跨学科思维的挑战项目”),主动生成多套创新方案并预判实施效果;在科研指导中,AI伙伴可协助分析海量文献,提出颠覆性假设,与导师共同迭代研究框架,其核心在于双向激发与联合创造。例如,在设计学院,教师与AI伙伴可共同构思“未来城市”课题:AI模拟不同技术路径的社会影响,教师注入人文伦理思考,双方在动态对话中催生超越单方智慧的解决方案。此时,教育成为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深度碰撞、相互启迪的创造场域。
这四重形态并非彼此割裂,而是构成动态叠加的生态系统。一门课程中可能同时存在:AI代理处理作业管理(形态1),AI助手为教师提供实时学情仪表盘(形态2),AI导师在课后为学生提供自适应训练(形态3),而教师与AI伙伴正在协作设计下学期的创新课题(形态4)。
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主动掌握AI代理与助手的使用能力,提升教学效能;第二,学习设计AI导师的认知脚手架,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第三,以开放心态探索与AI伙伴的深度协作,激发教育创新可能;第四,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引领、情感联结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VR课程可以替代高风险、高成本的实体场景,延伸认知维度。例如,在讲授敦煌壁画时,VR头盔瞬间将课堂转换为莫高窟内部,学生指尖轻触即可放大乐伎服饰纹样,系统自动弹出历史背景弹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有效地展开学习。
将知识模块转化为游戏机制,激活深层学习动机。例如,在编程教学中,Python入门课改造为“代码远征军”,学生通过完成函数编写攻占城堡。排行榜激发竞争,错误代码触发“敌军反攻”动画。
其功能是承担标准化教学职能,释放教师创造力。例如,在英语课中,AI教师扮演英国咖啡师,通过与学生模拟咖啡厅对话场景,识别语音和时态错误并及时纠正,同时生成个人发音热力图。
突破物理限制的演讲能力熔炉。例如:在“乡村振兴政策解读”汇报环节,学生进入虚拟演讲大厅场景,完成演讲表达。AI生成200名“村民代表”听众,根据演讲内容实时反馈,反馈行为可以是皱眉或鼓掌,系统自动分析政策术语使用频次。
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任务驱动型探险。例如,在文学课中分析《红楼梦》时,学生化身“太虚幻境侦探”,收集诗词线索卡,解锁人物关系图。通过完成文学游戏设置的关卡,获得系统颁发的“解谜大师”勋章,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学资源交互化[2]是指通过AI技术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具备“情境感知—智能解析—动态响应”能力的认知伙伴。其本质是构建“活”的知识生态系统,资源能根据学习行为实时重构形态,如通过人工智能将法律条文生成虚拟法庭情境,将数学公式衍生出动态经济模型推演沙盘等。但在交互化资源学习中,需警惕以下三点:第一,认知茧房风险,过度个性化导致知识面窄化;第二,人文温度流失,算法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励;第三,信息检索能力的削弱,由于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资源自动匹配,可能降低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为英语教学中基础的语法与词汇学习注入了全新活力,解决了传统课堂中语境缺失、操练形式单一、反馈滞后等根本性难题。这一革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情境化应用、游戏化学习和自适应路径设计,共同构建沉浸式、互动型的词汇语法习得新生态。
AI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情境生成能力,将孤立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语言实践。例如,在教授“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主题单元时,AI生成的故事不仅包含“carbon footpri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核心词汇,还通过主人公参与环保行动的情节线,展示现在完成进行时(has been doing)的用法场景,使学生在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无意识内化语言知识。这种“语境浸润式学习”显著提升了记忆留存率,提高了学生词汇掌握度。
游戏化机制与AI分析的结合,为语法训练构建了“动态挑战阶梯”。在词汇记忆领域,AI工具的创新应用更为显著。教师可以利用AI生成的“词汇冒险地图”将英语必修词汇按认知难度分层设计。学生通过组队完成“词源探秘”(如希腊词根tele-的衍生词)、“近义迷宫”(如区分claim/proclaim/exclaim的语义边界)等挑战任务,在协作中掌握词汇网络。游戏进程实时同步至教师控制面板,AI根据群体错误率动态调整下一关卡内容,形成“教学闭环”。
AI系统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动态评估与资源匹配能力。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分析,AI构建出精准的“认知缺陷图谱”,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
人工智能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变革,本质上是“认知工具”与“评价机制”的双重革新。传统写作课堂中“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批改反馈”的单向流程,正被AI重构为“情境共创—实时修订—数据洞察”的互动式学习循环。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反馈滞后问题,更在深层次上重塑学生的写作思维模式。
AI写作辅助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技巧转化为“可视化框架”。例如,AI可以将大学英语四级作文题目“Write an account of the career planning seminar and summarize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it.”进行解构:
顶层面包:开头段为核心事件(attended a career planning seminar);
蔬菜层:研讨会内容(topic + content);
肉饼层:核心收获(learn practical skills);
底层面包:情感升华(regularly update career goals)。
当学生在某层内容薄弱时,AI会解构题目,形成可视化框架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写作逻辑对学习者可见、可操作,解决了“不知如何展开段落”的普遍困境。更深入的思维训练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中。当学生写道“Social media damages teenagers’ self-esteem”,AI能以功利主义者身份反驳:“Could you quantify the damage? What about its benefits in social connection?”这种思辨陪练促使学生完善论证维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AI技术突破了文字表达的单一形态,构建“写作—转化—反馈”的创作闭环,在语言表达中感受艺术,在语言表达中传递美好,实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调用的学科领域数量常常大于3,使用AI可以自动生成跨学科项目案例库,破解学生的跨学科课程“拼盘化”困境。学者建议构建“超学科知识图谱动态构建机制”,利用AI实时抓取跨学科前沿成果,为新课改提供方法论支撑。
设计“情感增强回路”模型,通过AI识别学生焦虑情绪→推送哲学思辨材料→教师引导价值观讨论,实现“技术排障—人文深化”闭环。例如,在思政课中,AI模拟历史事件沉浸场景,但最终价值判断必须由教师完成。语文教学利用AI生成“道德困境故事”,教师聚焦引导学生批判AI叙事中的价值观偏差。
当前教育AI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教师替代论”,其核心逻辑基于三点:AI知识传递效率高;AI教学自动化能力强;教育资源具有普惠价值。但此逻辑将教育简化为知识传输的流水线作业,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主体性唤醒。
AI的迅猛发展是否会抢夺教师的教育主权?过度强调“人机协同”是否会忽视教师权益?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锚点,学生与AI的互动和与教师的互动全然不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人类同理心的互动,构成教育的情感根基。AI会写诗歌、能读诗歌,但AI不懂爱,缺乏真正的感情。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完成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此过程依赖教师自身生命体验,而非数据推理演算。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当下,“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赋予教师对AI工具一定程度的否决权、解释权和改造权。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需要温度和情感维系。AI在课堂中的使用权限应当有所界定,“教师教学决策权重系数”量化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决策方法,用于界定AI在教学设计、评价、干预中的权限阈值。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数据,知识和数据可以传授、查找,但智慧属于个人,只能启迪。获得智慧的途径只能靠自己锤炼思想,靠真实发生的一件件、一桩桩事情敲打心灵,从而悟出智慧。智慧是无法编码、无法复制的,这就是教师智慧的不可替代性。智慧是价值的筛选器、信息的压缩器、决策的起点。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3],在信息污染时代,智慧是“防火墙”,看得见的数据是“入门”,看不见的智慧才是“通货”。在AI时代,信息并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用智慧感知生命与意义的能力。
人工智能与课堂的融合在提升教学效能、扩展教育边界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依赖、人文缺失、资源鸿沟等复杂挑战。辩证审视这些相互交织的优势与风险,是构建可持续发展AI教育生态的基础。
AI突破传统教学概念,其优势在于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帮助完成认知升维,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显著正面影响[4]。
当前,主要风险是技术依赖、人文弱化。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催生AI依赖,当人们将算法、数据、资料库作为重点,人文就会弱化。课程评估体系过度量化,文学意境就被压缩成数据点阵。当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被替换为算法推送,当孔子“不愤不启”原则让位于精准信息投递,教育的灵性维度悄然降低,因此需要在应用技术过程中植入人文锚点。
第一,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的鸿沟。AI教育依赖稳定的网络和智能设备,但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率低、终端设备匮乏。这使得AI教育工具(如自适应学习平台、实时交互系统)很难普及,城乡学生获取资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经济条件差异导致的技术使用权不均衡。高级AI服务(如专业版数据分析工具、个性化辅导系统)需要付费订阅,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仍是负担。
第三,资源适配偏差。AI算法依赖大数据训练,但经济落后地区数据采集不足,导致推荐结果偏向城市学生需求。
第四,师资与数字素养的断层。教师能力存在差异,乡村或高龄教师缺乏AI技术培训,难以有效整合工具开展教学。
未来将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面对AI赋能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需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坚守二者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教师角色智慧进化、伦理框架构建、资源分配优化,迈向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AI与教师共同构建绿色课堂[5],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智能赋能英语课堂的旅程,本质是教育哲学与技术工具在数字文明时代的重新调适。从词汇语法的情境重生,到写作思维的范式转移,AI正在解构又在重构语言学习的本质路径。
当AI从工具进化为伙伴,教育的目标愈加清晰:教师不是培养被算法规训的个体,而是塑造能驾驭技术、洞察本质、赋予科技以人性温度的创造者。在“AI+教师”的四重奏中,人类教育者独有的伦理思辨、情感共鸣与智慧超越,始终是这场交响乐的灵魂指挥。人机协同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机器拓展教育的边界,而教师得以更专注地唤醒心灵、点燃思想,在智能时代守护并照亮人之为人的精神高度。教育工作者既要热情拥抱智能技术赋予的“超级杠杆”,又要紧握教育本质的缰绳。唯有如此,才能在无边界的学习宇宙中,引领学生实现真正的认知飞跃与生命成长。当技术之帆高扬,唯有教育者灵魂的罗盘,能确保人类智慧之舟驶向应许之地。
[1] 周琴,文欣月.智能化时代“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2):37-45.
[2] 田恩学,何北.微信支持下的网络教学资源交互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121.
[3] 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4] 贾积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1):39-47.
[5] 段圆园.绿色教育理念分析及绿色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4(9):132-135.